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送至长沙府粮食,约三百一十五万石!”
“江西府九州之地,则收下粮六百八十万石,增三十万石,朝廷可得四百七十六万石,两府之地,朝廷共得夏粮七百九十一万石——”
由于有了今年夏粮的冲击,如今得知秋粮后,大家已经做好了准备,对于江南两府,已经没那么惊讶了,但这笔数字,依旧令人咋舌。
近八百万石粮食,转运使司运转了一个多月,九月初秋粮就好了,一直忙活到了今日,参与运转商船,超过三千次。
安史后,依靠江南,大唐才能复血重生,的确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
政事堂的宰相们甚至迫切地想迁都江南,牢牢掌控这块肥美的土地,但迫于宋国的威胁,守江必守淮,没了淮南,一切都无从谈起。
李嘉则更清楚,除了江南本来就富庶外,自己减免了大量的欠税,以及规划了转运使司,澄清了吏治,更是占据了主要原因。
夏粮其他各府,长沙府一百五十万石,湘西十六万石,加上之前的岭南三府的四百二十万石,和闽南府一百二十万石。
加上蜀地和荆南府的四百万石。
朝廷神武四年的秋税,规模达到空前的一千九百万石,只缺三万石,比夏税多了近两百万石。
如果换算成铜钱,也能有近五百万贯。
神武四年的两税,总计约三千六百万石,合算铜钱一千两百万贯。
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税
值得注意的是,蜀地两府的秋税,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截留下来,与潘崇彻的禁军补给,八万禁军,每月耗费的粮食,就是十万石。
再加上蜀地两府官吏预留的年俸,实际上蜀地秋税约五百三十万石,截留二百七十万石,输送朝廷二百六十万石。
荆南府则输送一百四十万石。
至于占城都护府,由于不到十万的人口,所产出仅能自己,而交州都护府则用秋粮来作为军饷,平定丁部领之乱。
由于交州这鬼地方雨林密布,山岭崎岖,夏日又属于雨季,至少得拖延到年底才堪堪平定。
这两地自然没指望了。
而令李嘉且忧且喜的是,粮食太多,长沙府一时间难以招架。
“夏粮府库中还存有三百万石,如今秋粮尽入府库,却仍旧有三百余万石粮船,徘徊于湘江之上,须得尽快的上岸才是!”
李嘉感慨万千,各粮仓已经满了,只有众多的粮船在湘江上,且不说损耗,就若是一个火灾什么的,他就欲哭无泪了。
而且那么多粮船,也堵塞了湘江航道,连忙十余里,对于长沙城日常商业活动,也是不少的压力。
“陛下,为今之计,须强压长沙城的粮价,不得再降了!”
孙钊连忙出列,沉声道:“如今秋粮入城,每石粮食,已降至三百钱,若是湘江上的粮船被商贾得知,怕是得降到两百钱,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朝廷,损失极重!”
朝廷府库存量约莫两千二百万石,若是粮价降一百钱,朝廷损失就得三分之一,而对于农户而言,卖粮的价格则更低,反而会逼迫许多农户破产。
民间借贷业务极多,粮种,耕牛,疾病等,都需要银钱,一经借贷,本指望秋粮后还贷,若是粮价太低,谷贱伤农不是假话。
当然,孙钊考虑的主要是朝廷,百姓只是顺便。
“说到粮商,京都之地,其必然控之,一道正经即可!”
李嘉一脸正色道:“其定然有许多粮仓储存,咱们将粮食发卖与他们,应该有一百万石吧!”
“陛下圣明!”赵诚连忙说道:“价格公道,粮商自然不无不可,长沙城二十万百姓,加上来往的商人,月耗粮食数十万石,其定然有仓库的,发卖与他们,正好一举两得!”
“那么,还有两百万石!”
李嘉松了口气,继续言语道。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王多鱼,突击花钱,尤其是三百万石粮食,可不能轻易舍弃,浪费也不能。
“勋贵、京官的年俸,虽然是明年开春发放,但咱们若是提前数月发下,也能去掉一百五十万石左右!”
皇帝的急迫,对于宰相们而言,简直是大惊小怪,偌大的朝廷,还怕没地方花钱,只是时间紧迫一些罢了。
孙光宪稍微一思量,就有了主意。
“甚好!”李嘉赞叹道:“让司农司尽快去办,今年也就罢了,明年定要多修建些粮仓,今年的窘境,定然不能再复!”
司农寺是九卿之一,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这次粮仓不够,也是其负担主要责任。
不过,秋粮竟然比夏粮还多上两百万石,再加上高丽、吴越的纳贡,尤其是吴越供奉翻倍,更是造就仓库不足,也是他们没有想到。
“剩余的五十万石又如何?”
“如今长沙数万禁军,可以粮抵钱,五十万石,也不过十几万贯钱,不足一月之费!”
邓斌连忙凑过来,露了回脸。
“不可,兵卒爱财甚于粮,如今粮价低迷持续不了一个月,若以粮抵钱,朝廷亏损太大!”
秋粮后的降价,三百钱每石,约莫比平日低了三四十钱,若是按市价发粮,那么得亏损数万贯钱,孙钊怎么会肯,这会造成亏空。
孙钊痛心疾首地言语道:
“这样一来,朝廷岂不是白白损失了数万贯钱,数州的秋税?陛下万万不可啊!”
“孙相公所言极是,禁军一向以钱饷为重,其次为布帛,如今朝廷若是发粮,怕是不妥!”
孙光宪看了一眼赵诚,轻声说道,惹得孙钊诧异。
“这样啊!”李嘉瞟了一眼诸位宰相,又考虑到军队的稳定性,也就不想打破军队的规矩,他站立而起,笑着说道:
“这五十万石粮食,也莫要在储存了,一并奖赏与朝廷的大臣们吧!”
“臣等惶恐!”几位宰相连忙跪下,一脸诧异之色。
“朕是这般想的!”李嘉一脸正色道:“朝廷从广州北入长沙,如今又并数国而划江而治,也不过区区四年时间,可谓是国势极盛。”
“虽然依托列祖列宗庇佑,但诸位臣工的辛劳,也是难以抹除的,没有你们,何来大唐的复兴?所以,这五十万石粮食,就当做奖赏,亦或者鼓励,希望诸位奋发图强,助我大唐再复旧国!”
“臣等尺寸之功,岂敢居功,此皆陛下英果决断,祖宗庇佑所致……”
被皇帝夸赞,宰相们心里欢喜,但为人臣者,功委其上,过揽自身,毕竟圣明不过皇帝,这是上千年来的传统规则,他们哪里敢正大光明的打破。
“罢了,不用再言语了!”李嘉也懂得这话不过是谦虚罢了,况且朝廷每年发放百官的俸禄,差不多五百万石,这不过是一个月的月俸,看起来多,其实不值一提。
“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凭空得了一个月月俸,宰相们自然高兴,欢喜地拜谢。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商税了。
在商税上,为了避免运送的麻烦,以及其他脚费,基本上也是实行夏秋两税制。
关税,坐税等基础商税,各府加在一起,约莫六百五十万贯,朝廷占据一半,也就是三百二十五万贯,换句话说,若是朝廷缺钱了,还能再征集地方府库,再多几百万贯钱。
当然,这法子是釜底抽薪的,地方没钱,恐怕普通的土匪都镇压不了。
而,铁、茶、盐、酒,这四项朝廷专卖的产品,由于属于垄断项目,贡献了约六百万贯钱财,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商业的畅通,肯定会一如既往的增多的。
商税给朝廷带来了九百二十五万贯。
一年差不多一千八百万贯,超过了农税。
第七百八十六章
按照李嘉的分析,大唐统治的人口,只有一千两百万,但却有吴越、高丽、渤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
所以,实际上,商业覆盖的人口,超过了两千万,所以一年才有一千八百万贯的商税。
这的确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数字,但若是与前唐时期相比,依旧未达顶峰。
唐中后期宪宗年间,虽然逼迫藩归顺,但北方实际上并不属于朝廷管辖,自然收不到税,真正管辖的地方与李嘉的统治地方一般无二。
而在其统治的元和年间,征收的两税,以及商税等,却有两千八百万贯,这还是地方上缴三分之一,而如今上缴七成。
若是前唐有如今的局面,实际上财政扩大一倍,起码也有六千万贯的水平。
任重而道远啊!
不过,相比一下宋国,虽然在武力上打不过,但财政上却是碾压。
不提别的,北宋接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藩镇,缴纳赋税只有三分之一,加上地方残破,藩镇横征暴敛,一年的春秋两税,铜钱、白银、绢帛、谷米、草料等物总和,也不过六百多万贯。
这还是收回淮南的结果,当然淮南经过后周三年来的征讨,兵灾,再经过李重进的起兵,李嘉又掳掠了几十万人口,但其每年仍旧提供上百万的赋税,以及接近百万贯的盐税。
淮南几乎是北宋三分之一的收入。
当然,若是其削减藩镇,统一商业,减轻赋税一年来个千万贯还是没问题的。
而如今大唐的赋税,是乃是其数倍以上。
李嘉思量着,如今的统治还是颇为浅薄,还未深入人心,再加个吴越国的存在,税收超越元和年间,的确有些困难。
所以赋税继续改革,已经迫不容缓了。
他刚想开口,突然就瞥见孙钊等人身躯走动,显然是准备发言了。
“启禀陛下,臣细究转运使司衙门的赋税征收,发觉某些地方税率,着实太低,若是再增一些,商税肯定会跨越不少!”
孙钊站出,沉声道。
“哦?仔细说来!”李嘉来了兴趣,坐在听之。
“如珍珠、玛瑙、象牙等,其坐税、关税且只有十税一,简直太过于低廉,况且,国朝复立,正是勤俭节约之时,岂能奢侈度日?臣请陛下恩准,厘清其税,或增至五税一,或者三税一!”
“此言倒是在理!”李嘉点头道:“这般诱惑人心之物,岂能流通太广,就如卿家所言,增至五税一吧!”
“除此之外,臣等发觉,岭南三府,甘蔗制糖盛行,糖者,一斤数百钱,暴利也,其税也太低廉,也须增添!”
闻听这话,李嘉不由得沉默了。
值糖业的兴起,本来就是少府寺的推动的,糖本就是奢侈品,其不辞辛苦地推动民间制糖业的发展,让其大规模的制作红糖,少府寺则收购红糖,再制成白糖,无论是国内还是契丹、北宋,获利颇丰。
保守估计,白糖一年起码得是百万贯的生意。
而红糖,则也是两三百万贯的规模,而且还在持续的扩大,朝廷自然不肯放过这个赋税,更不想持续低税。
这是继市舶司后,少府寺第二大的生意,岂能轻易地放开,李嘉自然不肯。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内库和户部,都是他的,只是使用户部没有内库那么方便罢了,但也不能太忽略。
看了一眼诸多沉默的宰相,显然,大家为了朝廷着想,已经达成了默契,李嘉权衡利弊后,开口言道:
“如此,就十税一吧!”
随即,他又补充道:“制糖业涉及太众,岭南从事其业者,数以万计,朝廷岂能侵占民财?专卖之事,不可再提!”
“喏!”宰相们齐声唱喏,显然,他们也晓得直接掠夺皇帝的钱袋子很过分,能拔一些皮毛,已经算很不错了。
某种层度来说,也算是妥协吧!
不过,李嘉看之,感觉很可能是之前自己卖矿的收入太多了,朝廷颇为眼红,但这本就是皇帝所有,其扩展商税自然轮不到。
于是大家就只能盯上糖税,因为这是名正言顺的事,皇帝肯定也会妥协。
这要是在宋朝,士大夫们盯上,皇帝肯定得吐出来,毕竟与士大夫共治,到明朝,则不敢光明正大,只是默默排挤。
对于李嘉而言,这不过是左口袋掏到右口袋,朝廷钱多了,自然更能支撑起他的雄心壮志。
糖税的事谈完,诸位宰相们也就放松了许多,毕竟这件事一个不好,就得罪皇帝,与虎口拔牙无异。
“朕属意,废黜地税和户税!”李嘉轻笑一声,开口说道。
“陛下,户税也就罢了,但地税可是义仓所在,万不可罢黜啊!”
赵诚一脸诚恳地言语道。
“臣等也是如此!”几位宰相也是一脸动容,齐声道。保守估计,白糖一年起码得是百万贯的生意。
而红糖,则也是两三百万贯的规模,而且还在持续的扩大,朝廷自然不肯放过这个赋税,更不想持续低税。
这是继市舶司后,少府寺第二大的生意,岂能轻易地放开,李嘉自然不肯。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内库和户部,都是他的,只是使用户部没有内库那么方便罢了,但也不能太忽略。
看了一眼诸多沉默的宰相,显然,大家为了朝廷着想,已经达成了默契,李嘉权衡利弊后,开口言道:
“如此,就十税一吧!”
随即,他又补充道:“制糖业涉及太众,岭南从事其业者,数以万计,朝廷岂能侵占民财?专卖之事,不可再提!”
“喏!”宰相们齐声唱喏,显然,他们也晓得直接掠夺皇帝的钱袋子很过分,能拔一些皮毛,已经算很不错了。
某种层度来说,也算是妥协吧!
不过,李嘉看之,感觉很可能是之前自己卖矿的收入太多了,朝廷颇为眼红,但这本就是皇帝所有,其扩展商税自然轮不到。
于是大家就只能盯上糖税,因为这是名正言顺的事,皇帝肯定也会妥协。
这要是在宋朝,士大夫们盯上,皇帝肯定得吐出来,毕竟与士大夫共治,到明朝,则不敢光明正大,只是默默排挤。
对于李嘉而言,这不过是左口袋掏到右口袋,朝廷钱多了,自然更能支撑
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库充盈
前唐时期的两税,讲究的是量出为入。
其意思就是根据国家预计的支出,来规划征税,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