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国重工 >

第383部分

大国重工-第383部分

小说: 大国重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极快,十年前的产品,放到今天就已经过时了。花几倍的钱买一套能够耐用50年的设备,既无必要,也不经济。一台设备用上几年就扔掉,换更高科技的设备,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在这方面,物美价廉这个特点就很重要了。就说你们各位,10年前买的老冰箱是不是还在用呢,有没有抱怨过冰箱质量太好,弄得你们没有了换冰箱的由头?”
    一句话让大家又笑起来了。可不是吗,在座各位都算是成功人士,是中国第一拨有钱买冰箱的人。10多年前一台冰箱2000多块钱,买回家去可谓是风光无限。可这几年市场上的冰箱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多,外观越来越漂亮,他们这些人中间十个中有八个都不止一次地生出过怨言,盼着家里的冰箱赶紧出点故障,最好是那种根本修不好的故障,这样就可以去换一台更新更炫的冰箱了。
    推广到装备工业方面,似乎也有这样的情况。六七十年代建成的那批炼钢电炉、燃气轮机,如今运转还非常良好,但技术却已严重落后了。炼钢电炉已经发展到超高功率,火电设备讲究的是超超临界,新技术更节能高效,谁不喜欢?可如果为了采用新技术而把还能使用的旧装备淘汰掉,又让人有些心疼。早知道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当然还不如挑个便宜货先用着,过几年再换新的,至少损失也会小一点吧?
    中国的装备工业曾经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如今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了西方国家八十年中期甚至后期的水平,与西方的差距也就一代左右。可以这样说,不提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里正在使用的设备,也并不比中国目前能够制造的设备更先进。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廉价而又不算特别落后的设备,这些企业有什么理由不予以更新呢?
    西方装备巨头们生产的装备倒是更先进,但价格是中国产品的好几倍,换一套就能够让企业伤筋动骨,而且过几年又会过时,谁乐意把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都扔到这个坑里去?
    就这样,冯啸辰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下属们,又由这些下属去说服了他们各自负责联系的那些国内装备企业,让他们意识到目前已经到了出海去淘金的时候了。这一次,由装备工业公司牵头,组织全国十余家整机厂和二十余家配件厂前往慕尼黑参加国际工程装备博览会,就是冯啸辰组团出海战略的一部分。

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买单
    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的事情,冯啸辰最早还是听王伟龙说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工业展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旨在展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新成就,同时也是一次全球性的工程机械产品订货会。
    全球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主要为美、欧、日三方瓜分,大型企业有数十家,中小企业数以不过去。
    实在不行,就从自己身上出吧。
    这是冯啸辰最后想出来的办法。
    他当然不可能是直接掏私人的腰包去帮各家企业支付出国费用,这件事,他交给了辰宇信息公司的包成明,让包成明以信息公司的身份来操办。包成明靠做商业情报起家,可谓是朋友遍天下,操持这样的事情正好合适。
    经过一番运作,中国工程机械代表团终于成立了,主要成员是十几家整机厂,另外则还有一些做配件的企业。各家企业的出国费用完全辰宇信息公司负担,但同时他们也都与辰宇信息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哪家企业在博览会上签下了订单,则需要将订单金额的百分之一支付给辰宇信息公司作为平台使用费。包成明自己做了一个估算,发现如果中国展团能够在慕尼黑签下1亿美元的订单,那么这一趟他就有赚头了。
    至于说如果没有企业签下订单,辰宇公司将会有多大损失,包成明并不介意。富贵险中求,他如今也是能够赌得起的人了。

第六百二十章 先担心产能
    包成明原先是海东省金南地区行署的一名干部,生在金南这样一个经商氛围浓厚的地方,他想不去做点生意都难。当年,他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一无时间、二无本钱去经商,但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利用金南地区作为小五金商品集散地的特点,搞了一份油印的产品目录向前来采购商品的业务人员兜售,居然也赚了一些小钱。
    冯啸辰到金南去帮助轴承大王姚伟强成立“轴承产业诚信联盟”的时候,结识了包成明。冯啸辰看中包成明的商业头脑,鼓励他把卖信息的业务做大,并与他合作成立了辰宇商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商业情报的搜集与销售。
    得到冯啸辰在资金上的支持以及经营模式上的点拨之后,包成明如鱼得水,生意越做越大,一开始只是把触角伸向了全中国,这几年更是走出国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包成明的公司,目前已经有几百名信息分析人员,至于在各地的专职和兼职信息员,更是多达数千人。
    辰宇信息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制作各种商品的商情。所谓商情,其实就是各家企业的产品目录,比如说轴承行业有上千家企业,每家企业生产的轴承并不完全一致,价格也各有差异,客户想要采购轴承的时候,如果向各家企业分别询价,可谓是费时费力,而如果有一本囊括了各家企业产品的目录,就能够大大地节省他们的时间。商情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出来的。
    包成明最初做商情的时候,向生产商是不收费的,相当于免费给别人打广告,人家当然乐意。公司主要是靠向采购方销售商情来获得收入,所得也就刚刚够弥补采集信息以及排版、印刷等方面的成本。但随着“辰宇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生产商也开始重视这份商情了。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生产商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客户的关注,生产商们不得不与包成明商量,表示愿意花钱购买商情上更好的位置,有些厂商甚至直接要求在商情中插入自己的彩页广告,而这无疑是要向包成明支付广告费的。
    就这样,一份商情愣是被包成明做成了专业媒体,广告收入远远超过了卖商情的收入。包成明的商人天份在商情中展现无疑,他不但把封面、封底、插页之类的地方开辟成了广告位,连每一页的页眉页脚都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插入了大量广告的商情变得越来越厚,包成明于是给每份商情都配了一个塑料袋,这个塑料袋上自然也印着大幅的广告,而且收费是比商情里的一个彩版插页还要高得多。
    别忘了,包成明做的可不仅仅是一份商情,五金、化工、电子、纺织、医药……,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做一份单独的商情,这些商情有的是每月一期,有的是半月一期,公司赚钱简直比抢钱还快。当初提携过包成明的姚伟强虽然已经是国内名至实归的轴承大王,论起赚钱的速度都还得叹息自愧不如。
    在搜集各企业产品信息以编制商情的过程中,包成明还让业务员们深入地了解各家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甚至是各企业的内部八卦。这些信息被送到位于浦江的辰宇信息公司总部,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商业情报数据库。辰宇信息公司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业务,那就是为大客户提供情报支持,以指导它们在各地开展商业投资、合作等业务。
    这一次,冯啸辰找到包成明,提出希望由辰宇信息公司出资支持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前往慕尼黑参加工程机械展。作为一家企业,辰宇信息公司当然不可能是无偿地去做这件事,于是便有了前面所提到的分成协议,即所有接受辰宇信息公司资助前往慕尼黑参展的企业,在展会中所达成的销售,需要将销售额的百分之一作为平台使用费支付给辰宇公司。
    这就是一场赌博了。如果中国企业在慕尼黑有所斩获,那么辰宇公司就能够收回投资,甚至有可能盈利。但如果中国企业铩羽而归,辰宇公司投入的资金就算是打了水漂了。
    “如果亏本了,这笔钱从我的分红里扣。”
    这是冯啸辰与包成明商量此事时做出的承诺。
    包成明大摇其头:“冯总,你也太小瞧我老包的能耐了,有我出马,怎么可能不开张呢?我算过了,这次到慕尼黑去,最悲观的结果是不赔不赚,算是打了个广告。稍微乐观一点,我起码能赚回100万。”
    “承你的吉言。你如果能赚回100万,那就意味着我们这一趟起码要有2亿美元的收获,那可就算是开门红了。”冯啸辰笑呵呵地应道。
    带几十家企业出去,一次展会实现2亿美元的销售额,如果放到21世纪,那就算是很失败了。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能够有这样大的收获,绝对是放了一颗卫星了。冯啸辰对于这次展会也有一些期望,只是没到展会现场,他还不能确信,毕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全球性的展会上去做生意还是比较陌生的事情。
    冯啸辰也是做好了两手准备。能够做成业务自然是最好的,辰宇公司能够收回投资,各家参展企业能够带回订单,自己在装备公司的“三把火”也就算是烧起来了。万一情况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乐观,国外客商不接受中国的产品,那么自己就算是自掏腰包刷政绩了。当初自己搞出这么属于自己的产业,不也就是为了做这些事情的吗?
    听说装备工业公司找到了一家商业信息公司为大家提供支持,帮大家支付前往慕尼黑参展的费用,罗冶、林重等一干工程机械企业都来了劲头,迅速响应装备公司的号召,派出人员加入展团。
    罗冶是上一届慕尼黑展会上唯一参展的中国企业,但那一次它也只是派了三个人前往,带去了一些技术资料和图片,而没敢把自己的主打产品15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实物运过去,因为运输实物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但这一回,有辰宇信息公司出钱,罗冶、林重等企业可就不客气了,罗冶送去了一台新开发的175吨自卸车,林重则送去了一台42立方米矿用挖掘机,这也是它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自有知识产权产品。
    不过,展团里参展规模最大的还并不是罗冶和林重,而是一家名为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合资企业。这家企业不但派出了一个拥有10几名成员的销售团队,还运去了包括推土机、建筑用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在内的五台工程机械。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参展费用是自己出的,没有花辰宇信息公司的钱,所以别人也就不便说什么了。
    至于这两家公司都以“辰宇”命名,其中是否有什么瓜葛,两家公司的人员都讳莫如深,其他人想问也问不出个名堂,索性也就不去管了。
    “啸辰,你觉得我们这一次真的能够开门红吗?”
    站在室外展区的设备旁边,王伟龙又一次向冯啸辰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样的一句话,他在前来德国的飞机上已经向冯啸辰叨叨了几十遍。在他的内心,充满着渴望,盼着罗冶能够在这次展会上受到关注,哪怕只是卖出一台车,那也是一个“零的突破”了。这个梦想让他忐忑不安,一方面觉得中国还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要在这样高级别的展会上得到客户的青睐几乎没有可能,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冯啸辰亲自出马,必定是会不同凡响的。
    冯啸辰呵呵一笑,说道:“老王,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担心另外一件事情了,这件事远比你现在担心的要大得多。”
    “什么事情?”王伟龙惊愕地望着冯啸辰,问道。
    冯啸辰道:“产能啊。如果一口气签下100台车的订单,你们能生产得出来吗?”
    “呃……”王伟龙哑了,好半天才苦笑着说道:“100台车,打死我也不敢想。这一次,能卖出去5台车,我就会连做梦都笑醒了。一台车48万美元,5台车就是240万,这可是外汇啊。”
    “区区240万美元就能让你笑醒了,瞧你这点出息。”冯啸辰嗤之以鼻。他和王伟龙已经有十几年的交情了,说话自然也是很随便的,王伟龙也不会跟他计较。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真的有可能卖个十几台车出去?”王伟龙被冯啸辰的信心感染了,他带着几分激动之色问道。
    冯啸辰正色道:“事在人为。咱们的产品虽然不如美国、德国的产品先进,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尤其是价格上的优势。老王,你应当有信心,要抓住一切机会推销咱们的产品,如果连你自己都没信心,客户又怎么会对你有信心呢?”
    “你说得对!”王伟龙的情绪被冯啸辰调动起来了,他挥了挥拳头,说道:“我们跟海菲公司学了五六年,早就出师了。这一回,就是要让海菲公司看看我们的竞争力。”

第六百二十一章 搅局者
    美国老牌工程机械企业海丁斯菲尔德公司的销售代表莱斯特站在自己的展区里,面色阴沉。这一天时间,到展区里来询问电动轮自卸车的客户有好几十拨,但迄今为止他却一桩销售意向都没有达成。除了一部分觉得产品某方面性能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客户之外,其余大约占七成的客户都向他提出了一个质疑:
    为什么你们的自卸车会这么贵?
    贵?
    莱斯特一开始对于这个问题觉得很是无法理解。电动轮自卸车是海菲公司的主打产品,20多年来定价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他们这次带来的185吨自卸车,销售价格是210万美元,这个价格比三年前只提高了5%,要知道,这三年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止5%吧?
    全球能够生产自卸车的厂商并不多,生产电动轮自卸车的就更少了。海菲公司在这个行业里属于龙头老大,它的产品定价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他同类厂商的定价,例如德国普迈公司生产的180吨电动轮自卸车,定价就是198万美元,与海菲公司的定价差别不大。这种大载重量的自卸车几乎全部是应用于露天矿的,客户群非常稳定,大家对于产品的价格也是非常熟悉的。
    在以往,客户当然也抱怨过产品太贵的问题,但那仅仅是一种侃价策略而已,并非真的会因为价格高而放弃购买。但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