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道争锋-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这次项策羽舍弃颍川,另立田齐,本身就说明至少项策羽手下有脱离项梁的意思。
借助这次机会,等到他们两虎相争,而我们的军队已经整装完毕,到时候一战定天下!”
“正是如此!”陈知白看了一眼张九章,这家伙一眼看穿了自己的谋划,显然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家伙,看起来白白胖胖的憨厚外表下,怕也是一肚子的坏水。
“不!”张九章道,“若我们联手项策羽,怕是天下之人会有所胆寒,更重要的是这一种事情我们不占理由。
不如直接前去向义帝请揍,说项策羽无故侵占其他诸侯国土地,让义帝发令斥责项策羽回归颍川。
如果不然,那我们就东出函谷,帮助讨伐项策羽!”
在场人的听到了张九章的话,顿时明白了这家伙也不是省油的灯。
简单的说,这件事一是要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最重要的是如果义帝只要稍稍处理不好,那义帝威信尽失,一众诸侯国自然没什么政治束缚了,到时候打就是了。
同时,如果项策羽不放弃齐地,那想要维护义帝的权威,项梁就必须要派兵讨伐项策羽。
但且不说项梁未必能够跟项策羽翻脸,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出现裂痕,这就很值得了。
当然,如果义帝答应那就更好了,毕竟有一个词叫做假道伐虢。
从关中到齐地要经过多少地区,看着李适十万大军开过去,又有哪几个国家敢轻易放行。
“我觉得,不仅是项策羽与项梁而已,项策羽吞了田齐,那与之接壤的魏国燕两国难道就不恐惧吗?”王陵道,“只要我们不暴露已经掌握云气体系的事,那其他诸侯国家就都是我们的屏障,我们完全可以借用项策羽的手或是扫清阻碍或是拉拢盟友!”
“这个时候,着急的可不是我们,而是项梁;慌张的也不是我们,而是魏燕。
我们继续看戏也就是了!”陈知白倒是从容道。
虽然,项策羽从颍川郡到了齐地,可以算得上是困龙升天,但困龙升天后却也未必坦途,至少这时候的项策羽肯定是会失去项梁的支持与辅助。
也正是如同众人所料,这时候的项梁的确是在头疼项策羽,突然从颍川金蝉脱壳,然后落脚齐国的认识,不论是项梁,还是范谋,都没有想到,范瑾瑜会这般的决断,项策羽更是果断的接受了范瑾瑜的谋划。
可以说,范谋制定的,原本让项策羽与李适交手,自己准备兼齐燕,吞赵魏,然后集合中原之力西进函谷的谋划直接被自己的孙子给破了一个干净,被狠狠摆了一道。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在项策羽封王后,项梁与项策羽间的关系便是平等的。
虽说项梁凭借亲情枢纽,到底还能使唤得动项策羽,但就实际而言,这是项策羽给面子。
而现在项策羽占领了齐地,如果项梁想要继续发展,那么就只能够向西去跟李适死磕,至于向北的道路,基本上被项策羽给堵住了一大部分了。
项梁召见了范谋,两人相见,却也都是苦涩的一笑。
两人完全没想到会被自己最看好的子侄给阴了,也正如此都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不过,两人到底也没任何恼怒,因为他们两人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靠着自己的能力挣脱了两人,虽然有几分机缘巧合与措手不及,但多少也有看着自己孩子展翅高飞的欣喜。
“你这个老家伙不向来是算无遗策,连李适都被你的两道枷锁给困在了函谷关里,怎么就会被瑾瑜那个小子给摆了一道。”项梁指了指范谋道。
“我只是擅长放大优势罢了,若是真算无遗算,现在是您坐在关中啊!”范谋从容应答。
“哪两个家伙走了倒是走得干净,到还要我们两个老家伙留下来擦屁股!”项梁道,“要我让熊心去给项儿封要一份旨意,然后让项儿把齐王的位子给坐实吗!”
“这可不是帮他,而是害他,现在要做得是马上让义帝发一份斥责项策羽的指令,我们要先把这个征讨的权利拿到手再说,要不要打到时候就是我们说了算了!”范瑾瑜说道。
“成!”项梁听到了这话,却是心安的点点头,中倒是安稳了不少。
毕竟只要自己不出手,李适那么远打不过来,项策羽在齐国肯定是安全的。
但范瑾瑜的脸色并不算好,因为范瑾瑜知道,不受自己控制的风浪此刻已经开始酝酿。
第一百九十六章 出使韩国
而李适召集麾下的智囊,继续的针对局势研究。
李适道,“所谓的远交,指得是交好项梁,打压项策羽,那么近攻,你有准备攻哪里呢?”
陈知白伸出手来,点点地图上的阳翟,道,“阳翟韩国,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李适听到了这话,若有所思,却是向着地图看了过去。
实际上阳翟也在颍川郡中,只不过因为韩国复国,项梁阳翟以西的位置给了韩国,让韩国作为张楚与李适之间的缓冲地带。
换句话说,颍川郡项策羽只是得到了三分之二左右,这也是为什么范瑾瑜一定要项策羽跳出这是非之地的原因。
对比起项策羽对颍川之地几乎没有什么留恋,所以范瑾瑜这一年用竭泽而鱼的方式,直接帮助项策羽拉起八万大军,然后果断把榨干潜力的颍川郡给丢掉了。
自己则是借助这次机会跳到齐地,开始安心种田发展。
张圣处于阳翟,竭心尽力为新生的韩国发展努力的发展内政,尽可能恢复韩国国力,也正如此张圣没有跟着韩广去齐国。
毕竟在张圣看来,以联合军的军事力量,去攻打一个已经征战了一年,国力已经非常衰退的齐国那肯定是必胜无疑的,而事实也证实了张圣的推论没有任何错误。
诸侯军的确是势如破竹,直接一路横推到了临淄,但就在临淄那么几天,居然诸侯军被齐军反偷袭,然后韩王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死在乱军中了。
最重要的是,自己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三千击刹弩兵全军覆没了。
收到了消息的张圣差一点就晕厥过去了,就好像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一大堆牌,结果败家子一把把这些都给输出去了,要知道以现在韩国的体量根本就撑不起太多损失啊!
更何况这次击刹弩兵有很多都是跟随了自己数年的精英,想要重新练出来可太难了。
虽然韩国有张圣这种人物,但因为自身体量,所以也对称霸没什么兴趣。
但失去这么多击刹弩兵,等于是狠刮了一刀,对虎狼环视的韩国来说,可不是好事。
“取韩国……”李适听到陈知白的话,眯起眼睛道,“怎么取?”
“让张圣再给我们做次使者!”陈知白道:“韩王身死田齐,不论过程如何,项策羽作为盟军统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邀请张圣一起去向义帝斥责项策羽这不过分吧。”
“若他装病,或者推脱给别人呢?”李适听到陈知白的话开口道。
“只要派遣部队驻扎荥阳,不需要我们多说什么,相信他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陈知白道:“毕竟随着项策羽离开,原本我们与项梁间的缓冲力量就少了不少。
若事态进一步激化,那谁也不敢保证战争会不会进一步爆发。
我相信张圣绝不希望自己的故乡成为战场的!
既然我们让他代表我们出使义帝,那他就要出使义帝。”
王陵听到陈知白的话,道:“这么的利用张圣,这真好吗?这个人可不是易于的家伙!”
“谁让韩国成为了我们跟项梁间的缓冲呢,既如此,那自然要有所抉择!”李适道。
李适已经明白了陈知白的意思,在场的人也都看懂了。
张圣是不是自己这边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项梁的眼中张圣到底是谁的人。
第一次李适让张圣办事算是巧合,但这次张圣联合李适一起斥责项策羽,那他跟李适间难道真的是清白的吗!
猜疑这种东西,只要一旦产生,想要将其消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李适张圣的谋划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自己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剩下来的只是去寻找一个兵出函谷的借口而已。
这个借口是救援韩国,还是吞并韩国都不重要,只要有了,那自己便兵出函谷!
现在陈知白的谋划,就是为了增加借口合理性的筹码而已。
简单的说,李适跟张圣在项梁的眼皮子底下勾勾搭搭,哪怕清清白白的,项梁看得多了,肯定也是会有所怀疑的,毕竟世人多是把别人往坏处想,而不是把别人往好处想!
到时候项梁觉得韩国不可靠了,不论有任何的动作,那都是逼着韩国向李适靠拢,到时候李适出兵的借口就多了。
“却不知道由谁出使韩国比较好?”李适的目光向陈知白看过去。
如果是以前没人时,自然是陈知白前去最好,但现在陈知白掌管情报,哪有让他前去的道理,再说自己地盘这么大难道连个出使使者都还没有吗!
“大王下属有一人选,名为陆贾,早年跟随刘季,但刘季覆灭后,便因为其认识文字,便安排到军营中教学一年,如今求到我的门下,我见此人能言善辩,是一个出使的人才。”
张九章对李适简单说着陆贾的介绍,并且进行推举。
因为李适抓到俘虏,基本上不识字的就丢到俘虏营服役三年,一些危险工作基本上都让俘虏营的人去完成。
而识字的则负责军队扫盲教学一年后,只要没有犯错基本上能转正,之后他们一种是走军队的教学人员,一种则是转职成文职协助处理内政。
反正只要是识字的人,想走出函谷关是不可能的。
而陆贾感觉张九章跟跟自己的学派类似,便果断投到了张九章的门下。
毕竟自己跟了刘季身上是有污点的,想要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还是投靠个同学派的大佬舒服。
“没什么印象?”李适想想陆贾这个名字,以自己单薄的历史知识还真不知道这家伙是谁,便挥挥手道,“既然你对他有信心,那就把他派遣过去阳翟吊唁韩王成吧!”
“诺!”张九章倒是对着李适说道,“相信他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就在李适与众人商议时,一个侍从跑出来,道:
“大王,天水的孟西白三位将军,在陇西抓了近十万羌族奴隶,让人送到襄阳来,现在这些奴隶都在城门口待着,阻拦着道路,还请将军示下,我们是否让这些奴隶进城!”
“十万奴隶?”李适的目光带着几分茫然,自己跟羌族战斗了吗?
不过只是让韩知兵派支部队去周围打草谷,捉点人手干活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啊!
第一百九十七章 奇观兴国
李适对张九章道,“让刘喜君去把这十万人登记造册,编入奴籍。
女的挑选出来到坊市进行交易,男的把他们编制到俘虏营中作为劳力使用。
其中能贡献畜牧技术的人员全都挑选出来,王陵交给处理!”
“诺!”王陵听到李适的话,不由带着几分兴致勃勃。
李适道:“就不要让这些人入咸阳了,让他们登记造册后,直接拉到郑国渠那边交给王二宝手中去修筑那片灌溉区,尽可能把危险任务交给这些家伙们去做。
另外告知这些俘虏,在这三年内,只要学会穿我华夏服饰,说我华夏语言,学我华夏化,那他们在这劳动营之中表现好,那三年后就能获得我们华夏户籍。
另外,在灌溉区建设的表现中,表现出色的人,那也能提前获得华夏户籍!”
张恢在一侧听到这话,略带着几分皱起眉头,开口道,“让羌狄入我华夏?”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李适道,“我华夏难道还容不得给这些蝼蚁一条生路不成。”
听到这话,周围几人脸色变了变,倒也没再多说什么。
基本上,至少在古代华夏,看是否接受一个人成为华夏人,看中的不是一个人的血脉,而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接受华夏的化,遵守华夏的礼仪。
最典型的就是秦跟楚,两个家伙基本都是时不时的喊喊“吾,蛮夷也!”
但被晋给揍多了,加上各种改革遵守起中原制定的礼仪,也就慢慢被中原地区接受了。
所以,相对其他地方奴隶就是奴隶,蛮夷就是蛮夷的阶级束缚,实际上华夏制度还是相当先进,至少它不是以血脉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只不过拥有血脉的人,比其他人起步要高亿点点,普通人一辈子能维持住自身阶级,基本上就算优秀了,实现阶级跨越的那叫人杰。
就算如此,李适也不认为除去为奴为婢的女人,以及掌握先进畜牧业知识的羌族技术工,这剩下来能够真正进入到华夏户籍的会有多少人。
因为在这个年代,哪怕天地精气的出现增加了生产力,但还是少不了很多必须要用命填进去的地方,越是庞大的工程,自然越是不可能避免这点。
也正如此,一定要给与他们希望,万事做绝可不是为政者应该有的心态。
李适道,“告知王二宝,因郑国渠开发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郑。
因为关中全面道路建设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关。
至于长安乡底下管道挖掘与长安乡建设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安。
入籍时告知异族赐姓原因,让他们知道他们能重获新生是因为参与了我华夏发展建设。
更让他们后代铭记,是他们祖辈付出血泪,才拥有尊贵的华姓,让他们在华夏栖身!
这一座座的工程里面,便是有着他们先辈血汗凝聚的成果。”
陈知白与张九章两人对视一眼,却是不约而同的开口说道,“大王仁慈!”
他们也发觉了,李适虽然不懂得什么盘外招,但这种算计人心,不,应该是温暖人心的谋划,总之一出一个准。
如果真按照李适这般做法,这三年这些俘虏怕是要死命学习华夏化,毕竟唯有如此才能够脱离作为奴隶的苦难,并且李适还真就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