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满脸怒色:“着令,以韩重赟为西面招抚使,领兵三万,西进虢州。”
韩重赟,义社十兄弟之一,“陈桥兵变”六功臣之一,殿前司指挥使,时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已废罢,韩重赟遂成为殿前司正长官。
可以说,其乃是赵匡胤看家护院的大将,如今也舍得出去。
赵普一脸凝重,口中钱粮不多的话,也终究没说出。
第九百五十六章
“轰隆——”
巨大的石头,宛若一道流星,在空气中形成一道弯曲的抛物线,携带着莫大的力量,直接砸到了扬州城墙上,整个城墙震颤了些许,墙壁上留下一个凹陷的浅坑。
十几个宋兵簇拥一起,紧紧地贴近女墙,躲避着巨石的袭击,随着巨石的砸入,瞬间扬起了大量的灰尘,兵卒们灰头灰脸的,一脸的畏惧。
女墙,就是城墙上凹凸起伏,筑起的墙垛,兵卒从女墙向外射箭,窥探,犹如女子“睥睨”之形态,所以形象的称之为女墙。
“今天拢共砸了几回城墙了?”某个都头紧贴女墙,大声问道。
“约莫三回了——”某个老卒呸了下,吐下嘴巴的灰土,凝重地说道:“俺认真地数了。”
“娘的!”都头挠了挠头,脸色阴沉的可怕:“前些时日,这石头一天都砸不到三回,今个不到晌午,就已经三回了,继续下去可不得了,咱们都得完蛋。”
“都头,老守着也不是办法,怎的不杀出城,平白地让人砸。”
副都头一脸凝重地说道。
“你以为上头不想。”都头低着头,沉声道:“这半个月都,出去三趟了,都是被打回来,唐军日夜巡查,遇到就是弓弩,或者投石,哪一次都是落荒而归,损兵折将的。”
“这扬州城,确实是出不去了。”
呼哧——
众人狠吸一口凉气,这还真的成坐守孤城了。
“都头,俺听扬州人说过,快到梅雨了,那哗啦啦的雨,下个不停,到时候唐人必然是要退兵了……”
“应该是——”都头摇摇头,低声道:“唐人不知如何,咱们都是北人,这阴雨天气,人都能发霉了,吃食就别说,光是取暖用的柴火,就没多少。”
“咱们这些大汉,可能得淋雨?到时候病倒一大片,兄弟们可得弄些稻草做蓑衣,最好去买些草药,以防万一……”
听到都头这番话,众人齐齐点头赞同。
“都头,你学识那么厉害,难怪那么年轻就当了都头——”
“嘿,要不是都头太年轻,早就成了营正了。”
众人纷纷推崇,夸赞,李继隆微微一笑,颇为成熟,他说道:“大家还是小心些许吧,能活下来才是最好。”
李继隆望着女墙外的唐军,以及耳边络绎不绝的轰炸声,他心情颇为复杂,建功立业之心淡薄了许多,到底是年轻人,求生的渴望占据了头脑。
他本来出身名门,父亲乃是李处耘,随父出征,但却不愿意随从左右,他作为长子,不过十七岁,就已然从军,当个都头罢了。
本来想建功立业,但不料却陷入了死城,这让他颇为惆怅,但骨子里的血气,又让他不服输。
庞大的扬州城,随着时间的漂移,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父亲的压力,怕是极大吧!
王审琦与李处耘此时,也在角楼上,眺望着远处的景象。
二人就这样看着,也不知过了多时,气氛越发的凝重,两人的心情也极为惆怅。
“这座城,守不住了!”李处耘长叹一声,说道:“我问过人了,过不了两日,梅雨将至,到时候整个城池都陷入雨水之中。”
“寻个好时机突围吧!”王审琦摇摇头,同样无奈地说道:“如今城中粮食将近,而就算有粮食,但已经拆门卸梁,也没多少柴火了,梅雨一至,风寒大起,禁军不战自溃。”
扬州被围困了大半个月,数十万人的大城,粮食所剩无几,这也就罢了,大不了食肉,但柴火也无多少,些许熟食也吃不了。
没有柴火,就无法抵御寒冷,梅雨对于唐军来说,是极大的困难,但对于宋军来说,伤害更大。
来自于北方的禁军,对于梅雨是丝毫没有抵抗力的,这些时日,已经有不少的禁军生病就医了。
“南方卑湿如此,更难的长沙,岭南,又是何般?”王审琦突然好奇,更南方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他们食稻米,我们吃麦子,更加湿寒!”李处耘沉声道:“也是如此,那李嘉,才会年年征战,以图中原吧!”
“或许吧!”王审琦点头道:“不过,扬州城守了这般辛苦,没有援军,也没有粮草,而唐军却源源不绝,那长江就是其粮道啊,这怎么打?”众人纷纷推崇,夸赞,李继隆微微一笑,颇为成熟,他说道:“大家还是小心些许吧,能活下来才是最好。”
李继隆望着女墙外的唐军,以及耳边络绎不绝的轰炸声,他心情颇为复杂,建功立业之心淡薄了许多,到底是年轻人,求生的渴望占据了头脑。
他本来出身名门,父亲乃是李处耘,随父出征,但却不愿意随从左右,他作为长子,不过十七岁,就已然从军,当个都头罢了。
本来想建功立业,但不料却陷入了死城,这让他颇为惆怅,但骨子里的血气,又让他不服输。
庞大的扬州城,随着时间的漂移,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父亲的压力,怕是极大吧!
王审琦与李处耘此时,也在角楼上,眺望着远处的景象。
二人就这样看着,也不知过了多时,气氛越发的凝重,两人的心情也极为惆怅。
“这座城,守不住了!”李处耘长叹一声,说道:“我问过人了,过不了两日,梅雨将至,到时候整个城池都陷入雨水之中。”
“寻个好时机突围吧!”王审琦摇摇头,同样无奈地说道:“如今城中粮食将近,而就算有粮食,但已经拆门卸梁,也没多少柴火了,梅雨一至,风寒大起,禁军不战自溃。”
扬州被围困了大半个月,数十万人的大城,粮食所剩无几,这也就罢了,大不了食肉,但柴火也无多少,些许熟食也吃不了。
没有柴火,就无法抵御寒冷,梅雨对于唐军来说,是极大的困难,但对于宋军来说,伤害更大。扬州被围困了大半个月,数十万人的大城,粮食所剩无几,这也就罢了,大不了食肉,但柴火也无多少,些许熟食也吃不了。
没有柴火,就无法抵御寒冷,梅雨对于唐军来说,是极大的困难,但对于宋军来说,伤害更大
第九百五十七章信步
吃完长寿面,又与可亲可爱的嫔妃们进行一番造人活动,今次是周英儿的殿中歇息。
转眼间,周英儿都十七了,似乎自幼常出没与宫中,已有几分雍容华贵,珠圆玉润,既有女子的青春活泼,又有宫妇端庄大方。
某种意义上来说,周英儿的成长,是李嘉一手照看大的,亲自用手丈量,从小到大,从瘪到圆,仿若是养成一般,另有一番快感。
“陛下,该起了——”周英儿娇媚的声音响起,李嘉睁开眼,见到一张宜嗔宜喜的小脸,皮肤滑嫩,好似嫩豆腐一般,白得令人惊叹,美眸中带着活泼,着实是个小美人。
“起了,起了!”
李嘉啰嗦了几句,直接将其人带入怀中,然后在小脸狠狠地亲了一口,大手不自觉地深入衣襟,抓住那越发饱满的小乳猪。
“陛下——”周英儿听到宫娥们的偷笑声,瞬间就羞个不行,扭捏着身子,轻声道:“英儿不想被人说呢!”
“这有什么!”嘴巴拱了供,在其细长的脖颈处,使劲地嗅了嗅,一股柔软的细香味,与别的妃嫔不同,格外让人喜欢,不知不觉就到了锁骨。
“你太瘦了!”李嘉感觉到皮肤的滑嫩细腻,不由得抬起头,说道:“你年岁还小,就这般瘦弱,这可不好哦!”
“陛下,我年岁不小了——”周英儿用拖腔娇声说道,脸色颇为惆怅。
“是不小了!”李嘉感觉手中之物,笑道:“我的英儿长大了,是该要个孩子了。”
“真的?”周英儿惊喜道,但随即又灰心,摸了摸肚子:“妾身陪陛下多年,还没怀上……”
“咱们多试几次!”李嘉抽出暖手,抱着娇小的躯体,亲切地说道:“这几日,我都在你殿中,定然是能怀上的。”
周英儿欢喜不已,忍住娇羞,在其脸上亲了一口。
一旁的宫娥们也颇为欢喜,后宫恩宠,皆在于皇帝,她们的主人受宠,她们自然也水涨船高。
磨蹭了好一会儿,李嘉终究没有白日宣淫。
当了六七年的皇帝,他终究还是适应的规矩。
之前年轻不懂事,经常打破规则,爽快是爽快,但惹得非议却不少,如今正是北伐之时,还是需要约束一些。
起来用膳后,太阳已经快至日中,今日没有早朝,他难得悠闲片刻,拒绝了抬撵,就信步而行,在宫中随处逛逛。
扩容后的长沙皇宫,大了近半,但依旧显得狭窄,毕竟是节度府改过来的,与东京都皇宫一般情况,作为节度府出格,作为皇宫又显得逼仄。
听说东京的皇宫,只有唐宫的十分之一,甚至站在汴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宫禁,所以后来官府干脆禁止市民在丰乐楼的顶层眺望,以免他们“下视禁中”。
“这么憋屈的皇宫大内,皇威不振啊!”
感叹了一句,李嘉就彻底抛弃了以开封作为大唐国都的想法。
中原残破,所以北方各国只有在开封,利用大运河来养活百官和军队,这也是几十年来国都一直在开封的缘由,也是洛阳至汴梁的运河堵塞,才进一步让关中落寞。
“所以,除非疏通运河,再让丝绸之路重开,不然关中绝对不适宜为国都所在。”
那么,剩下的目标,就只是洛阳了。
当然,如果收复燕云,幽州也算是国都备选。
就这般思考着,他听到了一阵朗读声,抬目一看,不知不觉自己就来到了上书房。
守门的宦官们、侍卫跪地不起,李嘉诧异道:“竟然到了这处……”
“陛下,皇子们正在读书,要不要进去看看?”田福笑着说道。
“兴师动众是要不得,就偷偷摸摸看看吧!”
李嘉来了兴致,作为家长,他是第一次来到上书房。
上书房在岳麓山度假时,不过一个小院落,但回到皇宫,立马就鸟枪换炮,腾出一个大院落,十来个大厢房,容纳个百十号人绝对不成问题。
一进入,朗朗的读书声,以及先生的呵斥声就入了耳,李嘉反而兴致越发高昂。
由于是夏日,门窗大开,从门缝望去,十几个孩童正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地读书,基本上是四五岁左右,人小,桌椅也小,一个个一本正经的,颇为可爱。
“我记得皇宫中,适龄的皇子没那么多吧!”李嘉看着这幼童启蒙班,疑惑道。
“正旦时,宣王言语几句,您就同意让宣王府的子弟也入上书房学习了。”
田福轻声解释道:“而宫中适龄的皇子,也才五六个。”
“哦!”李嘉恍然大悟,好笑道:“我都记岔了。”
宣王府某种程度来说,是皇室仅存的近亲,一起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以示恩宠,培养兄弟间的感情也是很合适的。
另一边,他又瞅见了弟弟卫王李宾,养子中山王李黑牛,两人正有模有样的进行学习,他们年岁大,学习进度不一样,自然得分门别类。
他悄无声息的离去,上书房完全没有察觉。
皇子的教育马虎不得,选的师傅更得精挑细选,李嘉学习的是清朝,严苛的教育,虽然培养的不全是拔尖的人才,但最低也是中庸。
就算是出宫开府,也得学习,直到成婚为止。
等到他们懂事后,十三四岁的年纪,李嘉准备安排专门的师傅,一对一教导,帝王之学,公开学就不好了。
朝气蓬勃的皇子们,给予了李嘉极大的动力,不为别的,没有那么多的土地,怎么让他的这群儿子封疆裂土呢?
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数目也在日渐增多,真的挺愁人的。
“我才二十八,考虑这些是不是早了?”李嘉感觉有些好笑,最起码得等个十来年,才会让人担心。
毕竟,嫡子未成人,庶子也大不了几岁,夺嫡什么的还早的很呢!
甩掉顾虑,李嘉回到了甘露殿,准备读会儿,充实一下自己,读书不多,那些大臣们拽文,引经据典时,他有些吃力。
随即,他又想,老子是皇帝,不应该是大臣适应我吗?何来我适应大臣?
丢掉书本,还是美人符合心意。
第九百五十八章
关中的消息,从京兆府在,再到大散关,再到汉中,成都,然后夔州,再到江陵,长沙。
而射声司,却从开封,探寻到了关中的消息,李嘉闻听后,神色大动,整个人都散发着别样的光彩:“长安真的收复了?”
“回禀陛下,开封传来的消息,说是虢州已然被我军拿下,京兆府,也是如此,张部署显然已经席卷了关中,宋国疲于应对,钱粮已然短缺。”
吴青也是一脸喜色,按照这个形势,统一天下的希望越来越大,让人欢喜:“听闻开封已经开始查封高价粮铺,说是处理那些不法商贩,依臣所见,其定然是缺钱粮,忍不住进行搜刮来凑足军粮。”
“哈哈哈,某早就知晓会有这样的一天。”
李嘉闻言,大笑之,说道:“前不久其还查抄咱们大唐商贾的货物,钱财,如今,还不到一个月,已经这般缺乏,开封,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距离两国开战,也才不到两个月,但北宋却山穷水尽,府库空虚,唯有大唐依旧钱粮充沛,游刃有余。
果然,对付像北宋这般的军事强国,就得用拖字诀,四面开花似的战争,哪怕仅仅是僵持,就足以拖垮其财政,让其饮鸩止渴。
硬碰硬,则属于以弱击强,要不得。
“虢州乃是潼关所在,宋国派遣多少兵马去了?领兵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