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使君多日不见,某甚是想念啊!”向训大笑道,穿着松垮的长袍,将王全斌迎了进去。
进了其府邸,一路上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所见到侍女,皆明眸皓齿,眼波横睨,端是迷人。
“国公何以至此?”王全斌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曾几何时,向训作为河南尹,洛阳留守,是如何的意气风发,一地诸侯,勋业显赫,朝廷上下从未怀疑过这位,极为信任,朝野皆信服。
如今,却纵妓乐、恣游,哪有一方诸侯的气派?
“哎,一言难尽。”向训喝了一杯酒,叹了口气,说道:“自新朝建立以来,某连政事都委任于宾席,平日也不过是种竹艺树,押妓夜游,聊以罢了。”
“如今某大买园宅,纵情于酒色,政务也因此废驰,洛阳城中,甚至有盗贼白日劫掠,官吏都无能为力,所以,王公所视之的洛阳,哪有一丝西都的风采,不及汴京万一。”
“等到适合的时间,必然会有人弹劾与我,我就能顺理成章的退下了。”
闻言,王全斌为之一震,脸色变幻莫测,红白交织,极为精彩。
如此自晦,其忌讳,竟然这般之大。
“国公是否太过了?”王全斌轻声道。
“过?哪里过了?”向训笑了笑,说道:“我这也是学习古人罢了,在新朝,我等旧将,只能如此,才可保全。”
“况且,就连皇帝的结拜兄弟都去了边塞,我等又能如何?坐在这位置上,某寝食难安,只能借酒消愁,整日盼望着哪个御史弹劾我,才能轻松一些。”
御史?还不是皇帝的意思。
第五百一十一章杀价
似乎懂了什么,王全斌点点头,心中做出了决定,然后毅然决然地率领大军西去。
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关中而去,于此同行的,还有许多被迫服徭役的民夫,声势浩荡,令人惊讶万分。
如此不加掩饰的行动,直接告诉世人,我要统一天下,我摊牌了。
而时间,不过是六月初九。
这边,李嘉刚拒绝了蜀国倡议的三国攻宋计划,因为太傻逼,完全没有实施的可能。
打仗本来就是一个挺隐私的事情,前前后后的准备,需要的特别多,你他么的,仗还没打,就三国联合,生怕人家不知道一般。
北宋这庞大的身躯,禁军二十万,镇兵二三十万,若是有了准备,这还怎么打?送死吗?
而且说实话,打仗这个东西最好还是单枪匹马的自己打,如是再加上一些猪队友,送死的可能性会更高。
因为你按照着计划走,但猪队友往往不按计划来,到时候三国围攻变成单刀直入,所以,李嘉断然拒绝了蜀国的提议。
哪怕蜀国暗示可以提供数十万石的军粮,以及许多饷钱,李嘉依旧选择了拒绝。
结果,刚拒绝没多久,蜀国的使臣又原路返回了。
“陛下,唇亡齿寒啊!”使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道,哭哭啼啼地将中原派遣大军准备攻蜀的事情说出来,然后说道:
“中原禁军,已然快至关中,十万大军入蜀,若一旦有所收获,鄙国若破,那,中原就可顺江而下,直拿江陵,贵国的荆南府,也难保。”
这番话,确实有道理,唇亡齿寒,有了巴蜀的钱财,中原再兵粮充沛,统一天下之势,难以阻止。
可惜,咱大军也在预备着吞噬南唐呢,若是西向提前招惹中原,这还如何是好?
违背了战略规划。
李嘉点点头,表示理解,但这种拒绝的事情,不应该让他这个皇帝来说。
“对于贵国所请,其实本国也是感同身受的,但,如今我国正与伪国交战,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首相,崔泉脸上呈现一些忧虑,以及同情,但话语间拒绝的意味很浓厚。
“所以,请贵国坚持些许时间,待我国与伪国分出胜负,必定能够支援贵国,一同抗击中原。”
“不知,贵国何时能分出胜负?”使臣不甘心,继续问道。
“短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这时,王宁作为军机处大臣,很不合时宜地插嘴说道,脸色很严肃。
作用使臣,当然了解这位相公正是负责军队的使相,掌管类似于枢密院的军机处,闻言,他眉头一皱:
“如此,到也是正常!”
凭借着巴蜀的地利,坚持个三五个月是很正常的,毕竟蜀国军队超过二十万,哪怕二十万头猪,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杀光。
但,这种关乎灭国的事情,就怕有个万一,援兵当然是越多越好,越早越好。
“如此,贵国怕遭不测了!”使臣哭啼啼地说道,似乎想挽回一些同情心,再次问道:“不知相公可否告知,怎样才能早些时日?”
“这样啊!”
王宁看了一眼皇帝,又看了一眼诸位同僚,沉吟些许,说道:
“主要是钱粮不足,若钱粮足够,两个月内,必定就会决出胜负!”
听着这斩金截铁的声音,使臣不由得大喜过望,两个月时间,再白痴也能坚持住,到时候有外军帮忙,就能给中原禁军给包圆了,免除蜀国的灭国之灾。
至于为啥求救于唐国,还不是咱们大唐军队厉害,一年灭两国,而且与中原关系恶劣,不曾称臣,与咱们大蜀一样,都称皇帝,十分有骨气,值得交往。
“若是,贵我两国一衣带水,情谊坚定,自当有所支持,吾国,愿支持贵国二十万石粮草,尽早打赢江南!”
二十万石!!!!
所有人都惊了,这笔数字,着实太过于庞大,足以让十万大军吃上两三个月,若是换算成铜钱也超过了三万贯。
“这……”王宁震惊了,他没有料到,蜀国竟然如此富裕,这简直大财主啊。
不过,说真的,蜀国或许会缺铜钱,但绝对不会缺粮食,天府之国,和平了数十年,粮仓已经积满了粮食!
所以,对于蜀国而言,若是铜钱还不好出,若是粮食,那真是应有尽有!先看国家有多富。
蜀国有多富?赵匡胤灭蜀以后,命令士兵利用蜀地宫殿里的木材造了200多艘战船,然后用船装载宫中的金银财宝,前后北宋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把后蜀宫中的珍宝运完。
百姓们也同样富裕,唐代最富庶的年代贞观之治时一斗米卖四五文钱,可在后蜀孟昶时期的米价多少钱呢?只卖3钱!!
也就是说,一石米,在蜀地才三十钱,相当于唐国的十分之一,中原的二十分之一。
所以,二十万石大米,其实对于蜀国来说,就是几千贯钱,洒洒水啦!
“不够,至少需要五十万石粮食,还要十万匹蜀锦!”王宁硬着头皮,说出了一个令人不可置信的数字。
李嘉也呆了,百官们更呆了,其价值,几乎是整个湖南的夏税。
本以为使臣会恼羞成怒,挥袖而走,但,大家又猜错了。
一匹蜀锦,在湖南,可以卖到十贯钱,若是去往汴梁,价值二三十贯只是等闲,也就是说,十万匹蜀锦,其实价值超过了一百万贯。
“太多了!”只见使臣摇摇头,为难地说道:“吾国虽然富庶,但贵国也不要仗势欺人,这样一笔钱粮,吾国是不会出的。”
有戏——
随后,王宁以及其他相公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杀价,仿佛是菜市场做生意一般,你一句,我一句,满口的金钱。
经过半个时辰的辩论,终究是有求于人,大唐相当于蜀国最后的救命稻草,这种不对等的身份,让蜀国使臣处于弱势。
三万匹蜀锦,四十万石粮食,半个月内送到江陵,而李嘉也满口答应,两个月后,定会出兵,至少发兵五万,支援蜀国。
一时间,皆大欢喜。
出征南唐,不仅不会亏欠,反而会大赚一笔,输赢似乎都不太重要了。
第五百一十二章虎头蛇尾
江陵府城外风景十分宜人,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早就收割完毕的水稻田,如今在烈日下,已然晒干,变得一块又一块。
有牛的,就扶着犁,挥舞着鞭,将板硬的稻田犁一遍,除草,施肥,顺便将稻根剔除开。
剩下一个个尖锐的稻根扔到路边,普通的百姓舍不得,就一个个拔下来,挑回家,当作柴火。
速度快的,已然开始育秧,准备秋稻的种植,家里没有牛的,总是及不上有牛的,壮丁少的,及不上壮丁多的。
在这样的农耕时代,也怪不得重男轻女,着实是体力劳动贡献不一样,哪怕是操劳家族,养育孩童,在当世人眼里,远远是比不了生产粮食来的珍贵。
抬头仰望着天空,明晃晃的太阳,令人睁不开眼,马六蛋擦了一把汗,家中制成的麻衣,已经缝缝补补数年,虽然日子艰难,但好歹能活下去。
他是来着北方的逃民,原本是六口之家,三个子女逃路的途中经受不住疾病,就死了,老娘也没熬住,四十多岁就去了,他与妻子又生了两个。
“你这混小子,干甚呢?别玩水了,快来翻地!”看着光着屁股,在河水畅游的大儿子,他不由得大声嚷嚷道。
“来咯!”儿子虽然顽皮,但知道好歹,此时多流一些汗,就能多吃几粒米,所以就光着屁股,啥都不穿的就走了过来,拔了一把水草,喂着家中的水牛吃。
“把裤子穿上,像甚的话!”马六蛋瞧不过眼,说道:“这根尖着呢,要是划破了蛋蛋,你这辈子就毁了。”
“是哩,马大牛,你要是破了蛋蛋,老马家就绝种咯,到时候你家这几亩地,还有这头牛,就归别人咯!”
这时,背着木犁而来的范大石慢慢地走过来,黑脸宽肩,个子大,见到这父子对话,不由得取笑道。
“呸,范大石,你这家伙嘴里喷坏水,说不着好话。”
马六蛋笑骂道,回头又踢了儿子一脚,说道:“听到没,快把裤子穿上,这样是没了蛋蛋,你得去宫里吃皇粮了!”
儿子摸了摸头,憨厚的笑着,一时间弄不懂成人的话题。
“今年产了多少稻哩?”玩笑过后,范大石就把木犁放下了坐在田埂上,问道。
“今年风调雨顺,老天爷赏饭吃,五亩地,产了十个三石稻,脱了壳,还能剩下个十来石,只交了五斗皇粮,饿不着肚子哩!”
马六蛋笑着说道,看了一眼活蹦乱跳的儿子,脸上的皱纹似乎都展开了:
“小子快六岁了,等秋后,就给他找个先生读书,几斗粮食还是能拿出来的,不想考个进士啥的,就是一个秀才,就能让我睡觉笑醒。”
“听到没,大牛的好好读书,考个秀才出来,以后就不用服徭役了,见到大老爷,也不用下跪,能跟他称兄道弟呢!”
范大石听了,也笑了起来:“咱们一个县也没几个秀才老爷,大牛要是成了秀才,就也成了官了,你们马家,就翻身咯!”
“不过,大牛,中了秀才,别学那张三,呸,说到他的名字,就让人恶心哩!”
“他又咋了?”马六蛋听了,很疑惑,张三以前也是农民,还是隔壁村的,但考取了功名,成了举人,就再也没联系了。
他心里巴望着儿子成为张三这样的大人物呢!
“呸!”范大石吐了口痰,又将鼻屎抹在鞋底,说道:“这家伙,以前勤的很,天天耕田,伺候田地,卖了不少钱,如今又读了几年书,成了举人,就目中无人,把咱们当作野草哩,也不看看,他也是咱们泥腿子中出来的。”
“这也没啥,关键是,这家伙成了举人,就巴结县里的程老爷,马知县,夺咱们的地哩!”
“这年景那么好,咋夺地哩,哪有人舍得卖?”马六蛋好奇道
“哼,咱们田里的粮食,以前是吴老爷收卖的,他在县里是最大的粮号,人家得罪了马知县,卖地跑了,程老爷买了他的粮号,就包揽了咱们的粮食,夏粮和秋粮,只能卖给他。”
范大石义愤填膺地说道:“咱们县,马知县只下,程老爷又得马知县支持,所以就与那涨威风的张三一起,从新弄了啥契书,前几天得消息,卖粮给他们必须签新契书,不然就不收粮。”
“这……”马六蛋挠了挠头,说道:“契书不是都要弄吗?”
“弄肯定是要弄的,但张三那狗子,与程老爷一起,弄的契书上,咱们的粮食只能卖给他们家,而且,咱们死后五十年,也只能卖给他家。”
“而且,这地里要是闹灾了,他收不到粮,咱们还得赔他们钱。”
“要是有人出钱买咱们的田,他也能帮咱们卖,哪怕咱们不想卖都不行。”
说到这,范大石越发的生气,他大声嚷嚷道。
“这像什么话,咱们不就成了佃户不成?这田是咱们家的,只是委托他卖粮,咋就成了佃户?”
马六蛋摇摇头,不可置信地说道,他虽然不懂,但晓得,这地是自己辛辛苦苦挖出来的,怎么能轻易舍去?
“那就别卖粮食给程老爷!哪里不能卖粮食?”
“哼,不只是程老爷,县里其他老爷也巴望着呢,只要咱们不反抗,就顺下来,到时候契书都一样,怎么弄?家里吃喝,都是卖粮得的钱哩!”
“这世道,还有王法吗?咱们去大老爷那告他去。”马六蛋气愤道。
“怎么告?”范大石叹了口气,说道:“程老爷有钱有势,县里最好的讼师都能请到,家里还养了不少讼师,咱们几个人怎么告得赢?”
“那张三,靠取了功名,就忽悠乡民们一起去签契书,他家的粮食能卖高价,甚至还被程老爷奖了好多地哩!”
“那咱们一起告,这县里那么多人,就不信告不赢。”关乎命根子,家里的未来,马六蛋没了往日的懦弱,红脸说道。
“哼,原本咱们早在五号说一起闹事的,但好多人虎头蛇尾,认命了,甚至还怕程老爷不收粮,就缩头了。”
“还有的耀武扬威哩,把新契书在俺面前晃悠,说这是福报哩,咱们闹事就是胡闹。”
第五百一十三章水师
一场因为土地而爆发的争斗,突然就消失了。
巡捕司与巡检营都还没有出力,数万百姓就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