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5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因为他的死,动摇了军心,毕竟,当时耶律贤和萧绰并不懂得带兵,如果宋军硬拖着,不需要决战,而深入内地的辽军,必然被拖垮。
可惜,皇帝不行,再怎么预演都没用。
“嘿嘿!”萧挞凛憨厚的笑了笑,说道:“小子年轻不懂事,妄言罢了。”
“不,你说的没错!”
萧思温面色严肃,脸上还带有一丝愁绪,感慨道:“当年郭荣兵围幽州,上京慌乱,甚至许多贵勋重臣想要舍弃幽云。”
“幽州上下,也乱作一团,想要里应外合的不计其数,可谓是内忧外患啊!”
“而,如今,今上还在!”
萧思温无奈地说道:“如果再来一次,外加河东那一战,怕是幽州更盛与前日。”
这番话,可信度极强,两人也纷纷认可。
去了十万人,死伤三四成,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都有些胆寒,几乎伤了元气。
“我在幽州,听说冀王已经招募了许多溪人,渤海人,想必能恢复一些吧!”耶律斜轸道。
“只有汉人适合守城!”萧思温摇摇头,轻声道。
萧挞凛赞同的点点头,他研究天文,对于汉书倒是研读颇多。
耶律斜轸不置可否,他虽然不认可这般话,但却颇为识趣,没有进行反对。
“对了,你们游玩了几月,又与冀王交往颇深,可获知去年惨败的原因?”
萧思温颇为期许地问道。
“唐兵,不可小觑!”
耶律斜轸沉声道:“如今听闻,河北掌军的,就是郭进,此人乃是大辽的祸患。”
“这便罢了!”萧挞凛随即补充道:“我听闻,之前在南边时,唐人竟然可以晴空霹雳,然后城墙直接倒塌,太原倒是奇怪,竟然是河水倒灌。”
“是吗?”萧思温为之肃然,信心颇有些动摇,他不由得说道:“这唐国,总是有些奇招,就是不敢光明正大的打一场啊!”
“大辽铁骑天下无双,唐人自然畏惧。”耶律斜轸信心饱满地说道:
“留守万请放心,如今咱们多有准备,必定不会让唐人讨了便宜去。”
ps:今天有些累了,就一章吧,月末,求票,求订阅……
第1148章御前
正月十五,对于人口越来越多的洛阳城来说,日趋热闹起来,各色的灯火齐全,好一派盛世年华。
但,宫廷中,气氛却有些紧张。
李淮喘着气,疾步而行,偌大的宫殿,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庞大,即使有人带路,也依旧难为。
脚下的石砖平旷整齐,严丝合缝,宫殿中灯火通明,几乎所有人都在严阵以待,预防火灾。
正月十五的元宵,是最危险的所在。
“其他人都到了吗?”李淮忍不住问道。
“奴婢不知!”带路的宦官没有想到会被问道,只能轻声道:“大家伙都分散开来,您也不算晚吧!”
“嗯!”李淮收拢起衣襟,空旷的皇宫,寒风呼啸的厉害,似乎比外面更加的冷一些,他点点头,不再言语。
很快,用了近一刻钟的时间,他才算来到甘露殿,这时,双眼所望,几位宰相中,也只有邓斌,赵普,以及王溥等三人来到,转运使司的胡宾王,倒是与他同步了。
而皇帝,则高坐在软塌上,桌案上摆满了奏疏,他神色颇有些疲倦,但精神振奋,显然有大事将要发生。
这不是他第一次参加御前会议了,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这次恐怕又是一场战争了。
对于军机处来说,统筹战争,尤其是后勤,乃是他的主要目标。
“陛下——”李淮弯腰拱手,行礼道。
“坐吧!”皇帝见此,抬起头,带着一丝笑容,说道。
李淮也很识趣,他不与几个宰相齐坐,而是与胡宾王旁找个位置坐下。
“胡兄,咱两又凑一起了。”李淮拱手笑道。
“有李兄相伴,心中着实欢喜。”胡宾王也凑趣道。
“你往前坐!”而这时,皇帝见到他的位置,不由的说道,直接分开了两人。
“诺!”李淮诧异,其余人等也是如此,大家立马就明白了,战争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
这般情况下,几位宰相眼眸陷入了思考中。
如今,对于大唐来说,真正能威胁到自己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契丹人。
而为什么打契丹这个庞然大物,这是个很直接,但却毫无意义的问题。
偌大的东亚,只能,也只应该有一个中心——大唐。
而契丹,比隋唐之际的高句丽,还要具有威胁,毕竟五京之一的北京(幽州),还在人家手里。
不提其对于河北的威胁,哪怕只考虑到其对于大唐的地位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本来,在唐人眼里,天底下大唐才是第一强国,世界中心,像契丹,高丽,日本,以及其他的游牧民族,就应该来大唐学习,恭恭敬敬的朝贡,称赞。
而事到如今,却没有想到契丹人却突然雄起,挑战了大唐位置,动摇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时人的思维是:老子当了上千年的老大,竟然被区区的蛮子超了,丧失了世界领导权。
所以,历史上的北宋,就一直处于压抑状态。
被契丹人打怕了,给予岁币,在面子上,却言语赐岁币,到了仁宗时,辽人汉化太多,感觉“赐”这个字太侮辱人了,要求改成“纳”。
其屈辱程度,正如富弼谈判时的悲愤争辩:岂有兄献于弟的?可再屈辱也没用,还是在宋仁宗授意下,咬牙签了约。
对于西夏,更是毫不屈服,宁愿打仗,也要让西夏称臣,所谓的岁币,更是赐予,辈分上是君臣关系,相当于附庸国。
西夏则只要好处不要面子,又像契丹人称臣,反正也管不了我。
毕竟,赵宋死要面子活受罪,维持自己体面人的正统地位。
宋人的屈辱在于,好好的正统,竟然也被契丹人掠夺去,契丹为北朝,自己为南朝。
合着赵匡胤兄弟二人征战几十年,还只是南北朝啊!
所以,在如今人们的思维中,打契丹人,是一项再正确不过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赵诚,孙钊等几位宰相,也急匆匆而来。
面对首相,几人连忙起身相迎,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见到人都到齐了,感受着冷意,不由得让人又添了火盆,见到他们衣裳带着些许白雪,皇帝这才开口说道:
“外面下雪了?”
“刚下不久!”赵诚轻声道:“如今看来越发的大了,瑞雪兆丰年,北方看来能迎个好收成。”
在坐的泰半都是南人,如此大规模的雪花,还真的让他们不适应,不由得裹了裹身上的裘衣毛草。
“中原如此寒冷,想必幽云更加的难受了!”李嘉轻声道。
他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如今真是小冰河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天气寒冷,反常,中原如此难受,在更北的契丹人想必是更加难受。
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在座的既然纷纷点头。
“若是以往,这些蛮夷,就得南下劫掠了。”
赵诚感慨一声,轻叹道:“如今有了幽云,百万汉人的供给,为奴为俾,让契丹人不像突厥人一般,因为一场白灾,就损失惨重。”
“没错!”李嘉点点头,心思颇为阴沉,游牧民族拥有农耕,既维持了军力,又能拥抱稳定。
而到了后期,游牧民族天然的基因命脉——继承人问题,竟然也被解决了,嫡长子继承制比中原还要稳定。
游牧民族不内斗,他么的算游牧?
瞧瞧历史上的蒙古,自我分裂为四大汗国,元末,朱元璋都北伐了,元顺帝与王保保还在打,甚至王保保还坐着看戏。
所以,契丹人几乎是杜绝了游牧民族的劣势,只能毁灭与外部了。
不过,如今的契丹人,还没有进化完全,从阿保机到如今的耶律璟,几乎继位的,都得打一仗。
这对于李嘉来说,是一件好事。
“长久以来,气候问题,乃是北方蛮子躲不过的危机,如今,契丹人有了燕云供给,它已经不畏惧了。”
皇帝看着众人,语气颇为沉重地说道:“换句话来说,只要他有这个想法,契丹人随时都可以南下,而不需要顾忌气候。”
“甚至,在攻城方面,有大量的汉人帮忙,城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稳固。”
第1149章
契丹人的威胁,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若不是睡王耶律璟在位,内部矛盾极大,甚至快到了四分五裂的地步,不允许契丹有这个想法。
当然,耶律德光被腌制成人干被带回去,也让契丹人对中原为之畏惧,觊觎之心大减。
契丹人甚至在拥有幽云这个补给点后,对于中原的兴致大减,宋真宗时期的大战,甚至是迟到二十年的报复。
没错,契丹人休养生息20年,经过一系列的汉化改革,终于缓过气来,萧太后带着儿子,开始报复宋太宗的数次北伐。
虽然都是契丹人获胜,但他们们可不是北宋,防守反击胜利,就自我陶醉了。
所以,大唐就必须趁着契丹人汉化之前,将其打败,让其恢复到部落时代,重回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位置。
话说,真正意义上的天朝上国,还得是隋唐,击败不可一世的突厥人之后。
可以这样说,如今的契丹人横行天下,大唐只要击败它,就可以踏着它的尸体,直接登顶。
西北的定难军,几乎可以不战而降,甘州回鹘,六谷部等,也会被吓破胆。
虽然打契丹人艰辛了一些,但收获还是太大,这是东亚霸权的斗争,必须要进行。
深吸了一口气,李嘉感觉自己内心戏有些多,索性直言道:“事到如今,偌大的天下,只能容下一个大国,那就是大唐。”
“无论是幽云,还是什么,契丹人必须得被打败。”
宰相们纷纷点头,对于恢复大唐荣光,他们也是非常的热衷的,书籍中的开元盛世,也是让他们憧憬许久。
也许,打败了契丹人之后,大唐会迎来一个神武盛世?
一想到可以留名千古,众人心思暗涌,神色激动。
赵普也有些恍惚,又感觉不妥,他思虑片刻,这才沉声说道:“陛下,臣对于北伐幽云,也是颇为认可的,但,契丹人不同于往年的突厥,甚至,比高句丽还要难以对付,须得三思而行。”
“你说的没错!”整理好心情,李嘉点头应下:“契丹人比高句丽还要难以对付,毕竟他们没有多么多的骑兵,三十万,这是许多人言语契丹骑兵的数字。”
这个数字一出,众人为之变色。
三十万的步兵还没什么,三十万的骑兵,几乎能让人胆寒。
至于这个数字的由来,射声司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实际上是来自于契丹内部的汉臣传来的。
契丹人重视人才,丁口,耶律德光当年入主中原之后,几乎将后晋的朝堂官吏掳掠一空,许多人流离失所,去到了北方。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心向中原的,对于蛮子分外的瞧不起。
比如,后汉、后周,后宋三朝宰相的李涛之弟,李浣,就被掳掠北上,一直心怀中原,时常来往书信,可谓是最好的细作。
而,李涛与李浣,更是唐敬宗李湛之后,乃是五代少有的大唐宗室,对于大唐可有几分亲切感,充当细作,再好不过。
而若是论血脉亲近,其甚至在李嘉之上,不过,谁让他统一了天下呢!
而李涛去世了七八年了,不然能有这个宗室宰相,李嘉倒是颇为欢喜。
“陛下明鉴!”赵普脸色凝重。
“不过——”话音一转,李嘉笑道:“我从来没听说过,骑兵可以守城的。”
“今次北伐目标,只有幽云,收回这个天险,断其一臂,就暂且收兵,然后来从容应付罢了。”
“况且,这三十万,是契丹人纠集全国而成的,没有一些时间,是达不成的。”
“只要咱们速度快,不给契丹人反应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事了。”
没有幽云地区百万汉人的供养,契丹人最起码,就不再具有汉化的可能,不汉化的契丹,凭什么跟数千万人力物力的大唐来争夺霸权?
说句不客气的话,以目前的小冰河期,东北那地方白天冻死了都不稀奇,物资匮乏,就足以让契丹人内斗不已,不攻自破。
这番话,很是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毕竟在攻城这一块,大唐是最快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如江陵,金陵,襄州,乃至于太原,都是天下有数的坚城,小小的幽州自然不在话下。
李嘉更是具有强大的自信。
在攻破襄州,实验了一次棺材破城后,真切的知晓其强大的破坏力,李嘉就直接藏起,哪怕是太原这样的坚城,他都没动用。
这般是为何?不就是为了今日北伐幽云吗?
在契丹人以为偌大的幽州坚城,至少可以坚持几个月时,不到数日,就城破了,李嘉甚至能够想象契丹人的不可置信面容。
“胡宾王——”皇帝突然喊道。
“微臣在——”胡宾王一愣,连忙起身应下。
“转运使司人员,都与我调动起来,今年春暖花开之际,我要你在河北沧州,将山东,河南,河北,三府的粮草,都囤积在沧州,洛阳的粮食也不例外。”
“最起码,是二十万大军,三月之粮。”
之所以是三个月,因为到了六七月份,就是夏收,河北府的粮食可以就地征用了。
“诺!”胡宾王一算,包括骑兵在内,如果再加上损耗,没有百万石粮食,根本就不足够,各府库存粮不多,看来只能从洛阳的粮仓调动了。
“孙钊,你配合转运使司的行动。”
“是!”掌控户部的孙相公,连忙应下。
“对于,此次收复幽州,户部拿出五百万贯的预算,作为支用。”
皇帝海口大开,孙钊苦笑不已,粮食还好,那么多的铜钱,可真的不好弄啊!
但事到如今,他又没怎办?只能应下。
“军机处!”李嘉吩咐道。
“微臣在!”李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