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484部分

大唐再起-第484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甩锅后,李嘉为了造成既定事实,他抽出腰间的剑,不顾后者惊恐的目光,直接插入其胸脯,再抽出,直骂道:“听闻你与赵匡胤为拜把子兄弟,那么,就与他去地下会和吧,不知好歹的东西。”

    之后,他义正言辞,又颇为感慨地说道:

    “北汉如此,皆是因为国内有奸臣当道,蛊惑国主乱为,以致于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牺牲整个太原的百姓,卖主求荣,跪契丹如父母,认蛮人为主,以致于河东之地,百姓弃家逃难者,不可胜数。”

    “堂堂的汉人,竞相跪拜蛮人,真是奇耻大辱,昔日的契丹入中原,死伤的百姓数以百万计,他们不管不顾,尤自翘首以盼蛮兵,妄图抵抗王师,真是不识天命。”

    “陛下圣明——”余下的官吏们,将士们,则叩首跪下,高呼不止,这是征服者的发言,也是为这场战争定下了基调。

    一小撮卖国求荣的奸臣,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认贼作父,抵抗王师,连累百姓受苦。

    随即,又看了一眼那么多的降臣,他寻觅不到刘继业的身影,不由得问道:“何人是刘继业?”

    “末将就是刘继业。”刘继业大吃一惊,随即又无可奈何地站出来,低下了头,等候最终处置。

    “好!”见到这个挺着将军肚,身材魁梧的大汉,李嘉认真地看了看,说道:“听闻你有个无敌的名号,如今看来,倒也是名不虚传。”

    刘继业低头,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处置吗?

    “而且,你还忠贞不二,好啊,很好!”

    李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某最喜欢的,就是你这种忠臣,如今北汉已亡,听闻你本姓为杨,那就改过来,唤作杨业吧!”

    “末将遵命!”杨业毫不迟疑地应下,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安抚了杨业后,许多文武大臣终于松了口气,刚才郭无为被杀,他们可都吓得不轻,一个蛊惑主上的罪名,不知道多少人倒下。

    如今杨业被大唐皇帝信赖,这让他们松了口气。

    随即,皇帝又去往武将的方向,对吐浑军统帅卫俦,也是一番赞叹,这种异族部队,最适合用来征讨西北了,以夷制夷。

    随后,像张崇训郑进等北汉大将,也被皇帝一一问候,一时间激动莫名。

    时间在不断地推移,太原城终究还是全部归降,偌大的太原城,终于又回到了大唐的手中,李嘉心思格外的舒畅。

    另外,安抚了武将之后,李嘉对于北汉的文臣们,却没有多少看的过眼的,射声司的调查,北汉如此的贫瘠,除了兵灾外,那些贪官们也罪莫大焉。

    节度使宰相每月俸禄都只有三十贯,底层自然更少,所以一个个的官吏如同恶鬼一般,对于百姓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北汉军队沉默,那么对于文臣就再也无有顾忌,李嘉直接让人查抄官吏,除了早就投靠自己的人外,一个都不放过。

    基本上是一抄一个准。

    李嘉甚至让人把这些财货,全部都摆放在街道上,让太原城的百姓们看看,后者目瞪口呆,愤怒异常。

    利用这些钱财,他抚恤了一些因为投石而死伤的百姓,更是从而收割一大波民心。

    两相对证,谁好谁坏,一目了然。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尔

    说白了,对于这些人的处置,就是因为北汉固守太原,又是最后一个割据小国,李嘉也就没有了顾忌,最明显的就是刘继恩仅仅获得一个应州侯的爵位。

    关键是,这应州,还在于契丹境内,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

    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后算账。

    除了郭无为外,像一直活蹦乱跳的太原尹刘继元,李嘉也看不过去,这小子从明面上看,属于刘家最活跃的一份子,也是威望最大的。

    有鉴于此,李嘉直接赐予了一杯毒酒,借口就是其妄图抵抗王师,蛊惑国主。

    这一番的查处,果然大有收获。

    虽然北汉的国库空虚的一比,耗子都没有几个,但这些文臣们捞钱,确实有本事的。

    不一会儿,汇集在李嘉的手中,就有钱两百多万贯,其余的金银珠宝不可计数,土地,家奴,荫户,以及各种地契,数不胜数。

    这样计算的话,这场仗也没有白打,成本算是回来了。

    不过,如果算上后期的奖赏什么的,根本就回不了本。

    除此之外,北汉国的穷,果然不是假的。

    户口上,只有六万户百姓,顶多三十万人,但军队,却有近五万,禁军约莫三万,可谓是穷兵黩武了。

    这一点百姓,还要养活皇帝,官吏,甚至还要朝贡契丹,其中的压力该有多大,显而易见。

    当然,这与北宋,后周时期,不断地入境劫掠百姓,也是有着重大的关系。

    偌大的十二州之地,比邻草原,只有区区三十万人,这怎么可能守住,日后用兵北方,也不足以维持后方基地。

    光是粮草,就难以为继,怎么可能大老远的从中原运输吧。

    所以,在李嘉看来,山西与陕西一样,都是缺人,不足以作为后方,以致于未来的战争成本不断地增加。

    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人口,也就是所谓的在籍人口。

    于是,他一边释放荫户,家奴,并分其家主之田与他们,然后再为其登级造册。

    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去各个山区,招抚那些因为暴政而躲避的山民,让人下山。

    当然,对于李嘉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加固太原城,稳定汾水。

    因为,契丹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他们损失数万骑兵的情况下的。

    大同。

    不远处的草原,极为辽阔,一眼也望不到边,一座坚城屹立与此,大量的帐篷围绕着城池,成群的战马不断地饮水,吃草。

    幽州总管塔尔,终于率领他的五万铁骑,来到了大同。

    说白了,对于这些人的处置,就是因为北汉固守太原,又是最后一个割据小国,李嘉也就没有了顾忌,最明显的就是刘继恩仅仅获得一个应州侯的爵位。

    关键是,这应州,还在于契丹境内,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

    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后算账。

    除了郭无为外,像一直活蹦乱跳的太原尹刘继元,李嘉也看不过去,这小子从明面上看,属于刘家最活跃的一份子,也是威望最大的。

    有鉴于此,李嘉直接赐予了一杯毒酒,借口就是其妄图抵抗王师,蛊惑国主。

    这一番的查处,果然大有收获。

    虽然北汉的国库空虚的一比,耗子都没有几个,但这些文臣们捞钱,确实有本事的。

    不一会儿,汇集在李嘉的手中,就有钱两百多万贯,其余的金银珠宝不可计数,土地,家奴,荫户,以及各种地契,数不胜数。

    这样计算的话,这场仗也没有白打,成本算是回来了。

    不过,如果算上后期的奖赏什么的,根本就回不了本。

    除此之外,北汉国的穷,果然不是假的。

    户口上,只有六万户百姓,顶多三十万人,但军队,却有近五万,禁军约莫三万,可谓是穷兵黩武了。

    这一点百姓,还要养活皇帝,官吏,甚至还要朝贡契丹,其中的压力该有多大,显而易见。

    当然,这与北宋,后周时期,不断地入境劫掠百姓,也是有着重大的关系。

    偌大的十二州之地,比邻草原,只有区区三十万人,这怎么可能守住,日后用兵北方,也不足以维持后方基地。

    光是粮草,就难以为继,怎么可能大老远的从中原运输吧。

    所以,在李嘉看来,山西与陕西一样,都是缺人,不足以作为后方,以致于未来的战争成本不断地增加。

    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人口,也就是所谓的在籍人口。

    于是,他一边释放荫户,家奴,并分其家主之田与他们,然后再为其登级造册。

    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去各个山区,招抚那些因为暴政而躲避的山民,让人下山。

    当然,对于李嘉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加固太原城,稳定汾水。

    因为,契丹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他们损失数万骑兵的情况下的。

    大同。

    不远处的草原,极为辽阔,一眼也望不到边,一座坚城屹立与此,大量的帐篷围绕着城池,成群的战马不断地饮水,吃草。

    幽州总管塔尔,终于率领他的五万铁骑,来到了大同。

    当然,这与北宋,后周时期,不断地入境劫掠百姓,也是有着重大的关系。

    偌大的十二州之地,比邻草原,只有区区三十万人,这怎么可能守住,日后用兵北方,也不足以维持后方基地。

    光是粮草,就难以为继,怎么可能大老远的从中原运输吧。

    所以,在李嘉看来,山西与陕西一样,都是缺人,不足以作为后方,以致于未来的战争成本不断地增加。

    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人口,也就是所谓的在籍人口。

    于是,他一边释放荫户,家奴,并分其家主之田与他们,然后再为其登级造册。

    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去各个山区,招抚那些因为暴政而躲避的山民,让人下山。

    当然,对于李嘉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加固太原城,稳定汾水。

    因为,契丹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他们损失数万骑兵的情况下的。

    大同。

    不远处的草原,极为辽阔,一眼也望不到边,一座坚城屹立与此,大量的帐篷围绕着城池,成群的战马不断地饮水,吃草。

    幽州总管塔尔,终于率领他的五万铁骑,来到了大同。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门关

    “杨业,朕能相信你吗?”

    杨业大吃一惊,他弄不明白,皇帝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多年来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这时候不能犹豫:

    “末将愿以死相报。”

    “好!”李嘉点点头,瞧着后者一副坚毅的模样,他心中一晒,历史不就告诉杨业的真实情况吗?

    就算不是历史,如今以杨业从未投降,面对诱惑而坚定不屈,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随即,皇帝认真说道:“雁门关,如今也算是落入了咱们手里,但是,守关的从来都是依靠人,契丹人如今发并十万,已经兵临雁门关,如今知晓的并不多。”

    “在我想来,而你久在北地,想必对契丹人很是了解吧!”

    “称不是了解,只是略知一二。”

    杨业低着头,沉吟片刻后,这才说道:“契丹人贪婪无度,逐利而走,且悍不畏死,骑术了得,而且,其多是部落组成,一旦伤亡过度,其就毫无战心。”

    “据末将所知,虽然契丹人自成一国,但平日里的争斗也是极多,消亡的部落也是不少,所以爱惜契丹本部兵卒,对于汉,奚渤海女真室韦等部落极尽压榨,奴役,战场上的先驱,也往往是这群人。”

    “所以,契丹人一旦死伤到了一定数目,他们就无法形成压制,自然就会退兵。”

    李嘉闻言,不由得感慨道:“说到底契丹人崛起不过百年,繁衍再多,能有多少?”

    少数民族崛起,基本上都是这般缺陷,女真,蒙古,不外如是,而且,别看如今的契丹人很多,但实际上真正的契丹八部人口,只有几十万罢了。

    后期不断地融合,才形成数百万的规模。

    “如此!”李嘉回过神来,目视着杨业,说道:“如今雁门关被围,危在旦夕,朕有意以你为代州防御使,兼任漠南巡抚使,救援雁门关。”

    “另外,再以呼延赞为防御副使,率领一万御营铁骑,共同北上。”

    “你可有什么要求?”

    李嘉一口气说完,然后看着杨业,问道。

    “末将别无所求,唯求数千吐浑军,以及万余的北汉骑兵相助。”

    杨业听到这番话后,十万的契丹兵马,真是令人窒息,但他从来不服输,不然怎会有无敌的称呼,所以,他自然不会畏惧。

    “可以!”面对杨业这番诚恳的话语,李嘉思量片刻后,就应下了。

    他倒是不怀疑杨业会投降契丹人,除了杨业本身的性格外,更是因为其家小都在自己手里,拿捏着命脉。

    只是有些怀疑北汉军的战斗力罢了,哪怕是号称精锐的吐浑军。

    “我与你凑个整数,两万人都与你。”

    李嘉随即又说道:“我要求也不高,解除雁门关之围,尽可能地消灭契丹人的有生力量。”

    “末将可里军令状,此番必然解雁门关之围。”杨业雄心壮志地说道。

    “好!”李嘉大笑,说道:“我在太原,为你准备庆功酒。”

    杨业收拾好心情,回到家中,对于妻子诉说着情况。

    折氏将门出身,对于局势自有一番看法,闻听到皇宫的情况后,她直言道:“陛下如此看重与你,一来是你的名声,北汉小国,也唯有你名声在外,自然须得任用起来。”

    “二来,你乃先帝义子,虽说改了回了姓,但却总脱离不了关系,重用与你,更是安抚将心。”

    “你说的很对。”

    杨业度了几步,点头道:“不过,在某看来,皇帝的心胸宽广,也是重要原因,我见许多的宋国旧将,被任免与御营中,一同北上,从古至今,有谁能有这般的心胸?”

    “此番作战,必要全力以赴!”

    杨业握紧了拳头,郑重其事地说道:“归唐第一仗,岂能坠了名头?”

    “契丹人凶悍,夫君小心才是莫要逞能。”

    折氏关切道。

    “我知晓!”杨业低头,柔声宽慰道:“有劳你在家看顾了。”

    夫妻二人对视,相拥良久。

    很快,杨业就从昔日的北汉俘虏中,挑选了上万名精锐骑兵,又联系吐浑军指挥使卫俦,一同准备出征。

    那些禁军们,本就被修城墙折磨的够呛,如今能够解放,回到军队中,满心的欢喜,而且带领他们的是无敌将军,更是欢喜异常。

    卫俦听闻是北上救雁门关,心中有些不愿,但他是降将,再怎么不愿,也只能听从指挥。

    就这般,耗费几日的功夫,杨业才勉强将他们凑在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