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充分发挥她的才能。
韩江月一直没有与冯啸辰联系,是因为她心里憋着一股劲,想先做出一番成绩,再去与冯啸辰相见。她并不知道这几天冯啸辰就在鹏城,而且每天都在大街上瞪圆了眼睛寻找她的身影。刚才这会,她是坐厂子里的卡车去拉货物,车子就在这附近抛了锚。她下车到路边找人帮忙推车,宁默那硕大无朋的体型自然是最能吸引目标的,因此韩江月第一个便找上了他们俩。
“我叫宁默,他叫赵阳,我们是临河省冷水铁矿的,被单位派到鹏城来做业务,刚来不久,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咱们认识一下吧,以后说不定还要请小韩同志多帮忙呢。”宁默流利地说着。他突然发现,自己跟着冯啸辰跑了几天,嘴皮子比过去利索多了,不但会推销石材,还学会了推销自己……
这段发生在鹏城的狗血剧情,冯啸辰是直到几年后才知道的。此时的他,已经在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杨海帆一道,通过边检通道,来到了港岛。
“是冯处长吧?我叫司强,在港岛的通讯社工作,和平是我的好朋友,他让我来接你们的。”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汉子迎上前来,热情地向冯啸辰打着招呼,顺便又向杨海帆也点了点头。
“司处长,你好,早听张处长介绍过你,这次来港岛,还要多麻烦你呢。”冯啸辰笑呵呵地与对方握了握手,接着又把杨海帆介绍给了对方。
“走吧,咱们到车上去,边走边聊。”司强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停车场,对二人说道。
司强的公开身份是国内某通讯社驻港岛的一名处级干部,真实身份则是安全部门的官员,不过这个真实身份也是半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都不会点破罢了。安全部门的那些秘密人员,冯啸辰是接触不到的。
冯啸辰此次到港岛来,有一些事情要做,需要有人协助。他没有在港岛的关系,只能请张和平帮忙。张和平现在与冯啸辰也算是朋友了,尤其是有过在乐城并肩作战的经历之后,二人的交情又上了一个台阶。听到冯啸辰的要求,张和平便向他介绍了自己在港岛的同事,也就是眼前的这位司强。在此前,冯啸辰与司强已经通过电话,向司强详细谈过自己在港岛的安排,其中有些事情还是必须要请司强出面的。
“你要的资料,都在这个信封里。”
三个人上了司强开来的车,司强发动车辆,驶上道路,然后用手指了指后座上的一个大信封,向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拿过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叠纸,翻了翻,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司处长,真是太感谢你了,真想不到你们的效率这么高。”
“哈哈,也算你运气,你要找的人恰好是我们关注过的,所以找起来并不费力。”司强笑道,说完,又问道:“冯处长,你看咱们现在怎么安排,是先去宾馆住下,还是先去找人。”
冯啸辰不假思索地说道:“先找人吧,不把这件事情办妥,后面的事都没法安排了。”
“好,那我们就先去找人。”司强道,接着又说道:“对了,冯处长,既然是去找人,咱们把称呼换一换吧,你别叫我司处长了,我比你年纪大一点,就托个大,你叫我一句强哥吧。”
“没问题啊,你本来就是哥嘛。”冯啸辰道,“不过,为什么是叫强哥,不是叫司哥呢?……呃,好像的确不妥。”
司强哈哈笑道:“本来你叫我一句老司也可以的,可这样一来,我就占你的便宜了。这边的同志们都不叫我的姓,年纪轻的称我强哥,年纪大的叫我一句大强,这也是港岛这边的习惯叫法了。”
南方人的发音里,“司”和“师”是分不清的,老司有可能被误会为老师,这就是司强说占了冯啸辰便宜的原因。同样,司哥也容易被听成是师哥,冯啸辰可不希望自己变成二师兄。这样一想,叫一句强哥的确是最合适的,而且也的确显得有些港岛范儿。
商量好称呼的问题,三个人又聊起了一些闲话,顺便看着街景。杨海帆是第一次来港岛,看着一切都觉得新鲜。冯啸辰前一世自然是经常到港岛来的,但这一世也同样是第一次来,对于80年代的港岛同样有些新鲜感。以时下内地人的眼光来看,港岛的确是繁荣富庶,满眼是灯红酒绿,让人目不暇接。
汽车钻进一条小巷,停在一幢单元楼前。三个人下了车,司强用手指了指一个单元门,说道:“张教授就住在这个单元,508室,正常的话,他这个时候应当就在家里。”
“走吧,咱们去拜访一下。”冯啸辰说道。
司强点点头,没有提出质疑。张和平拜托他给冯啸辰帮忙的时候,就说过一切听从冯啸辰的安排,当然,这是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安全部门的人做事原本也就是不拘一格的,不管什么样的怪事,他们都能够从容应对,不至于像其他一些部门的人那样大惊小怪,凡事都要问个究竟。
三个人进了门,顺着狭窄的楼梯向楼上走。杨海帆皱了皱眉头,低声说道:“港岛这边的居住条件也这么差吗?张教授不是大学教授吗,怎么也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
司强答道:“这不奇怪啊,港岛也就是这十几年发展得快,但因为土地不足,居住条件是非常差的。这边的人一个月的工资抵得上内地一年的工资,可要论住房条件,还比不上那些稍微好一点的内地企业呢。”
“如果是这样,我就有信心了。”杨海帆笑着说道,“啸辰说要来请张教授去帮忙,我还担心我们出不起价钱呢。现在看起来,我们虽然付不起高薪,起码我们可以给他分大房子啊。”
一席话说得三个人一齐笑了起来。司强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冯啸辰让他打听这位张教授是存着要聘他去内地帮忙的念头,心里不禁有些不以为然。从港岛请一位教授回内地去工作,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薪水是多少且不说,内地的生活环境哪有港岛好,人家哪里会愿意回去吃这个苦。
正想着,已经来到了五楼。他们顺着楼道找到了508室的门牌,冯啸辰抬手敲响了房门。
“谁呀!”
一个小姑娘的声音在屋里响起来,说的却是粤语。
“请问,张国栋先生是住在这里吗?”冯啸辰隔着门问道,他不懂粤语,只能说普通话了,希望屋里的人能够听懂吧。
门开了,出现在冯啸辰面前的,是一个七八岁上下的小萝莉,长得粉粉团团的,煞是可爱。她仰着头看了看门外的三个人,用带着一些港味的普通话问道:“你们是谁啊?是我外公的学生吗?”
“你是张先生的外孙女吗?”冯啸辰露出一个怪叔叔的微笑,说道:“麻烦向你外公通报一句,说有两位大陆南江省的晚辈来访。”
第三百六十九章 我和你父亲以兄弟相称
“阿莫,是谁啊?”
随着声音,一位头发花白、腰板挺直的老者从里间屋走了出来。他走到门边,伸手抚了抚小姑娘的头发,看着门外的几个人,问道:“你们几位是来找我的吗?”
“外公,他们说他们是从大陆南江省来的,不过,只有两个是,还有一个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名叫阿莫的那小姑娘像邀功似地向外公报告着自己打探到的情报,同时用亮晶晶的大眼睛在三个人身上来回逡巡着,想找出谁是被排除在冯啸辰介绍的“两位南江晚辈”之外的第三者。
“南江省?你们是南江省来的!”老人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
“您是张国栋先生吗?”冯啸辰问道。
“是我。”老人答道。
冯啸辰向对方深躬了一躬,然后说道:“晚辈冯啸辰,是南江省冶金厅子弟,拜见张爷爷。”
张国栋愣了一下,旋即用手指着冯啸辰,用猜测的口吻问道:“你说你姓冯,是冶金厅的,那么冯维仁先生是你的……”
“他是我爷爷。”冯啸辰答道。
“你是冯老的孙子!”张国栋的眼睛里一下就闪出了泪花,他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拉住冯啸辰的胳膊,便往屋子里拽,一边拽还一边招呼着:“快进来,快进来,还有你们二位,也都赶紧进来吧。”
三个人随着张国栋进了屋,来到狭小的客厅里。张国栋一边招呼众人在一张小小的沙发上坐下,一边喊着阿莫进里间去拿凳子。看着小姑娘跑前跑后乐呵呵的样子,张国栋笑着向众人介绍道:“这是我外孙女,大名叫刘青莉,小名叫阿莫,今年8岁了,这孩子就喜欢热闹,家里来个客人就乐得像过年似的。”
众人分别坐下,冯啸辰把杨海帆和司强二人也都介绍给了张国栋,张国栋向他们各自寒暄了两句,便又急不可待地向冯啸辰问道:“小冯啊,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来了?是你爷爷让你来找我的吗?他老人家身体好吗?”
“我爷爷已经去世了。”冯啸辰道,他接着便简单地把冯维仁那些年的情况向张国栋做了个介绍。张国栋听罢,唏嘘不已,还掏出手帕拭了拭眼泪,显然是颇为伤感的样子。
“冯老是我的老师,我一直是对他执弟子礼的。”张国栋道,“小冯,你叫我张伯伯就好。我认识你爸爸冯立,当年我们也是以兄弟相称的。冯老对我有恩,如果不是冯老,我恐怕早就没命了。”
这位张国栋,来头可不小。解放前,他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当年的许多留学生一样,选择了回国报效。因为是南江省人,他被安排在南江省机械厅工作,与冯维仁有过很长的一段交集。那时候,冯维仁已经是国内知名的机械权威,而张国栋是个20来岁的小年轻,虽然教育背景不错,但经验远远不及,冯维仁给过他很多的指点。他称冯维仁是他的老师,也正因为此。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冯维仁与张国栋的关系亦师亦友,张国栋也经常到冯家去做客,因此与冯啸辰的父亲冯立关系也不错。细说起来,张国栋甚至还见过幼年时候的冯啸辰和冯凌宇小哥俩,只是冯啸辰对于这位伯伯并没有任何的印象。
运动年代里,张国栋因为家庭出身以及留学背景,受到了冲击。与冯维仁不同的是,张国栋平时喜欢说点牢骚怪话,被革命群众记了黑档案,因此遭受的打击更为严重,照他刚才的话说,连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无奈何,张国栋只好向冯维仁求助。冯维仁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张国栋联系到了一个去南方出差的机会,张国栋便利用这个机会,带着夫人和女儿偷渡到了港岛,并在这里滞留了下来。因为这件事,冯维仁还受了一些牵连,这一点张国栋是能够想象得出的。
张国栋临走之前,冯维仁告诉了他几个人名,都是冯维仁过去认识的同行,当时在港岛的几所大学里任教。张国栋到港岛之后,就是借助这些人的关系,谋到了一个教职,这才养活了一家人,并且在十几年后得以以教授的身份退休。
冯啸辰在家的时候,偶尔也曾听爷爷和父母聊起过张国栋这个人,长辈们有时候还会猜测一下张国栋的现状,说不知是死是活,而如果还活着,又是混得怎么样,等等。因为港岛那边与大陆少有信息往来,而且张国栋是逃港人员,存在着政治问题,不敢与家人联系,这一断音讯,就是十多年时间了。
冯啸辰是在冶金局资料室查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张国栋的名字的。那时候,冯啸辰受罗翔飞的指派,查阅学术期刊,准备做一份关于露天矿设备的情报综述。在一篇港岛理工大学的论文上,冯啸辰看到了张国栋这个名字,写的内容是有关矿山机械方面的,与他知道的那个张国栋情况相符。
在当时,冯啸辰并没有打算与这位张国栋联系,只是把它当成一桩八卦,稍稍关心了一下,在随后还曾经向父母说起过。父亲冯立因此而又给他讲了一些张国栋的轶事,最后的总结是:像这样一个逃港人员,最好不要去联系,以免惹上政治麻烦。
冯啸辰再次想起张国栋,是因为起了要搞工程机械的心思。国内搞工程机械的企业并不算少,他的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张国栋,这位老伯可是个机械大牛,看他到港岛之后搞的专业,恰好就是工程机械。冯啸辰读过张国栋的论文,发现他提出了不少后世得到过验证的新思路,只是眼下没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已。
冯啸辰的打算是,把这位大牛请过来当个总工程师,自己再给他提供一些后世的思想。以张国栋的能耐,不难举一反三,设计出几种有竞争力的好产品。
当然,请张国栋加盟,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要利用他在港岛攒下的人脉,来帮冯啸辰达到其他的一些目的。
起了这个念头之后,冯啸辰便托张和平帮他调查张国栋其人。张和平把这件事交给了司强,而刚才司强在车上提供给冯啸辰的,就是他们调查的结果。根据司强提供的资料,这个张国栋的确就是当年从南江省逃出来的那个张国栋,这些年一直在港岛工作。司强的资料还显示,张国栋虽是逃港人员,但在港岛期间并未与任何敌对势力接触过,也没有干过反动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要请他回大陆去工作,并没有太多的障碍。
逃港这个经历,在当年是挺恶劣的政治问题,但到80年代之后,逐渐就被淡化了。冯立不了解政策走向,担心与张国栋接触会带来麻烦,冯啸辰却是非常清楚,请张国栋回大陆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赞赏,列为什么引进海外爱国人才的重要典型。
“我父亲经常在家里说起您呢。”
听张国栋说起冯立,冯啸辰笑道:“他说您特别爱吃炒年糕,每次都要吃得消化不良,可过后还是忍不住嘴馋。”
“哈哈,他还真记得这事呢?”张国栋爽朗地大笑起来,他乡遇故知,最让人兴奋的就是说起陈年往事。有些事情在当年觉得就是一些琐事,时隔20年再提,就充满了温馨,让人觉得心暖,同时又忍不住落泪。
聊了一会家常,张国栋对于冯啸辰的身份已经确信无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