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402部分

大唐再起-第402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能——”王彦超眯着眼睛,散发出一种危险的气息,他低声道:“大散关,怕是已经失陷了。”

    “怎么可能?”众将都不相信,连连摇头,这可是把守秦岭的关隘,关中门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三千兵马守着,怎么可能失陷。

    “从古至今,天下就没有稳如泰山的关隘。”

    王彦超冷声道:“而,所在的坚关,强关,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所以,大散关中,定然有内应。”

    “会府,不可能,曲龙担任都指挥多年,对您一向忠贞不二,怎么可能降敌?”一个黑脸大汉连忙拜下,满脸涨红。

    “我知晓他不会投敌,但难保其麾下的人不会,知人知面不知心。”

    王彦超冷着脸说道。

    整个凤翔军也才一万五千人,除去镇守各个州县的兵卒,他手下也才一万人左右,而大散关就是三千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三千人算是没了。”王彦超面目狰狞地说道:“吃了我的人,我一定要其翻倍吐出来。”

    “至于秦州,失去便失了,那是朝廷的事,我们凤翔军要专心处理大散关。”

    随即,王彦超召集手底下能动的兵马,约莫万人,都是他多年来操练的强军,一齐涌向大散关。

    “国华,果然,你说的没错,王彦超不是吃亏的人,这才三日,就点齐兵马前来了。”

    陈兵看着漫天灰尘,关下那规模庞大的骑兵,步卒,不由得感叹道。

    果然,有内应就是不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从夺关至今,已经快八天了,比预想的还要快。”

    郭守文眯着眼睛,看着底下的军队,说道:“王彦超南征北战,乃是关中有数的大将,其爱兵抚民,兴修水利,甚得军心民心,其与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是同僚好友,更是传闻,昔日赵匡胤落寞南投复州,赵匡胤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看不起他,也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

    “之后又如何?”陈兵哪里知晓这般的故事,不由得好奇道。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设宴围猎,在酒酣时道:‘朕昔日来复州投靠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听后,恭敬道:‘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听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过去之事。”

    郭守文沉声道。

    “看来,赵匡胤其人,倒是颇为豁达。”陈兵点头道。

    “也许吧!”郭守文摇摇头,说道:“但依我之见,关中藩镇,以凤翔为首,凤翔又是抵御蜀地门户,赵匡胤岂能坐视其乱?其随口敷衍一番,有了台阶下,所以就只能放其而归。”

    “所以,王彦超,绝对会非同一般的将领,哪怕是赵官家,也得一笑而过。”

    闻言,陈兵心头一禀,收起了脸上的轻松,夺关后的从容,为之一空。

    关卡虽险,但终究是人守的,原大散关的兵卒不能用,只能是他这千人,又碰到名将,危险的很。

    果然,王彦超带的兵马不容小觑,兵强马壮,又识得大散关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进攻,不消两日,一千余人就精疲力竭,难以支撑。

    如此,那些大散关的兵卒们心中窃喜,又脸上愤恨,总想有迹可循,里应外合。

    但陈兵与郭守文又不傻,只是每天维持其勉强活着的口粮,其虽然有心,但却是无力。

    “若是继续几日,怕是这大散关就得攻破了。”

    借着轮换的功夫,陈兵望着城墙下的尸体,怕不是有两千余具了,他手下也折损了三百余人,关键是兵卒太少,轮换着都令人疲倦。

    “大散关主要是防住从凤州来的敌人,面对陈仓这面,倒是不怎么用心,所以咱们守得艰辛。”

    郭守文沉声道,双目有神:“不过,凤翔军折损两三千人,怕是已经伤筋动骨了,援军什么时候能到?”

    “应该没几日了。”陈兵抹了抹脸上的血迹,一脸自信道:“只要咱们守住这几日,这大散关就是咱们的了,还能找个机会,对付这些疲军。”

 第九百一十章局势

    由于这个时代消息的滞后性,哪怕射声司已经熟练地使用信鸽了,但仍旧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大散关被占据的消息,直到四月初三,才传到长沙。

    “好啊,有了此关,进可攻,退可守,着实了不起。”李嘉闻听到这个好消息,恨不得连御三女,来作为庆贺。

    “铁马秋风大散关,不对,这是春风,算了,没事吟诗干嘛,找罪受。”

    嘀咕了几声,李嘉颇为欢喜地来到军机处,将射声司的消息传阅开来,一时间,军机处诸位大臣尽皆欢喜,消息又传到了政事堂,宰相们也晓得大散关的重要性,人人喜笑颜开。

    “这个陈兵,本事不小。”

    面对诸多大臣宰相,李嘉面露笑容,轻声赞叹道:“尤其是那郭守文,听闻还是郭威的义子,如今弃暗投明,一举为咱们夺得柴岭、大散关,果真是个人才,团练使的确是屈才了,赵匡胤无识人之明啊!”

    “郭守文弃暗投明,正可谓是人心所向。”

    首相赵诚连忙附和道:“陛下运筹帷幄,提前将嗣周王接应南来,避免其遭其毒手,如今甚至还张罗着为其成婚,自魏晋以来,亡国之君,何来有这般的快活?”

    “陛下的仁慈开明,正好比对赵匡胤的阴险狡诈,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唐的人心所向,赵匡胤的人心香背。”

    “哪里的话。”李嘉笑道:“我一个人又怎么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还不是因为众卿扶持,才有了今日?”

    经过一番的互相吹捧,君臣都得到了满意,这才脸冒红光地开始讨论大事。

    坐在龙榻上,他背靠软枕,屁股也坐着软垫,别提多舒服了,居高临下,大神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收在他的眼里,可以说是极大的提高了皇帝的满足感。

    果然,古代的宫殿,不只是为了壮威好看,也有其他的用处,深得君主思维。

    “关中那一路已经有了突破,淮南、荆南可有动向?”

    李嘉轻声问道。

    “启禀陛下,淮南传来消息,上元侯已经夺下通州、泰州、和州,如今正在围攻扬州,已经有了数日之久。”

    李淮连忙出列,恭敬地解释道。

    “拿地图来。”

    由于这个时代消息的滞后性,哪怕射声司已经熟练地使用信鸽了,但仍旧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大散关被占据的消息,直到四月初三,才传到长沙。

    “好啊,有了此关,进可攻,退可守,着实了不起。”李嘉闻听到这个好消息,恨不得连御三女,来作为庆贺。

    “铁马秋风大散关,不对,这是春风,算了,没事吟诗干嘛,找罪受。”

    嘀咕了几声,李嘉颇为欢喜地来到军机处,将射声司的消息传阅开来,一时间,军机处诸位大臣尽皆欢喜,消息又传到了政事堂,宰相们也晓得大散关的重要性,人人喜笑颜开。

    “这个陈兵,本事不小。”

    面对诸多大臣宰相,李嘉面露笑容,轻声赞叹道:“尤其是那郭守文,听闻还是郭威的义子,如今弃暗投明,一举为咱们夺得柴岭、大散关,果真是个人才,团练使的确是屈才了,赵匡胤无识人之明啊!”

    “郭守文弃暗投明,正可谓是人心所向。”

    首相赵诚连忙附和道:“陛下运筹帷幄,提前将嗣周王接应南来,避免其遭其毒手,如今甚至还张罗着为其成婚,自魏晋以来,亡国之君,何来有这般的快活?”

    “陛下的仁慈开明,正好比对赵匡胤的阴险狡诈,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唐的人心所向,赵匡胤的人心香背。”

    “哪里的话。”李嘉笑道:“我一个人又怎么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还不是因为众卿扶持,才有了今日?”

    经过一番的互相吹捧,君臣都得到了满意,这才脸冒红光地开始讨论大事。

    坐在龙榻上,他背靠软枕,屁股也坐着软垫,别提多舒服了,居高临下,大神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收在他的眼里,可以说是极大的提高了皇帝的满足感。

    果然,古代的宫殿,不只是为了壮威好看,也有其他的用处,深得君主思维。

    “关中那一路已经有了突破,淮南、荆南可有动向?”

    李嘉轻声问道。

    “启禀陛下,淮南传来消息,上元侯已经夺下通州、泰州、和州,如今正在围攻扬州,已经有了数日之久。”

    李淮连忙出列,恭敬地解释道。

    “拿地图来。”

    由于这个时代消息的滞后性,哪怕射声司已经熟练地使用信鸽了,但仍旧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大散关被占据的消息,直到四月初三,才传到长沙。

    “好啊,有了此关,进可攻,退可守,着实了不起。”李嘉闻听到这个好消息,恨不得连御三女,来作为庆贺。

    “铁马秋风大散关,不对,这是春风,算了,没事吟诗干嘛,找罪受。”

    嘀咕了几声,李嘉颇为欢喜地来到军机处,将射声司的消息传阅开来,一时间,军机处诸位大臣尽皆欢喜,消息又传到了政事堂,宰相们也晓得大散关的重要性,人人喜笑颜开。

    “这个陈兵,本事不小。”

    面对诸多大臣宰相,李嘉面露笑容,轻声赞叹道:“尤其是那郭守文,听闻还是郭威的义子,如今弃暗投明,一举为咱们夺得柴岭、大散关,果真是个人才,团练使的确是屈才了,赵匡胤无识人之明啊!”

    “郭守文弃暗投明,正可谓是人心所向。”

    首相赵诚连忙附和道:“陛下运筹帷幄,提前将嗣周王接应南来,避免其遭其毒手,如今甚至还张罗着为其成婚,自魏晋以来,亡国之君,何来有这般的快活?”

    “陛下的仁慈开明,正好比对赵匡胤的阴险狡诈,可以说,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唐的人心所向,赵匡胤的人心香背。”

    “哪里的话。”李嘉笑道:“我一个人又怎么治理那么大的国家,还不是因为众卿扶持,才有了今日?”

    经过一番的互相吹捧,君臣都得到了满意,这才脸冒红光地开始讨论大事。

 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痒痒

    自古以来,军队打仗,依靠的都是士气,而影响士气的,从来都是后勤为先。

    如官渡之战,袁绍的粮仓被毁,以及近代以来的独轮车上的淮海战役,空投的袁大头,不及一块干饼。

    当兵吃粮,当这项最基础的东西满足不了时,军队只有溃败一途,饿着肚子是打不了仗的,只是送死。

    粮食危机最紧要的是蜀地,陈仓道难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淮南、荆南来说,粮食的压力反而是最小的。

    万里长江,就是补给线。

    长江水师,数百艘船,来来回回运送粮草,充当优秀的搬运工,民夫们。只要将粮食运到港口,再进行搬卸就可以了,劳损大大降低。

    而劳损的降低,对于民夫的损害也小,所谓的徭役,可是要人命的玩意,能少一点劳损就让民间保存民力。

    所以,一场战争,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整体国力的考量。

    如民夫的组织力,粮食的存粮,官僚的效率,以及军队的作战持久力等,对于这一切,李嘉完全可以保证,这几年来,官僚的效力是眼见的增长的。

    这多亏了长期巡逻的王宁,不畏艰难地进行监察,还有每年一轮的罢黜使,也是不断地进行鞭策。

    官僚这东西,就属驴的,不打不动,甚至还会蹬鼻子上脸,反腐虽然治标不治本,但短期来看着,效果是极为不错的。

    “户部还有多少存粮?”李嘉扭头问道。

    “如今数十万大军齐出,除了地方支应的粮食外,户部每月都会支出百万石粮食,其他的兵械,戎袍,物资等不算,也有近五十万贯。”

    孙钊闻言,立马就站出来,一脸心疼地说道:“目前来说,户部还有钱一千五百万贯,粮,两千万石,若是加上各地方的粮食,足够三十万人,支用一年左右。”

    “不要忘了,夏收也不远了。”

    听到这番数字,李嘉瞬间就心满意足了,他歪着头,笑道:“待几个月后,夏粮与秋粮到了,如果北宋能坚持到那里的话,咱们至少还能坚持三四个月。”

    “咱们这般大手笔,怕是北宋就难以为继了。”赵诚笑着奉承道:

    “陛下精心治国,才有这般府库充盈的局面,北宋却是地方残破,内忧外患,能支持半年,也算不错了。”

    “此话有理。”孙光宪也捋着胡须笑道:“咱们动用三十万大军,所需要的民夫,就有近二十万,影响上百万人,北宋也不得短与这个数,咱们能撑住,他们可难咯!”

    “就是这般道理。”

    李嘉大笑,看着宰相们,心中满意至极:“咱们没有藩镇,甚少贪官,又新检地度田了,禁军操练有素,哪怕是循规蹈矩的打,都能活活耗死他们。”

    几个宰相们也识趣地说了几句,待气氛越发的融洽时,皇帝这才问道:“王宁现在在何处了?”

    “回禀陛下,若是不出意外,应该就西川了。”赵诚轻声道。

    “西川——”李嘉面露沉思,这位潜邸中就跟随自己的功臣,如今依旧不辞辛苦地巡查四方,权虽重,但辛苦却是极大的。

    “让他主持兴元府、西川的粮食运转,如今这个时候,关中地方粮食吃紧,须得能臣主持。”

    其他宰相们则尽皆默然,显然,他们知晓,皇帝心中的这股气,终于还是消了,甚至还得让其戴罪立功,好获得功勋后回到中央。

    “这政事堂的格局,看来还是要动了……”赵诚心中紧张,他虽然做了几年首相,但哪比得了王宁的圣眷,权力危机感顿生。

    其他人也不例外,权力就那么多,多一人分食,其他人就少一口,紧张感瞬间就起来了。

    李嘉不知自己一席话造就了政事堂的紧张气氛,他尤为精神地说道:“水陆并进,长江为补给线,水师运粮,掩护步骑,从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