兵道争锋-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何倒是坦荡,说道,“如今两人尸身送归二位,我也算不负所托,还望二位将厚葬!”
听到这话,项策羽与范瑾瑜两人都略微有几分的失神。
但无论怎么说,李适肯把项梁与范谋两人的尸身送回来,对两人来说,对李适的恨意自然消减不少。
随何继续道:“另外明年秋收前后,我大王准备于长安立国,同时将举行阅兵大典,还望项王能派人参加典礼,以全大王与项王的兄弟情义!”
听到这话,项策羽本能想拒绝,但范瑾瑜却率先站出来,道,“还请贵使放心,回去禀报关中王,我们到时候一定派人参与,定不会缺席。”
“那何再次谢过,这就回去回禀大王!”随何擦擦冷汗,果断说道。
见到随何离开,项策羽看着身边的范瑾瑜,道:“瑾瑜,为何要答应。
那李适杀我叔父,哪怕他把叔父的尸体还回来,我也与他定然没有迂回的余地!”
“李适立国倒没什么,如今他已经是关中王,就算是叫其他什么王也不过只是确定了这事实而已。
但既然他准备阅兵大典,你就不看看,李适手下到底有多少的精兵吗!”
范瑾瑜对着项策羽怂恿的说道。
“毕竟李适准备立国且举行阅兵大典,那李适肯定就会把自己的家底拿出来晒一晒。
虽然未必是全部家底,但这对于评估李适的实力很重要。”
说实话,这段日子,李适虽然在军事上进入休养生息,但从政治外交各个方面都开始全面展现自己的肌肉。
对比起祖龙那种直接带兵硬推,李适这般全方位组合拳更让与李适抗衡的势力绝望。
但再绝望,项策羽与范瑾瑜两人也想要扛着自己的势力继续前进。
不仅因为项梁与范谋两人死在李适手中,更重要的是,身为年轻人的他们是真不想认输。
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他们也想要跟李适继续争一争。
https://。piaotia/book/31282/19202999。htl
:。piaotia
第三百零六章 陇西来人
白雪皑皑,一队着异族服饰的将士,骑着骏马向着陇西而来。
这一整支队伍,在这风雪天却能沉稳行军,仿佛冰冷天气他们都感受不到似的。
其中一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子,开口道:“父亲,陇西到了,前面就是邽了!”
“终于,到了吗?!”这个中年男子的脸色变得有几分凝重,道,“没想到回到陇西,我居然也会有几分胆怯的感觉。”
此刻,这位回到陇西的将军自然是王离,而在王离的侧的年轻将军,则是他儿子王元。
“父亲,你觉得,李适……会守约吗!”王元看着中年男子,带着几分担心道。
“我原本只打算我自己回来,让你继续留在大月氏的,到时候李适纵然毁约,也不至于我们全家全部被他擒拿!”王离略带着几分叹息道。
“父亲要做大秦的忠臣,那儿子就做个孝子吧!”王元平静的说道,
“而且这次没办法从李适手中借兵,我们新拿到的土地,怕也会被折兰骑兵践踏!”
王离点点头将士们继续向陇西而行,大约来到天水左右,很快便有人把他们拦截下来。
拦截下他们的自然是陇西骑兵,其中一人道,“你们是什么人?!”
“我乃大秦长城军团统帅王离,与关中王李适赴三年之约!”王离走出来,大声道:“你们中是否有人认得我?!”
这些陇西骑兵听到王离的话,看着王离有几分奇怪,也没凑上去。
因为陇西这地方属于被大秦放弃掉的地方,跟长城军团这种大秦军团的嫡系不搭边。
陇西骑兵百夫长道,“等我上报李尚校尉,在确认你身份前,避免双方摩擦,尔等不得继续靠近天水!”
“天水?邽县的名字也改了吗?”王离听到这百夫长的话,倒是感慨道。
很快李尚便过来了。
自从打完了魏国,处理好手尾,尤其孟西白三个家伙赖在白起的靖灵殿中抱大腿后,李尚就被李适打发过来训练陇西骑兵的预备役。
驻守陇西偶尔打打周边异族的草谷,或捉住他们送去劳动改造,或避免异族死灰复燃。
总而言之,李尚在陇西郡这边过得还算惬意。
而李尚对别人可能不认识,但对王离那肯定是认识的。
毕竟老爹给王翦做了背景板,虽然家族没受到牵连,但李家从此退出了大秦的政治舞台。
某种程度来说,就凭借这关系,双方间算有着深仇大恨也不为过啊。
不过,李尚虽带了兵马过来,却也能判断出王离身后的士兵并不好对付。
李尚沉默了一会儿,口道,“你与大王之约大王也嘱咐过我,这一点我知道。
但我身为陇西校尉,守护陇西安全,不得让人随意带兵入内。
如果只是你跟你儿子两人入关中,其余士兵留下来,我可以做主派兵护送。
但若你想带兵进入关,需等我上报大王,得到回复才行,不过期间,我可不管你们吃喝!”
“按照关中王当初要求,我带了些植物种子,要亲自派人护送到关中王的手中才能放心,便在这里等着回信吧!”王离从容道,“而且我也带了些西域特产顺路卖掉,倒也能在天水生活几个月,不劳你费心!”
“随你!”李尚说道便转过身去,不过还是很快给官方发出了王离带兵到达陇西的报告。
李尚倒没隐瞒什么,甚至第一时间快马加鞭的把这消息送到咸阳。
上过战场的李尚能清楚判断出王离麾下的将士绝非易于之辈,至少自己的陇西骑兵在这风雪天长时间行军决然不可能这般沉稳。
李尚怀疑预备役很难是对方对手,正如此李尚不允许他们进入天水这座城市,否则自己未必能够抵挡住王离的突然暴起。
对李尚的忌惮,王离多少也看出几分,所以也愿意稍稍让步。
王元对王离道:“父亲,这些陇西将士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强?”
“不是陇西的正规军!”王离说道,“陇西主力一般上与异族争夺水源与土地,往往往极其悍勇,是大秦重要的征兵地点,但我们走来,你可有遇到什么异族?”
“你是说,他们主力清剿过异族,现在不在陇西,剩下来的只是新兵?”王元道。
王离点头道,“这也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入邽县的原因,我们将士吓到他们了。”
“真是丢了我们老秦人的脸!”听到王离的话,王元评价了一句。
“不!”王离摇头道,“这正说明在李适统治下,陇西地方人心所向。
你可记得他们身上装备,皮甲、弓箭、长枪、利刃,一应俱全,而且一个个精神饱满,体态健硕,说明食物充足。
哪怕是当初的帝国,想要养活陇西的将士也是很费力的。
而这些人不过只是新兵而已,但却能享受到这般待遇,你不觉得李适有几分恐怖吗!”
“父亲……”王元听到王离的话脸色变了变。
出去了一趟,他已经清楚知道,打战打到最后打得就是后勤,没有什么比自己横穿一趟沙漠活下来,更有这般的体会了。
“没事,如果李适想要我死,当初就能杀我!”王离摇头道,“既然我们来了,那这次,我们便要堂堂正正的把秦王接到他的封地去!”
就在王离到达陇西的消息,快马加鞭的赶来时,阿房宫大学的考试都还没有开始。
毕竟李适就算不打算等到自己势力范围外的学子,但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学子终究要给他们过来时间,蜀地、南阳、陈郡、陇西和北地,天南地北这么大地方,交通基本靠走啊!
这时候的李适则在将作少府中给邓陵矩布置任务。
要求不高,在明年阅兵大典前,给自己整出二十万件甲胄,当然也没规定一定是铁的,青铜也行,铁也行,自己不介意,自己只要二十万件金属甲胄。
面对李适这个甲方的蛮狠要求,邓陵矩差点就找根绳子勒死自己算了。
但最终不知道是不是命好,在实验李适提出土法炼钢的小高炉,在失败百多座后,终于有个小高炉在今年活下来。
只要矿石够,每天能出铁水万斤,看得邓陵矩热泪盈眶,至少这二十万甲胄是有着落了。
现在邓陵矩只希望,自己仿照这土制高炉,在这高炉寿命终结前,成功把第二个高炉给制作出来。
至少就现在而言,高炉制作没有任何技术门槛,有得只是抽奖似的运气!
。
第三百零七章 工匠手记
“需要大量耐火砖隔热,用少许黏土将其沾的巴适……每块耐火砖约手掌大小,若大小不匀用黏土填实……需用黑色石涅堆成小山持续高温灼烧……铁比青铜耐热……”
“你们就是这么样进行做工匠手记的吗?”
李适深吸了一口气,默默告诉自己,自己实力到天人了,不要跟这些凡人一般见识。
“大王,有问题吗?我们可是按照您的要求,全部都留下手记给后人阅朗了!”邓陵矩一脸真诚对李适道,差一点就给李适跪下了。
邓陵矩是真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额……相里氏呢?”李适忍住把这本笔记丢到邓陵矩脸上的冲动和蔼问道。
“相里氏?”听到李适没追究的意思,邓陵矩松了一口气,道:“相里轴就在这里,只不过他的状态……算了,您看看也就知道了!”
很快,相里轴过来了,只不过看起来仿佛是精气神耗尽,一脸的失意体前屈。
“见过大王!”相里轴看着李适,略带着几分有气无力道。
“他这是怎么了?”李适看着相里轴的样子,疑惑的看着邓陵矩问道。
相里氏每个人都是宝贝,尤其相里轴,相对来说是相里氏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了。
“自从那高炉出了铁水后他就这样了!”邓陵矩一脸我也不知道的样子对李适道。
“相里氏,你可还好?”李适看着相里氏,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慰。
“大王请勿担心,下官只是见到高炉炼铁后,明白青铜武器将会成为历史,所以有些伤感!”相里轴对李适道。
相里轴自然明白,大秦几乎把青铜器运用到巅峰,但在自己真切把两者做了详细研究后,发现如果把铸铁技术发展成熟,几乎是远超过青铜器的。
不仅是铁的韧性与强度比青铜器要更好,更重要的是,青铜是种合金,天生工艺比锻造繁琐,只不过自己一厢情愿的以为等铁的工艺成熟还要很久。
让后李适带着高炉炼铁的工艺碾压了过来。
李适逼人研究出高炉炼铁技术后,基本上绝大多数普通的铁矿石都能丢进去炼铁。
这几乎是把金属锻炼技术砸到脚底板的操作,更是把青铜技术给往死里吊打!
一般上来说,土法高炉这种东西是用来炼钢的,但实际上李适只期望用这东西进行炼铁。
这难度层次骤然下降一个档次,这所带来的技术跨越本身就是最重要的。
李适听到这话,倒也没兴趣跟相里氏感慨时代变迁,率先道,“你相里氏家族是制作流水线的,你们内部是怎么样确定统一的标准的!”
“统一标准,这不是手一摸就知道了吗?”相里轴听到李适的话,不解的问道。
这话说的,一时间李适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接话,道,“手一摸就知道?”
“是啊,我们家里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们接触标准,若错了就打手心,基本上只要长大,手一摸基本上都能够判断出一二来!”相里轴理所当然道。
“那个……你们的标准化都是这么做的吗?”李适有些目瞪口呆。
“怎么可能!”相里轴摇摇头说道。
“那一定是有标准吧!”李适松了一口气,这世界到底靠谱的。
相里轴理所当然的道:“我们相里氏做出来的就是标准,让其他工匠照着做也就是了。
毕竟他们拆解不出流水线,但照着抄总归是能够做出来吧!”
“……”李适突然感觉,也许自己理解的标准化,跟这时代的人理解的标准化有所不同!
“标准重做吧!”李适突然有种这世界赶紧毁灭的冲动,突然有点理解鹰酱为什么会因为标准化暴打兔子了!
“标准重做?大王决定改变秦尺,秦秤之类的标准?”相里氏听到李适的话,不由问道。
“既然准备立国,自然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度量衡!”李适深吸一口气。
说实话,原本李适打算等到自己统一了天下再干下去的,但就算土法炼钢这种农村级别的技术,在有了实物后,居然还要靠抽奖似的依赖工匠经验去制作,李适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显然度量衡的推进刻不容缓,至少等用水用砖用铁以及各项的数据全部都标准化后,让别人拿着相应的说明书,就能把这种炼铁高炉制作出来,自己才有可能向工业化迈进一大步。
对工业化来说,可复制性是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做不到这点还是别做工业化的梦了,现实一点,想走向工业化,先从标准化开始吧。
至于怎么制作标准化,这就需要用到自己的初中知识,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而李适也不指望精确到毫米,只要精确到厘米就够了。
而水银这种东西,对于相里氏这些工匠们来说实在太常见了。
要知道秦始皇陵都还能够用水银作画,便能知道大秦工匠对水银性质的掌握程度,让他们用水银倒置制作出正常大气压下的水银柱,转眼就制作出来了。
但真正的问题是,怎么样测量这个高度,才是让人抓瞎的地方!
整个研究真正难点在于这时代没有玻璃器皿,没办法直接观测到水银柱到底多高。
最后,还是相里轴抓破脑袋,在一天路过被冻成冰的河水时,看着冰封的河水陡然一拍脑袋,找人用冰制作试管磨具。
寒冬腊月终于在冰雕试管中测出水银柱在正常大气压下的高度。
测试多次,取了较为标准的平均值后,在李适命令下七十六等分,得出厘米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