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499部分

大唐再起-第499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一辆略显素色的马车,缓缓地来到,进行排队。

    车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颤抖地坐着,嘴唇微张,欲言又止,一旁的两个中年人见之,不由道:“孙太公,您有何话想说,就直说吧,咱们都不是外人。”

    “哎!”老人喉咙吞咽了一下,这才说道:“咱实在是不敢想,七十来岁,半截身子入土了,还能来到皇宫,见到皇帝,这可是祖坟冒青烟啊!”

    “何止是你,我们两人也想不到啊!”

    两个中年人也不住地感慨道:“这辈子都在乡里,不曾想到,还能来到京城,更是参加中秋晏,那可都是高官公卿们才有的机会啊!”

    几人止不住地感慨,而两个马夫则轻声道:“何止是你们,我们也想不到,好好的侍卫,成了马夫了。”

    神武九年的中秋节,依旧是规模浩荡。

    这是在洛阳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新修缮而成的大明宫,也真正的让文武百官们见识到了。

    巨大的宫殿群,占据了整个皇城的四分之一,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前朝的中心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内庭有太液池,各种别殿亭观等30余所。

    由于属复国,李嘉也没有心思瞎起名,也是为了昭示正统地位,李嘉完全按照前唐时期的宫殿来取名。

    整个皇城,也如前唐一样,分为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大明宫属于举办典礼所在,也是昭示大唐富足,皇帝权威,规模最宏伟壮观,皇帝和主要的后妃居住在此;太极宫则属于东宫所在,也是皇子们学习的地方,跑马场,书库等,也在于此。

    最后的兴庆宫,则被李嘉认为是存储地,内库,书房,以及私人空间,都在这里,属于皇帝的私地,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更为重要。

    外朝所在含元殿,则承担此次重任。

    不过,此次中秋,除了文武百官,皇亲贵戚外,皇帝还下令,要求各州举荐三名地方孝义贤良入京,一同参与这项中秋宴会。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与民同乐。

    实际上,对于李嘉来说,他屁股坐在皇位,一举一动都具有深意。

    地方贤良怎么来的?还不是靠州县官吏的举荐吗?

    举荐的人,不用想,都是地方的实力派。

    李嘉的心思也很明确,他想要稳定统治根基,就得拉拢这些地方实力派。

    豪强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听话的豪强,就是好人。

    中秋晚宴,不过一些位置,就能拉拢地方,更是能够促羊皇帝的名声,惠而不费的事,李嘉一向喜欢做。

    对此,许多人出声反对:“地方举荐之人,鱼龙混杂,一旦有所不利,后果不堪设想。”

    而李嘉则不以为然,且不说这些人家族庞大,就说搜身等行为,就断绝了刺杀这种事,况且,皇位的位置高高在上,侍卫左右看顾,哪有那么容易刺杀。

    在皇帝的一意推行之下,这件事很快地就通过。

    只不过,局限于时间,覆盖范围也只是河南府,洛阳,河北府,陕西府,长安,这须地罢了。

    都是属于北方,其寓意不言而喻。

    虽然不过中午,但兴安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的马车,但却井然有序,不见丝毫的差错。

    这时,一辆略显素色的马车,缓缓地来到,进行排队。

    车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颤抖地坐着,嘴唇微张,欲言又止,一旁的两个中年人见之,不由道:“孙太公,您有何话想说,就直说吧,咱们都不是外人。”

    “哎!”老人喉咙吞咽了一下,这才说道:“咱实在是不敢想,七十来岁,半截身子入土了,还能来到皇宫,见到皇帝,这可是祖坟冒青烟啊!”

 第1129章续

    由于此次中秋晚宴比较特殊,所以侍卫们则安排的密集,不过在宽敞的含元殿,再多的人也不会感到拥挤。

    最先进宫的,自然是高官贵族,他们闲情雅致地畅聊着,悠闲的进入宫殿,这么多年以来,早就已经熟悉流程。

    而至于像孙太公这样的民间人士,则紧张异常,在宦官的带领下,缓缓地进入宫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近三丈,东西长五十步,南北宽三十步,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

    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

    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二十丈的龙尾道,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

    明清的午门,就是以之为蓝本的。

    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面对如此规模宏伟的巨殿,许多低阶的官吏都止不住的震慑,这比汴梁的皇宫荘威太多。

    官吏都般了,那些从民间而来的豪强孝义贤达们,更是目瞪口呆,与他们乡村中的庄镇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

    许多人止不住地颤抖,引起许多官吏的低声嘲笑。

    “静声——”殿院使御史,则目光如电,对着出声的官吏,低吼道,在场众人无不侧目,再也不敢言语。

    孙太公听到这话,拄着拐杖的手,差点就松了,一旁的两个同乡之人连忙搀扶,才免了一遭大事。

    与他们一起的豪强乡达们,也不曾见过这般场面,心中胆颤,但依旧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曾几何时,能见到这般多的官员,而且还一起走路。

    而且即将面见圣颜,这是何等的光彩的事情,回到乡里,几乎可以炫耀半辈子了。

    在晚宴之前,礼部早就安排人手,让他们参与了礼仪的培训,三天时间,也草草明白了的礼节。

    很快,他们这群平民,就被安排到了偏殿,正殿属于高官贵族们的,与民同乐,同在一个皇宫就不错了。

    而在正殿中,高官贵族们,按照特有的氛围,划成了一个个圈,开心的畅聊着,御史们也只能装聋作哑,对于这群人,他们毫无办法。

    宰相们矜持着,风度翩翩,而那些武将们则顾及不了那么多,依旧带有自己的粗犷。

    “国华(郭守文)不错,竟然成为了朔方节度使!”

    曹彬满脸羡慕地看着杨廷璋,轻声说道。

    “他自己的本事罢了!”杨廷璋挥挥手,也是笑容满面的说道:“机会是靠他自己把握住的,我帮不上许多。”

    “西北那地方,看样子朝廷将来用兵之地,重华能去,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潘美在一旁,也是极为艳羡。

    对于他们这个武将来说,战争才是最好的东西,有了战争才能获取钱财,官位,功勋。

    由于投降的晚,资历也不行,在刘光义曹彬担任万人的提督时,他只能担任副提督,可谓是差距极大。

    主将与副将,天差地别。

    “除了西北,河北也是需要用兵的。”

    杨廷璋如今担任五军都督府的俭事,虽然属于虚职,但对于消息的了解,还是颇多的,他面对一众旧同僚,不由道:

    “如今郭总兵(郭进)梳理河北各州县,厉兵秣马,显然是准备大干一场;山西府北面也有大同,漠南部落,也是用兵的好地方。”

    “仲询,你可以疏通一二!”

    杨廷璋轻声建议道。

    一旁的刘光义,曹彬等人,也是这般意思。

    “我再想想!”

    潘美点点头,表示明白。

    如今作为副提督,干的都是后勤日常,手底下并没有实控的兵马,虽然位阶高,但并没有用。

    而一旦出入地方,以他的官阶,最起码就是个都指挥使,手底下就有2500人,可谓是实权在握。

    把握机会,立下战功,那可就不得了。

    虚名和实权的选择,潘美不一会儿就有了答案。

    随即,他又对于曹彬与刘光义等人有些羡慕了,一起去了北汉,他就赏了点钱,这几位则增加了几百食邑,不用说,再来一点战功,就能到伯爵了。

    文官们则比较实在,一个个聊的是大唐刑统和唐末六朝传,这都是清史留名的东西,其中的羡慕嫉妒简直快溢出来了。

    不过,赵诚是首相,王溥是宰相,他们都惹不起,只能心中暗骂了。

    文武泾渭分明,各自畅谈,丝毫没有相互勾连的打算。

    而,这让一旁的李淮则有些尴尬了。

    他是宗室出身一开始也是带兵的,后来从文,在军机处领衔,说他是文人,他毕竟不带兵,但武人,他又干的是文职。

    赵诚等宰相,则脸上带着笑意,看着他如何选择。

    李淮见之,不再犹豫,直接朝着文官阵容而去,落在宰相们身后,与胡宾王一起。

    其子李夏,则很自然得朝着低阶文官而去,正七品的县令,可谓是最低了。

    武将贵族们则不咸不淡地说了两句,就不再言语。

    等待的时间过后,一应的桌案也摆放完毕,众人纷纷落座。

    这时,某个宦官高声道:“陛下驾到——”

    “臣等恭贺陛下福泽绵延!”

    文武百官齐动,行一跪三叩大礼,高声祝贺。

    “朕躬安!”李嘉摆摆手,众人起身。

    随即又是一番场面话,众人这才纷纷就位,开始享受舞蹈等节目,吃喝玩乐起来。

    只要场面不太出格,李嘉是不想去管的。

    他饮了几杯酒,就来到了偏殿,这是低阶官吏与这次庶民们的宴请之地。

    皇帝的到来,让众人欢声雷动,但拘于规矩,不敢妄动。

    皇帝每走一步,就打着招呼,语气和善,极为亲民,一众官吏止不住的激动。

    这也怪不得他们,平日的朔望朝会,五品以下的官吏,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他们一年也见不到皇帝几次。

 第1138章尊老

    与这群低阶官吏们草草的聊了几句,无外乎俸禄,家庭罢了,李嘉倒是没有以气势压人,让这群基层官吏受宠若惊。

    随即,他又挪动步伐,来到了各州县提交而来的乡老,俊俏的脸上,更是显得亲善从容,宛若普通的读书人,不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些地方的豪强乡老们,一个个激动莫名,恭敬地起身,弯着腰,等候着皇帝的到来。

    目睹圣颜,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无上的惊喜。

    对于李嘉来说,早在宴会开始之前,他就得知了具体的名单了。

    他的交谈对象,乃至于话语,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当然,作为皇帝,这些规划只是参考罢了,想说什么不还是由他自己做主吗。

    在看顾这群民间人物之前,李嘉就做出了安排,几百号人,自然不可能一一聊天,还是得选出标志性的人物。

    比如,他来到了一个魁梧的大汉身边,名叫李英武,此人乃是武将出身,但却激流勇退,回到家中,当了一个大地主。

    好巧不巧,其正好是在皇帝的北伐的邓州,不仅献上许多粮草,而且还打包把女儿送到皇帝身份服侍。

    虽然只是普通的贴身宫女,日常暖床什么的,但这份忠心,李嘉还是认可的,虽然他查看名单后才发觉。

    “朝廷也正需要你这般的乡贤,才能保民安乐啊!”

    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道。

    后者一脸的激动,黑脸止不住的涨红:“草民,草民能够报效陛下,三生修来的福气。”

    “好!”李嘉点点头,扭头说道:“赏赐十匹蜀锦,再加十匹苏绣吧!”

    “叩谢陛下隆恩!”李英武立马跪下,激动莫名。

    然后又接见了一个读书人,秀才出身,面圣很是激动,但却很有分寸,问答得体,李嘉也很欣赏,就赏赐了些御用许笔墨纸砚,以及书籍罢了,劝勉其努力读书,报效朝廷。

    最后,他见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听闻来自于长安,不用说也是豪富之家,普通百姓可活不到那么久。

    李嘉颇为恼怒道:“简直是胡闹,老人家这般年岁,千里迢迢而来,长途跋涉,一旦有所不好,又该如何?”

    “陛下息怒!”孙太公闻言,拄着拐杖,连忙说道:“他们本不想举荐我,但是草民要求而来的,我已经是快进土的人了,如今能够面见圣颜,就算是死无憾了。”

    李嘉颇为感动地点点头,说道:“老太公能来,朕心甚慰啊!”

    “老夫幼年时居住长安,大唐仍在,长成时,大唐而亡人,如今七十有四,终于见大唐复兴,真是死而无憾,死而无憾啊!”

    此话一出,宫殿众人心思莫名的沉重,又被这种氛围影响,感同身受。

    李嘉心中颇为欢喜,他沉吟道:“老太公之心,感天动地,大唐历经数十载乱世,终于再复,这对于朕,以及天下万民来说,真可谓是大喜事啊!”

    这番话一出,瞬间气氛就活跃起来,人人脸上露出笑容。

    李嘉也轻声与这位大唐“死忠”畅聊了几句,问一下其家庭状况,笑容满脸,可谓是君民其乐。

    最后,皇帝安排其一名曾孙,入国字监学习,甚至,还赏赐了其一根拐杖,让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一时间,参与这场晚宴的地方豪强乡贤们,欢声雷动,对于皇帝赞叹不已,皇帝的亲民形象以及尊老爱幼的行为,广为传唱。

    第二天,邸报就刊发文章:《皇帝之爱民》,随即副刊,又刊登《何谓尊老?陛下有言》…

    等等一系列的文章,秉承着教化万民的宗旨,邸报深刻贯彻皇帝的方针,一律使用大白话,而不用写文章的文言。

    如此一来,虽然让部分的官吏读书人不喜,但却让百姓更加的欢喜,能够听清楚,讲明白,从而了解国家大事,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业余生活最好的消遣。

    洛阳城自然也不例外,酒肆茶楼,街头巷尾,许多茶博士都在讲说邸报上的故事,吸引了大批的普通人。

    喝着两钱一碗的苦茶,听着茶博士的讲读,与附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