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281部分

大唐再起-第281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我新设一职,名为天下诸府巡查使,六品以下,先斩后奏,便宜行事,各地的勋贵大臣,也不要忌讳,直接抓起来!”

 第六百三十三章观政结束

    九月的长沙城,闷热的热风不断的吹拂着,让拥挤的城市更加的喧闹了。

    随着不断的攻城拔寨,灭国迁徙,来自于蜀国和江南的勋贵富商源源不断地涌入,狭窄的长沙城越发的热闹起来。

    到了夜间,随着宵禁被延后到了子时,再加上巡捕司的日夜操劳,火灾的减少,让长沙城的夜间更加繁华起来。

    宅门外,从酒楼、茶馆伎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丝竹管弦之调高昂而又脆响,萧善文挥舞着纸扇,不断的扇动着,这长沙城,比扬州可热多了。

    扬州城虽然繁荣,却宵禁执行的严,而长沙城更小,商贾却更多了,这让他很不习惯,湿热也是难耐。

    他穿着一件绢布宽袍,不顾形象地摊坐在地,地面上的竹席,铜盆中的冰块丝毫难减燥热。

    “大哥!”这时,一个同样装扮的男人走了进来,随身还捧着一杯酒水,脚步恍惚地走了过来,一屁股坐下,洒脱地说道:“这炎炎夏日,还得酸梅汤才是美味,来,喝一杯!”

    “你还是老样子,今日休沐日,你就只是喝酒?”萧善文无奈地说道:

    “过两日就得安排出路,你还有心思喝酒!”

    “哈哈哈,兄长有何顾忌?”萧从文颇为随意地说道:“您可是榜眼,翰林院编修,两年过后,还怕个甚?”

    自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以前,中书舍人才是拟圣旨,但翰林学士分割的权力,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

    可以说,翰林院乃是宰相之院,翰林学士乃预备宰相,未来的前途早就被安排好了。

    “话虽如此,倒是有些烦闷!”萧善文摇摇头,说道:“去年在翰林院一直修史,拟制,今年又去了吏部和户部观政,如今又要去地方,心中颇有些慌乱!”

    “嘿嘿,我是赐进士出身,已经观政两年多了,六部已经转个遍了,如今也得外放去县令,身不由己!”

    萧从文排名五十七,不高不下,再加上为人颇为洒脱,颇为随意地说道:“去哪里不也是去吗?都是大唐天下!”

    “哪能一般?”萧善文摇摇头,说道:“我还是想去江宁府,毕竟离咱们扬州近,言语和饮食一般,况且,县也有上下之分,去了一个下县,贫瘠不说,刁民遍地,烦也得烦死!”

    从扬州迁徙到了岭南,如今又跟随朝廷来到了长沙府,但他还是想念家乡,屋宅和家族坟墓,都在扬州,又怎么能轻易舍弃。

    故土难离就是如此。

    “如今孙相公乃是次相,你又是他的门生,去哪里不就是小事一场?”

    萧从文淡淡地说道:“至于我,去哪里皆可,最好是西川府,正好可以看看宋军,立立战功!”

    “话虽如此,但未免也太过于冒昧!”萧善文对于弟弟的话语不以为意,苦笑道:“毕竟,恐怕已经安排好了,再去挪移,已经不合适了!”

    “西川府太过于危险,又是新近囊括之地,江西府以及江宁府着实不错,再不济,也是岭东府及承天府!”

    对于弟弟,萧善文颇为在意,拿起兄长的姿态,训斥道:“我知道你习武过,但危险的地方却是不能去!”

    “你也老大不小了,子女也好几个,竟然如此不惜身,某不惜前途,也得好好安排你!”

    说着,他直接站起,换了一套长袍,换靴子,气势汹汹地走出了门:“你休想自作主张,我是不会让你得逞的,若是没有则最好了!”

    “大兄,大兄!”眼瞅着兄长的离去,萧从文喊了几句,见着毫无反应,很是无奈。

    这边萧善文风风火火地登上牛车,像马车这种,还得是宰相以及其他高官才有,他这个正七品的翰林,还是乘不起,况且,在南方缺马的环境,小小的翰林编修怎么能乘马?

    很快,他就来到了孙府,递上了名贴,进门后,与一众等待人坐着,随后,兴许是榜眼和翰林学士的威力,一刻钟后,管家就来唤他,惹得其他人议论纷纷。

    “此是何人,竟然被管家引而去,我等可是等了大半个时辰!”

    “真是,竟然直接被接见!”

    “应该是萧翰林,我曾见他在吏部观政过,为人和善,上下都有称赞!”

    “我也听说过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很有些名气,这次翰林院观政结束,也不知外放去哪?”

    得知是萧翰林后,等待的众人议论纷纷,羡慕嫉妒者颇多,这可是宰相的恩宠,啧啧啧!!

    待萧善文见到孙钊时,孙相公正在品茶,跪坐着,身体微微前驱,灰白色的长袍微微敞开,闲适的很。

    “相公——”萧善文低头拜下。

    “英才,你来了,快坐下,这是闽南府新近送来的茶叶,我也之得了几两,快尝尝!”

    孙钊看了一眼萧善文,笑着说道:“今日前来,可是为了下放地方?”

    说着,将沏好了茶倒下,孙钊颇为随意地说道:“你也无需担心,你们翰林,总归只有几样去处,朝廷会安排好的。”

    “多谢老师,学生感激不尽!”萧善文着实感动,但仍旧拜下,说道:“但学生此次前来,只是想求证一下萧从文的去处!”

    “他是你的弟弟吧!”孙钊笑了笑,说道:“若是没记错的话,他是五十五名,赐进士出身,观政期间,各部评语也是中上,谋个县令应该不差!”

    “去处的话,就在闽南,那里缺不少人!”

    “多谢老师!”这话从宰相口里说出来,哪怕不是,也就是了,萧善文感激不尽。

    “你我之间,无需这般客气!”孙钊摇摇头,看着萧善文成熟稳重的模样,他不由得心喜,说道:

    “你这次外放,有两个去处!”

 第六百三十四章聚宴

    “你是翰林编修出身,正七品若是下放地方,最起码也得是个县令,若是可能,还可以是个努力一把!”

    孙钊淡淡地说道。

    “不知老师何意?”萧善文低头问道。

    “也就是说,你可以去个上县,从六品,也可以去州里,当个正六品的判官!”

    “不知你是何等意向?”孙钊考究道。

    “学生不愿作佐贰官,虽说官皆多了一级,但学生还是想去地方为知县,做一个亲民官,了解民间疾苦!”

    萧善文心头瞬间闪动,这还用想吗?虽然官阶高了,但若是佐贰官,而且判官只是审案,还是监察地方,哪里有主官来的方便,权力大?

    “你这样想也是对的!”孙钊笑道:“虽说州判比知县高上一级,升官也快些,但却目光狭隘了许多,为人处事多有拘束,还是当坐堂官好,虽然诸事繁杂,但若是治理好了,以你进士的出身,几年间,就可入州府!”

    “具体的不方便透露与你,但必是个上县无疑了!”

    “学生知晓了!”萧善文连忙点头。

    “去吧,你弟弟那我会安排的,你去地方,经验不足,得要招募幕僚辅佐,好生安排去吧!”

    目送着其离去,孙钊陷入了思考。

    神武元年的科考,录取的进士两百人,但只有进入翰林院的十几人才值得关注,尤其是萧善文,家资颇丰,为人爽朗大气,左右逢迎,做事又稳妥,只是年龄大了些许,三十余岁,只比自己小了十来岁。

    “不过,去地方游历了十来年,就能回到朝廷了,不说入政事堂,就言一部堂官,还是能做得的!”

    孙钊摸了摸胡须,觉得其前途不限。

    出了孙府,萧善文只觉得孙相公为人处事极为妥当,心中颇有暖意,连忙乘着车,回到了家中。

    “兄长——”弟弟萧从文急切地迎了上来。

    “我没事!”萧善文摇摇头,说道:“你的事已经安排好了,西川肯定是去不了的,再说,相公也明言,西川虽富,但危险却不小宋军随时可反复,安排去的,可能是同进士!”

    “考个进士,还有三六九等!”一屁股坐下,萧从文有些生气,纳闷道:“咱们一齐考的,凭什么同进士就得遭这份罪?”

    “人都有三六九等,更何况进士了!”萧善文倒是看得开,三十多岁了,人生经历颇为丰富,比刚刚而立之年的弟弟懂得更多:“虽然蜀地,较为危险,但对于同进士的人来说,这反倒是一个好机会!”

    “要知道,他们下放,可要么是县判,要么是县丞等佐官,如今在西川能有一堂官,日后升迁,怕是不亚于你我!”

    “听闻如今朝廷下了令,五品以下,五十岁就得致仕,未免,未免有些苛刻吧!”萧从文说道。

    “都言五十少进士,这若是中了进士,不得直接养老不成?很不妥当!”

    “苛刻?二弟,你可得明白,咱们大唐连灭数国,地方不论,光是中央,就得有近千人了。”

    萧善文承旨制诏多日,知晓的也多,摇头说道:“与你这般说吧,光是尚书宰相,就有十七八人,若是不找个理由废黜,哪有那么多官位安置?还不如让他们致仕,好歹能领一半的俸禄!”

    “况且,你以为,日后还会有五十的进士吗?”

    “难道?”

    “没错,我曾听闻,圣人与宰相们言语,四十以上者,皆难中矣!”

    萧从文闻言,不由得感慨道:“这也是个法子,年岁大了,难免精力不济,尸位素餐!”

    “你我的官位,也是来源其中!”

    兄弟二人在这边聊的痛快,这时,突然有人前来拜访,问之,乃是神武元年的状元郎同为翰林编修的唐复。

    此人的才华,萧善文也是敬佩的,尤其是以二十五岁之年,就考取了进士及第,着实令人讶异,更何况还是一介寒门。

    如今贸然来访,萧氏兄弟连忙换了套衣服,迎接而入。

    “某冒昧来访,还望见谅!”

    唐复模样端正,身材修长,虽然衣物有些黯淡,但却自带一股书香气,让人颇有好感。

    “状元郎前来,鄙府真是蓬荜生辉啊!”萧善文将其请上坐,又让人摆上茶水,这才笑着说道。

    “萧翰林见外了,咱们那一榜同科,自然得多多亲近才是!”

    两人谈笑寒暄了几句,这才步入了正题。

    “此次观政结束,不知萧兄外放何处?”唐复饶有兴致地问道。

    “我不过区区七品翰林,哪里能知道这些!”萧善文笑着摇摇头,看着唐复一副笃定的面容,说道:“不外乎一县知县罢了!”

    “必是一处好去处!”唐复赞叹道:“某也一般无二,原想听闻陛下选定黜置使,还曾自荐了一番,但却是一个否字,所以只能去地方了!”

    黜置使,位卑而权重,虽然品级不限,翰林也可当得,但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

    萧善文道:“恐怕黜置使皆由御史担任,我等翰林,还是无份了!”

    “也是如此,我着相了!”唐复笑了笑,然后这才说道:

    “自神武元年中了进士,如今已有两年有余,观政又繁杂,咱们一榜二百余人,还未曾聚过!”

    “咱们两人发起,再聚一聚,毕竟若是吏部告身下来,大家各去东西,可就再也没时间了,同科进士,这可是偌大的缘分啊!”

    听闻这个建议,萧善文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结党营私,但随即又一想,哪有那么多党,这不外乎是同科之间的相互关照罢了。

    毕竟都是同榜进士,大半人都是寒门出身,朝堂上无依无靠,所以同科就是最大的关系了,相互照顾来往,还是极为方便的。

    “甚好!”萧善文笑着说道:“有您这个状元郎亲自发起,恐怕所有人都会来,我就沾点光了!”

    “哪里的话,萧翰林的名声,六部上下谁不点头称赞?”

    随后,唐复笑着离开了。

    “大兄,这唐状头,这番举动,可是不容小觑啊!”萧从文说道。

    “不外乎拉拢,结友罢了,这些同科进士,前途无量,若是结好,日后大有好处!”

 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

    神武元年的进士们为即将到来的下放而奔波劳累,着实是辛苦。

    说实在的,若不是没有选择,大部分的进士绝对愿意留在长沙府,而不愿意去往地方任职。

    或者说,在唐朝,以及整个五代时期,大批的钱粮输送到了京城,经济繁华,而其他地方,也是军阀混战,藩镇割据,百姓和官吏们更愿意待在京城,至少安全些,繁华些。

    如同东京汴梁,被劫掠了一次又一次,但由于运河的四通八达,很快就吸全国血而复苏,所以百官们情愿待在京城低官,也不愿去地方任高官。

    北宋时,甚至有的官吏为了留在京城,不惜杀害父母。

    扬一益二,已经虚妄了。

    安史之后,朝廷对于地方控制变弱,有才华的人都想留在京城或畿内为职,稍远点地方都不愿意前去。

    当官的,开始嫌贫爱富了。

    时至今日,许多县的县令只知吃喝玩乐,亦或者由流外胥吏充当,征敛刻剥百姓,偏远地区的更是大批缺员,导致朝廷控制力不足。

    比如,南汉,好几年才录取十几个进士,要么是宰相,要么是高官,地方官吏谁担任?

    一者为胥吏,他们世代盘踞地方,盘根错节,势力极大。

    二者,门荫举荐,高官的亲朋好友,门客族人,充斥地方,有背景,有资源,他们反而是最多的。

    当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是有的。

    罢免他们,李嘉毫不迟疑,即使让地方停滞也在所不惜。

    此时不同明清时代,科举还不是主流。

    让通过科举,知晓忠义,有文化的通经义的进士们,去到地方,虽然贪墨是免不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