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后周-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封府!”张崇诂大声说道:“将军,只有给唐国一个不能拒绝的诱惑,才有希望与他们结盟,获得咱们紧缺的粮食物资。等咱们武装完毕,就可以北上开封府,夺取大周的政权。如果退一万步,咱们无力北上,也能凭借这些借来的粮草维系军队,让朝廷不敢对咱们下手!”
李重进来回走了几步,拿定了主意,大声说道:“你说的很对,马上派出信使,以淮南之地为质,向唐国借粮!只要唐国借给咱们粮食,大军北上之后,就会向他们归还淮南之地!同时马上向泽州、潞州方向派出细作,我要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董遵诲还有多少力量,李筠是否还能吸引朝廷的主力?”
就在李重进迫切需要李筠的时候,董遵诲正在率人将李筠的骨灰装殓入盒,与烧得变了形的甲胄一起,置于棺木之中。
慕容延钊向董遵诲施了一礼,对他说道:“大帅,现在已经统计完毕,府**有四十七人与李筠一同纵火**,他们的骨殖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全都用最好的棺木收敛,合葬!”
董遵诲点了点头,对众将说道:“虽然李筠被权势冲昏了头脑,但他也有自己的一份尊严,无论如何,也算是敢作敢当!而他这些部下也算是忠心,比起儋珪来,强上许多!”
见慕容延钊不解,石守信在旁边低声解释道:碾子谷大战结束后,儋珪单枪匹马杀出重围,纠结了千余溃兵,在泽州附近据险而守。但他觉得我军势大,又拉不下脸面投降,不但没有入城协防,反而抢劫了李筠在城外唯一的储粮基地,将李筠为数不多的粮草抢光。现在儋珪凭借那些个粮草,正在太行山中落草为寇。
慕容延钊听到此处,不由得说道:“当年李筠总说自己有儋珪枪,足以纵横天下。没想到他最最信任的将军,居然如此不堪,还不如这些个无名士兵懂得忠义二字!”
众人全都点头,董遵诲在一旁暗自高兴,这一次借助李筠的下场,对全军中层以上军官进行忠义教育,也算是取得了一丝成绩。这时王全斌上前禀告道:“将军,据俘获的乱兵供述,李筠的妾侍刘氏身怀六甲也在府中,但是尸首中并没有发现女性尸体,很可能潜逃到城中躲藏起来。”
董遵诲叹息一声:“一个弱女子,也算是可怜!李筠落个如此下场,就让他留份骨血在世吧!马全义,你身受数创,留在这里暂任泽州防御使,其余众将随我北上。传令下去,全军结束休整,继续北上,攻击潞州。”
众将纷纷听命,于是跟随董遵诲率领大军北上。这时北汉刘钧派出的援兵被折德庡所拦截,无力南下;而李守节得知父亲全军覆灭的消息后,也失去了分寸,惶惶不可终日。
数日之后,董遵诲率军来到潞州城下,承诺只要李守节率部弃械投降,就能既往不咎,保全性命。
此时李守节内无大将、外无援兵,军中士气更是低落至极,根本没有坚守的信心与勇气,思量片刻,竟束手投降。
幸好董遵诲比较讲求信誉,将李守节所部缴械之后,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屠杀。除了几个冥顽不灵的将军,其余全都既往不咎。李守节也被董遵诲临时任命为舜州团练使,带着父亲的骨灰,安心上任。
平定潞州之后,董遵诲留下必要的守备兵马,立即指挥军队南下,目标直指淮南!
第475章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第475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董遵诲站在船头,诗兴大发,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有大把大把的诗词可以剽窃,而且他也有作诗词以纪念的资格。现在的董遵诲,作为皇帝的姐夫、殿前司点检、开国侯、知枢密院事,根本就不用他提点,就有许多人主动为他歌功颂德、做诗词以贺。
看着奔流向前的黄河浪涛,看着围拢在他身边、翘首以盼的将士们,董遵诲大声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还没等他说完这句话,众人就有些个腹诽:拜托,这里可是黄河,和长江有什么事啊?董遵诲的几个亲信将领更感觉自己要维护领导的威严,纷纷引导大家散去,免得董遵诲恼羞成怒、有失威望。石守信大声说道:“都散了,都散了,接下来我们要与董帅商讨南征之事,这可是机密!”
众人发出善意的笑声,全都离开。董遵诲哭笑不得,这《临江仙》可是明代杨慎所写,后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这样的大杀器,怎么就没起作用呢?
慕容延钊如今与董遵诲的交情很好,就听他低声劝道:“大帅,写诗作词这样的文墨事,您作为全军统帅,即便有所欠缺,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大家习惯于舞刀弄枪,真要是一下子变成文绉绉的书呆子,还有些个不适应!”
石守信等人连连点头,对董遵诲表示同情与肯定,董遵诲无奈之下,也只有主动转移话题,向众人谈起了平定李筠之后的善后之事。
这时慕容延钊低声说道:“大帅,有这么一个事,我们在清点李筠的往来书信中发现,他曾经向赵国公李谷行贿五十万贯!”
董遵诲眉头一皱:“五十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有没有确凿的证据!”
慕容延钊点了点头,“末将不但发现了李谷亲笔署名的收据,还发现了他与李筠的往来书信,信中对范公等人大力贬斥,对李筠却很是赞扬。而且李筠在起兵之前也曾与李谷进行过不少联络,相信李谷为李筠的起兵提供了不小的情报支持!大帅,要不要我安排人弹劾这李谷?”
董遵诲正要点头,却又摇了摇头。他对慕容延钊说道:“当年我随太祖(郭威)平定李守贞的叛乱,也曾缴获了李守贞与朝中众臣的往来文书,其中还有不少效忠的书信。当时为了平稳政局,太祖命人公开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详情见本书第一百七十九章《通敌书信》)
慕容延钊低声说道:“现在朝廷的局势跟当时差不多,也需要稳定。那大帅的意思是隐匿不报,真便宜了李谷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
董遵诲摇了摇头,“当年太祖将这些书信烧毁之前,曾经命我将那些个书信悄悄换了包装,所有书信太祖都曾亲自阅读,并根据当时的局势做了进一步处理。现在咱们虽然不能公开追究李谷的责任,却也能散播小道消息,影响李谷的选择!放心吧,范公知道如何处理此事。何况李大人如今也已经五十七岁,他肯定不愿意自己一辈子的清名毁于一旦,你放心就是!”
慕容延钊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随后将那些个李谷结交李筠、密谋造反的证据交给了董遵诲。董遵诲立即命人将这些证据火速送往开封府,交给范质处理。不久,李谷就收到了誊写后的书信。当月,有着司空、门下侍郎、兼修国史差遣的李谷医治无效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范质等人对李谷非凡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号召朝廷上下继承李谷的遗志,为后周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处理完李谷之事后,石守信笑着说道:“大帅,有这么一个人,不知道你是否还有印象?就是那中书舍人赵逢侍。”
董遵诲对他岂能没有印象,当日董遵诲决定领军出击,平定李筠的叛乱。众将全都宣誓跟随,众志成城,那中书舍人赵逢侍却觉得董遵诲有去无回,对朝廷的前途很是绝望。他当时为了不随董遵诲出征,居然自己从奔马上跳下来,故意扭伤了脚踝,然后以此为借口,请了长期病假,离开了董遵诲的大军。
董遵诲轻轻点头:“对他我倒是有些印象,怎么,又有他的什么消息?”
石守信撇了撇嘴,“这家伙忒无耻,听说朝廷大军顺利平叛的消息后,当天腿脚病情就有所好转,据说现在正在上蹦下跳,试图在潞州谋个有油水的好位置。”
董遵诲轻轻点头,对石守信说道:“我们一定要对这些个有进取心的官员们多加照顾,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朝廷的温暖。虽然赵逢侍其志可嘉,可他毕竟是腿脚有伤,不便外出做官。朝廷虽然很欢迎这些有志之士,但也不能不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我建议给那赵逢侍放个长假,只要他养好腿脚,就让他立即去潞州上任。”
石守信明白了董遵诲话里的意思,这样的投机者,这辈子的腿脚肯定好不了。朝廷相应官员一定会表彰他的急功近义,并耐心劝说他回家休养,直到……直到他去世。
董遵诲与众将商议完这些善后之事,又提起那李重进来。这些日子,大军斥候捕获了许多李重进派来的细作,恰好说明了这李重进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石守信诧异地问道:“大帅,咱们如今乘船返回开封府,虽然能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也失去了时间。要知道兵贵神速,咱们为啥不直接转道淮南呢?要是这李重进趁机作乱,淮南定将不保!”
董遵诲微微一笑,看着众将低声说道:“你们被李重进往日的战绩所蒙蔽,居然忘记了查看李重进所占地盘的特点,这才会被李重进吓倒!
淮南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刚刚爆发过饥荒的地方!李重进所部每日耗费的粮草物资都需要从各地向他调度,根本不能做到自给自足。李重进缺少粮草辎重,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当年咱们跟随先帝征战淮南,当地的许多居民抛弃土地,前往江南躲避兵祸。在我军收复淮南之后,百姓们只有部分返回淮南,大多数依然滞留在江南。李重进就算是起兵,也缺少民众的支持,尤其是青年民众的支持,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眼下陛下主政,我与范公等人执掌全局,这是先帝划定的权限,世人皆知。而李重进为了一己之私,起兵谋反,不过是想谋夺皇权。可他恰恰忘了,他麾下虽然有数万将士,可是主力部队却是朝廷派去的两万大军。而这两万大军的家眷妻儿都在朝廷腹地,岂能与那李重进一同谋反,害了家人的性命!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朝廷对于李重进不是没有防备,一方面掐紧了他的粮草供给,不给他屯粮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淮南军各部加以区分,对于李重进的嫡系部队加以整编、缩编。而且,朝廷还在淮南一带驻有相对独立的水军,这些水军的家眷都在开封府,他们对于朝廷很是忠心,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如果李筠起兵造反,水军就可以迅速封锁扬州与各地的联系,包括与南唐的联系!而李重进只重步兵和起兵,麾下没有成器的水军,这是他必将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有了这四大因素,李重进不起兵则已,一旦起兵,必将失败,甚至没有李筠据险而守的有利条件!到时候朝廷大军一到,李重进所部就会土崩瓦解,被我军一鼓而平!”
众将全都为董遵诲的战略预见力而叹服,对董遵诲更是钦佩,这才明白为什么在平定李筠之乱后,董遵诲立即轻松下来的原因:如果李筠与李重进南北勾结,再加上皇帝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朝廷很容易陷入被动。到时候李筠登高一呼,凭借他的资历,一定有地方节度使来投机呼应。而现在朝廷兵马轻松平定了李筠的叛乱,威震四方,加上各地节度使刚刚轮岗履新,还没有切实掌握住各地兵权,无力反抗朝廷的大政,李重进即便起兵谋反,也不过是一地一城的叛乱,朝廷很容易加以平定。而且朝廷在淮河一线驻有相对独立、战斗力较强的水军,直属于枢密院管理,李重进即便动员整个淮南地区起兵谋反,也会在朝廷大军和水军的夹击下迅速失败!
明白了这些,众将也都对讨伐李重进的行动建立了极强的信心。数日后,董遵诲率军抵达开封府,不久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紧急会议。在会议中,董遵诲列举了李重进的这四大败因,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同。
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更是进一步总结道:“李重进依仗江淮的有利地形,修缮扬州城防,采取守势。既无恩信,复伤士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朝廷对其急攻急取,缓攻缓取,李重进必亡!”
七月一日,经范质、董遵诲等五人商议,皇帝郭信颁布诏书,任命中书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使,移镇青州,克日即行!
~…~
第476章 灭亡前的疯狂
~…~第476章灭亡前的疯狂
七月三日,朝廷命令李重进移镇青州的消息已经广为流传。但李重进的地位不同于前些日子进行轮岗调换的各地节度使,那些人在朝廷的严令下只能屈服,而李重进作为先帝留下的元老重臣,虽然困守一隅,却有着偌大的威信,也有着与朝廷决裂的勇气。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李重进接下来的命运,不是灭亡,就是造反。五代十国,兴亡更替都很频繁,众人也还记得后唐皇帝李从厚、李从珂,以及后晋皇帝石敬瑭这些人起兵或者灭亡的根源,就在于那一纸移镇的命令。节度使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
对于这相对明显的局势,李重进却有些个犹豫。他不是不明白现在的局势,军中虽然竭力囤积了一些粮草,却数量有限,甚至不能维持大军一月之需!李筠死后,李重进也缺少军事上的盟友,以一城一地来反抗后周举国大军,李重进虽然有着勇气,却也缺少信心。而且李筠的叛乱迅速被朝廷大军所平定,这让李重进也赶到了莫大的压力。经过陈思诲的一番劝说,李重进居然有了进京的念头。
当然,李重进刚刚向自己的属下说出这一念头,就遭到了众将的一致反对。大家苦口婆心地向他说明朝廷的阴险之处,让他赶紧打消这个不切实地的幻想。有些将军甚至当庭落泪,对李重进进行哭谏。
被手下这么一激,李重进又恢复了几分胆气。加上他本来就有几分傲气,于是提起笔来,向南唐写就盟书一封,迅速派人送去。
李重进在信中再提前约,只要南唐向他提供粮草物资,李重进就会在起兵之后,将淮南之地交付南唐!
如果李重进的这封信能够让南唐的首任国主李昪收到,李昪一定会亲自领军北上,与李重进共同作战;如果李重进的这封信能够让南唐的次任国主李璟收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