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卖各种货物的商铺,门面开得很宽,用木板拼镶,沿途能看到店家和伙计在取木板。
随后,车队很快的就离开了长沙城,直驱城外的皇庄。
皇庄内,一个四十岁的老卒,正提溜着木桶,喂养猪群,看着哼哧哼哧的大黑猪们,他脸上瞬间就洋溢了笑容。
按理这个年纪不能算老头,不过武夫常年风吹日晒,上了点年纪就风霜满面,大伙儿都叫他周老汉。
周老汉生下来就是战乱时代,一辈子都打仗,战阵经验极其丰富,所以,他也别无所求,退役后就去了皇庄,平日里喂养些猪,干干农活,再好不过。
这个年纪,其实他还能呆在军中的,地方的巡检兵很需要这种老卒,当个都头轻轻松松,但他不想再当兵,就求上头放他出来。
所以,他就领着十贯钱,离开了军队,到了皇庄重进行养猪。
不料,忽然一个汉子气势汹汹地冲到了面前,周老汉吓了一条,转头看时,原来是管事。
管事一脸恼怒,猛然挥起手中的马鞭。
周老汉急忙抬起手臂想挡一下,他太清楚马鞭摔在脸上的话是什么状况了,马上就会皮开肉绽。
“呸,我让你去庄前迎接皇帝,你怎么在这里喂猪?”管事看他年纪大了,心有些软,终究没打下。
“快跟我走,刚才若不是我发觉少了你,等会你就挨鞭子吧!”
“好的,好的!”周老汉连忙应下,将所有的猪食都倒完,然后脱下围裙,就直接跑到了庄外。
果然,浩浩荡荡的队伍距离皇庄只有百步的距离,他瞬间心惊胆颤,给管事一个感激的目光。
“周老汉有儿子?”一旁的男人轻声说道:“这要进了禁军,吃喝不愁呢!”
周老汉笑道:“亲儿子倒是没有,只是有个干儿子,比你小。俺们家的地就在附近,儿子在家种地。”
那人摇头道:“怎地不叫儿子来从军,周老汉就好回家清闲了哩。”
这些年轻人多半都没啥心眼,什么话逮着就问。
周老汉也不计较,笑道:“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俺就是不准儿子从军,自个来了。”
“为啥?俺觉得从军没啥不好,你看这高头大马的,多气派,要是被皇帝看中立下功勋,就是爵爷了。”
“当兵吃粮,一辈子就上战场,浑身是伤,看看我,婆姨都没,最后娶了个寡妇,直接带个儿子,能有多出息?”周老汉急忙抬起手臂想挡一下,他太清楚马鞭摔在脸上的话是什么状况了,马上就会皮开肉绽。
“呸,我让你去庄前迎接皇帝,你怎么在这里喂猪?”管事看他年纪大了,心有些软,终究没打下。
“快跟我走,刚才若不是我发觉少了你,等会你就挨鞭子吧!”
“好的,好的!”周老汉连忙应下,将所有的猪食都倒完,然后脱下围裙,就直接跑到了庄外。
果然,浩浩荡荡的队伍距离皇庄只有百步的距离,他瞬间心惊胆颤,给管事一个感激的目光。
“周老汉有儿子?”一旁的男人轻声说道:“这要进了禁军,吃喝不愁呢!”
周老汉笑道:“亲儿子倒是没有,只是有个干儿子,比你小。俺们家的地就在附近,儿子在家种地。”
那人摇头道:“怎地不叫儿子来从军,周老汉就好回家清闲了哩。”
这些年轻人多半都没啥心眼,什么话逮着就问。
周老汉也不计较,笑道:“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俺就是不准儿子从军,自个来了。”
“为啥?俺觉得从军没啥不好,你看这高头大马的,多气派,要是被皇帝看中立下功勋,就是爵爷了。”
“当兵吃粮,一辈子就上战场,浑身是伤,看看我,婆姨都没,最后娶了个寡妇,直接带个儿子,能有多出息
“当兵吃粮,一辈子就上战场,浑身是伤,看看我,婆姨都没,最后娶了个寡妇,直接带个儿子,能有多出息
第六百八十五章种猪
民以食为天。
在这个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时代,粮食占据大头,肉禽类则对其的最好补充,尤其是军队,粮食是军队的命脉。
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李嘉不仅琢磨了豆油,还准备用大量的副食,比如鸡蛋,猪肉等,来补充营养,从而减轻军队对于粮食的依赖。
猪,则由于体型大,产仔多,杂食属性,被皇帝所看中。
况且,大量的肉食,不仅可以提供给军队,还可以改善普通百姓的伙食,使得治下兵源更多,国力更强。
所谓的太平盛世,不就是百姓能吃饱肚子吗?
李嘉则更提高一步,强健身体更重要。
所以,培养适合的种猪,惠及百姓,就提上了日程。
中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猪种的34,到了二十一世纪,逐渐减少,慢慢消亡。
猪肉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上屋下圈,茅房与猪圈一起,剩饭剩菜,野菜,家猪也不挑。
皇庄里面的猪,是长吻黑猪,也就是说,把它们放在野外几个月,就会长出獠牙,成为地道的野猪,一猪二熊三虎。
后世的猪肉,九成都是洋猪,饲料猪,所以一个猪瘟,就能席卷一空,而土猪则不怕猪瘟,但却因为市场的缺乏,逐渐消亡。
“不过什么?”李嘉眉头一皱,问道。
“不过,这产仔高,一窝能抱十来个呢,咱挑最壮实的当种猪,其他的阉割,肉质肥美的很……”周老汉嘿嘿笑道。
“哪种猪长的快,产肉高?”李嘉摇摇头。
他这个皇帝当的真是太负责了,种猪的培养都要看顾。
随着阉割技术的增长,尤其是南汉宦官需求,实验多了,从而导致地方阉割技术快速增长,所以阉割这项技术才普及开来,以阉割技术为生的有数百人之多。
猪被阉割了,就没了欲望,吃了睡,睡了吃,能不长膘吗?而且臊臭味也淡了许多,猪肉自然好吃。
南汉对于社会,还是有贡献的。
中国各地土猪种类有很多,有肉质鲜美,有长膘快,还有的温顺,繁衍快,各种各样。
但他最看中的,就是长得快,肉还不错,又比较温顺,产量还可以的,不容易生病的,这样的种猪才容易普及开来。
比如,广西的香猪,体型小,肉质美,但产肉少,成年猪最多长一百来斤,完全不值得。
“陛下,福州的黑猪长的肉最多!”周老汉一听到这个问题连忙就精神了:“福州的黑猪,能长到两百多斤呢,有的还长到了三百斤,产仔也多,一胎能有七、八、十来个,比咱们岭南猪(小耳花猪),湖南猪(宁乡猪)肉多了不少呢!”
“就是少了点!”
“湖南猪撑死了长一百来斤,一点也不够吃!”一旁的李安国闻言,也连忙附和道:“除了好吃,一无是处!”
“多亏了陛下打下了闽南府,不然咱们哪能有这福州猪吃哩!”周老汉赔笑奉承道。
“福州黑猪就是耐热不耐寒,这要是入了冬,就得宰杀了!”
“正旦日杀猪吃肉,正好的事!既然福州黑猪不错,那就继续饲养吧!”
李嘉眯着眼睛说道:“派人去福州多买点猪,继续培育,禁军那边吃肉较多,长沙城那里都不够吃了,肉价还在涨,民以食为天,百姓们受了委屈,咱心里也不忍,所以啊,皇庄也要尽快的扩大饲养!”
“这可是金灿灿的铜钱,可不能让它们白白的流走啊!”
“喏——”李安国连忙应下:“小的立马吩咐,养猪万头,不,十万头,让长沙城百姓能够早上吃上猪肉!”
“那就好!”李嘉点点头,一副感怀地模样:“作为君父,这也是我的责任!”
“陛下圣明!”李安国连忙送上了马屁,感动地涕泗横流:“陛下身负天下重担,还忧心小民吃食,古往今来的圣君都比不得!”
“好了,这又没别人,过了……”李嘉踢了其屁股一脚,笑骂道。
“走吧,去看看别的!”
李安国憨笑着,却不说话,心中想着,看来要把这件事让邸报说一下,不然怎么体现陛下的圣明。
随即,李嘉又巡视了一番,发觉大豆腐种植已经呈扩散趋势,磨坊每日不停的产出豆油提供给军队,剩下的豆渣则喂养猪,牛等动物,实在太多了,就发给杂役们,让他们带回家。
“每日能产油多少石?”指着磨坊,李嘉问道。
“军营里天天操练,吃油重,每天供应百来石豆油,还能剩余的就送到市集上发卖,百姓们也喜欢吃,因为便宜,而且能省下粮食!”
“附近种大豆的多么?”
“今年多不少呢!”李安国说道:“兵卒们爱吃,他们家人也爱吃,带动了不少人吃食,所以今天种粮的少了,种豆的多了,长沙府还因此发牢骚呢!”
“怕什么!”李嘉摇摇头,无所谓地说道:“吃油多了,吃米自然就少,况且,西川府、巴东府粮食堆积成山,还怕少粮不成?”
以油替粮是个大工程,方方面面的阻力都有,需要耐心而为,李嘉让皇庄先实行,起到带头作用,军队普及了,民间的就不急了。
“走,去看看牛去!”李嘉饶有兴趣得说道:“牛肉其实比猪肉好吃不少!”
这话,李安国不敢接,牛的问题,事关国民生计,古往今来一直是国家重事,与马的地位等同。
“怎么,怕了?”李嘉笑道。
“小的不敢!”李安国无奈道。
“不敢就对了,这话就咱们私底下说说!”李嘉认真道:“牛这东西,跟文人很像,倔强的很,认死理,但又不可或缺,你说奇不奇怪?”
在这时代,牛就是农民最大的生产工具,牛的多少,就代表着生产力的多少,吃牛肉若是被知晓了,进谏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皇宫里从来不敢吃。
李嘉来到皇庄,视察种猪第二,吃牛肉才是第一,也只有这里,才是最舒服的。
当皇帝,就得会,装,明面上的必须形象好。
“哎,皇帝也不好当啊!”李嘉吃了一口炙牛肉,感慨万千。
第六百八十六章
神武四年的春天,整个天下都很平静。
中原的赵匡胤依旧卧薪尝胆,不对,是精心准备谋划,对于诸藩镇,不断的进行削权。
首先,大宋朝廷调发近畿甸丁夫数万人,修筑畿内河堤,保证春耕以及漕粮的供给。
其后,赵匡胤以文臣知州事,惩五代藩镇强盛之弊。
当时,中原五代更替,异姓王,以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这些人都存在,对于赵匡胤而言,只是继位时稳定统治的权谋之策,随着这几年来位置安稳,他心有不甘,生怕人家学他。
于是,他用赵普计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
从此,改变了武人治民的局面,过度到了文人治民,对于民生而言,是一项极大的宽厚。
虽然文人也有贪腐,但武人更过分。
武人经常会劫掠百姓,收税也没有定期,想收就收,兴致来了,还会进行一场屠杀,冒良为功,随心所欲,百姓深受其害。
南方各国其实早就过度到了文人治民的局面,但中原却还是老样子,除了开封府周边的十几个州县,赵匡胤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开始改革。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实施了三项措施改善民生。
首先,下诏勿追索县吏会州。
在五代时,各县收税毕,州会令县吏会集于州。
因此,县吏必贪腐更多的赋税,用来贿赂州吏,这样一来,百姓就会面临更多的额外的赋税,从而破家荡产,民甚苦之。
赵匡胤不允许集县吏于州,也算是治病不治本吧!
其二,朝廷下令,各州县复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石另输一斗蓄于义仓,以备凶荒。
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是朝廷的正常举动,但又不正常,这是五代几十年来,朝廷第一次为民着重,开始行使朝廷的责任,也算是一场好事。
其三,始置诸州通判。
在各州,设置通判一职,辅佐主官掌军民之政,地位略低于主官,行监察之职。
大州有的设置两名,更关键的是,赵匡胤又令节镇所领的州县,也要设立通判,让州县的官吏能够向朝廷上书奏事,名义上归属于朝廷,不属藩镇,于是节度使之权益轻。
李嘉也在各州设置了通判。
得益于南方各国文人掌权的局面,地方权轻而中央重,所以通判一职并没有监察地方的权力,而是分地方司法之权。
这般说吧,大唐的通判,其实就是把审理案件的权力,从地方主官手中剥离出来,专门进行审理案件的。
这叫事业又专攻。
一个文官或许可以很好的治理百姓,但却不是个好法官,而理论上来说,司法的公正,其实更贴近百姓,也更为重要。
通判专职于审判司法,转运使司负责收税,巡检负责治安,县令负责行政,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是四权分立的局面。
这对于朝廷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局面,各人责任分明,推诿不得。
北宋在不断的改革,平衡国内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李嘉的大唐朝廷也不甘寂寞,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荆南府。
酒馆的门面不大,由于下雨,点着豆油灯,稀稀落落只有几位客人,伙计一见张开,像捡了个元宝一样迎去,说:“哎呀,张郎君,您可是有些日子不来我这个小店了,老板还嘀咕,没有怠慢您呀,怎么不再来了呢?”
“这不是朝廷准备检田吗?这忙碌了大半天,那些刁民们还是不肯放下,巡检营都调派过去,也不知到底咋样了!”
南方各国其实早就过度到了文人治民的局面,但中原却还是老样子,除了开封府周边的十几个州县,赵匡胤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开始改革。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实施了三项措施改善民生。
首先,下诏勿追索县吏会州。
在五代时,各县收税毕,州会令县吏会集于州。
因此,县吏必贪腐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