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争锋-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李适让人把厨师与制作的磨具全部一起护送到陇西、蜀地、河套与楚地几个地方。
值得庆幸,因为已经统一了度量衡,所以制作的磨具都是那种可以拆卸的。
除了关中地区以外,等到他们到达了当地,至少要用上半个月的时间,甚至连赶路用的牲畜,都跑死了一部分,但等到他们到达后,也没时间休息,因为军方已经接到命令,派出了人力物力早早准备,就等着他们的到来。
在荆楚,接到了命令的甘平,指挥麾下的战部,开始用手中墨色匕首切割一个个面团,一个个原本圆滚滚的面团被甘平切成整整齐齐的正正方方。
在河套,萧何命令夏侯婴拿着沙包大的拳头,不断敲打着面团,在这连续不断的敲打下,这个面团倒是越来越是劲道,也越来越圆润了起来。
在陇西,李尚指挥着一个个散发着恐惧汲取波动的将士,大声道:“一个个把云气的力量汇聚到糕点里面,是不是没有吃饭”
“嘿!”陇西骑兵们闻言,进一步释放着自己的云气,肆意的揉捏着面团。
在蜀地,这里倒是正常的多了,正常多了。只不过他们嫌弃厨师们的馅不够多,自己加了什么花椒、竹笋,食盐……不断尝试自己喜欢的馅。
反而是关中最正常,陈云亲自带着红衣军在捏面团,只不过最后之作出来的点心,居然会发光,看得那些厨师真是目瞪口呆。
总而言之,靠着军队的执行力,这些点心到底是在年节来临之际源源不断的制作出来。
然后军队把这些点心送到各个郡县的府衙,然后再一层一层下发下去。
很快便看到李适麾下体制执行能力的差距。
比如关中,几乎没什么问题,完全能把这些点心发顺利放下来,发放到每个人手上。
接着便是楚地了,虽然战争在这里连续的爆发,让这里几乎十室九空,但李适严格意义上来说到底是楚人,再加上甘章的军团帮忙,所以楚地的点心基本上也发了下来。
接着是陇西与河套地区,因为这两者几乎都算得上是边疆地区,政府执政基础比较薄弱。
虽然点心顺利下发了下来,但几乎都是靠着军队才把这条命令给执行下来的。
而西蜀地区,算是执行的最差劲了,因为这里不是李适切切实实的打下来的。
虽然李适也派遣官吏对这里进行管辖,但这里的本地豪族势力随着乱世开始抬头,让李适的掌控能力最弱。
同时李适也没派遣一支军队在这里,所以只成功发放了五层,像官吏与军队能发放到,但本地的百姓过来申请点心数量其他地区的要少了至少少了七层。
对李适来说,这些点心到底发放了多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放点心体现了自己对这个地区的掌控能力,很是显然蜀地上了自己的黑名单。
不过,这件事情在自己的心理记住就好,现在还不是对蜀地进行秋后算账的时候。
毕竟这个时候蜀地还是对自己交钱交粮,但是等到自己以后腾出手来说,这些蜀地的本地组织,自己要把他们全部都给拔掉。
不论怎么说,到底是过年了,李适倒也跟着大臣们吃吃喝喝,欢欢乐乐的过年。
大约休息了五天,李适就开始举行朝会,让他们从假期中回归。
休息?休息是不可能的休息的。
给你们休息到初五已经相当客气了,接下来当然是要给我往死里工作。
这时候,王陵他们在西域的报告,也传递到李适等人的手中,李适看过之后,便把这份报道交给看起来有些昏昏沉沉来上班的张九章。
张九章看到报告上的信息,不由猛然精神起来,大叫一声:“好!”
这一声好,到底把因为连续休息导致有些精神涣散的众人重新的拉拢过来。
张九章道,“此一战之后,西域在五年内可以安定了!”
“现在还不是我们开拓西域的时候,双方之间还是以商贸交流为主。”李适点头道,
“你安排制定一些政策,鼓励商人们去走走西域。
如果军队有西域的任务,则允许这些商人跟在军队的后面之类的。
这个商道才刚开始,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维护。”
“诺!”张九章答应了下来,西域的开辟能到达多少的财源张九章并不清楚,但张九章所看重的是随着西域开辟,良马从西域进入到大汉,这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骑兵三宝的装备,骑兵的重要性开始不断的提升,尤其是与匈奴的异族的接触,所有的人都发现,如果没有骑兵的话,面对着异族只能够据城防守而已。
虽然他们未必有着灭掉匈奴的想法,但让自己手中拥有足够的底牌,是每一个人本能的抉择,张九章与陈知白也是一样。
这时候,萧何派人把一封匈奴单于的信件送了过来,匈奴那边希望能够现在就进行交易,用羊**换粮食,来协助匈奴度过这个冬天。
面对匈奴可汗送过来的这一封信,李适交给张九章等人,让他们轮流看过来,问道:
“今年入冬,匈奴那边好像遭受了雪灾,你们说要不要答应匈奴人用牛羊换取粮食?”
“可行!”张九章果断回答,“我们今年的目标是统一中原,用粮食换取牛羊,对我们来说不算亏,最重要的是能保证我们河套的平安,让我们腾出手统一中原!”
。
第三百九十六章 建设贸易城
是的,一切战略终归是要为统一中原服务,在这个程度上与匈奴交好也成了必要。
至少短时间内,李适没有打算与匈奴为敌。
当然,粮食这种东西,自然不可能随便交付给匈奴,李适便是回复会加紧建设贸易城。
匈奴人如果缺少粮食,可以到贸易城中进行贸易交易。
随着李适有意把消息透露出来,听到粮食能够在商贸城外换取牛羊,很多内陆商人们开始蠢蠢欲动,甚至不需要李适去组织,便自发的向阴山之外的贸易城而去。
萧何这处本来缺少人烟的河套地区,因为这个阴山之外的商贸城的建立,成为了必经区。
萧何自然也顺着越来越多的人流,安排了许许多多的补给点。
随着这波人流量,河套地区随着新年到来,开始变得热闹繁荣起来。
对比起河套地区的变化,龙庭中,冒顿也收到来自李适的回信。
他装模作样的看看了,然后发现自己完全不认字,然后将这封信交给了兰明乎。
兰明乎双手接过了回信,便欣喜的说道,“大汉同意我们牛羊换取粮食的建议,并且打算加速建设贸易城,希望我们这边派遣个人过去贸易城协调货物的价格,以及每年需要多少的物资,双方都理出一个大概数字,在贸易城中进行交割。”
兰明乎把这份信交还给冒顿,道:“大汉的确有意与我们交好。”
冒顿皱皱眉头,把这份文书给侍从收藏,对兰明乎道:“这件事既是由你主导的,那继续就由你来负责与大汉进行对接。”
“尊令,单于!”兰明乎听到冒顿的话,倒尊敬的进行回答。
冒顿沉默了一会儿,道,“你说李适愿意教授我们他们的文字?”
“是的!”兰明乎点点头,道:“唯有文字,才能记录我们匈奴的历史。”
“派些机灵的人过去认真学,如果可以请人到我们部落教!”冒顿道,“我们需要文字!”
匈奴并没有文字,但在大汉的诏书之类发过来的时候,冒顿自然知道了文字的作用。
但是冒顿倒也没自己要去创造文字的想法,而是选择接受大汉的文字在族群中流通。
“尊令!”兰明右手按住自己的心脏,对冒顿恭敬的回答,然后退出了帐篷。
“兰明乎回来后仿佛变得不一样了。”站在一旁的须卜都骨看着兰明乎的背影道。
“哦?”冒顿不由眯起了眼睛,开口道,“他是匈奴的左谷蠡王,他不会背叛匈奴!”
“我并没有质疑兰明乎的忠心,而是感觉他仿佛有了追求!”须卜都骨道,“您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睛,那是一种愿意为某一样东西为之追求的眼睛,充满了野心。”
冒顿沉默了一会儿,道:“也是如同当初的我在大月氏生活,才真正体会到匈奴的弱小。
而他真正见过了大汉的繁华,所以才会见到匈奴的落后,我们甚至连文字都没有。
但这又怎么样呢,我们匈奴人从不禁止奋斗的野心,更不怀疑族人的忠诚!”
冒顿有着绝对的自信,自己把匈奴从草原上的一个风雨飘摇的部落,带到如今的草原霸主,冒顿自信没有族人会背叛自己。
须卜都骨没再在这个话题下去,说道:“看起来汉人暂时愿意与我们相交,这样我们明年便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大月氏了。”
“嗯!”冒顿点头道,“大月氏,才是我们的心头之患,我要成为草原的君王!”
事实上,作为刚刚干掉了东胡,获得了大量资源的匈奴,今年虽然遇到雪灾,但严格来说,这个年过得还是不错的。
毕竟有从东胡获取的资源顶着,就算难过又能到那里。
但即使如此,冒顿还是果断用这件事情去试探下大汉,看看大汉的态度。
毕竟,自己跟大月氏的决战在即,冒顿可不希望在自己的背后有人捅自己一刀。
所以冒顿便是听从须卜都骨的建议,对大汉朝进行一次试探。
毕竟这次的确遭受雪灾,只不过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终于确定大汉至少没有恶意。
尤其让匈奴派人共同管理贸易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少体现了对匈奴的尊重。
所以,冒顿却也倾向支持建设贸易城,至少为匈奴能够多获取一条对外渠道。
而这座城池的建立,对朔方地区的百姓来说,自然件好事。
首先建立城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样便是能够提供给他们工作的岗位。
随着李适上台,这种大工程官方未必会给钱,但几乎都是负责给饭。
尤其在工作完成后,基本上当地会划片某些区域,直接给修筑的建筑工,让他们在当地居住下来,成为当地百姓。
甚至为了保证百姓吃饭,官方或会教授手艺,或直接划分田地,为他们置办生存产业。
而牧民聂郎便是朔方当地的普通百姓,因为父母要养育他的三个兄弟,年龄已经到达十四岁的他,决定自己外出谋生,这次建设贸易城的机会,他便主动报名,前往阴山以北。
这么遥远的距离,对普通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即使如此,聂郎还是选择了远走他乡。
在当地身为落魄户的家庭只有政府分发的三十亩薄田,想要养活一家子人太困难了。
而聂郎去报名参加前往阴山的名额,家里直接便收到两金的安家费。
所以,聂郎把安家费给父母后,便果断选择了去政府处报到。
一群跟自己一样对北方充满茫然的人,在萧何统一安排下,把他们派往贸易城。
而还没出长城,每个人便收到了一件统一的衣服。
这件衣服鼓鼓的,里面塞了不少的填充物,一开始绝大多数的人还没有什么感觉,但穿过阴山,越过城墙,几乎每人都把这件衣服穿起来,因为这世界格外的寒冷。
所有人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清理出一条通向贸易城的道路,以保证后方的物资供给。
此刻整个长城以北,几乎都被雪给淹没了。
。
第三百九十七战 诸侯齐聚
这个冬天不是很好过。
官府虽然并没有苛责众人,不论是准备御寒的棉衣,还是吃饭时热滚滚的肉汤,都是这些拿了安家费的百姓所从没有享受到的待遇。
但即使如此,在雪灾中扫出了一条通向贸易城的道路,对百姓们来说也相当吃力。
其中大约有百余人的双手被冻伤,甚至有十几人为这条道路丢了性命。
而这仅只开始,到达了目的地后,便要开始修建围城与房屋,每一个人的命虽然不敢说不当命用,但也的确是在鬼门关中打滚。
但汉人们到还好,最惨的是那些胡人,他们身上甚至没有一件保暖的羽绒服。
从冬末到初春,这段时间算是最难熬的,一直到太阳出来,万物复苏,至少这天气不再是这般寒冷后,众人回过神来,不知不觉,已经修建起了一座小城市。
当然,在这个难熬的冬天,再也没有亲眼看着这座小城市建立的人有很多。
更多的人则在辛勤的劳动中,冻伤了自己的手脚,留下了一身残疾。
聂郎顺利活下来,重新编籍后成为这座更偏向军营的小城一员。
值得庆幸的是,聂郎分到了一间木制的房屋,让他在这新城市有了落脚的地方。
之后,这座城市越来越热闹,既有中原人,也有胡人,而在这样的城市中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并不困难。
聂一则靠着跑得勤,成为了一家布行的伙计,帮忙自己东家进货收货,靠出卖体力,到底在这城市活下来,甚至还能存下钱来。
如同聂郎一样的人,在这个贸易城中还有很多,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城市生存。
有中原人,也有匈奴人,尤其是随着儒家的弟子们来到了这一座城市,开始教授这里的百姓读书识字,每日郎朗的读书声在城市中响起。
也不自觉的让人感觉到,这个城市仿佛与内陆城市也没太大区别,只是个普通城市而已。
顶多在这里的百姓未必全是中原人的模样,这个城市主要靠着贸易进行存续。
而随着春天到来,关于李适立国的风声,自然而然传遍天下。
李适发出的邀请让代王赵歇,常山王张顺,燕王臧茶,辽东王韩广,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苪,甚至南越王赵佗,都先后派出使者来到长安,正式见证李适立国,以及阅兵大典。
或者说,面对着一个打败了项梁,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