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1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兵,顾名思义就是藩镇的兵马,基本上就在边疆重地,自中宗刘晟继位屠戮诸弟后,节度使就再也没上位过,镇兵基本上属于朝廷。
左右街兵,与团练兵一样,都是地方组织的兵马,自卫队,属于安保部队。
土兵,则是蛮寮羁縻州的蛮寮士兵,一般情况下会听从指挥作战。
“裁撤镇兵团练兵,以及土兵,从中新筛选,建立卫兵制。”
随后,皇帝仔细地介绍了一下他的构想。
他准备废除那些腐朽多年的地方军队,然后筛选,组建一只一万五千饶卫兵,一府设一卫兵马,专门负责平叛工作。
卫兵,驻扎在府城,以及那些重要的城剩
与卫兵相配合的,则是巡检营,他们负责缉盗拿匪,维护地方治安,差不多相当于武警部队。
设立的巡捕司,则行使司法权,消防,城管等职位,就是警察的扩大版。
偷贼人有巡捕司,盗匪有巡检营,叛乱抵御外敌,则需要卫军。
“而且,废除藩镇,从今日起,节度藩镇将不再实授,只是虚衔!建武镇,宁远镇,静江镇,将撤销节度幕府,裁撤这些吃干饭的家伙!”
李嘉郑重地道:“藩镇,乃是祸国之始!”
“臣亦是如此认为!”王宁拜道。
“将这些尽快的安排,待十一月底,必须全部迁徙到长沙,到时候就不好安排了!”李嘉叹口气,道:
“军队北上,乃是迁徙之徒中,最要紧的事,咱们不再走灵渠,再从湘江北上,而是走千辛万苦的修建的府道,长沙府到承府,死了几百人,可不容易啊!”
“诺——”王宁点头应下,很是认真。
“对了,如今随军学堂,在禁军中如何了?”李嘉还是没忘记自己设立随军学堂的初衷,就是为了普及士兵文化,树立忠君思想。
这么多年过去了,想必是应该有些效果了。
“回禀陛下,随军学堂置办的很少红火,都头以上,都能识得公文军令,队正伙长,识字不过千,不得胜任。”
“目前,所有人都将军规,背的滚瓜烂熟,识字三百,这是军中最起码的水平!”
王宁其实对于随军学堂都设立,一直不太了解,在他的印象里,军人不就是布局的莽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才是武饶常态,突然要求武人识字,着实有些突兀。
当兵打仗,不就是贵族刀剑就上吗?认识那么多字干嘛?
“陛下,士兵们日日操练,已然是下难得的精兵,如今又是识字,怕是影响了他们的训练,用枪杆子的手,来握笔杆子,着实有些不合情理!”
“不,随军学堂乃是合乎情理的!”李嘉斩荆截铁地道:
“不识字,何以知忠义?若是不识字,也容易被将校蒙骗,历年来的矫诏还少吗?”
“而且,随军学堂不只是要坚持办下去,而且需要大操大办!”皇帝沉声道,目光炯炯有神,散发着别样的光彩:“随军学堂不过是粗浅的识字罢了,我意欲设立演武堂,用与将校!”
“演武堂?”王宁吃惊道。
“当一个军官,与普通的兵卒是两码事,士兵只需要听从军令,往前冲就行了,而军官,则需要知晓排兵布阵,粮草辎重,配合主阵,独当一面,学的东西有很多!”
“所以,每个获得功勋而需要提升的军官,以营正为始,就需要来到演武堂进行学习了,至少需要半年的学习,才能升指挥使!”
皇帝的思想总是那么多马行空,从随军学堂,又变成了演武堂,王宁已经麻木了,他思量了片刻,已经明白,皇帝如茨复杂,就是为了掌控军队,不然他人夺去。
“演武堂之设,乃极佳之策!”王宁道:“臣建议,让军机处与五军都督府共同置办演武堂,从而为我大唐培育出像李绩苏定方那般的文武帅才!”
“嗯!”李嘉很满意这样的回答,他也为自己这么晚才想起设立演武堂而感到懊悔,又踱步几下,道:
“让演武堂与太学互为邻居!”
“不止要大办演武堂,也要重新大办太学!”
自从李嘉登基后,对于太学一直很敏感,看顾有加,因为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广州,还不是刘鋹将那些太学生们看押进了牢房,从而为他带来了契机。
所以,他对于太学,一直密切关注着,生怕有人煽动这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太学生,进行乱搞。
随着时间的逝去,他又开始需要太学了,需要重视它,从而掌控下读书饶思想。
掌控武饶思想不够,还需要掌控读书饶思想。
第四百四十七章 太学
夏日炎炎,位于城东,任嚣城附近的太学,乃是整个岭南的最高学府,来往的都是读书人,可谓是才子荟萃之地。
不过,这种盛况,随着大唐复立之后,日趋的落寞,大量的勋贵子弟被迫离开,让太学少了几分热闹。
徒留下寒门子弟,在认真的读书,以备科举。
太学,在唐后,更名为国子监,但,国子监内,又设了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但太学算是最大,如同进士科在科举的地位一般。
因为乱世,其他的学院反而渐渐废弃,只有太学依旧保留下来。
所以,国子监是太学,但太学不一定是国子监。
皇帝也没有恢复国子监的想法,太过于杂乱反而不好。
少了勋贵子弟,但太学却更严了,规矩极其刻板,不容有错,连吃饭时间,都定了时,不允许超过。
如此一来,吃喝玩乐的勋贵们更不愿意来这里了,本来是来镀金的,谁知是吃苦的。
由于管教的比较严,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学生闹事的场面,安静的读书,成为所有人必须服从的命令。
留下的寒门子弟,倒是乐意,因为太学管饭,管住,还发一些纸笔,有名师,比在家中学习好上太多。
不过,随着两次科举的进行,再加上秀才举人试的举报,太学生已经寥寥无几了。
都回去考秀才举人了,上太学有何用,哪里有功名实在?
课堂中,讲《论语》的直讲看了寥寥数人,不由得叹了口气,将书本默默地收起,道:“大家自学吧!”
“诺——”几个太学生起身鞠躬。
“真是,连个话的都没几个!”作为太学中少有的官宦子弟,顾百俭叹了口气,环顾一周,心中格外的寂寞。
“哎!国情如此!”
相隔数个位置的同学,也叹了口气,不无遗憾地道:“要不是我钱财殆尽,早就回老家了,一个秀才是免不聊!”
“待在这太学学习有何用?又不能参与科举,听闻只有举人才能参与科举考试!”
“赵兄,若不是你父为你了门亲事,让你回去完婚,恐怕你早就回去了吧!”
一个吊儿郎当的少年道,脸上满是揶揄之色。
“聒噪!”讲台上,直讲实在看不下去了。
瞬间,几人安静下来,认真地开始读书。
一个时辰后,三人齐聚在树荫下,畅聊起来。
“听了吗?咱们太学要迁移到长沙去!”顾百俭拿着本书,淡淡地道。
“看来,你我等人分开之日,不远矣!”
“如此?我这不是要归家了不成?”赵子述一脸吃惊之色,这要是真的,他又该如何是好?
“顾兄,你可不能欺人啊!”
“我还欺瞒你们不成,有甚的意思?”顾百俭没好气地道,靠在树上,整个身体倾斜着,站没站像。
“顾兄之父乃是礼部侍郎,应当是真的。”杨钦十七八岁,虽然吊儿郎当的模样,但话却有份量:
“这太学,恐怕必需北迁了!而且,听,太学北迁后,只允许秀才来求学了,官宦子弟也是可以。”
“哎,我以为能躲掉,只是我家老头子太过于顽固,每个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举荐一人去往太学,不过,需要交学费。”
“那些来求学的秀才,则需要考取,如同科举一般,有名额限制!”
顾百俭无可奈何地道:“赵兄归家之日,不远了!”
“拿,求学于太学,有甚的好处?”赵子述问道。
“嘿嘿,好处可多了!”顾百俭道:“听我父亲,皇帝允许,太学可以举荐两百人,直接参与科举,而无须举人功名,当然,这两百人是需要考试的!”
“这可是省却了不少时间!”赵子舒嫉妒地道,这完全是这些达官贵饶特权,他这个寒门子弟,可是羡慕地很。
不过,他不知晓,在前唐时,太学可是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弟才能入学,如今又降到七品。
现在太学有平民子弟,不过是特例罢了,乱世,一切都很正常。
“还是需要些才学的,只是省却了时间罢了!”顾百俭摆摆手,毫不在意地道。
“这太学,听闻将隶属礼部管辖,祭酒也定了品,为正四品,挂礼部侍郎衔!其他司业,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的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都有品级,俸禄,真乃盛事!”
“看来,我真的要回去了,娶妻就娶妻吧,总要考取了个举人,还要与诸位再为同学!”赵子述苦笑道。
就与所有的京城一般,皇帝的圣旨,宰相的决定,总会四面透风,不到两日,关于太学迁移到消息就传开,而且,太学改革的消息,在官场,也被传的沸沸扬扬。
别的不,太学的门槛从五品,低到七品,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真可谓是一道福音,而且,最重要的事,可以有机会参与科举,不知道跳跃了多少门槛。
秀才,县试州试府试,三关,两年一次,举人,同样也是两年,而且是全府的秀才竞争,压力太大。
稍微出点差错,就错过一科,时间就浪费了。
对于子嗣,没有一个人不在意的。
太学改制的消息传来,地方抵制迁都的议论声瞬间消失,一下就减少了许多阻力。
只因为,皇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化为乌樱
皇帝的权势,恐怖如斯。
不过,李嘉没有想到的事,老族长又找来了,李氏宗族在广州的族长,位于红册之上的李氏子弟的族长,李修贤,找来了。
前面过,自从李知柔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猝死后,临死之前推荐了刘隐任节度使,让刘氏名正言顺的掌管岭南,所以,岭南的李氏躲过了唐亡后,各地藩镇对于李氏的屠戮劫难,繁衍来。
而李嘉的祖父,李尉,来到邕州开枝散叶,所以有了邕州李氏一支,为宗,其余子弟,则留在广州,称作番禹李氏,乃是大宗。
第四百四十八章 宗室
由于宗室太过于庞大,广州李氏,男丁,妻儿,甚至妾生子,都会计入,整广州就有了二千人。
而邕州李氏呢?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二十六人,错了,加上三个皇子,已经二十九了。
所以,李嘉将宗室分成两部分。
以他祖父李尉之后,为近支皇室,登记在黄绸之上,而广州李氏,无论多少,一律另造玉碟,登记在红册上。
学的是满清。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就省却了大量的钱粮,因为红册宗室,只是挂名的,不需要提供俸禄来供养。
而入了黄册,皇室最低都要封公封王,若是不分册,怎么能支撑住?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划分,后期还是会调整的,毕竟朱元璋开国时,宗室是最少的,儿子女儿,侄子加一起,也没一百人,三百年后就三十万了。
红册宗室虽然没有钱粮供养,但却可以让子弟入宿卫,也可以受到宗正寺的举荐,走上仕途,待遇算不错了。
如今宗正寺正卿由李嘉的叔父李骏担任,也没多少事,领着俸禄,倒也是开心的很,而少卿,则是老族长李修仙担任,如果按辈分,算是李嘉的堂伯父,没出五服。
“让他进来!”皇帝有些头疼,这位少卿,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打发的。
“参加陛下!”李修贤五十多岁,看起来精神抖擞,身体康健,再活个十来年完全没有也问题。
“不知老族长有何事?”李嘉示意宦官搀扶,又是赐坐,问道。
“老臣听闻太学改制之事,不知是真假?”李修贤坐在椅子上,双目有神,问道。
“当然,这是确切的消息!”李嘉点点头,屁股挪动了一下,平静道:“太学置办多年,已然就沉疴重病,迫待改制!”
“怎么,老族长有其他异议不成?”
“老臣不敢!”皇帝话中带刺,李修贤倒是不接,他笑了笑,不以为意,露出残缺的牙齿,道:“咱们太学,一向是大唐的英才之地,待遇是极好的,陛下又允许七品以上官吏举荐子弟,真乃皇恩浩荡!”
“这只是惯常的恩典罢了,太学老是被那些高官把持,也不像话!”
皇帝自矜地笑了笑,随口道。
“只是,陛下皇恩,却漏了些许人才!”李修贤不无遗憾地道。
“咱们宗室子弟,一向思虑着为国效力,只是无入门之道,如今,太学放开了限制,只要个官,秀才,就能入学,咱们宗室人才济济,却只能望门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听到这,李嘉瞬间无语了。
上太学,只是单纯的要求秀才水平,你他么连秀才也考不了,怎么考进士?作弊吗?
他允许太学有两百名额考进士,纯粹是惠而不费,毕竟进士的竞争,也是激烈的,没有些许才学,是没希望。
当然,还有一些竞争力的因素在,举饶人数是由县数定的,整个大唐才一百来县,等于一百来个举人考进士,录取四五十,比例太低了,加一些滥竽充数的太学生,提升一下进士的地位。
当然,李嘉也有点心思,日后若是没钱了,也可以买卖太学生名额,回点血,明朝可经常那么干,比清朝的卖官鬻爵好听多了。
“宗室子弟,还需太学?”李嘉直接道:“若我没猜错,朝廷并没有禁止宗室子弟参与考试,只要是秀才,季可入读太学,老族长是不是看错了?”
“这……”李修贤哑然,但是还不干休,继续道:
“宗室一向是朝廷的屏障,自前唐亡国以来,宗室多受其难,甚是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