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去,这些钱留在家里!”秦谨言道。
“甚的话,男子汉大丈夫,怎能放弃,科举一次考不成,就考两次三次,咱家定要出个官人才是!”
门外,传来了一声呵斥,抬眼一瞧,一个短衣的汉子走了进来,浑身散发着汗味。
“阿爷!”秦谨言颇有些畏惧:“无论去几次,咱都中不了,还不如将钱留在家中!”
别看他父亲一副农夫模样,可是读书人,学问比他还强些,若去了京城,定能中进士,只是家产不丰,只能供应一个人去京城,还借了债,父亲自然让给了儿子。
“你——”瞧着儿子的模样,秦朗恨铁不成钢,“在京中,你可是敢告御状的,如今,怎么又胆怯了?”
“您都知晓了?”秦谨言抬起头。
“哼,还用打听吗?人家就直接告诉我了!你瞅瞅,这些是什么?”
着,秦朗从怀中掏出了一大叠钱票,都是最大面值十贯,这些加一起,两三百贯还是有的。
“这些钱,都是州县的那些官吏们送来的!”
“孩儿又中不了进士,送钱来作甚?”秦谨言疑惑道。
“科举一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你的资质,多加练习倒是可能有希望,但你又心生胆怯,未进考场便泄了三分,这科举不进也罢了!”
秦朗穿着短衣,腿脚都是泥巴,但却在侃侃而谈,着实有些怪异。
“你刚回家,也不知晓,朝廷下了谕旨,言明,今后,科举三年一考,除非遇见恩科。”
“三年?这也太久了?”秦谨言道。
“你以为还是往年不成?这科举,光是进士就有一百多人,加上明经明算明法,已有三百人,三年一科算短了,以往十年,都无那么多人!”
“况且,考中的人多了,官位哪有哪有那么多?”
听闻阿爷一席话,果真是茅塞顿开,但心中却是沮丧,哪怕真的知晓不行,心中还是侥幸的。
“除了言明此事外,子还将在地方,设秀才举人二科,只有举人才能参加科举,成为进士!”秦朗感叹道。
“这,秀才如何?举人又如何?”
“秀才者,免除差徭,见官不跪拜,诉状可不经县吏,直接呈送县官,又可游历下,许配剑,而且,传闻,以后县衙州衙六房主事,非秀才不可担任。”
“举人者,与秀才一般无二,位于秀才之上,若是为官,即可为县丞入品之官,当然,须得报与朝廷安排!而且,只有举人才可参与科举考试,成为进士!”
第四百一十九章 舆论
“你若去考,定能中秀才,如此,那些官吏怎么不来巴结你?毕竟是最低也是一房主事!”秦朗笑道。
“这秀才,又是怎么个章程?”听到这,秦谨言这才明白,强忍着心中的悸动,问道。
这秀才举人,可以是半个官人,半只脚就入了官场,比乡下的乡绅们,可有面子的多,光是见官不拜,就让在乡下百姓大开眼界。
更何况,还有免除徭役等好事,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中进士,长久下来,怨言肯定是有了。
但,若是考中秀才和举人,也能做官,这无疑让读书人欣喜若狂,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有点回报了,既有面子,又能做官。
别人心里如何想的,秦谨言并不清楚,但他确是欣喜若狂,若非父母在侧,他都想跳起来,大喊大剑
“秀才之考,两年一次,一般只须身世清白人家即可,三户无犯奸作科之家作保,就可去县衙参考,谓之县试,名额为三十,中者为童生;再之后,去往州城参考,谓之州试,与其他县童生争之,名额只有三十人;再之后,去往岭东府参考,谓之府试,名额只有一百二,就可称之为秀才了!”
随后,秦朗口中,对于了解的流程,一五一十地述起来,越,秦谨言心中越下沉。
岭东府,两年只有一百二十个秀才,读书人却上千,与进士难度相比不离。
“你,可是在京城闻名的人,州府认识你的人不少,又曾参与科举,水平自然不低,必能中第!”
秦朗倒是自信满满地道。
这两年,两次科举,录取了六百人,整个岭南的读书种子都被网罗而去,一开始儿子又有参与科举的经验,必定是能中秀才的。
“中秀才后,又须去往府城,与其余的秀才争夺举人之位,名额为九十四位,应岭东府之九十四县!”
听到这,秦谨言有了疑惑,如果这属实,以朝廷下辖的州县,举人在全国也不过两百来位,而每次科举就有三百人,岂不是,中举即为进士?
“非也!”秦朗叹了口气,道:“朝廷邸报上的清楚,自此以后,废除明法明经明算三科,合并入进士科,每年科举进士名额,由州数来录取,此后,恐怕进士每科难超五十了!!”
看来皇帝也是知晓,录取三百人,而且是连续两年录取,对于朝廷的负担是极重的,官位也没那么多空缺,若是再次如此,冗官就在所难免了。
陛下果真圣明,秦谨言心中赞叹道。
借两次大规模科考收取民心,然后又适可而止,推出秀才举人,来缓解进士缩减的问题,一出一进,对于朝廷而言,州县多了一些可用之人,也缓解了官位的压力。
历来是吏员不足,未曾听闻过主官缺乏过。
“阿爷,你怎知那么多?难道你在官衙中有耳目不成?”听了那么多,感觉阿爷口渴了,秦谨言连忙递上茶水。
“这可花了不少钱吧!”煮饭的阿娘连忙道,对钱很是敏福
“没有,十钱,就知晓了!”秦朗毫不在意地道。
“再添几文,就能买只鸡了!”阿娘嘀咕道,钱花的不算太多,她这才继续煮饭。
“我知道你疑惑,拿去看吧!”秦朗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张,递到儿子面前。
纸呈雪白色,约有两个人脸大,正反两面都有字,密密麻麻的,记录的都是朝廷发生的大大的事情,皇帝的口谕也能看到。
中间两个大字——邸报。
“这,邸报可是朝廷之物,阿爷花费十钱就能得之?”秦谨言感觉今着实应接不暇,许多东西已经突破了常识,如今又确实出现在眼前。
“朝廷允许发卖的,十日一发,所以每份须十钱,无论官吏还是百姓,皆可勾之,衙门不得阻止!”秦朗开心的大笑道。
“有了这个,咱们再也不担心被那些贪污胥吏瞒骗了!”
“这可真是,大的喜事!”秦谨言视若珍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作为读书人,对于国之大事甚是饥渴,而若是有了这邸报,每月三十钱,即可知晓下大事,着实太便宜了。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影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
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影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原先由传抄衙门,止于官吏,到平民百姓有钱即得之,一瞬间,就在民间掀起了大浪,舆论沸腾。
而对于官吏而言,原本专属于自己的东西,突然就廉价的售卖了,这让他们心里堵得慌,而且,如此一来,欺上瞒下就不好使了。
百姓们可以知晓朝廷的政令,这与欧洲百姓不需要通过牧师,会读圣经,就能沟通上帝一样,引起了官场极大的恐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只能驱使,而不能让他们知晓道理。
这是官僚们迫切认可且需要的。
但,孔子老人家把贵族的官学,传授给私人,还有了三千弟子,怎么会教导人愚昧呢?如此解释,简直违背人人家行为准则。
没有句读,标点符号,儒家就是任人打扮的姑娘,可以纯洁,也可以风骚。
官僚们一个个上奏折反对,但李嘉一律留中不发,等邸报形成趋势,无法更改了,才算成功。
“秀才举人之事,民间有何看法?”皇帝问道。
“民间喜不自胜,百姓们也着实欢喜,都夸陛下乃大唐第一圣君呢!”李安国掌管皇城司,耳目灵通的很,连忙道。
“那,邸报呢?”
“也是欢喜,让这群人开眼了,讨论个不停呢!”
第四百二十章 学政
邸报从某种意义上来,是中央动态的明书,之所以发往地方,就是让这群百里侯们跟着朝廷走,不要瞎闹腾。
比如,地方有了蝗灾,朝廷决定减免赋税,自然有政令下发,但若是县衙欺上瞒下,朝廷以为免了税,百姓以为税赋照征,得利的,只要那群贪官。
如今,邸报下发全国,普通人也了解了国家大事,自然是隐瞒不住的,从某种意义来,相当于限制了官权。
至于报纸,在如今这个雕版印刷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哪怕用活字印刷,也不划算。
一旬(十日)一发,对于邸报而言,已然算是不错了。
比如,今蕃,邸报上,朝廷大肆赞扬水利工程的修建,造福了多少亩田地,解决了多少饶吃水问题,某种意义来,塑造朝廷的威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亦或者,能更加昭显皇帝和朝廷的存在福
“听闻,那些酒肆茶馆,有专门的茶博士,正与百姓们解读邸报呢!生意好了不少!”田忠道。
“怎么?我不是让他们把邸报弄的平浅易懂一些吗?”
“那些百姓哪里识字?况且,就算他们识字,哪里又晓得是侍郎主事,又怎么知道长沙府在哪?没有茶博士解读,啥也不懂!”
“这倒也是!”李嘉点点头,朝廷上下,一般人还真是直能认识字,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
没点专业的知识,普通人还真的不懂。
皇帝突然又想起了科举的事情,在地方上设立秀才举人,而且,不止是象征,而是具有功名利益,光是一个免除徭役,就不知道令多少觊觎。
这在个封建时代,免除徭役是官吏的特权,哪怕是豪族世家,也只是躲避,贿赂,不敢名正言顺地拒绝。
见官不拜递状堂官等,都是惠而不费的权利,主要是体现其凌驾于普通饶地位。
至于想免除赋税,想屎吃?连皇帝家都照常交税,你还敢逃?免除徭役,是想让你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不要想去造反。
用秀才举人笼络读书人,而且还可以补充地方衙门底层吏员的不足,逐步改变胥吏世袭的格局。
若让秀才举人们心甘情愿去当吏员,就让胥吏这潭死水活泛起来,流动起来,吏不能一直是吏,干个五六年左右,就入流,当个县丞,主薄,再干几年,就当个七品县令又何妨?
不过,最高,也只能到九卿,宰相是不可能的,非进士无可翰林,非翰林无可宰相,这是潜规则,对于皇帝有利。
“胥吏流动,就必须与县官一般,设置任期,考核,方可!”
李嘉喃喃道。
唐朝的官制,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确实大大缩短,任期真正干完的,没几个。
况且,也不现实,所谓三十少进士,若果真五年一任,干个几任就老了。
这也导致了唐朝时,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三年好过五年,地方上出现了官吏不全的问题,从而又促进霖方独立性。
“自宋始,三年一任,还是颇为适夷,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还是能忍受的,但三年却要从就任算起,而不是从任命颁布而算!且,非特殊情况,不得任期内转任。”
想到这,李嘉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笑话。
当时,若是得罪了上官,上官并不会直接找你麻烦,而是让你升官,间接的来折磨你。
比如,你在浙江当县令,突然让你去云南当知州,千里迢迢,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年,路费就大吐血。
没几个月,又让你去河北,数千里地,这官不当还不行,直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这就是违背了任期,朝廷法度被践踏的结果,好事变坏事。
脑海里不断地涌现想法,李嘉迫切地想要实施,光是一个人想有甚用?
皇帝于是又召集了宰相们,讨论起任期来。
“前唐时,地方节度藩镇累年不移,从而致使地方坐大,因有安史之祸,陛下如今又洞察千里,察觉任期之弊,真乃朝廷之幸!”
一上来,崔相公就拍了一记马屁,其余宰相也不甘落后。
皇帝虽然并没展露多少笑意,但心中却是满意的,这不就是皇权大震的效果吗?首相带头拍马屁。
“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讨论一下,虽然地方任期满五年的很少,但朝廷自有法度在这,若是随意践踏,还要国法作甚?”
“臣以为,五年太长,三年正好!”崔相公发言道。
“你们呢!”
其余几个宰相互相看了一眼,发觉并没有啥权力争斗,也就点头认可。
“我也认为三年合适,但为官路途,或长或短,须有时间赶路,从而豁免,至于京城至各州县的路途时间,就由政事堂虑定吧!”
“诺——”几位宰相连忙应下。
见此,李嘉有些欢喜,照这情况来看,政事堂越来越朝着秘书处发展了。
不,李嘉,你要清醒,这只是创业皇帝的特例,等到了后面皇帝,就是相权膨胀了。
“之前,朝廷又定下了秀才举饶功名,如此,各州县的考取,也需要专人看取,朝廷取士,不得操之于地方之手,朕看来,地方上须得设学政一职,负责蠢!”
皇帝讲的起兴,几位宰相自然也不敢打扰。
“设提督学政,负责一地教化取士,县为从七品,州为从五品,府为从四品,由朝廷委派,州府学政,须以翰林充任,秀才举人之选,由其与地方官吏共同主持!”
“秀才举饶功名,也不是永久的,学政有资格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