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国重工 >

第467部分

大国重工-第467部分

小说: 大国重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的,毕竟有越多的国家参与,这个项目就能够获得越多的支持。”斯泰尔说。
    冯啸辰点点头,说:“那就谢谢斯泰尔先生了。我们过两天就要离开英国,到德国去拜访其他的供应商。霍特比先生会有我们的联系方法,如果斯泰尔先生联系上了马茨克先生,可以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按照马茨克先生所希望的时间前去拜访他。”
    “库克船长项目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就在荷兰,你们从德国过去应当是很方便的。我会尽快与马茨克联系,相信很快就会给你们一个答复的。”斯泰尔说。

第七百六十七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马茨克并不是斯泰尔养的召唤兽,斯泰尔不可能打个响指就把他召唤出来。冯啸辰一行完成了在英国的访问任务,便启程前往德国了。霍特比像接机的时候那样,把他们送到机场,一路上不住地道歉,说自己居然没有及时了解到库克船长项目的事情,让领导们失望了。冯啸辰再三安慰,又叮嘱他多关心一下欧洲各领域的新动向,霍特比点头不迭,就差赌咒发誓了。
    “啸辰,我怎么觉得,这个霍特比在你面前像个下属似的。他好歹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ceyi,就算是咱们的合作伙伴,也用不着这样低三下四吧?”
    登上飞往德国的航班后,王伟龙终于把自己憋了很多天的问题向冯啸辰提出来了。这倒不是王伟龙的目光有多敏锐,实在是霍特比的表现显得太谄媚了,让人心生疑窦。在国内的时候,王伟龙也见过一些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但那都是中国乡镇企业的老板,王伟龙并不觉得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异常。可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英国人也这样低眉顺眼,就有些违和了。
    “有钱的就是大爷,这句话你没听说过吗?”冯啸辰笑呵呵地对王伟龙说。
    王伟龙撇撇嘴:“话是这样说,可霍特比是个老外啊,怎么也这样?”
    杨海帆在一旁笑着说:“老王,你这就是种族歧视了。老外就不能低三下四?别说现在咱们中国有钱了,走出来也算是个大客户了。就算是30年前,我在辰宇轴承公司当中方经理的时候,企业里有个叫佩曼的德国雇员,在我和啸辰面前也是老老实实的,叫他往东,绝不敢往西。”
    王伟龙是知道辰宇轴承公司的,当初因为公司缺乏技术工人,冯啸辰还请王伟龙帮忙,从罗冶找了一些退休工人过去。王伟龙也知道辰宇轴承公司其实就是冯啸辰个人的企业,杨海帆说的那位名叫佩曼的德国人,其实是冯啸辰的雇员,他岂能不对冯啸辰、杨海帆等人恭恭敬敬的。
    不过,即便是知道这一点,在当年看到佩曼的表现时,王伟龙还是有一些震惊的感觉。没办法,国人心里对于白人总是有几分崇拜感的,总觉得白人就应当是那种骄傲不可一世的样子。这些年,罗冶的业务也逐渐做到了海外,王伟龙也接触了不少外国人,其中包括许多白人,心里对白人的那种神秘感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此时他质疑霍特比的表现,也只是因为霍特比实在是做得太出格了,经杨海帆这样一解释,王伟龙心里也就淡定了。
    “唉,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啊。”王伟龙叹道,“过去我们从国外引进技术,那些过来传授技术的外国人,哪怕只是一个普通工人,都傲慢得不得了。吃饭要单开小灶,还要时不时吃西餐,睡觉要住那种带卫生间的套房,说是不习惯上公共厕所。让他们讲解一下设备的使用方法,他们也说得含含糊糊,多问一句就要发脾气。现在想想,咱们是客户啊,是花钱的一方,他们有什么资格在我们面前摆谱?”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咱们的钱还不够多,人家没看在眼里。”冯啸辰说,“你看那个斯泰尔,听说咱们要订购2000套模块,脸上笑得像朵菊花似的,这就是大客户的待遇了。”
    “霍特比也是这样吧?”王伟龙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听说上次你请他搭线帮咱们国内引进了一家英国的电子公司,他应当是拿了不少的中介费,也就难怪他对咱们会这样客气了。”
    冯啸辰点点头,说:“是的。老王,包成明在欧洲联系了不少像霍特比这样的掮客,以后如果罗冶要兼并欧洲的企业,可以先找这些掮客打听一下情况,也可以请他们做中介,这样能够节省不少精力和费用。咱们对欧洲的情况不了解,贸然出手,没准就成了冤大头了。”
    “十几年时间,咱们现在也开始兼并欧洲的企业了,真是快啊。”王伟龙感叹莫名,他摸了摸自己头上已经有些斑白的头发,对冯啸辰和杨海帆说:“啸辰,老杨,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我是马上要退休的人了,兼并欧洲企业这种事情,我是没机会参与了。你们加把劲,把这个什么菲德尔曼公司直接兼并过来,以后咱们搞工控模块,就不用再求他们帮忙了。那个叫芬尼的家伙,人品不行,技术上还是有一把刷子的。”
    “哈哈,老王,你也不老,会有机会的。”冯啸辰说,“罗冶现在需要跨越式的发展,光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已经不够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兼并海外的企业,把它们的技术和品牌都拿过来。比如你们的电动轮自卸车技术是从美国的海菲公司引进的,而现在海菲公司的市场已经被你们挤得剩不到三成了,破产是早晚的事情,你们就没打算把它兼并过来?”
    “兼并海菲公司?”王伟龙眼睛瞪得滚圆,“啸辰,这个玩笑开大了,你知道海菲公司有多大的规模吗?收购它,没有几十亿美元是不可能的。”
    “几十亿美元很多吗?”冯啸辰问,“咱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有3000多亿美元了,拿出百分之一来给你们收购海菲公司用,算得了什么?”
    王伟龙笑了起来,用手指着冯啸辰说:“冯总说话果然霸气。国家的外汇储备拿出百分之一给我们一家小小的罗冶用,这种话也就是你敢说了,我可是连听都不敢听的。收购海菲公司这种事情,我们罗冶是不敢想了,收购几家像菲德尔曼这样的小公司,还凑和可以考虑考虑。”
    冯啸辰正色说:“老王,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我让黄明他们拉过一个单子,是未来十年内我们可以考虑收购的外国装备企业,其中就包括了海菲公司在内。海菲公司目前的市值有几十亿美元,但它的经营却是每况愈下。它在传统矿山机械领域的市场被你们以及林重等几家企业抢得所剩无几,新型矿山机械的开发又是举步维艰,一旦开发失利,股票肯定要一泻千里,到时候说不定用不着几十亿,只要几个亿就能够买下来。你们现在应当盯住它,如果有可能的话,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挤压,让它垮得更快一些。如果不出意外,它没准会在你退休之前就破产拍卖呢。”
    王伟龙把眉毛皱了起来,开始思索冯啸辰的话。冯啸辰说的海菲公司的情况,王伟龙也是了解的。罗冶从海菲公司引进了150吨电动轮自卸车的技术,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开发出了170吨、220吨的车型,现在还在研制300吨的车型。这些新车型的技术水平不亚于海菲公司,价格却只有海菲公司同类车型的一半。
    国内的露天矿早已全面放弃了进口自卸车,转为使用罗冶的国产自卸车。海外客户在经过试用之后,也逐渐认可了罗冶自卸车的性能和质量,开始把原本准备给海菲公司的订单转给了罗冶。这样一来,海菲公司的市场便急剧萎缩了,逐渐走向入不敷出。
    海菲公司曾经想过要与中国企业打价格战,但一打起来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确切地说,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能和中国打价格战的企业。接着,海菲公司又打算靠技术优势来取胜,接连推出了几种新车型,把驾驶室的仪表盘都换成了计算机屏幕,无奈这种创新没啥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拉高了价格,把客户进一步推向了中国人。
    现在支撑海菲公司的,也就是它所拥有的几项独有产品,这是中国企业暂时还没有开发出来的。不过王伟龙清楚,包括罗冶在内的几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在积极开发这几种产品,有些连样车都已经造出来了。也就是说,除非海菲公司能够得到一个什么特别的机遇,否则被中国企业挤垮只是时间问题。
    冯啸辰建议罗冶把兼并海菲公司的事情纳入日程,倒也不算是信口开河了。
    “啸辰,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能协调发改委、财政部帮我们筹措资金吗?”王伟龙问。
    冯啸辰说:“兼并海外优秀的装备企业,不单是你们罗冶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装备领域的事情,我们肯定要纳入全盘考虑的。你放心,海菲公司是一家值得兼并的企业,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装备工业公司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帮你们筹到钱的。”
    “哈哈,那就太好了!”王伟龙顿时豪情万丈,“啸辰,你这样一说,我还真有点心动了。海菲公司经营不如我们,但它的技术积累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能拿下来,对于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差不多一步就可以进入国际一流装备企业的行列了。我回国之后就让企划部门做个方案,看看怎么能够把海菲公司弄到自己手上来。”

第七百六十八章 闲不住的晏乐琴
    
    飞机降落在德国波恩机场,前来接站的是冯啸辰的德国堂妹冯文茹。她把众人请上一辆商务车,然后告诉大家,她奶奶晏乐琴已经在波恩市区的一家酒楼备好了宴席,给大家接风洗尘。
    晏乐琴今年已经是90高龄,从三年前起,就已经回国定居了,只是时不时回德国住一段时间。她在德国生活了六七十年,对这边的生活更为习惯,朋友和学生也都在这边,之所以选择回国定居,不过是出于叶落归根的传统思维。她现在身体还很健朗,两边来回跑也没啥问题。她回德国除了看望这边的小儿子一家以及一些老朋友之外,还有一件很正式的事情,就是指导装备公司欧洲研究院的工作。
    八年前,冯啸辰来德国参加慕尼黑工程机械展会时,与包成明共同策划,开始在欧洲招募失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立装备公司的欧洲研究院。为了避免刺激欧洲各国政府的敏感神经,欧洲研究院一开始并没有挂出装备公司的牌子,而是暂时挂在包成明的辰宇商业信息公司的名下,几年前才正式由装备公司收购,成为装备公司的一个海外部门。
    晏乐琴在研究院成立之初就主动请缨担任了名誉院长。照冯啸辰的想法,让奶奶当名誉院长,不过是给老人家找点事情做,让她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晏乐琴却把这项工作当成了重要的事情。她非但利用自己在欧洲工程技术领域里的声望和人脉,为研究院招揽了不少人才,而且还亲自指导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即便是她回中国去居住的时候,与研究所方面的电子邮件联系也是从不间断的,简直比当年当教授的时候还要忙碌。
    有些人天生就是闲不住的,工作起来能够忘了自己的年龄,一旦闲下去反而会有一身毛病,晏乐琴无疑就属于这类人。她的儿孙们知道她这个脾气,也就不去干涉她的工作了。有钱难买老太太高兴,她能够在这些工作中找到乐趣,大家何必去阻拦她呢?
    这一次,晏乐琴也是例行回德国来视察研究院的工作。冯啸辰带人到德国来谈业务,晏乐琴便让冯华夫妇找了一家酒楼,设宴招待冯啸辰一行,尽一尽地主之谊。
    晏乐琴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与当时的重装办有过合作。当年重装办面临着装备研发资金匮乏的困难,冯啸辰倡议建立了中国装备研发基金,通过冯华所在的德国明堡银行在欧洲市场上发行中国装备债券,而晏乐琴则受经委的聘请,担任了基金的理事长。从那个时候起,晏乐琴就经常造访重装办,装备公司成立之后,她又经常参加装备公司的工作,因此与装备公司里的很多人都认识。这次跟随冯啸辰到欧洲来的冷飞云、黄明、陈默等,都是晏乐琴的老熟人。至于王伟龙、杨海帆,因为与冯啸辰的关系,与晏乐琴也是颇为熟悉的。
    “奶奶,您好啊!”
    “奶奶,您老看着气色真不错呢!”
    “奶奶,让您费心了!”
    走进酒楼包间,见到晏乐琴的时候,每个人都谦恭地向晏乐琴问候着。这一行人中,大多数人都与冯啸辰同龄,王伟龙岁数稍大一点,但与冯啸辰也是兄弟相称的,所以称晏乐琴一句“奶奶”也是合理。
    晏乐琴笑呵呵地接受着众人的问候,还时不时地拉着对方的手,问问对方家人的情况,说一些老年人对晚辈的祝福语。冯华和冯舒怡也都到场了,他们忙着招呼众人入席,同样与众人说着一些问候的话。
    见客人到齐,冯华吩咐服务员上菜,各种食物和啤酒、饮料等很快就送上来了。因为招待的是从中国来的熟人,冯华特地安排的是地道的德国风味餐食,只是避开了那些国人难以接受的欧式黑暗料理。既然是熟人聚餐,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拘束,纷纷拿着刀叉大快朵颐,又频频举杯互相问候,席间气氛很是热闹。
    “啸辰,你们这次到英国去,业务开展得怎么样?”
    酒过三巡之后,晏乐琴向冯啸辰问起了工作上的事情。
    “比较顺利。”冯啸辰回答道,“我们和十几家很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草签了合作协议,他们答应按照我们的要求为我们提供配件和其他技术服务,供货价格方面也比较优惠,总体来说是不错的。”
    冯华说:“欧洲这些年工业萎缩得很厉害,很多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你们去给他们送业务,他们肯定是非常欢迎的。”
    冯啸辰笑呵呵地说:“有欢迎我们的,自然也就有仇恨我们的。其实我们给这些配套企业送的订单,都是原来那些欧洲整机厂商手里的订单。我们抢了这些整机厂商的业务,这些整机厂商可是恨我们恨得牙痒痒的。”
    “啸辰,你知道吗,这几年我们事务所接手最多的就是破产清算的案子。欧洲的工业算是被你们给毁了,就在上个星期,波恩有一家100多年历史的机床企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