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票呢?大家都喜欢吗?”
“军中依旧还是由铜钱与钱票发放,如今大家都喜欢用钱票,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弄丢,铜钱也无多少人认领了!”
皮肤黝黑的男子起身道,看来跑运输,的确容易发黑。
“嗯!军中安稳,还是最好的!”李嘉点点头,继续道:“这几了,军中多添些肉,我会让少府寺送过来的!”
“而且,气炎热,多煮一些绿豆粥,早中晚供应,钱财虽然珍贵,但不及兵卒本身!”
“诺——”
皇帝关心士卒,他们到不以为意,毕竟之前皇帝经常干涉禁军,许多东西也是由皇帝安排的,再,这是好事,他们也是禁军之一,也可以享受这种好处。
“对了,你们也是跟随大军从湖南回来的,湖南与岭南相比,哪里较好?”皇帝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
“回禀陛下,末将不敢欺瞒,若是在夏日,则是湖南较好,老爷也没那么热乎,而且湖泊较多,可以捞鱼吃,游泳啥的,比岭南较好!”
辎重营的黝黑男子摸了摸头,憨笑地道。
“继续!”李嘉笑着问道。
“但,若是在冬日,则岭南好。”
“岭南冬日,温暖如春,也不需要烧柴烧煤,舒服的很!”高个子的宪兵抢话道:
“湖南冬冷的很,院子里都比房屋里暖和,咱们普通的兵卒,在军中有煤发下来,但还是容易得风寒!”
“最好是夏日去湖南,冬日来岭南,这才最舒服!”
“如此啊!”李嘉轻声道,果然,这次来了解底层兵卒,还是比较重要的。
对于身家丰厚的将校来,有钱,哪里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这些比较贫穷的兵卒,则有些承受不起,毕竟是家庭劳动力,若是有了损失,还真的塌下来了。
“传令下去,今日操练结束后,酒肉管饱!”
“诺——”一个侍卫欢喜地应下。
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豆
在广州,禁军约有三万,若是加上元从军以及宫廷侍卫,大概有四万,若是迁都,这些人必定要北上,背井离乡。
与湖南兵卒淮南兵相比,这些禁军归顺他已经有两三年了,归属感比较强烈,忠诚度也是可以。
而且,这些年不间断地训练,养精蓄锐,可以,除了经受几场战争,与一般的精兵并无两样。
李嘉不会让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留下,长久的脱离中央,必定会离心,留下万八千人,镇压岭东就行了。
于是,岭东府成立数月后,岭东卫成立,约一万五千人,都是有家眷的,身体较为孱弱的,这些人将留下岭东。
为了相以制衡,防止一家独大,广州的承府,也将设八千人,守护这座岭南最大的城剩
号称“广州卫”。
如此,真正去往湖南的,就不到两万人,属于真正的精锐中的精锐。
考虑到北迁之苦,这群中央禁军,每月的粮饷,从五百钱,加到八百钱,相当于三石粮,已然属于极其丰厚的。
由此,禁军从此分两部,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禁军,最明显的,就是薪酬多上三百钱。
至此,迁都已经完全成为定局,所有人已经不再抱有幻想。
政事堂也只能顺应帝心,况且,下岂有居岭南而统下者?
迁都北上,顺应下大势,作为政治家,哪里不晓得湖南的重要性。
于是,继少府寺修葺楚王宫,朝廷也下拨约二十万贯,用于长沙城的加固,修缮,扩建,整修。
六部九卿衙门,五军都督府,乃是重中之重。
那些贵族公卿们,则早就得到消息,派遣家仆管家进行购房,时刻跟着朝廷走,位居权力中心,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而且,长沙城比起扩建繁荣的广州城,料定更为狭窄,所以,及早的定居,能省不少钱。
囤积居奇,这不是贵族公卿所能做的,丢面子,也没有人敢囤积居奇,能北上的,大都是有钱有势的,敢高价卖,也没命花。
后宫内,也是一片议论声,几个刚生下皇子的妃嫔,舍不得让几个月的子嗣长途跋涉,去往长沙。
而且,怀孕的皇后宝嫔,也不想北上,产期与北上是冲突的,一不心流产了,可真是后悔不已。
对此,皇帝只能现身解释,怀孕的,以及皇子幼的,明年开春之际可去往湖南,押后数个月。
如此,才稍稍安静了些。
前两巡视禁军,李嘉发觉,由于禁军基本上操练,消耗很大,肉食隔三差五的供应,但粮食的消耗,依旧是平常百姓的三倍。
他亲眼看见,一个普通的瘦个兵卒,脸盆大的碗,能吃两碗,一日三餐,那是极为夸张的。
每餐半斤饭,只是等闲,一两斤米,实属正常,每一滴汗水,都能消耗数粒大米,三四万禁军,一个月能吃掉两万石大米。
如此可怕的消耗,平日里也就罢了,若是在行军,或者是战争时,后勤稍微出点问题,那就真的完蛋了。
哪怕设置了辎重营,有专属的后期兵,但后勤依旧是军队的薄弱处。
“不行,庞大的食量,哪怕提升了后勤能力,已然抵消了,与其他国家相差不离!”
李嘉摇摇头,为了提升胜率,让统一大业更顺畅一些,他真是绞尽脑汁。
尤其是目标定为南唐,江西可到处是山地,后勤困难多了。
“来人,摆驾皇庄,选一个近点的!”皇帝耐不住,随口吩咐道。
“诺——”虽然不清楚皇帝到底什么心思,但田忠依旧应下,然后去吩咐人找少府寺安排,又找人去射声司安排,内侍省也需安排官官侍女銮驾等随从。
皇帝出行,除去侍卫,光是其他随从就有数百人。
几百贯钱,就那么撒水般去了。
这次出宫,不是微服私访,也不是光明正大,反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默默地出行,百官们知道,百姓不知道。
少府寺听皇帝要去皇庄,连忙安排就近的,偏僻的,所有人都要筛选一遍。
所有人都为皇帝操心,只有皇帝则悠然地坐在马车上,享受着冰块带来的凉爽,走了约半个时辰,来到了一处山。
山不高,约莫百来米,绿绿葱葱,是个纳凉的好去处。
“我可不是纳凉的来着!”李嘉笑了笑,这倒是贴心,手里摇着把纸扇。
“哪里敢欺瞒陛下,这山脚下,可不就是一个皇庄,一千来亩,七八十户人家,都家室清白!”田忠笑着答道。
“哦?这里倒是不错!”李嘉看了一眼山上的参大树,道。
进了庄,几十间木屋参次不齐的坐落在田地边,一道山泉从山上泄下,十几头水牛被孩子们牵引着,在河边吃草,颇有些田园风情。
“庄中可曾种了大豆?”田忠撑着伞,皇帝倒是不怎么热。
“回禀陛下,咱们这并没有种大豆,都是那些农户们屋后空地种了一些,平日里做些豆腐!”
庄里的管事何曾见过皇帝,颤颤巍巍地道。
“大豆好啊!五谷之一!”李嘉感叹道,他这次来,就是想找大豆的。
豆,又称作菽,是古中国重要的谷物,中国也是最早也是最久种植大豆腐国家,早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记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种植大豆,约有五个月左右,大约在七八月份成熟。
果然,李嘉去往看时大豆已然成熟,与后世改良的不一般,更一些,豆荚也少一些,高低不齐,用来自我吃食倒是不错。
“你们吃豆,除了拌饭,做豆腐,还怎么吃?”
农夫什么时候见过皇帝,虽然知晓种的是皇帝的田,但却第一次见皇帝,低着头,颤抖着身体,不敢话。
“陛下问你话呢?怎么不?”管事壮着胆子,训斥道,生怕皇帝不满。
“回,回陛下,我们还做豆酱吃!”农夫三四十岁模样,黑黝黝的皮肤有些干裂,颤抖地道。
“哦?豆油呢?不吃吗?”
第四百三十六章 榨油
“豆油?咱们没听过……”农夫心翼翼地道,音量都不敢加大。
“好了,咱们走吧!”李嘉失望地摇摇头,随即离开。
看来,岭南农业还是太落后,恐怕中原才习惯制豆油,吃豆油了。
吃油的历史,在中国已经很久了,并且,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
春用牛油煎羊乳猪;夏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用猪油煎牛和鹿;冬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吃植物油,还得到唐后,史书才有明确的记载,事实上,植物油早就在西汉时就有了,但不是食用,只用来制绢布。
唐宋时,食用的植物油,还只是芝麻油,而且还是中原人,也就是河东人喜欢吃。
李嘉也喜欢吃芝麻油,因为这是农村棉花对等的经济作物。
但,大豆的好处更多,不仅可以肥地,而且,在饥荒时,可以填饱肚子,芝麻可难填饱肚子。
军队的吃用油,按理来,鲸油最合适,但,鲸油实在是需求太多,贵族们很喜欢,还可以用来制造蜡烛,价格实在是不便民,一斤油,已然超过了百钱,反而促进了鲸鱼的捕捞。
如果再让军队吃鲸油,他这个皇帝真的负担不起了。
“陛下,这大豆属于下等作物,民间种植不多,一斤豆不过五钱,吃着又噎喉咙,所以大家都没多少!”管事的谄媚地道。
“嗯!”李嘉点点头,皱起眉头,仔细思量起来,“你下去吧!”
“诺——”
“回去吧!”皇帝坐上马车,又陷入了思考郑
大豆着实是个好东西,可以榨油,豆渣做豆饼,可以吃,也可以喂牛马,做豆腐,做豆豉,豆酱,豆浆,还可以肥地,真可是宝物。
这可比单纯的种地弄钱的多。
如果在民间普及了大豆种植,不仅可以为军队提供大量的植物油,而且还可以带领百姓发财致富。
岭南本来就不缺粮,一年二熟,两年三熟,如今又在开垦荒地,多种些大豆,榨油了,还可以让百姓吃的起,让他们身体更好一些,提高咱们中华民族的体质,改良岭南矮个子基因。
毕竟,猪油太贵了,植物油忍忍,普通的百姓还是能消费的起的。
大豆,榨油,销售,这是一整条的产业链,惠及的人口,远远比单纯的鲸油多太多。
“可惜,与后世相比,这些大豆着实太些,又矮,需要进行杂交改良,让产油率更高些!”
李嘉靠在窗口,喃喃道,他想的越来越深,已然感觉,若是发展不错,可以带动经济,让财政更富裕一些,兵源更多些。
“不过,不要紧,如今的大豆还可以先榨油,与之前的占城稻一般,可以在皇庄中普及,再传到民间去,提供给军队要紧!”
“这些兵卒,就是肚子里没油水,饭吃的再多,也不顶饿,多吃油,至少饭量能减一半,如此,后勤可就轻松许多!”
“士兵们习惯吃油了,回到家中,肯定也会带家人吃,如此,豆油产业链不就建立了吗?市场培养起来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回到皇宫,皇帝的兴致越发的高昂起来,他找来许多的东西,就行试验,看看产油率能有多少。
石磨一下子就建立了。
大豆是最先开始,一石大豆,产油不过十斤左右。
然后就是胡麻,也就是芝麻,一石芝麻,产油四十斤,三比一的榨油率。
随后,莱菔子,也就是萝卜,每石得油二十七斤。
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就连茶子,也得一十五斤。
见到这番结果,李嘉沉默了。
弄了半,黄豆的榨油率是最低的。
“不,黄豆的优势是最大的,榨完油,还可以吃食,而且,种植大豆还可以肥田,如果不榨油,还可以弄豆腐,豆酱等,豆饼对于马匹来,也是重要的食物,比单纯的运送草料好的多,这是一整条的产业链!”
思虑了片刻,排除榨油这个功能外,大豆的其他功效也极为显着,尤其是作为食品类,它的抗压能力特别重要。
对于农民而言,纯粹的经济作物,供需关系调整,价格降低,对他们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毁家之难。
大豆则不一样,榨油不值钱了,可以当粮食卖,还可以做豆腐,安稳,可靠,最是适合。
“果然,我真是为国为民的好皇帝!”李嘉摇了摇头,对于自己,那是佩服万分。
不过,还是咱们国家教育的好,以民为本,水亦载舟,水亦覆舟,实在太过于深刻了。
“来人,通知少府寺,空出十万亩地,全部给种植大豆!”
“诺——”田忠嘴巴一扯,皇帝去了一趟田庄,怎么就喜欢上了大豆了呢!而且还是十万亩,太夸张了。
这可是下贱的作物,哪有人吃?
记得看过历史书,管仲不是利用齐桓公的喜好,操控了经济吗?这就是利用了从众心里啊!
李嘉瞬间心中有底,他觉得引导还是太慢了,需要来一剂猛药。
“再让少府寺收购黄豆,每斤十钱,多多益善,不限量!”皇帝又爆出一句话,田忠瞬间惊呆了。
“嗯?”看见田忠不发一言,李嘉有些怒气。
“陛下,奴婢知错!”田忠立马跪下,磕了磕头,道:“奴婢目光短浅,望陛下恕罪!”
“起来吧,我也不怪你!”李嘉挥挥手,自以得意地道:“这件事也很突兀,一般人也无法了解,你直接吩咐下去就是了!”
“奴婢卑贱之人,哪里及得陛下!”田忠起身赔笑道。
“对了,你知道棉花吗?”李嘉突然问道。
“不对,是白叠子,你见过吗?”看其一件疑惑的模样,李嘉问道。
由于之前在邕州发现了桂布,保暖性不亚于棉花,而且岭南又太热,冬的存在感很低,虽然有时也冷,所以李嘉一直忽略了。
但现在,准备迁都了,统治北方了,百姓们也需要保暖啊!
更关键是,棉花也是经济作物,可以让农民富裕增加抗风险性,不容易破产。
封建时代,自耕农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