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争锋-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表现出色的人,甚至有机会通过官方的渠道,进入到大学的兵家学院中。
羽林卫最宝贵的就是这个能直接进入大学的机会,就算没能进入大学,只要是羽林卫出来的,各大战部也都喜欢收。
除了进入红衣军还是小兵以外,进入到其他任何的部队都是什长起步,伍长常有,做个百夫长也不是不可能,至少对普通人来说,起点高了不少。
白金徽章,能让自己就有进入大学兵家学院的机会,从大学里面学习的各种《军阵·从入门到入土》《军团天赋,从入门到入土》《技巧,从入门到入土》……之类的兵家知识。
顺利毕业后,回到部队那就是校尉起步,完成了从士兵到将校的跨越。
至于能不能当上将军,那就是要看他们把自己的本事发挥的怎么样了。
而玉制徽章除了荣耀以外,最重要的是在退役后,能合法拥有全身武器一套,可直接在军队中领取。
当然这种人肯定是会被重点关注,什么年节礼物,什么优惠政策,基本上都是发给他们的,甚至允许他们把玉制徽章与拥有的铁甲作为陪葬之物。
不过,李适虽然设定了这些荣誉,但也不要求军人强行换取,而是需要去选择。
所以立功比较少的军人,都直接倾向换取物资,但立功比较多,距离徽章换取很近的人都愿意攒一攒,等到功勋足够了去换取徽章。
因为,这些士兵是有工资的,平时在军队中吃的又是大锅饭,用钱得地方不多。
但每当过年,或者回家,这些士兵便会去军需处,开始大包小包的兑换东西,把这些物资给送到自己家里。
因为李适给这些当兵的人发放的工资是以军票的形式进行发放。
所以回家时,他们就会拿着这些军票到军需处进行换取生活物资,当然也能直接换成刀币与银钱。
但越底层的士兵就越发现,军队中的物资,比自己换成银子再去买卖要便宜的多,所以只要是距离近的,那他们宁愿直接换成物资,也不要换成银两,因为真的不划算!
第五百零七章 出现bug
虽然李适并没有开放纸币,因为这种东西要是开放了,李适感觉是阻止不了自己进行印钱的,基本上只要是人就没办法在被逼急了的情况下去不去印钱。
就好像是双十一到了你不剁手买点东西,你自己的心里也会有几分痒痒的,就算再穷的人,也会买几卷卫生纸,买点几箱方便面屯着。
但为了资源调节,以及方便大宗产品的交易,李适以国家钱庄做保,弄出了银票,但银票背后是各个世家做保证金的,唯有银票的流通与提现,才让大宗商品的交易变得方便。
而在官方李适弄出了官票,而在军方李适弄出的军票,这两者实际上都是他们的工资单。
他们能拿着这些票据来从官方购买生活用品,而这些价格比市场价格要便宜得多,大概八五折左右的价格,算是公务员与军人的福利,也必须要有这两者的身份才能领取。
实际上李适还可以更低的,毕竟李适把一切基础的生活物资纳入到国家掌控中。
粮食、布匹、食盐……这些东西李适都完成了从原材料到出售渠道的绝对垄断。
李适用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刚需产品的成本,出售时,挑选商贩基本上都那种与政府关系不错的商人,让他们以比市场低一半的价格,然后自己再补他们差不多两三层的费用。
很多私人粮商布商直接被李适这手价格战打死了,让李适完成了对整个市场的垄断。
总而言之,李适需要确保的就是,所有基础物资的源头必须要在自己手上,任何私人商人只能在自己的手上拿货,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稳定下去。
简单的说,李适选择掌控了最底层的出售渠道,强行管控了粮食价格。
其他人自然也也可以种田,但除非加入到李适打造的体系中拿补贴,否则他们自己种自己吃还好,但如果是用来出售,那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因为李适就是把市场价格压到普通粮食生产者成本以下,逼得他们只能走其他的道路。
至普通百姓种起来吃,或者交税都没有问题,因为官方都是以统一价格每户收粮收税,基本上每一户都是有额度的,这些额度足以确保他们能够还不错。
但额度满了,那就没办法了,你就需要自己去出售粮食。
而因为李适对基层的掌控,以及教社不断的向着农村蔓延,基本上只要出现隐户,可以直接向官府或者教社报告,从而获得户籍身份。
但自己如果甘心给豪门世家做隐户,或者自己躲在深山老林中,李适也没办法,因为李适现在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这些。
李适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用官方渠道,以固定价格收购粮食,然后倒逼私人去掉而已。
至于官方粮食的出售,李适也没有禁止粮食买卖与流通,但想要获得这资格却不容易。
只有选择在官方的钱庄里面压了保证金,有足够的资产作为保证,才能参与其中。
自己按照郡县划出售价格的最高价,谁都不得超过,如果粮食价格跌破最低价,则官府兜底收购,其他的便是商人自己根据当地的价格进行出售也就是了。
至于高出出售价格贩卖会怎么样,也只是取消补贴资格,基本上失去了这个补贴的钱,就又是会陷入你卖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的境地。
一个郡基本上会有两三家,粮铺或者布铺拥有资格,至于更下面的,李适也只是要一个名单,便不再理会了。
毕竟太小的店铺自己是真管不到,因为管理起来成本太高了。
但自己管不了小的,难道还管不了大的,只要在这名单上的出了错,全家谁都跑不了。
即使如此,背靠着政府出售基础资源这种活,还是有无数的商家愿意接手的。
毕竟这些东西是刚需产品,根本就不愁销路,更重要的是跟官府搭上关系,给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别说这个还有赚头,就算没赚头,看到这隐性好处的人,怕也多得很。
基本上所有基础物资,李适都靠着这一手,先提高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完成整条产业链,然后从上游吃到下游,完成价格垄断,再自己做最底层生产,把经销权外包。
自己虽然竭尽全力的去掌握基层,但有很多的地广人稀的地区,自己是管不过去的。
但很多个体商人,却非常愿意跑这一趟,赚一些辛苦的蝇头小利。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只要有钱赚,那终究是会有商人出现的。
当然,对李适的军队来说,校尉以下的奖励基本上都能用军票、徽章和授田去解决。
毕竟李适继承了秦法,这个时候的爵位可没有被汉武帝的卖官鬻爵给用烂掉,每一个爵位都有对应的奖励,说实话按照对应一一,奖励起来倒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韩知兵这个处于军功最高点的家伙。
当初灭魏之战便是把爵位刷满,现在的河北之战,已经让这个从秦朝继承过来的军功制度,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
没办法,任何军功制度,你设计得再怎么样的完善,到了最后你会发现,这世界总会出现BUG级别的人,用不可思议的速度与不可思议的功绩直接把这功勋制度给刷爆了。
比如秦国的白起,又比如汉朝的霍去病,如果不是霍去病在封狼居胥后不久,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二十四岁就已经做到了大司马骠骑将军的他,一样也是刷爆了大汉的军功体制,以后只要再打战,一样会陷入封无可封的境地。
现在的韩知兵就是这问题,在李适等人继承大秦的军功体制中,压根就没想到在制度完成的第三年,这制度好像要被打爆了,而且韩知兵现在才刚刚三十岁……
哪怕李适更加的年轻,甚至有压制韩知兵的能力,但看着嬴子婴与项策羽一个个战败者拥有出国封王的权利,结果自己不能,那不是人为制造内部矛盾嘛!
所以,现在则是李适在胜利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让韩知兵封国!
第五百零八章 封君与诸侯王
“普通将士以及中层将领校尉的事情比较好处理,现在需要讨论的是韩知兵的奖励……”
李适看着众人倒是开门见山的说道:“也就是韩知兵是否封王的问题……
我先说说,韩知兵成立诸侯王我是不反对,但我朝承袭秦制用郡县制管理中原。
在国内就算是封王也只享受食邑之权,但绝对不能有独立军队、司法、人事任免等等,这与诸侯王的权利相差甚大。
而且以后还需要与匈奴交手,韩知兵的指挥能力无人能及,尤其规模越大他发挥出来的能力就越强。
等真正完成了统一,对上匈奴的时候,就更需要他这样的军神作为中流砥柱。”
李适倒是把自己的想法跟文臣们说得清楚,因为李适就本身而言就不是那种装神秘的君王,与其让手下猜来猜去自己的意思,还不如把事情给说得清楚明白。
毕竟猜对了没意义,猜错了怕是会把事情搞砸,这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听到李适的话,一众文臣不由相互对视了一眼,显然这会是个大问题。
不过,众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的向着陈知白看过去,因为比较起其他人的政治处理手段,明显陈知白处理这一类的问题要顺手的多。
陈知白撇撇嘴,也不等别人看向自己的目光,仿佛已经习惯了干这种脏活,开口道:“大王,如果只是想要拖的话,倒也不是很难。
“哦?”李适听到陈知白的话,到有些疑惑。
“大王,您把分封诸侯王与虚封王爵给并列了,实际上可以把它们拆分开来!”
陈知白从容道,“在军功体系满员后,接下来可以先封王。
让韩侯可以先享受食邑,但并不授予诸侯王,想要成为诸侯王,则需要再立功勋,再获得诸侯王的身份!”
对于韩知兵来说,这种程度的问题真的不困难,实际上只是李适钻牛角尖了。
只要李适是真的允许韩知兵成为诸侯王,只是稍稍拖延一下韩知兵立国的时间与奖赏,这又有什么困难的。
只要稍稍拆解下奖励内容就好,先虚封,后实封而已,对任何身处于政治旋涡中的人来说,做事情不会,难道拖事谁还不会吗?!
说不定,拖延着,拖延着,然后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解决掉了呢!
“是个办法……”李适沉默了一下,道:“虚封也不是彻底虚封。
这样吧,我的设想是,虚封首先把他们家乡作为基础食邑来分封。
毕竟富贵不还乡岂不是锦衣夜行!
第二步,若再立下功勋,则允许则挑选中国边远不发达地区小县作为分封。
等满五个以后,可自行上表成为诸侯王,从此国家收回全部食邑,但会援助资助成为诸侯王的物资与军队。
同时会帮助愿意前往诸侯王封地的百姓,运送到诸侯国过去。
至于国家所能提供帮助的程度就按照所获得的军功而定,毕竟军功是能换到物资的!”
李适说到这里,又想了一下,道:“满五个以后不申请诸侯王的,则视为留在中原。
这样作为食邑的封县数目可以进一步增加,一直增加到九个为止,可传嫡系后代。
但若没立下额外功勋,则每代除县一座,一直到只剩下最后一座。
只要不犯不赦之罪,那最后这座食邑都会为其家族保留与国同休。
所以国内最高封号为封君,非李姓子孙,不得称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另外,我大汉依旧遵从,非军功不得封爵的标准!
要想要成为封君,或者诸侯王,就必须要获得足够的军功,让人心服口服!”
李适很清楚,想要成为诸侯王与封君,只有军功贵族才能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至于其他的人想从一片荒芜之地开拓出来,到时候纵然有自己的支持,也很可能一转头,这些支持就成了当地人的嫁衣了。
李适对张九章道:“你列一个章程,把这些细化,尤其是功勋兑换物资与官方帮助也都尽可能的将其细化,这样将来进行分封的时候,操作起来也更加的方便。”
“遵令!”张九章微微鞠躬,一般来说,都是李适提出设想,然后张九章负责彻底落实。
李适说道:“关于奖赏的事情先到这里,等你理出了章程,由我亲自与诸位将军的谈论。
另外关于退伍要安排好,毕竟随着中原逐渐统一,工作重心要慢慢放到维稳与发展上!
我曾经在与范瑾瑜商量的有关中原发展的计划书给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找我。
当然,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事情是人口发展,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关键。”
“人口发展……”听到李适的话,张九章道:“我们在让女性成为蒙学教师,收拢孤儿到羽林卫,在两年前便是已经在执行吴越的生育政策。
难道要进一步降低女性的生育年龄吗?凡是十五岁未结婚的女子全部加以重税!”
“不了,当初十七未结婚我觉得女性的年龄还有点少,我让阳庆做出过女性的生产统计,基本上十八岁以下生产的,不论是对女子,还是对孩子,都有极大的风险。”
李适挥挥手,说道,“我的意思是,想要提高人口的质量!”
“提高人口质量?”听到李适的话,张九章疑惑的咀嚼这一个词语。
“我现在的计划是从粮食畜牧业发展,以及经济产品等方面的一个全面计划,我觉得为了人口的稳定安全增长,还需要制定一个计划!”李适思索着说道。
“还请大王明言!”听到李适的话,这时候的刘喜君不由站了出来,开口问道。
因为刘喜君是负责户口编辑的,一般上跟人口有关的计划都绕不开他。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