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争锋-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策羽虽然也有继承项梁的资源,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打下来的。
尤其他在战场上冲锋时可谓所向披靡,又有范瑾瑜这样的心腹谋主相助,可以说他来开疆辟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是对付异族人的一柄利刃啊!”
“如果项策羽不打算投降呢!”陈知白看着李适,神色认真道。
李适长叹了一声,神色严肃道:“我应该做得事情已经都做了。
如果项策羽这一次不愿意投降,那么我只有让韩知兵设下十面埋伏,针对他麾下的每位忠心耿耿的将领将他们一一诛杀,把项策羽逼死在黄河上了。
毕竟想要杀了项策羽个人实在是太难了,能够打败他的也只有他自己而已!”
听到了李适这般的话语说,陈知白微微一愣,显然李适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虽然李适佩服项策羽的英雄气概,但应该下狠手时,李适到底也一点也没有犹豫。
李适自然不会有犹豫,自己以打赢河北之战的威势,又有驱除异族的大义,在这种情况下,项策羽都不选择投降,而是要顽固抵抗,那自己也没招了。
毕竟刘季坟头上的草已经三尺高了,既然项策羽不想要降,那就去陪刘季吧!
所谓的版本之子,自己都在上一个版本就干掉了,现在这个版本的BOSS算什么!
而李适与陈知白两人看了一会儿月,很快季布便从巨鹿城墙上下来,果断把项策羽愿意投降的消息传递了过来。
同时项策羽也表示,他不需要做李适分封的辽东之主,而是愿意自己去西域,自己去开拓一块地方!
李适果断道:“季布,劳烦你再跑一趟告诉项策羽,他的条件我同意了!
另外匈奴在明年应该会对西域大月氏来一场如同这河北之战般的决战。
如果他信得过我,那他最好在年底前,打败侵入的胡人,然后带上五千人,跟我回长安。
来得快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这一场战争,看看匈奴与大月氏的决战,之后再决定要不要选择西域这一块地方。
当然,我给的条件依旧有效,那就是两年时间,两年内,我不会主动进攻齐地,给他足够的时间去确认!”
“谢汉王!”季布倒连忙答应下来,也没什么停留,直接便向巨鹿再次跑去。
还好他是炼神反虚的体魄,有需要的话甚至做到能飞,这点就比李适强得多了。
李适自从走了精修路线后,飞是不可能会飞的,也就靠着骑马赶路了。
陈知白看着季布离开,对李适道,“大王,好像并不是很乐意让项策羽前往西域?”
李适说道:“我最期望的规划是,秦国与楚国两面夹击匈奴,通过他们来消耗匈奴的战争潜力,然后我从中做点小生意,比如说购买异族俘虏进行苦力劳动。
我打算从西到东在西方道基础上修筑一条新道路,足以让我们把兵力随时投放到西域。
然后从北到南修筑一条运河,方便我们把粮食运送到燕地以北,从而确保我军北上进攻匈奴时的粮食储备。
但现在项策羽打算前往西域,我的谋划怕是落空了,真是扫兴啊。”
听到这话,陈知白的脸色变了变,显然没想到,李适的心中居然已经有了如此打算。
不过,陈知白很快恢复了状态,道:“若如此,不如让我熄了项策羽西去的计划!
这种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齐地距离西域何止万里,路上能找麻烦的多了!”
“不了!”李适摇头道:“没必要,华夏这么大,能有魄力去西域的人真不多。
这点小动作就算是做起来,除了恶心一下项策羽,没有任何的意义。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项策羽去西域,与那域外的豪杰撞一撞也就是了。”
“但如此,我们接手河北后,想要应付南下异族多少有几分吃力!”陈知白皱眉。
李适挥挥手:“让知兵推举个人以北燕的长城为界限,先进行防御也就是了!
说到底这次异族南下,是因为我们中原大战放松了对边界的抵抗。
只要将士效死,兵士用命,想要守住燕赵之地,到底不是什么难事。”
“让知兵推举?”陈知白听到李适的话微微一愣,神色略带着几分疑惑。
“东北那地方总归要有人去开发的,临近异族,更要与匈奴交锋,带兵的将领里面除了知兵又有谁合适。项策羽不愿意去,那就看看知兵有没有这意思了。”
李适想到这里倒也若有所思,略带着几分笑容道:“如果在那角落建立个韩国,想来也挺有意思的。”
第四百九十四章 奇观计划
当然,所谓立国什么的,也只是跟着陈知白随意的聊一聊而已。
想要真等到韩知兵出来立国,怎么也要先把匈奴解决了,而现在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结束这场战争。
项策羽见李适同意了自己的条件,倒也没什么拖延,第二天便出来投降了。
双方寒暄后,李适大方的让项策羽独立一军,带着他与前来打草谷的东胡残军一战。
基本没什么好说的,有最顶尖的指挥韩知兵,有最勇武的项策羽,有最精锐的红衣军,东胡残军遇上了后,基本上一战击溃,四散而逃。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先与项策羽打了一场,让粮食有些不够,李适绝对把这东胡残军给彻底打死,现在也只能把他们驱逐到燕国长城,渔阳郡以北。
前线交给韩知兵与项策羽两个家伙,把东胡残部打得抱头鼠窜。
而李适与范瑾瑜等人则驻扎在广阳郡,大概现在天津到北京所处的位置。
除了现在有些地广人稀之外,实际上这一处地方的地理位置,天生就几乎是北地核心。
李适来到广阳郡后,马上给郑渠、王二宝、骆甲等人发出了调令,最先赶到的自然是负责粮食运输的王二宝。
王二宝见到李适便开口道:“见过大王。”
“你来了啊,坐!”李适招呼王二宝坐下,开口道,“河北之战结束,项策羽投降,虽然齐地还没彻底收复,但很多工程我们可以开始启动了。”
“还请大王示下!”听到李适的话,王二宝开口道。
李适开口说道:“我打算修建一条从广阳郡的蓟县直通洛阳的运河。
一是为了吸纳当地因为战乱而无法生产的百姓,让他们有一个吃饭的工作。
其次为了以后讨伐北地异族时能方便我们把关中的粮食运送到北方。
所以这一条的运河肯定要修建,而且要把他修好,需要你下去考察相关地形。
另外我们会在广阳郡修筑港口、开设盐场,你修建运河时把这两个也考虑进去!”
“诺!”王二宝思索了一下,问道:“什么时候要整个工程的计划书。”
李适对王二宝严肃道,“这条运河修建起来就是我们北方的重要命脉了,你可不能轻乎!
你跟郑渠两人尽快完成对这条运河修建的考察,然后给我一份建设计划报告。
我也方便调度人力物力,把这个计划给落实下去!”
听到李适的话,王二宝连忙接过了这个任务,很显然,这又是一项奇观工程。
但没办法,就算这是奇观工程,既然是李适的命令,那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
这次战争,王二宝麾下的工程营到了后面,也是参加入了粮食运输工作。
想要把粮食从荥阳运输到广阳郡几乎已经是极限了,为什么把异族驱逐出了长城就不再追击了,很大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粮食补给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有项策羽与韩知兵,但后勤跟不上,这谁也没有办法啊。
凡有远见的谋臣都能看得出来,异族这次虽然退却了,但只要没有被彻底的灭族,那等到异族恢复了,状态怕是又会开始袭击中原地区。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劳永逸的把他们给彻底的解决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条能快速把粮食运送到前线的粮道就非常重要了。
没人提出来也就算了,但李适既然提出来了,那自然是要开始执行,这个奇观计划。
而在王二宝后,骆甲也急匆匆的从解池盐场赶到广阳郡来。
李适内部的盐业稳定,其中很重要的便靠着解池盐场贡献着几乎占了整个势力三分之一的食盐,这也让李适没有了对食盐的后顾之忧,至少在军队中不至于吃不上食盐。
但这样对李适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李适希望的是打翻整个中原地区的盐罐子,让百姓们能够吃上洁白如雪的食盐,而不是只是勉强过滤过的青盐。
而这靠着内陆食盐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能够靠着的就是海盐。
以前还没有占领河北的时候,李适自然不会去打海盐的想法。
但现在自己已经占领了河北,李适的盐罐子计划,自然要开始准备。
李适打算两年后收复了齐地,统一了天下,直接用海盐把天下的盐价格直接给打翻。
只要是买卖食盐的家族,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给我做好改行的准备。
因为这一种直接关乎民生的资源,本来就不应该私人买卖,而是要官方掌控。
“大王!”终于骆甲紧赶慢,到底赶到蓟县,见到李适后连忙过来报告。
这时候的李适,直接了当的对骆甲道:“骆甲,准备由你来广阳郡建设国家最大的盐场。
我们利用海水涨潮落潮的落差来建立盐池,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又最大程度提高食盐的产量,我们的里面便是你最懂得食盐生产技术,有没有信心把这个盐场给开辟出来。”
“遵令!”骆甲听到李适的话,答应了下来。
而李适拍拍骆甲肩膀道:“这盐场关乎整个天下的食盐罐子,以后会陆陆续续有十几万人要管,这盐场的主管位子位同两千石,这以后怕是要辛苦你了!”
骆甲听到同两千石,脸上不由一阵欣喜,连忙大声应答下来,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
李适见到骆甲的干劲倒也很满意,这样两年的时间,应该能让自己积累下足够食盐了。
毕竟广阳郡的这一块的土地真的很适合做盐场!
广阳郡包括了北京大部分,以及整个天津,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边界海岸线漫长而平坦,一直蔓延到山海关区域,都是极好的天然盐场,就现代来说,就是长芦盐场的区域。
而长芦盐场的产量能够满足当代中国食盐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这块地方只要开发出来,那食盐就算是彻底掌握在李适手中了。
在这一点上,只不过现在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想要开发出来,又是要不下于准备开通的永济渠的人力物力。
一想到了这里,就是李适也忍不住的抓脑袋。
毕竟现在的北方真是地广人稀,更重要是在这里,还有第三个要吞下大量人口的航海业计划!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两百年前的技术
是的!航海业!
对于李适来说,将来想要让涿郡成为进攻匈奴的北方核心,那航海业就是必然需要发展的一门技术。
而发展航海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食物,或者说捕鱼。
还是那句话,至少李适认为自己解决掉后勤问题,现在想要打败匈奴真不是什么难事!
这时候的匈奴刚刚成为的草原霸主,纵然手上有控弦之士三十馀万,但他基本上采用得是五出一的义务兵制,匈奴人口绝对没超过两百万,这就是现在匈奴最大的弱点。
如果真让匈奴学会华夏文明,又喊出非汉既胡这种具有影响力的口号,把整个草原部族力量给统一起来,那个时候的匈奴才是真正的匈奴帝国。
现在自己想对付匈奴,真正问题还是在后勤,与双方间实在有些远得离谱的距离上。
汉武帝有他老爹跟爷爷攒下的大量物资,打到最后还需要拿白鹿币骗人,可以说为了钱那是连脸都不要了,而李适没这么厚实的家底,就更是要自己一点点积累了。
所以,利用航海业来发展食物,而用这些食物来支撑广阳郡的发展几乎成为必然。
因为广阳郡的地理位置让它能成为北方区域的核心,在北伐时能成为最方便的进攻据点,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作用在这时代,就是跟河套平原差不多的。
但广阳郡比河套平原相比,差得是它本身可耕种土地不足,让广阳郡很难成为大城市。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北京或者北平这地方就突然凸显了出来,让它的地理位置显得特别重要,其中很重的原因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辟,让江南地区的粮食能够运送到北京来。
现在哪怕李适知道广阳郡非常重要,蓟县更能成为北地中枢的位置。
但这里也很难支撑起一座超过五十万人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不够。
甚至就算蓟县到洛阳的这条永济渠成功打通,如果它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必须要洛阳运输粮食过去的话,那对李适来说,肯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拖累,所以想办法让广阳郡自给自足,绝对是发展广阳郡首当其冲的要事。
至于想要在完成永通渠的道路后,再让从会稽接一条运河到洛阳,让这一大段的道路真正成为京杭大运河,那李适只能够说,就算这是个不讲道理的精气时代,怕也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现在想想也就行了,还是现实点,先把永济渠建起来再说吧。
回到原点,粮食这种东西不像钞票,靠着印钞就能强行把问题向后拖延。
在北方土地上,粮食这种东西一年只能够种植一茬,而粮食对本地本就不算多的土地来说,想要积累到足够讨伐匈奴的程度还是省省吧,指望这,还不如指望永济渠早点通好了。
但李适的问题是,粮食不足,那北方的发展速度就会变慢,发展速度慢,自己想要在永济渠通渠后直接运粮,然后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也就变得不现实了。
所以,想要快速解决掉广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