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种募兵,对于财政而言,极大的负担的。
首先,就是军资钱,军队开支有这样几种,首先是常规的衣、粮、酱、菜等钱,还有饷钱,这占据了军队开支的一半。
军官,普通兵卒,每万人,一个月的支出就是五万贯,而骑兵更是夸张,是步兵是十倍,人吃马嚼。
修造甲仗军器费用,以及医疗草药等,万人每个月也得有几千贯,一把刀劈砍几十次就会钝。
而令人夸张的是,除了常规的钱橡外,占据大头的,则是赏设钱。
即“赏赐”和“设宴”,募兵制下,有奶就是娘,不管是招兵还是让当兵的保持忠诚度,都离不开钱和酒肉,这是笔浩大的开支,并且无法测出定额。
总而言之,开战前,你会担心打不赢,胜利后,你会担心没钱赏赐。
比如这次,攻占南唐,光是李信一人,就是三千贯钱,外加两百顷地(两万亩),总数超过十万贯,其余四万余将士的赏钱,外加土地赏赐,总价值就超过了三百万贯,人均七贯。
但,其中火药的采买费,就有数万贯,粮食损耗,更是平日的数倍。
实际上来说,战争的损耗,是收益的数倍,难怪李嘉一直抱怨血本无归。
这也是北宋不敢两面开战的原因,对手要不是个富国,绝对会亏本,比如穷逼北汉,最后一个被收拾的。
军机处中,王宁一边抽着冷气,一边与户部,兵部,以及五军都督一起计算,然后颤抖地向皇帝进行汇报。
“真是,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嘉看着账本,突然地就想抽烟,随手摸了摸,但却空无,他有些愣神了,这他么的,灭国之战,真是轻易打不得。
总时间没超过半年,但总开支将近三百万贯,差不多是朝廷一年的赋税,如果再加上百万贯的话。
“从金陵那里输送回多少?”李嘉问道。
“李信送回来金银珠宝约百万贯,张维卿在洪州,也送了二十万贯回来。”王宁轻声说道。
“还有近两百万贯,朝廷能拿出多少?”李嘉目光看向了户部尚书。
“秋税还未收,朝廷至多拿五十万贯。”户部尚书低着头,语气很微弱。
“那,能拿田地抵多少?”
“尽可能用田地能抵的话,能有一百五十万贯,约五十万亩,湖南的官田并不多,大都是荒地,若是赏赐出去,很难拿出手。”
户部尚书思虑了片刻后,沉声道:“但如此一来,朝廷在湖南却没了官田,官员的职田该怎么办?”
唐代的官员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几部分组成,五代,宋,都沿袭,并没有多少改变。
如正三品,每年的俸禄才四百石,但其他的杂入,如职田九顷,与佃户对半分,一年就有数百石,与俸禄等同,再加上过年过节的赏赐,差不多是其的十倍,如果换成钱,那就是年入三千贯,这是最基本的。
如果加上其他的福利,孝敬,年入五千贯也是很容易的。
唐与宋相比,虽然官禄比不上,但其实如果计算粮价,以及其他生活成本,其实生活的却更好。
明朝其实官员俸禄也不低,正三品的年俸也是四百石,但却没有了职田等福利,平日赏赐也少,所以被官员们抱怨太低。
毕竟咱们朱元璋可是高喊效仿汉唐的,俸禄自然一样,只是这位耿直boy却有意无意地将福利忘记了。
扯远了……
“职田就直接折算粮食吧!”李嘉随口说道:“按照规矩,一亩田折多少?”
“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
“既然规矩在这,那就这样办吧!”李嘉笑着说道:“官田管理复杂,而且容易被地方上下其手,甚至被地方侵吞,不如直接折现,把地分给将士们。”
“陛下圣明!”其他人能怎么办,只是遵从了。
只是王宁倒是感觉有些不对劲,这军机处一向处理的都是军事,如今却又杂夹着其他的政事,这对于政事堂的权力是一种侵害。
对于他而言,自然是好的,毕竟军机处只要没有战事,就会闲得发慌,如今若是分些权,倒是好得很。
所以,哪怕见皇帝违规了,他也不言语。
其他的户部尚书,兵部等,自然也清楚,但他们能分些宰相的权力,心里自然乐意,哪里会主动提醒皇帝。
“距离秋税还有几个月,户部还是要留些钱财的,这五十万贯就留着吧,让内库来出!”
李嘉摆摆手,坐在椅子上,随心地说道。
“喏!”户部尚书闻言大喜,户部没钱,对他这个首脑而言,可是个重要的打击。
“还有五十万贯的缺口,这该如何?”李嘉呢喃道。
他可不愿意让内库再出,朝廷是朝廷,内库是内库,可不能了事,再者,这要是形成惯例了,内库的支使权就被外廷吞了,一没钱就想内库,这还了得。
一个健康的王朝,内外钱库一向泾渭分明,待皇帝随意的支使外库时,那么朝廷必然会财政崩溃,覆灭就不远了。
但是,户部没钱,皇帝可以暂借与它。
户部敢不还钱?
惹了皇帝,直接撤职。
“这样吧,内库暂借五十万贯于户部,待秋税后返还!”
第六百章俸禄增减
刚借给户部五十万贯,到了第二天,来自于吴越国的十万贯钱,以及三十万匹不帛就到账了。
随后,户部立马就还了借款,甚至还有点多余,中秋节看来是能好好度过了。
李嘉到是无所谓,户部的钱,其实也算是他的钱,只要他伸手要,就没有敢拒绝的。
那二十五万匹,吴越国的犒军钱,事实上又呈交给了军机处,没有人敢轻易地分夺赏赐,不要命的到是可以试试。
军机处对于这些布帛到是不敢贪墨,按照级别大小,进行划分,是的,两万降军也有份。
不过,借着朝廷无职田的局面,李嘉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官僚俸禄进行改革。
唐朝的官员俸禄叫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
唐代官员的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这在地方官尤其为甚。其俸钱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或以公廨钱充,或以户税充,或以青苗钱充等等。
其中,公廨钱,是各州令史经营,每人以五万钱作为本金,交商人经营,每月利息约4000文,年息约和本金相等,所收利息分月按人发给,名“月料钱。
其他的杂税充任地方官吏的' w'俸料,更是加大了对于百姓的剥削,当然,大部分杂税完全并入了春秋两税中。
举个例子,晚唐时期的大诗人杜牧,他在京城里当司勋员外郎时,每月俸钱四万,但需要赡养兄弟姐妹,十分困苦,然后上书宰相想去杭州,结果不允,最后被外放去了湖州。
仅仅当了一年,就回京升官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杜牧去湖州前那是全家饿得慌,可回来后不但全家衣食无忧,居然还开始在长安外的樊川营造起别墅来。
有了别墅,杜牧就嘚瑟了,自号樊川居士,有房一族就是牛逼。
扯远了,反正可以说,自唐以来,地方官吏的上下其手,贪污腐败,起义连绵不绝,其地方官禄不明,就占据很大的因素。
如今南方初平,李嘉自然腾出手,准备对官僚们进行一番改革,最开始,就是俸禄。
政事堂。
“今日与诸位卿家一起论事,主要还是军队胜利归来的赏赐一事。”
李嘉端坐着,淡淡地笑道。
“陛下,昨日不是已经规划了吗?不知微臣能做些什么?”
作为首相,昨天军机处的事情一发生,崔泉就立马知晓了,此时话语间不满的意味很浓厚。
毕竟政事堂的权力削减,对于首相而言,更是一种削弱,他若是不表示一下,皇帝还不得得寸进尺。
其实,作为宰相,他是可以直接封驳皇帝的旨意的,但他却不能这么做,开国皇帝的威严,不容挑衅。
他可以保证,今天封驳,下午他就得回家养老。
“哈哈哈,政事堂才是议政之地。”李嘉打个哈哈,企图混过去。
“赏赐的已经规划好了,但有一事,赐田已经将官田一空,咱们大唐的官员们可就没了职田,这该如何是好?”
“按照规矩,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
皇帝企图混过去了,他也不追究,崔泉这才轻声道。
“湖南无田,但荆南府,以及岭南三府可有不少的职田,这对于湖南的官吏而言,是不是不太公平?”
李嘉继续抛砖引玉。
“陛下的意思,是增加折粮?”孙召掌控转运使司,对于钱一向很敏感。
此言一出,崔泉瞬间就皱起了眉头,他掌管户部,这可是增加不少支出,尤其是没了职田,一进一出,可就真是不少。
而次相赵诚则沉默不语,他掌管的是吏部,对其不置可否。
“对也不对。”
李嘉摇摇头。
“每亩二斗的确是低了,可增添至三斗。”
“陛下恩泽百官,实乃我等之福分!”几位宰相连忙起身谢恩。
“这是小事罢了!”李嘉摇摇头,看着几位宰相,颇为认真说道:
“这朝廷的俸禄,又是俸料,又是职田,还有杂料,有的小吏本来仆从就不多,职田又因天灾而减少,高官们自然无需担忧,但底层的小官小吏们却是深受其害。”
“况且,对于地方官吏而言,各地土地肥沃不等,职田自然收入不等,洁贪慕上县而恨下县,须知,无论是民多民少,皆是大唐天下,前唐官吏皆爱慕京城而耻于地方,这难道不是唐亡的教训吗?”
看皇帝这样一五一十的分析官员俸禄问题,哪怕再白痴,他们也知晓,皇帝是准备对官吏的俸禄下手了。
“陛下所言正是!”王宁连忙发言配合皇帝:“此一时彼一时,钱贱而米贵,贞观时斗米三钱,开元天宝也不过斗米十钱,如今朝廷连年丰收,但斗米依旧二十余钱,但百官俸禄依旧未变,比之开元、贞观,何止数倍?”
“况且,朝廷下发,除了禄米外,食料,碳、娟、布,金银器,杂彩等,不一而足,对百官而言多而无用,对朝廷而言又是繁多杂乱,户部早就不堪重负,其中的损耗难以计量,更是养了不少的蛀虫。”
总结来说,就是下发的东西太杂乱了,户部忙不过来,还要拿真金白银去采购,而百官们又被迫发下一些用不着的东西,不如禄米铜钱来的实在。
“如此,可见前朝的俸禄发放已经不合时宜了,那么,王卿家的意思是?”李嘉很是配合地惊讶了一声,然后问道。
其余的几位相公们则低头,互相看了一眼,相继无言。
得,这又是一场皇帝的双簧,他们这几个人就是过来见证的。
“请陛下顺应百官意愿,对俸禄进行增改。”王宁低头拜下。
“诸位相公是什么意思?”李嘉终究还没忘记几个宰相。
“臣等附议!”
这种境况了,还能如何?只能附议。
“既然这般,那就进行一下增改吧!”
李嘉这才顺应时势地笑了笑,说道:“依朕来看,禄米铜钱可以增添,而其余的都减去,省得户部太过于麻烦。”
第六百零一章终结
“陛下的意思,就是其余的都删减,只须供应钱粮?”孙钊颇为欣喜地说道。
“没错,就是如此。”李嘉肯定地说道。
“如此这般,倒是极好。”孙钊掌管转运使司,倒是颇为顺从:“正因官禄繁杂,转运使司衙门平日里的征收,也是颇为繁杂,若只是供应钱粮,倒是省却了许多事。”
转运使司衙门负责收税,而指导税收的则是户部,两税制的特点就是量出为入。
啥意思?就是朝廷先做出预算,第二年许多耗费多少钱粮,然后再分配给天下各州县,让地方进行征收。
这样对于朝廷而言是很好的,不愁没钱,但对于百姓而言,因为赋税不定,困苦自然加剧。
转运使司衙门受到户部的指导进行征税,比如官员俸禄中需要铜器,它就得去征收铜器,如此一来,对于转运使司衙门来说,就是极为繁杂的。
而如果简单的化为钱粮的话,那么就简单太多了。
其实两税制优缺点很明显,下次再谈……
作为首相,崔泉则陷入了沉思。
他自然知晓官禄的删减好处,但这些都是官员们的福利,若是一个不好,对于低级官吏来说,恐怕是雪上加霜。
况且,百官们已经习惯了官禄的发放,贸然的进行改制,对于他们而言,更是不好。
不能让朝廷陷入到这种恐慌之中。
“陛下,旧制沿来已久,虽有弊端,但一时之间进行改易,对于朝廷而言,并非好事,还是须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越拖越难改!”李嘉得到了两个宰相的支持,瞬间有恃无恐起来,他沉声道:“前唐之弊端,由来已久,这乱世中,又不曾更改多少,以至于民困国乏,此时大唐初复,正是万众一心,励精图治之时,此时进行改制,才是最便宜的。”
“崔相公,咱们可不能把这些麻烦,留给后人啊!”
一句崔相公,让崔泉瞬间不敢作声,这句话很明显,皇帝对他逆势而为有些不满。
崔泉没有前任钟允章的骨气,他这个首相才当了三年,还没享受够呢,怎么能致仕呢?
“陛下圣明,目光如炬,微臣还是短浅了。”
剩下的次相赵诚更是不敢言,连声赞许。
于是,这场官禄改制很快就通过了,至于怎么个增改,一句话,只要钱粮,其余的一律折现。
政事堂的人才很多,户部与转运使司的更多,之前的第一届科举明算科进士,总算是派上用场了。
一日功夫,政事堂就官禄进行了上书。
这边说一下,唐朝及宋,根本就没有奏折,而称作上书,明朝时,则公事用称题本,私事用称奏本。
奏折是清朝的称呼,只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李嘉翻阅一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