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迩Ч幔
此次负责科举的,是存在感很弱的次相赵诚,人家也是进士及第,学问没得说,就是一脸的苦大仇深,婆婆妈妈的。
“进入三月以来,广州城每日即有一场火灾,衙门疲于奔命,哪怕执金吾也多日未曾休沐,米价也在上涨,斗米约四十钱,涨了约五钱,民生苦楚……”
“好了,朕知道了!”李嘉听着有些头疼,七千读书人,加上他们的仆役,书童,数万之巨,一起涌入广州,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有话就直说——”
“若是按照惯例,参加科举之人,还需地方官筛选,如此每次科举人数虽多,也不过数百人,多者也不至千,臣请陛下恢复地方乡贡之制!”
终于,赵诚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或者说,官员们心中念之切切的权力——举乡贡。
官员们对于如此公平的科举制,是具有极大的抱怨的,如此不需要地方举荐,那些贱民们就能自行去往首都报名参加,你们去了,竞争大了,他们的亲朋好友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的官宦子弟都是聪明人,吃喝玩乐的不再少数。
只要再次掌握了举乡贡的权力,就能举荐亲友,亦或者与地方实力派交换利益,无论是谁中举,都有一份香火情在,让肉烂在锅里面。
这也是唐朝科举的弊端之处,寄希望于官员的节操,逐渐让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目的,到了中唐后,但凡中举者,不是节度子侄,就是高门大户,科举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
“朕知道了,今科已然举行,下一科就不会有如何多人了!”
“陛下英明!”赵诚似乎了解了皇帝的意思,分外高兴地送上马屁,然后离去。
李嘉冷笑:“岂会让尔等如意?”
第四百零五章科举
四月的科举,是极为隆重的,以前偷偷摸摸参与的湖南和南平考生,这次也光明正大的来到广州,千里迢迢,不畏艰难,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做官。
与后世千里做官只为发财不同,唐宋时期的做官,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是最重要的崛起之势。
何也?唐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恩荫,以及扎色入流,三种。
“杂色入流”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通过轮流担任三品以上亲贵的侍从,亲事,帐内,或交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再通过“铨试”,授予官职。
门荫制度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五品以上官员都可荫及后代,六七品也有些许照顾。
唐朝的牛李党争的由来。
据新旧《唐书》人物列传粗略统计,除少数入仕途径不明者外,门荫出身共177人以上,其中位至宰辅的48人,占唐宰相总数369人的13。
高官子弟靠荫庇入仕,极易使他们躺在祖宗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惰性成癖。门荫制度造成了多数子弟平庸无能。更有品行恶劣者,为官一方,倚仗权势“纵欲而不顾法”,造成“州遂疮痍”。
例如,高祖时交州总管丘和,有15个儿子,多至大官。高宗时的丞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
宋朝就不必说了,门荫制度已经泛滥了,一个官员,不只是亲属可以门荫,亲朋好友门客都可以,一人可以夸张到数十人之多。
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萌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流行榜下捉婿的缘故。
只要逮住一个进士女婿,自己家族就可以门荫入官,不用辛苦的考进士,就可以当官了,岂不美哉?
人群熙熙攘攘,操持着各种方言的读书人点头评价,对于广州城有着各种的意见,赞叹的有之,不满的也有之,人之常情。
虽然来自于各地,但大多数都读书人,还是会洛音的,交流起来也算是比较方便了。
洛音,即东都洛阳之音,从隋文帝时,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了一套官方语言,就是:金陵…洛下音,并被唐朝沿用。
《颜氏家训·音辞篇》:“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中。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说洛音不标准,是会被嘲笑的,观政两年,又何尝不是让洛音不正的人,认真学习呢!
读书人又难免书生意气。
而唐朝读书人则并不文弱,在这乱世,提刀上马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对于承天府而言,这些打架斗殴的场面,着实有些忙不过来。
按照规矩,以次相赵诚为首的考官们,在考试三日前才公布,然后就入了考场,进行封闭,以防有人贿赂,索求。
那些不懂规矩的人,还以为去唐时一般,拿着自己的行卷进行兜售,岂料那些达官贵人们一个个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了。
这时才有人过来,解释道,新唐的科举,不需要行卷,而且进行糊名和誊抄。
随后又云,尔新进而来,不懂规矩,来,这是去年位居进士前列的诸多文章,流畅优美,只需一百钱,即可参考,里面还有许多科举事项,绝对不亏。
又有多人,纠缠一起,开始讨论榜单公布后,如今尽快地来到进士老爷门前,领取赏钱……
各种客栈,旅馆,开始好吃好喝地供应着,夜里也自觉巡逻,以防打扰到这些读书人。
而见到京城屋舍寡少,不少身家富裕的,眼光长远的,准备在科考后,动员家人,在京城修建会管,捞取名声,从而为家族添砖加瓦。
因新唐国势上升,许多商贾之家的目光,正对准那些新科进士,准备用大量的金银财宝,将其收入囊中,振兴家族。
因科举一道,不知多少人心思动荡,冒出来不少的生意。
穷文富武,也不大准确,科举中式之前,付出也是不少的,不是中产之家,是负担不起的。
却说,广州,城西,一处较为衰败的院落中,一个中年人,脸红须长,正在不断地练字,书写的极为规范。
“彭老弟,今日与你一个大生意,你这个院子,早就应该换了。”这时,一个同样衣着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声音洪亮,整个院子都震三震。
“咱不过是个落魄书生,除了一手好字,还有甚的生意,如今这个院子,还是先辈传下来的……”彭献摇摇头,心中已经安之若素了。
“嘿嘿,进去说话!”中年人笑着很神秘,拽着他,直接进了房间。
“你瞧,这又是什么!”中年人随手从袖子中,掏出一张张票子,彭献睁目一看,这一张字面是十贯,这一下,桌子上已经有了五张。
“这又是为何?”彭献吞了口唾沫,他自然知晓如今这流传的钱票,方便的很,随时可以兑换,五十贯钱,买下他这个院子,绰绰有余。
若是去往城外,一亩地也不过两三贯钱,五十贯可以买十数亩地,真是大手笔。
“嘿嘿,你的字体端正,极具观瞻,去年就被选入举院,进行誊抄,今年想必也是如此了……”
“我不过是小时寄居佛寺,抄录经书多了罢了!”彭献谦虚道,但眼睛却直愣愣地盯着这五张钱票,不肯挪移。
“您的字体,我是极为佩服的,今日来,不过是求一件事,您只需……这般,就能得这些钱票,若是完成,之后必有重谢。”
“可是,誊抄之人有数十人之多,又怎会到我?”彭献疑惑道。
“嘿嘿,我们自有安排,你直要如此这般就好了,待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中年人成竹在胸地说道,十分的自信。
彭献犹豫片刻,就在五十贯钱的巨大诱惑下,应承下来,只不过是做个记号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哈哈哈,彭兄,此时你知我知,不可有第三人知晓,若是成了,另有五十贯送到,还有一座宅子……”
第四百零六章考场
天还未亮,月亮依旧高悬空中,黑漆漆的夜里,只有一盏盏灯笼,在街道两旁指引着,县衙和府衙不敢懈怠,派出了大量的差役进行安排,拥挤不堪,人声沸腾。
临街的民户,也打开窗子,不时地张望着,反正被吵的睡不着,还不如看戏呢!
彭献从街口出来,向左一转就是贡院。站在路口望过去,但见人头攒动,人声如沸。五开间的大门,竖着三方直匾,中间是‘天开文运’四个泥金大字;东西两方题的是‘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
进了大门是二门;二门之内,便是龙门,送考的人到此止步了。
他不是考生,自然不需要排队等候,昨天,消息出来了,由于字体端正,也无差漏,作为誊抄的刀笔吏,他无疑是合适的。
誊抄需要三天的时间,虽然不需要自备干粮,贡院可以提供,但硬邦邦的干粮,哪有酥软的肉饼好吃,带着杂菜,混着吃。
这种誊抄的刀笔吏,基本上是从清水衙门筛选的,民间也有一些,由于只是誊抄,若是有错还影响前途,官吏们倒是躲避不及,哪怕三天三贯钱。
只有像彭献这般的民间读书人,屋舍简陋,衣食缺漏,对于科举无甚信心,亦或者想多磨练一些,多看一些文章,才会来录用。
这种新职业,因为科举而兴起,作为一种外快倒是合适的,彭献一边走着,一边心神不定。
五十贯钱,就只是做个印迹,这对于他而言,是极为便利的,他心里都打算好了,留下指甲印,若是被发觉,就说是不小心弄到了的。
风险极低,而收获却是极高,他是极为心动的,况且,科场舞弊,自唐以来,已然成了积弊,惯例,再说,若是整治也管不了他的头上,他只是被雇佣而来,撤职了也不怕。
如此多的钱财,虽然夜间风吹,有些寒意,但他心头着实暖和,看着这帮读书人,心中的也是亲切。
随后慢慢进去了贡院,与所有的誊抄人员一起,拜了孔子,然后听得主考官赵诚老生常谈了几句,所有人这才散开。
科举一场,开始了。
贴经,两个时辰为限。
这个誊抄起来是极为容易的,寥寥百字,花费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才誊抄完毕。
与之前不同的时,由于考生太多,压力太大,为了减轻压力,第一场在第二天清晨就放出,进行两天的筛选。
三天后,继续参与科举考场的,只有三千余人,仅仅是最简单的贴经,就筛去了大半,由此可见,考生水平的差异。
毕竟战乱多年,读书人不多,认真读书的人,就更少了。
第二场,即是策论。科举重头,天子重文章,誊抄时,也须仔细,不能有一丝错漏。
由于策论字数差异太大,少者数百,多者上千,数千人考卷,字量是极为恐怖的。
如此,誊抄就耗费了四天,身体精神都极大的消耗。
第三场与第二场连在一起,考时是两天时间。
题目则是诗词文章,题材不限。比策论而言,相较容易誊抄,但也耗费了一天两夜的功夫。
自从进了贡院,彭献就没怎么歇息过,不断地挥墨而抄,每天歇息不到三个时辰,赚取这三贯钱,着实也不容易。
皇帝的灯油倒是舍得,贡院灯火通明,拿起文章,他先是看了一遍,再慢慢誊抄,这时,他发觉了这篇文章的字迹,是极为熟悉的,前几天他已经看了数十遍,心中瞬间了然,目标出现了。
检查了一番,他发觉此文章竟然有数个错别字,按照惯例,除非是同考贯觉得文章过于优秀,酌情会进行通过,但这文章,却是平庸之作,有此错字,筛漏是在所难免的。
既然受人恩惠,彭献自然需要还回来,反正一般文章,除非是进士及第,亦或者进士前十,才会发下墨卷,一般是不会发下的。
更改了几字后,花费近三刻钟,才堪堪誊抄完毕,按照之前的通法,他将誊抄卷的边角,按下了手指印,很轻微。
这才缓了口气,对比了一下,他再次挥墨,开始誊抄起来,誊抄的那份,就送往了考官处,进行批阅审核。
考官第一遍,就看你是否有错别字,若是文章极好,还可以酌情考虑,但要是避讳没做好,哪怕再妙,也会被罢黜。
第二遍,就是看立意和文章笔力了,若是古板乏味,怨天忧地,或者激愤,浩浩汤汤数万字,也会被罢免。
因为科举是录官的,不是听你抱怨,也不是让你发挥文采的,历史上这类人不计其数,如明朝徐渭,考取数次不过,难中进士,就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笔力。
第三遍,就会仔细琢磨,若是精彩绝伦,就会推荐给主考官,以期中魁。
策论的审核很关键,因为天子重文章,最后一场的诗赋反而作为饭后甜点,锦上添花罢了。
王廉是吏部的侍郎,也是进士出身,如今四十有六,脾气很好,所以官场人缘不错,之前刘鋹要求进士做官须进蚕室,而普通官吏若身居要职,也须阉割,他就直接边缘化,当做养老了。
大唐重建后,由于情操高洁,加上人缘好,就被请回来做吏部侍郎,如今又是同考官,官运亨通啊!
“狗屁不通!”
“甚文章——”
王廉一边心中骂着,那些狗屁文章,看的心生厌烦,他左手拇指一直触摸着文卷边角,不急不缓。
随后,又送来一摞文章,兵卒脚步声略微大了些,王廉瞬间了然,然后仔细地开始阅卷。
数份后,终于发觉了些许印记,文章一看,马马虎虎,同进士还是可以的,但赐进士出身就有点难了,两者虽然都是进士,但待遇差别极大。
也罢,他大笔一挥,就进了赐进士出身的最后一名,呈上主考官时,赵相公眉头一皱,待见是王侍郎举荐时,勉为其难的画上了红圈。
终于成功了,王廉呼了口气,还人情太难了……
第四百零七章舞弊
在这等待发榜的十数天时间里,向来是读书人放浪形骇,纸醉金迷的时刻。
有些是数年辛苦,到此解脱,心里总觉得必须醇酒妇人补偿一番,才对得起自己;有些是一旦发榜,荣枯立判,那种患得患失之情,唯有看花饮酒,才能排遣;有的是千里迢迢,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