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争锋-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整个中原的思维去考虑……”听到这话,范瑾瑜微微咀嚼,略带感慨道,
“难怪你能赢,本来就应该你赢啊!”
范瑾瑜听到李适的话忍不住的感慨,因为这种思维,别说自己……就算自己的爷爷范谋有用整个中原的思维去治理过这个国家吗?
甚至就算是当初的秦国国相李斯,是不是能够做到这一点?
范瑾瑜不知道,范瑾瑜唯一知道的就是,输给这种思维,自己真不冤!
李适看着原本还倔强的范瑾瑜突然意识体前屈的颓废样子,倒有点不知应该怎么搭话。
李适不由问道:“你还好吧?”
“您继续说吧!”范瑾瑜这时候看着李适开始尊敬起来。
“额……嗯!”李适感觉范瑾瑜有些怪怪的,倒是陈知白在这时候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若有所思的看着范瑾瑜,默默的让侍者去弄了点酒水上来,给众人润喉用的。
“想要全面铺开首先需要确定当地的种植环境,然后让农家派人去当地尝试出了最适合的种植品种。
那以后的白糖,茶叶,油料,药物……以这些经济产品为目标的经济作物就能出来了。
等到天下初定,陈禾怕是要游历天下,来寻找与推广这些东西了!”
李适摸了摸下巴,果断给了远在长安的陈禾,安排了一个很可能要干一辈子的任务!
“阿秋!”陈禾打了一个喷嚏,大冬天的的确冷啊,但看着大大的柚子很是满意。
在棉花这种东西只剩下大面积的推广,自然交给了手下的农家子弟去推广。
而李适给了陈禾新的命令,那就是要求四季的每一季都能种植大量的水果供给长安,从而丰富长安百姓的伙食,增加百姓们的幸福度,而冬天的首选,自然就是柚子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梳理脉络
“在可种植的经济作物之后,紧接着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大面积的水利网络规划,以及治水工程的修复。”
李适略带着几分感慨道,“秦末乱世持续时间太久了,秦国曾经遗留的水利设施,在中原地区被破坏的破坏,销毁的销毁,这些都需要重新修补。
值得庆幸,我们没有用水攻之类没底线招数,否则想治理起来怕更难了!”
“治水工程吗?”范瑾瑜思索了一下,道:“这多少有些经验,一点点做倒也不难!”
水利工程因为是直接跟吃饭挂钩,基本上只要是当官的多少都对水利工程有了解。
当然也不说什么大工程,但小地方因地制宜的修缮,绝对没问题。
“有把握就好,我会派遣些墨家弟子给你们,让他们来帮忙一起!”李适道。
范瑾瑜听到了李适的话瞪大了眼睛,倒没想到李适会这么好心,连声感谢。
不过李适倒也坦然道:“我只是不希望以后接手了还要拆除掉重建。
尤其河套那边已经逐渐有墨家机关城的样子,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利资源。
想来淮河地区应该也能把河套那里的那套给复制过来。”
说实话,原本萧何提出的塞上机关城方案,在李适看来更多的只是怀着能够尽可能节约人手的心思,便让萧何去执行这个方案,然后萧何就真执行下来了。
并且萧何还能靠着河套地区完全支撑起陇西骑兵的粮草,甚至还让夏侯婴带着部队接收了代国,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塞上机关城的方案还不算完全成功,但对李适来说,这方案已经让李适看到墨家对水能的非凡利用。
所以,便有些期待把这个方案往淮河上搬。
毕竟不论怎么说这都是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的提升,甚至如果这些墨家以水力为主的机关能在其他的地方进行复制,那这东西就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资源,提升生产力了。
听到李适的话,范瑾瑜的脸色难看起来,显然听李适的口气,已经把齐地收入囊中了。
不过不论怎么说,李适从全局上的规划,这种思维是范瑾瑜完全不具备的。
所以至少现在李适提出的很多规划都是自己都没想的,现在有种阔然开朗的感觉。
“如果想要在淮水区域全面建设墨家水利设施,大王准备把这件事情交给谁来处理?”陈知白此刻却是开口询问道。
听到这话,李适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向在一旁的王二宝看过去。
王二宝毫不畏惧,直接向着李适瞪了回来。
开玩笑,他可是还有一条运河要挖呢,要是交给自己,王二宝表示自己直接死给你看!
面对这凶狠的眼神,李适果断怂了,道:“等到实验成功肯定要走一趟相里氏的标准化,把所有零件全部都能拆除与组装,到时候交给教社来教授装卸吧”
听到这话,韩知兵点点头,教社本来就是李适调节基层与政府之间的一种特殊组织,实际上李适对于教社的地位有点像是支教老师,但同时有具有监督的权利。
所以这种组织天然带着几分神圣的职责,这种能改善民生的器械推广,也能够让教社更深的扎根到底层,方便教社人员更多的得到底层百姓的尊敬。
“那接下来呢?”范瑾瑜看着李适居然开始讨论任职了忍不住的追问到。
“水利之后,自然是会涉及到某些水资源不足而出现的畜牧业,以及水资源过于丰富的地区,从而诞生了另外一种产业,那就是渔业!”李适耸耸肩道:
“畜牧业跟你们齐地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你们的土地来畜牧那也太奢侈了。”
“还是讲讲,要是去了西域,我们应该也是也要掌握畜牧业的吧!”范瑾瑜道。
“你们要是真的出西域,等找到了落脚的地方,我送给你们一个大牧场好了!”李适道。
“说实话,畜牧业这种东西,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实在是太粗糙了。
真正的养殖业还是要以农业为基础,比如地豆壳拿来榨油后的渣渣能做为畜牧业饲料。
所以想要弄好畜牧业,实际上农业是非常重要的几个环节,甚至决定了畜牧业的规模!”
“那渔业呢,也是如此吗?”范瑾瑜听到李适的话若有所思的追问道。
李适继续解释:“渔业不一样,它是农业的重要补充。
因为捕捉过来的鱼腌制晒干后,保存很长的时间,对遇到某些天灾的农业来说,能增加农民对天灾的抵抗力。
更重要的是,一般上百姓都是农闲的时候出航捕鱼,这就更是对百姓劳力的合理利用。
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渔业是一个相当值得投入的行业,这也是我向要船工的原因。
一切为了百姓能吃饭,不寒碜!”
范瑾瑜继续追问:
“不过畜牧业还好说,只要牲畜活着就能赶集贩卖,但鱼类总不能都晒成咸鱼干吧。
而且就算你去大海上补到了鱼,怕是一两天就死了,三四天就坏了,鱼可经不住放!”
“我知道!”李适点头道:“这就衍生出了基于产品的流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
交通包括不限于道路,运河,桥梁,驿站等等,关乎整个国家的布局。
我打算北边由我们现在所在的广阳郡一直到洛阳挖掘一道水渠,彻底连接北方与腹地。
另外再从洛阳挖一条水渠到会稽,彻底打通南北之间的联系。
只有这样的话,中原才是整体的中原,华夏才是整体的华夏!
前面的话,范瑾瑜的感触并不是非常的深,但现在听到李适的话,范瑾瑜却清晰感受到李适在有序梳理整个天下的脉络。
对比起始皇帝制造驰道,李适的解决方案让人听起来感觉更加的丧心病狂,总感觉按照李适这弄法,不会再过个十年,中原又大乱吧!
“你还真有魄力,就不怕再出现像你一样的人吗?”范瑾瑜忍不住道。
“这就又归结到第一点,还是农业的发展,只要粮食足够,并且干活发粮食,我相信不会有百姓会拒绝这样的工作的!”李适自信的说道。
兵道争锋
第四百九十九章 规划完毕
“百姓工作你是给粮食的?”范瑾瑜突然反应了过来。
“当然是要给粮食的,不给百姓们吃饱,怎么让他们干活?”李适听到范瑾瑜的话反问。
“百姓干活,不是要服役吗?服役还要我们给粮食?”范瑾瑜震惊了。
“你当我是你们这种人吗,不给钱就算了,居然还不给粮食!”李适更是震惊。
好吧,两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都感觉难以理解对方。
李适不由感觉范瑾瑜实在太无耻了,直接以服役的名义让百姓去干活,难怪古代几乎所有百姓对出远门进行服役好像很抵触。
当然,李适这边也有服役的,不过一般上都是让百姓在自己家的门口,在农闲时服役,比如让他们打磨一些箭矢,枪杆,木材,总之都是一些初步加工的材料。
至少以标准化来要求,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只是初步加工的产品,送到工厂里后,还要进一步进行加工,无论如何,这种操作都让李适省事了不少。
但李适让人服役基本上都是管三餐的,另外每个月会送布匹给这些服役人员。
李适这边是直接把这布匹当做工资发放给他们,所以这些人工作起来还是相当有劲的。
李适至少到现在为止,还并没有进行钱财上的改革,对李适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还没有统一,等到国家统一,自己彻底掌握基础生活物资后,再铸造钱来稳定物价。
李适比较推崇的是把布匹和粮食作为过渡性的货币使用,因为对底层百姓来说,拥有这两样的东西,基本上都能稳定下来。
而对李适实行的政策,范瑾瑜唯一感叹的就是,你好有物资啊!
李适却是不知道范瑾瑜的想法,继续道:“驿站的存在,应该能容纳下很多因伤而不能继续征战的老兵,对军队的建设起到进一步的稳定作用!”
“老兵……”范瑾瑜咀嚼这两个字,却也闪烁过一抹悲哀。
作为战场上的统帅他自然知道很多老兵在离开军队后,过着得生活会是怎么样。
实际上他们会离开军队,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否则,绝大多数将军都很喜欢老兵的。
“嗯!”李适点头道,“我们打了这么多年,既然进入到了统一,那对军队的构筑上会进行调整,裁掉部分的老兵,以减少军队的开支,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但把这些杀过人的老兵直接丢到社会上绝对会出现大问题,所以把他们安排到一些相对轻松,但一样讲秩序讲军规的地方,而像是驿站之类的地方,应该能够塞上不少的老兵。
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毕竟我们打了这么久的战争是为了和平,总不可能和平真来了,把他们给丢掉了吧!”
听着李适描绘的蓝图,范瑾瑜点点头,很多东西他都没李适思考的细致啊!
“所以,在东边则以开凿运河为主,那在西边与北边就是要修缮秦国的秦直道、西方道、秦栈道和武关道这些都需要重新进行修缮。”
听到李适的话,王二宝的脸色不由变得苍白了起来,这不会是我的任务吧。
“你的主要任务,还是先把运河给修出来,这件事应该是会交给甘章来做,毕竟他本来就是秦国的少府,对这些道路的情况最是熟悉,重操旧业,肯定能完成的不错!”
听到这话,王二宝不由松了一口气。
无论怎么说,这件事情交给谁都行,只要不是交给自己就再好不过了。
“而进行大面积的修路,投入到基础设施,这又会涉及到基础材料的相关产业,比如说矿业,以及建筑材料。
这就需要进行修路的时候,考虑到周围的矿场分布,造路时能够就近取材,或者建立一条直接沟通相关材料的道路,从而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
而这件事情,应该能促进材料的研发,那些方士不一直在研究什么长生不老药嘛。
我要求也不高,让他们把所有的物质进行分文别类,找出物质与物质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找到更好的建筑材料,也方便了进一步的基础建设!”
在这个世界李适是相信长生不老药存在的,但李适不相信这些连最基础的元素分类都没有完成的方士能够研究出长生不老药来。
不过没有办法,在化学研究上墨家的确比不上方士,所以便让方士们去研究化学。
当然,李适也不指望他们真能研究出长生不老药,李适只是希望他们在化学的道路上稍稍做点贡献,如果能够在基础材料商有什么突破,那就更好了。
如果在有生之年,这群家伙能够研究出三酸两碱,那么多少也有了化学工业化的基础了。
不过哪怕自己大力支持,想来也要这些方士们前赴后继,研究个上百年吧。
“而材料的出现,基本上又会涉及到农具改良与推广,以及工匠评级与选拔,在之后就是高附加值的手工业产品。
尤其是开辟了丝绸之路,要走出中原前往西域,这些高附加值的东西都会成为我们的拳头产品,然后以商业来盘活整体的经济。
等到这整个的农业体系计划完成,也算勉强整合了整个中原资源,应该能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甚至半个月吃一次肉,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李适很是自信说道。
“我听起来说,感觉我们齐地,在你的计划中比重并不是很大啊!”范瑾瑜苦笑道。
他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但听了李适的话后,他感觉自己实在太渺小了。
“不是的,这是对整个中原地区的资源调配,首先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原完整。
只要齐地不投降,那我就无法以整个中原的目光去调配相应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进行对整个国家进行调整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从上到下各个方面的阻力,以及个各个地区情况与风俗不同带来的问题。
这些事情都需要一点点去克服!”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