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枚蛇胆三十枚铜钱!”
那身上的长蛇嘶嘶嘶慵懒的叫着,不以为意。
随即,又端上来一个大桶,黑糊糊的,引人注目。
“这是上好的蛇油膏,敷在身上可以润肤,也可以治疗烧伤、烫伤、冻伤等,不可多得的良药,十枚铜钱一竹筒!”
随即,其举起了手指大小的小竹筒。
兄弟两人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卖杂耍的,谁料却是卖药的。
但岭南人却欢喜的很,争先恐后地去买着,他们不是岭南人,不知晓风湿的痛苦,无论是蛇胆还是蛇油膏,对于岭南人而言,是仅知的,不可多得且便宜的良药。
当然,多吃蛇肉,也有效果。
西市内的举子有很多,来来往往,长袖舞风,端是热闹非常,更是有集资入青楼,但愿长醉不愿醒
礼部南院,一处院落内,上百名筛选而出的文书、吏员,正拿着笔,奋笔疾书,还得仔细观摩,不得有错漏,不然一篇文章就废了。
这是誊抄,防止作弊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字体笔法都不同,考官很容易能够知道是否是夹带里的人。
在交上来誊抄之前,早就贴上了横条,将姓名籍贯一拦给屏蔽,以防誊抄员作弊。
这就是到了宋太宗时期才实行的誊抄与糊名制,至于搜身一类的,在宋朝很粗略,毕竟重视文人,搜身有辱斯文。
:。:24
第两百三十八章天子重文章
誊抄的时间被限制在三天,检验有一天,阅卷的时间也是三天,总数七天,作为大唐复国之后的第一场科举。
这是唐亡后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科举考试,由于在虔州击败了南唐,所以来自于岭南之外的考生达到了一千多人,还有一些渤海、高丽、日本、占城都护府、交州都护府等考生,总数超过了五千人。
这是统治稳固的表现。
占城都护府与交州都护府需要大量的官吏,岭南各州也是如此,需要淘汰一些贪官污吏,从而净化官场。
对于复国后的第一场恩科,李嘉很重视,考场布置了千名禁军,为了预防作弊,甚至还提前三天,将主考官几人看管在皇宫中。
至于考卷,则由礼部与政事堂的几位宰相草拟,然后弄出三份,让皇帝选择,临考前的一天,加班加点的大规模印刷。
“圣人此番,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双手抄在身后,穿着官服,孙钊看着堂前偌大的孔圣人像,心思百转千回,感叹道。
此次科举,皇帝三天前才下旨,让他作为主考官,审核考生的行卷,可谓是信任有加,这一批考中的举子,日后为官,少不得要称呼一声老师,积累的人脉,广阔非常。
接旨后,他就想的很深远,陛下莫不是想让我为首相?应该如此!
“相公!”随后,四位同考官也出来,行了一礼。
他们都是翰林院的编修,年长的四十多岁,年轻的也有三十了,学问自是不差的,资历也够了,此次能够同考官,也算是为自己的未来画上浓厚的一笔,自然喜上眉梢。
况且,皇帝还与他们说了,若是此次科举不出现差错,就让他们外放为官,要么是判官,要么是县令,毕竟已经在各部学习过了,些许政事还是懂的,所需的只有磨练。
“本官受圣人派遣,担任主考官一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希望诸位秉公审查,勿要徇私,方能不辜负圣人的一番安排!”
孙钊虽说是排位最低的相公,但对于这些同考官而言,已然是庞然大物了,自然得小心恭维。
“我等知晓!”四位同考官低头应下。
瞧着这几人恭顺的态度,孙钊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从衣袖里拿出一份绸布,看了一眼,按图说道:
“此次科考,本官负责主考,诸位为同考,数千份考卷,必须三天之内审核完毕,若超过了时辰,诸位于我都难辞其咎,圣人那里也交代不过去,是本次审卷的章程!”
“第一天,诸位必须将那些考卷之中有错字的,沾污墨水的,犯了忌讳的,全部给挑出来,成为废卷!”
“剩下的考卷,将均分与我等,若是认可,就由朱笔画一个圈圈,随后,另外几个同考官进行审核,红圈两个以上的,才由我最后审核通过。”
“当然,若是你们四人中,有三人以上皆认为是佳卷,须应榜,我若不同意,也是可以通过的!”
“最后一天,必将所有通过的考卷进行排名次,进士科从高往低共有一百四十位,明算科与明法科,各有三十,废卷也要重新审核,以防遗漏!”
陈述完毕后,孙钊喝起了茶水,这才板着脸继续说道:
“此次科考,犹重策论,勿乱了分寸,诗赋不过是小道,考卷待会儿就会送了,按刚才的章程来,不要出错!”
宋朝之前的科举,基本上属于野草阶段,时间不定,考取的重点看皇帝的心思,唐玄宗喜欢诗赋,于是盛唐就出了一堆诗人……
今日碰到一个重策论的皇帝,众人虽说感觉有些异样,但还算适应,遵从上意,这是群相制度确立的中心。
很快,在禁军的看护下,一个个考卷就送了过来,足足堆满了整个院落,一个个吏员则拆送到同考官的跟前,有数十人之多。
他们负责检查校对考卷,当然,只限于第一场贴经。
孙钊端坐在位置上,作为主考官,他不动笔,同考官们就不会动,他一检阅考卷,其他人就跟从。
首先呈上来的,是贴经,无论是进士还是明法明算都需要填写,而且都是一样的,考验的是考生是否涉猎广泛,且记忆力,算是基础。
都是一些粗浅的题目,很是简单,他的学问不错,看了一遍答案后,就头也不抬地批阅起来,这个倒是简单,二十道题,错了八题,即为不合格,剩下的策论诗赋就不用审看了。
坐了一天,到了午时,他差不多审一千份卷子,其中通过的不过是一小半,只有三百多份。
其余的几个同考官也是如此,五千多份卷子,留下的两千份,这也看出岭南确实是文化荒漠。
第二天就不简单了,审核的是进士科的文章及诗赋,要求必须文理贯通,没有错字,需要动脑子了,而且还需各考官反复审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进士科非常重要,也是审核最长的,待进士科三场都审核完毕后,明法与明算才算开始。
明法科还是简单,依旧是贴经,不过填写的却是唐律,五十道,错了五道,就会成为废卷,这对于记忆力的审核。
明算科则考的是九章算术,举了一些其中的题目,让考生进行换算,倒也是简单。
第三天酉时,所有的考卷才堪堪结束,开始进行最后的排名。
“相公,您看,这首诗精彩至极,让人回味无穷!”“首重策论——”
“相公,这篇文章荡气回肠,理当上榜!”
“这篇策论有理有据,可行性极高,前十应该有位!”
…………
几位考官开始将自己属意的文章呈现到孙钊面前,争取的是进士科前十的位置,明法与明算就无所谓了,定的死死的,完全没有搬运的空间。
主考官主要权力,就是指定前十的位置,因为只有前十,才会呈到皇帝的面前,让他查阅,而且状元、榜眼、探花,基本上就在这十人中诞生。
“诸位才学渊博,举荐的想必也是栋梁之才,但这十人位置已满,为之奈何啊!”
“唉!”众考官也很难受。
不到一刻钟,孙钊就选出了十佳文章,都是进士科第二场的策论,最重第二场。
至于那些诗赋,则属于锦上添花,属于加分,无关紧要了。
科举由皇帝的态度决定,唐朝科举喜爱诗词,于是诗词好的人就容易考中上榜,而如今的皇帝却喜欢策论,所以出乎众考生的意料之外,第二场策论最为紧要。
所以,那些专攻诗词的考生们,就落榜了许多。
“陛下,考上们的卷子送到了!”
第二天早上,李嘉的御桌上就放了一些考卷。
“朕知道了!”
第两百三十九章放榜
科举考试,流行一千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内核就是公平二字。
无论出身,只求学问高低,在这整个世界来说,可谓是开天辟地的一回。
西方此时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的查理曼帝国早以分裂,贵族世袭制建立不久,中世纪到来,罗马教廷开始大展神威。
中国却已然废弃了贵族制,门第制,领先其数百年。
“公平?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公平呢?”
李嘉叹了口气,看了一下这十张考卷。
说实话,以他的实际水平来瞧,这几篇文章都差不多,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那些考官们精英中的精英,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历朝历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而且,由于各考官喜好不同,录取的门槛也就不同,有的喜欢老成持重的,哪怕你文采飞扬,写出花了,也被筛掉,主观性太强,影响公平,这才在明时有了八股文,规定了书写格式,方便阅卷,评比。
八股文虽说限制思维,但却保障了公平,所以被明清沿用,这时的科举才算真正的相对公平了。
事实上,无论是否有八股,皇帝对文章水平依旧判不出高低,只能另寻他法了。
比如名字,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开考时,乾隆皇帝已经79岁高龄。年龄问题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负担。殿试后,阅卷大臣将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审定。
当乾隆看到第十名时,见其人名叫胡长龄,不免心中一动。“长龄”两字,不是意味着长命百岁吗?于是大笔一挥,钦点胡长龄为状元。
李嘉也不例外,他先看了那些人的籍贯,竟然没有一个邕州的,不由得摇摇头,然后又瞧了下年龄,将三十以上的都排除了。
最后,他只能从名字下手了,这时,一个叫做唐复的名字印入眼帘,李嘉心中一乐:这番寓意倒是不错。
朱笔一批,就是状元了。
随后又看了下,他发现一个熟人——萧善文,排名第八,评语是文章娴熟,老成谨慎,随即一乐,从第八一下午就到了第二,成了榜眼。
而探花,此时并非是第三名的代称,到了北宋晚年才成,李嘉却直接金口玉言:
“这进士科第三名,就名探花,探花郎讲究貌美,就须是个年轻的郎君!”
又翻阅了一下,选了一个二十来岁,名叫顾真的举子。
“这状元、榜眼、探花,就是三鼎甲,赐为进士及第;第四至第三十名,赐予进士出身;剩下的,就赐予同进士出身,也不枉费来考取一趟!”
自唐以来,李嘉的这番科举,算是录取最多的一次了,进士科就达到了一百多人,而唐朝一般就一二十名,全部赐予进士出身不现实,所以就直接沿用后世,将进士科分为三等。
唐时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需要进行选试,通过了才能做官,当然,由于选试属于吏部自考,相当于自主招生,猫腻极多,李嘉为收买人心,就废除了选试。
毕竟恩出于上,而吏部受宰相们影响太大,等于是为他们收揽门徒了,这对于一直致力于扩大皇权,限制相权的李嘉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就直接借鉴了明清时期的做法,有了以下章程。
三等进士,地位却大为不同,三鼎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过不了几年就去各部观政,遇缺即补,一外放就是县令起步。
赐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则需要再进行一番考试,再选出十几人进入翰林院。
赐进士出身六部观政两三年,就外放为官,起步就是县令;而同进士出身,观政数年,外放地方,只能从主薄、县丞佐贰官做起,两三年后才做主官。
官场上一步慢,步步慢,同进士出身最高只能做到侍郎、尚书级别,为相是没多大可能了。
明法科的那些举子,将会安排到大理寺和刑部观政,是李嘉为将来实行政、法分离做出的准备。
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兼任,这对于中央集权而言是不利的,宋朝就设立提点刑狱官监督地方司法,但李嘉却想一步到位,地方设立一个小大理寺,让行政权与司法权彻底分开。
明算科,则基本上属于转运使司与户部官吏的补充了,干的好,也能成为地方长官。
脑袋里装了许多想法,李嘉却想全部实现,但现实却哪能如此?
“就这样吧!其余的也就不改了!”
李嘉手指碰了碰桌面,不由得笑了笑,自己这一言一行,竟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皇帝的魅力,就在这里。
随后,李嘉又苦恼起来,一次性录取两百人,哪怕观政数年,但哪能有如此多的官位呢?
恐怕,这是在逼我打地盘啊!
皇帝的旨意很快就传到了孙钊这里,他看了一眼,发觉三鼎甲都被换了,原先的三人都被押后。
“唐复?此人与圣人有旧?”一位同考官疑惑道。
“此人乃英州人士,近日才来番禹,何以见圣人?”
众同考官满脸疑惑,探讨起来,只有孙钊笑了笑,他与圣人潜邸时就经常见面,自然了解一二,看了看其名字,低声说道:
“你要感谢你父母之恩啊!”
“诸位,既然圣人已然决定,我等自然要遵守,赶快出皇榜吧!举子们已然等待不及了!”
“相公所言极是!”同考官们笑了笑,抛下了顾虑。
随后,一张盖有皇帝玺印的黄绸就摆在桌子上,字体规整的吏员开始书写,一旁吏员则在报名,除了姓名外,还要有籍贯,年龄,才能不出错。
皇城外,一处光溜溜的墙壁上,数十名禁军看守着,因为这是皇榜张贴之处。
萧善文与弟弟两人放心不下,就赶来这处,等待着消息的传出,上千名举子围在一起,拥挤不堪,待时间快到午时了,依旧毫无动静。
“大哥!”萧从文有些紧张。
“安心便是!”笑了笑,萧善文安慰着。
“出来了,出来了——”一声惊呼,喧闹的声音瞬间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