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中琢磨着,墨渊骑着马,回到了城主府,街道上的众人纷纷让路,一些契丹人也低头行礼,显然,他这个城主,在整个济州城威望很高。
到了城主府,小吏就前来言语,说少府寺的人过来。
济州岛同样隶属于少府寺,而且他的身份还是员外郎,从五品的官,墨渊眉头一皱,猜不透少府寺的主意。
少府寺派遣而来的,是个郎中,隶属于海外司,模样端正,二十来岁。
“不知掌司可有什么吩咐?”墨渊客气地问道。
“回禀墨城主,掌司吩咐,要从济州岛调派一些骑兵,去往北方!”
年轻的郎中恭敬地说道。
“北方?黑水都护府?”墨渊诧异了,那地方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界,还派人去干嘛,而且还是精锐的骑兵。
早知道,济州岛那么多年,从汉人、渤海人中,才选了两千多骑兵,宝贵的很呢!
“没错!黑水都督府如今对敌甚多,颇为力竭,所以需要济州岛的支援,物资还是其外,但兵马的不足,才是最大的缺口!”
“需要多少人?”墨渊叹了口气,他有心不愿,但没办法,这不是他的的一言堂,无奈地问道。
“一千骑兵,一千步兵!”男人恭敬地说道。
“什么?”墨渊腾得站起,瞪大了眼睛:“你可知这是济州近半的兵力,若是高丽,或者契丹来犯,济州了就危险了!”
“不只是济州岛,待会下官还得去九州岛宣读少府命令,这是陛下、正卿、少卿,以及掌司签发的书令,请过目!”
“这……”看着这一方方印章,也不像是假的,墨渊疑惑地问道:“九州岛出多少人?”
“三千步兵!”
“啧啧!”墨渊瞬间安定下来,他问道:“如此,某只能从命了!”
“如此便好!”男人说道:“三日后,船队就会来到济州岛接送,战事结束,自会归还。”
“黑水都护府招惹了哪个,竟然需要那么多人?”墨渊疑惑难解,随即打听去了。
随后,具体的原因他就清楚了。
渤海国被契丹人灭后,只是丧失了辽东之地,毕竟有四百万人,契丹着实吞不下,只能占据精华的辽东百万丁口,建立附庸的东丹国。
渤海国的后裔又在龙泉府,重建渤海国,但国主大光显却被撵跑到了高丽,烈氏父子专权。
随后,大氏韦,这个幸运儿,在皇帝李嘉的支持下,在渤海国北边安边府建立了新的渤海国,抵制由烈氏控制的伪渤海国。
由于获得大唐的支持,这两年盛势越发的壮大,一举占据了安远府、定理府(海参崴),人口达到了二十万,拥兵三万。
渤海国权臣,烈氏父子哪里能容得了他,于是九月,下起雪花之际,发兵十万攻打,从而收服了定理府,安远府,将这个新生的后渤海国,荡平了。
大氏韦,以及他的妻妾,大臣,以及仅剩的数千兵马,狼狈北逃,来到了黑水都护府,勉强度日。
这个时机选的太好,东北冬日,最起码得五六个月时间,等到夏季来临,黄花菜都凉了。
黑水都护府本来在库页岛上,安生的过着小日子,不时地来到黑龙江附近收税,如今狭窄的库页岛一下子拥挤数千人,立马不堪重负。
少府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支持的小渤海国,竟然被烈氏渤海国给灭了,大氏韦这个废物,拥有女真人,竟然打不过,真是废了。
但,少府寺也不能放置不理,毕竟这个小渤海国与黑水都护府,互为犄角,若是没了它,黑水都护府默默发育的环境就会被打破,从而直接与渤海国接壤。
讲究速战速决,一旦拖延,几个月后,就更难打下了,乘着刚步入冬日,还能解决一番。
少府寺拿到皇帝的指令,立马就动员起来,粮食,兵器,棉衣,马匹,等等,又募集济州、金山两地的步骑五千人,与黑水都护府召集的万人大军一起,准备恢复小渤海国。
黑水都护府实际上常备着甲兵,只有两千人,其余的万人,几乎是岛上的牧民,以及黑龙江附近的牧民集合起来了,顺风仗还可以,若是逆风,就难了。
当然,少府寺虽然看不上渤海国,但依旧不敢懈怠,兵器铠甲等,以及棉衣,预备充足。
最低的要求:恢复安远府,赶走伪渤海人。
“也就是说,差不多有两万人咯!”
李嘉看着外面百草枯黄的场面,感觉天气越来越冷了,幸亏前两年种植了数万亩棉花,不然真的冻死。
不由得感叹道:“长沙如此寒冷,更何况黑水都护府了,棉物一定要充足供应,不然就白白牺牲了!”
“喏!”李安国拍着马屁道:“多亏了陛下目光长远,看的清楚,早就种植了棉花这种东西,暖人的很,才能让将士们在严寒日子里打仗!”
“要不然说是天子呢,果真不是假的,咱心里敬佩的很!”
“少说这些屁话!”李嘉笑骂道,瞅着落下的秋叶,说道:
“跟我说实话,这两万人能攻下安边城吗?”
“应该可以!”李安国一改嬉笑的脸,严肃地说道:
“渤海国国料想不到咱们反应那么快,也料想咱们有棉衣,胆子那么大,所以,夺回安边府是定然的!”
“只是大氏韦着实不行,咱们只能打着这块牌子,治理还得咱们亲自上!”
“毕竟,渤海国还有两百万人口,不可小觑!”
第六百六十七章化国
库页岛,库页城。
这是一个仅仅宽五里,长五里,高一丈六尺,拥有两座城门,平日的居民也不过两三千人,毕竟整个库页岛也才加在一起才六千户,几万人口而且几乎都是贫穷的牧民,捕鱼和放牧为生。
当初为了建立库页城,陈兵将六千牧民聚集一起,建立了这座城市,然后又散去两千户去岛上周边放牧,其余的四千户聚集在以库页城方圆五十里内放牧捕鱼。
只有等到冬季来临时,这四千户人才进入库页城,躲避严寒。
毕竟,城里有烧火炕。
如今,这座城市极其拥挤,来自于安远府的几千人赶来,让库页城的柴火都不够烧了,真是让人头疼。
看着满满当当的库页城,李志远很头疼。
他本是江陵人士,加入唐军后,乃是破金陵第一人,所以得到嘉奖,受封男爵,莫名其妙进了宗师,再晋升为黑水都护府护军使。
可,黑水都护府太过于偏僻,没人想来这,都护空缺,他这个护军使,反而是领头羊了。
这几日,渤海国被烈氏攻破,几千人坐船,漂移到了库页岛,登入了库页城。
库页城的选址很有讲究,它位于河流入海口,又距离大陆很近,只有几十里,随便都有飘过来,更是方便统帅大陆上的部落。
“护军使,您快去瞧瞧,那些渤海人又打起来了!”
这时,一个兵将急忙的跑来。
“知晓了!”李致远叹了口气,他连忙起身赶去,一边走,一边念叨道:“这群该死的渤海人,渤海王怎么不去管一管?”
等到他赶到的时候,果然是两个渤海人,因为吃饱了没事干,又喝多了酒在房间里打了起来,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看上去很狼狈。
李致远问下名字,一个姓高,一个姓戴,都是渤海国的贵族,因为战败一事在推脱责任,然后就打了起来。
“给我绑起来,看押住,三天之内不允许出来!”
“喏——”
对于李致远的吩咐,这些渤海人还知晓寄人篱下,所以只能认栽。
“渤海王呢?”李致远问道。
“在屋子里喝酒呢!”
随即李致远连忙赶了过去,果然就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抱着两个女子,狼狈地喝着酒,不顾劝阻。
“让他继续喝吧!”李致远叹了口气,随即问道:“世子如何了?”
“按照您的吩咐,已经请先生给他上课了!”
“那就好!”李致远摇摇头,随即离去。
既然国主不行,那就换一个吧!
小世子不错,废掉一个还有替换的,他焦虑个什么?
最后几天少府寺运来了大量的粮食燃料木头,以及许多的兵士,陆陆续续的差不多有五千人,甚至还有一千骑兵。
加上他手里的一万多人,那么,库页岛上的兵力,差不多达到了两万人。
粮食无论,但大量的棉衣,却是让他喜出望外。
“有了这些,还怕那些渤海人不成?”李致远瞬间斗志昂扬。
“护军使,陛下要求您必须收复安远府,若是还有余力,可以把安理府也收复,那里是一个好港口,可以交卸不少的船只!”
传令的小吏,忍着严寒,颤抖地说道。
“那是自然!”李致远激动地说道:“只是,还缺了一项东西,这东西少了,这仗也打不起来!”
“何等东西?木炭,棉衣,粮食,应有尽有啊!”
“酒,你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酒啊——”李致远大声嚷嚷道:
“你知道,在这等天气下,若是没有酒,走路都感觉困难,怎能让这些兵卒们打仗?”
“我等晓得了!”小吏目瞪口呆:“金山城不远,明日定然送到!”
“那就好!”李致远摇摇头道:“少府寺每年赚取那么些钱财,还吝啬酒水?”
都护不在,李致远对于这贸易,再是清楚不过。
库页岛上的鹿皮,其他皮毛,每年售与少府寺,就达到了十万贯。
更何况,在大陆上,上万户的靺鞨,隶属于黑水都护府,与他们交易的皮毛牛羊等,也是数之不尽,一年获利数十万贯。
这些东西,可是白菜价交换过来的。
随着黑水都护府的扩张,少府寺的利益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小渤海国遭遇袭击,灭国与否少府寺并不在意,但那二十万的人口市场,以及渤海国对于黑水都护府的威胁,却让少府寺十分敏感。
无论无何,一定要重设小渤海国。
“护军使,陛下明言,这次若是重复了渤海国,那么黑水都护府,就要迁徙在安理府!”
小吏继续说道。
“那么渤海国?”李致远疑惑道。
“渤海国自然还是存在的!”小吏笑着说道:“毕竟上百万的渤海人,契丹人吞不下去,我们更是吞不下去,所以,渤海国这个表皮,一定要存在!”
“而大氏韦,烂泥扶不上墙,陛下以及少府寺上下,十分失望,所以,朝政与否,都将由都护府把持,他们只是盖章罢了!”
李致远颇为震惊。
就这样吞并了一个小国?少府寺真会玩。
“若是渤海复国,护军使定然大功一件,副都护一职,定然有望!”
“在下领命!”李致远连忙应下。
随即,带酒水到达之后,李志远连忙组织两万人,进行规整指挥,然后再乘船南下,来到了安远府。
果然,这群渤海人没有想到大军阀突来,一下子就反应不及。
安远城中,依旧有万人看守,看来烈氏还是不放心大氏韦,害怕他再起,危害统治。
“渤海国自然还是存在的!”小吏笑着说道:“毕竟上百万的渤海人,契丹人吞不下去,我们更是吞不下去,所以,渤海国这个表皮,一定要存在!”
“而大氏韦,烂泥扶不上墙,陛下以及少府寺上下,十分失望,所以,朝政与否,都将由都护府把持,他们只是盖章罢了!”
李致远颇为震惊。
就这样吞并了一个小国?少府寺真会玩。
“若是渤海复国,护军使定然大功一件,副都护一职,定然有望!”
“在下领命!”李致远连忙应下。
随即,带酒水到达之后,李志远连忙组织两万人,进行规整指挥,然后再乘船南下,来到了安远府。
果然,这群渤海人没有想到大军阀突来,一下子就反应不及。
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风
十二月的长沙城,是冷的,同样也是热的。
长沙城冬日的冷,是一股寒风瑟瑟,透入骨髓的冷,穿的再多,也阻挡不了寒风的侵袭,门窗再牢,也有漏风的地界,好不容易暖和一些,瞬间就透心凉了。
冬雨停了,露出薄薄的太阳,颜色淡的与天空差点就融为一体,些许暖光,照耀在身上,是给予了路上行人最大的礼物。
院落中的老老少少,一个个搬着凳子,坐在晒太阳,虽然有寒风,但外面比家里还暖和。
长沙城的街道,这两年作为临时国都,一直在翻修,扩大,让长沙城的百姓们颇为不习惯,但商贾云集的场面,让些许老人不禁回忆起了马楚时代些许美好,瞬间感慨万千。
在这个乱世,能活到现在,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煤块啊,煤块,快来买啊——”
在冬日最受欢迎的,是走街串巷的卖煤人,他们拉着木板车,或挑着担子,天还没亮,就走十几里路,来到城外的煤矿,进行收购,然后再拉到城里,一块一块的售卖。
因为煤炭味道重,烟味浓,所以富贵人家一般都用上好的竹炭,散发着幽幽清香,只有普通人为了躲避寒冷,选择煤炭。
很快,中年人的驴车瞬间就被人群给围住,一个个叽叽喳喳的问询起来:
“这煤多少钱一块?”
“两钱一块,买十块送一块!”
“太贵了吧!”有人说道:“其他人一钱一块的……”
小贩也不慌乱,将小山似的驴车护住,然后大声说道:“这煤块,你们瞧瞧,一个个洞的蜂窝煤,一块能抵两三块普通的煤呢,烧地也暖和,烟更小,一块煤能用一天呢!”
其他人张望着,果然是蜂窝煤,碗口大小,果然不假,有点小钱的就留下来,有些拮据的,只能落寞离去,等待其他的煤贩到来。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冬日的煤贩是最多的,走街串巷,叫卖的不少,普通的煤炭肯定是有的。
一条街上,瞬间将一车蜂窝煤给搬运一空,煤贩子这才欢喜地将铜钱装在车上,然后晃悠悠地来到天下钱庄,将十来斤的铜钱拿下。
不一会儿,就拿着一块银币,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