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的人都惊诧了,满是不解。
“陛下,萧思温可是契丹人啊!”
邓斌不由得站起身,满脸的惊讶。
“契丹人又怎么了?”
皇帝无所谓地说道:“只要他能够好好的为我治理百姓,为大唐效力,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我都会用。”
宰相们依旧难以置信,面露难色,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说服他们。
“陇右府,隔着宁夏府,又有黄河天险,契丹人触手再远,恐怕也是难以接触吧!”
说着,皇帝一本正经地说道:“我选择萧思温,自然是有道理的,其本就是草原人,对于部落那一套,熟悉的很,去往陇右府,正当其时。”
“而且,陇右府很特殊,汉少而番人多,必须兵政一体,又远离中原,但若是这般,就会酿成大祸。”
“萧思温去,就没了这个麻烦,郭守文反而可以与之制衡,手段也颇为熟练,怕是正当其时。”
这般理由,算是比较合理,众人思虑一会儿,就决定听从,反正是个边地的小府,就算是玩坏了也无妨。
“陛下——”这时,赵普突然出声,模样严肃:“试看陇右府其地,加上鄯州等地,几乎是独占了河西走廊,一旦有所差错,西域瞬间断绝。”
闻言,李嘉转眼一瞧,果然,陇右府独占了整个河西走廊,一旦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但,如果把朔方与陇右分离,没有了内地资助,陇右府独木难支,绝对撑不了多久,而且府又过小,官吏增多,增加的行政成本。
思量再三,这点隐患,目前来说,并不算什么,还是稳定青海河湟地区比较好。
“目前暂且维持吧,一切等日后再说!”
皇帝轻声说道。
众人无言。
新的开疆拓土,并没有增添一个府,只是扩容罢了。
当然,郭守文也的确是人才,他通过提前收税,获得大量的牛马羊,从而售卖,得到了大量的粮食安置百姓。
甚至,军费什么的,也绰绰有余。
这样能够收回成本的武人,已经很少了。
李嘉对于郭守文,又看重了一层。
萧思温此时,却一直以散骑侍的职位,在朝廷上晃悠,悠闲,尊贵,就是没事找茬,给皇帝建议。
就在他将金日磾之事,忘却的差不多,然后悠闲的准备渡过这一辈子时,突然就有圣旨传到。
一番的忙活后,萧思温整个人都恍惚了。
“天使,可否出错了?我担任知府?”
萧思温忙拉着天使,热切地问道。
“恭喜萧知府,这是真的。”
天使笑道:“虽然远了些,但好歹也是封疆大吏,值得贺喜的大事。”
府邸上的众人纷纷贺喜,就连一同俘虏的契丹贵族们,也忙不迭地送上祝福,话里话外的,就想跟着一起过去,担任官职。
毕竟在洛阳坐吃山空,着实难受。
萧思温一番为难,只是摇摇头,什么也没答应,满脸的苦笑。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进宫。
在宦官的带路下,他见到了皇帝,也同样见到了自己的女儿萧燕燕。
萧燕燕入宫半年,已经识得规矩,看上去乖巧了许多,他一见这般,就心里颇为难受。
曾几何时,燕燕是那么多活泼可爱。
“陛下——”
萧思温苦笑道:“您还是饶了我吧,微臣只想在洛阳渡过余生。”
“你才四十多岁,岂能这般度过?”
李嘉颇为无奈道,不过,对付这个老头子,他还是有招数的:“陇右府虽然偏远,但却番人太多,普通的官吏是难以对付的,思来想去,还是丈人您可以。”
萧思温被这般重视,感觉一丝安慰,但他依旧不想出走洛阳,为大唐效力。
离开了契丹,他感觉自己的一生,已经满是灰暗。
“燕燕,已经怀有身孕!”
李嘉见状,不由得丢下个重磅消息。
“嗯?”萧思温一瞬间,瞳放大,满脸的惊喜之色:“果真?燕燕,你果真有了?”
“爹爹,我已经有了!”
萧燕燕也笑了,她开心又颇有些感怀道:“已经三个多月了,确实是怀上了。”
萧思温一时间,感慨万分,整个人,似乎填充了一些力量,精气神又恢复了着。
李嘉见此,不由得说道:“丈人,你现在去往陇右,可不仅仅是为了大唐,也是为了燕燕,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
“说句难听的话,后宫嫔妃,虽然以子嗣为贵,但娘家的依靠,也是至关重要的,燕燕过的更好,你这个父亲,可得出一分力气啊!”
这话说的,让萧思温无言以对。
“爹爹若是不愿,陛下您就别为难他了!”萧燕燕抱着皇帝的胳膊,轻声撒娇道。
“好吧,既然丈人不愿,那就……”
“不,微臣愿意!”
萧思温抬起头,郑重其事地说道:“陇右知府一职,微臣愿意去往。”
“不会为难丈人吧?”李嘉故意问道。
“不会!”萧思温说道:“安抚蛮夷,老臣自有一番心得,虽然西北与东北不一样,但老臣还是愿意尝试一二的。”
“这般,就辛苦丈人了!”
皇帝感慨道,心中略微得意。
折服这位契丹老丈人,还真得是需要一点功夫,不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水磨功夫,还怕其不行?
随着萧思温去往陇右,整个洛阳喧哗起来,契丹人担任知府,真是一件稀罕事。
不过,如果加上外戚的身份,这又显得很正常。
萧思温没有子嗣,虽然是外戚,但却属于独臣,忠诚度可以保障,也不会担心其结党营私,好用的很。
而获知萧思温之事后,符氏姐妹,也不由得结伴而来,对着皇帝就是一顿摩擦勾引:
“陛下,魏国公已经在陕西府多年了,他身体不好,奴家好担心啊!”
“父亲年岁大了,不知何时能颐养天年啊!”
两个姐妹,一个柔情,一个青春活泼,一个少妇,一个少女,一时半会,李嘉还真的有些招架不住。
“罢了罢了!”
说着,李嘉摊开手,揽着水蜜桃般的腰肢,略带着笑意:“只要你们今晚可以服侍好,一切都有商量!”
被这姐妹一提醒,李嘉才想起符彦卿来,的确是要挪窝了。
“记住,这是最后一次,后宫不得干政!!”
第1243章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帏幕,阁楼有高有低,杭州的百姓数以十万计,摩肩擦踵,夏日的汗水,似乎都浸透了地砖。
天然的壕沟在钱塘江绵延无边,数不尽的悠闲子弟,或结伴而行,或悠哉赏景,高耸的树木下,坐躺着无数踏青的女子少年,初春的西湖,越发的热闹起来,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由于没有经受战争,杭州在如今,依旧是整个南方,最为繁荣的城市,开元时期的扬一益二,已经被汴梁和杭州打破。
游人们大都穿着绫罗,亦或者绢布,短衣褐服的普通人也凑上热闹,忙里偷闲,携家带口地玩耍着,好一派盛世年华。
“哒哒哒——”
闻名遐迩的白堤上,杨柳栽种在岸边,孩童们玩弄着水花,大人们小心看顾着,稠密的百姓,人挤着人,面带着笑容。
突然,白堤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人群轰然而散,躲避不及,大量的孩童,百姓,被迫下水,成了落汤鸡。
许多孩童被吓到,哇哇大哭,老人甚至躺在地上,止不住地哀嚎。
“哈哈哈哈——”
骑马而来的数人,皆是雄俊的契丹马,肩高四五尺,奔跑起来,极为吓人。
“这北马,果然是厉害,这群泥腿子,果真是没见过!”
锦衣少年,约莫十六七岁,面色俊朗,但却毫无怜悯之心,见到数百名百姓这般哭嚎,不仅不在意,反倒是极为开心地大笑起来。
“元正,算了,这西湖有甚看的,走走走,咱们去钱塘江去,江风吹的舒服!”
一旁的少年们,也纷纷攘攘起来,满不在乎地说道,对于落水的百姓,看都不看一眼。
“走——”名唤元正的少年,也操纵起马匹,开始纵马而奔,恐吓了不少人。
一路上灰尘飞扬,百姓慌张,可谓是鸡犬不宁,繁华的杭州城,也因为此增添了不少的阴霾。
西湖旁,一座酒楼中,顶楼处的包厢中,一个胡须发白的老者,见到这一幕,不由得眉头一皱,言语道:“这是哪一家的子弟?如此放肆。”
“府君,乃是钱氏庶支!”
一旁的文臣闻言,不由得轻声道。
“嫡支去了洛阳,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元德昭冷哼一声,气恼地说道:“去,你身为杭州刺史,将这几个目无王法的少年,全都打板子去,狠狠的给我教训一番!”
“简直是给钱氏丢脸!”
“是!”鲍修让闻言,点点头,连忙应下。
“府君,您真的要去洛阳吗?”
“不得不去啊!”
元德昭闻言,不由得叹了口气,感慨万千:“我替常山王(钱弘俶)收了几年的尾,也护佑了浙江钱氏数年,已经到了极限了。”
“洛阳不会任由我继续当下去的!”
说到这,元德昭继续道:“我不在杭州,钱氏子弟,你就看顾一二了,对于那些横行霸道,目无王法的,任由他们去吧,只是莫要牵扯到常山王才是。”
“诺,下官知晓了!”鲍修让点点头,犹豫一会儿,这才说道:
“洛阳传来的消息,魏相公已经病重,如今召您前去,怕是宣麻拜下了!”
“早着呢!”
元德昭笑了笑,摇头道:“正食堂里的位置是有数的,谁都想掺和一脚,一切全凭皇宫里圣人的心思。”
“我一个老头子,早就不期盼那么多了,去往洛阳养老,怕也是不错。”
闻言,鲍修让不由得眼神黯淡了许多,让元德昭不由得笑了:“你这小子,年岁不过四十,想那么多做甚?”
“杭州刺史上去,就是通判,转运使了,你想去哪一任?”
这句话,让鲍修让大为惊喜,神色掩饰不住。
“我去洛阳,再不济也是个京官,平调是侍郎,右迁就是尚书或九卿,别的不提,让你升迁一道,还是可以的。”
“多谢府君!”鲍修让大喜,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惊喜着实让他意料不到。
“下官对于赋税之事,也无多少庙算,倒是对于通判,略有些许信心。”
“通判——”
元德昭点点头,说道:“掌管监察、司法之事,虽然不起眼,但权势却不小,比转运使好些,免得让你忍不住伸手,断了前途!”
通判一职,虽然名义上是知府的属官,但却是以小制大,对于知府有监察之权,司法上就不用说了,各种诉讼案件,都是由他处理,可以说是亲民官。
当然,通判到了府这一层,多是审核案件,对于监察上,更倾斜一些。
一时间,两人相顾无言,对于西湖美景欣赏起来,元德昭的眼眸中,满是眷恋之色。
而就在另一层楼种,某个儒雅随和中年人,看到这般横行霸道的场景,忍不住地气恼道:“他元德昭的治下,就是这般的刁民,任由狂妄的衙内肆意横行?”
“郎中勿恼,钱氏在浙江府,盘库数十载,树大根深,元德昭年逾八旬,依然是老糊涂了,极为恋旧,导致整个钱氏,在浙江府,几乎是难以制衡!”
浙江通判在一旁煽风点火道,语气上十分的愤恨,显然是记挂良久了。
“钱氏嫡系去往了洛阳城外剩下的旁支竟然这般猖狂?”
萧善文皱起眉头,颇为不解。
萧善文作为神武元年的榜眼,可以说进步速度飞快,十年时间,就已经到达知府的位置,惹得一旁的通判止不住地羡慕。
“郎中有所不知,也正是因为是旁支,与常山王扯不上关系,又姓个钱字,所以在浙江府颇为猖狂,几乎无人所制。”
通判弯着腰,连忙道:“时至今日,钱氏已经是浙江府一害。”
萧善文目前还只是吏部的郎中,圣旨并未下达,但他却提前踩点,探究一二。
“钱氏旁支,在浙江府,有多少人?”
萧善文问道。
“启禀郎中,钱氏盘踞七十载,历经五代有余,旁支庶系,加在一起,超过了五千余人。”
“怎地这般多?”萧善文忍不住说道,这也太能生了。
第1244章治浙
钱氏好像在吴越,只是待了六七十年,从钱镠到钱弘俶,虽然只有三代人,却历经了五主。
五位吴越王虽然只是三代人,但却架不住会生啊,尤其是后三位,钱佐,钱综,钱弘俶三人,乃是兄终弟及,旁支加在一起,规模越发的壮观。
当然,如今的宗室,效仿是前唐,对于女子那一支,也是包括的,如果说妾生了子,也会加入族谱。
五千多人,真正的男丁不超过两百。
听到这番话,萧善文这才松了口气。
他言语道:“治浙,先得治钱啊!”
一旁的通判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不过,萧善文并没有听他一面之词,他抬起头,说道:“走,去看看钱塘江吧!”
初春时分,钱塘江颇为温顺,水位也在低谷,平缓,许多小船在江面划行,颇为悠闲自在。
萧善的目光,则看向了阻碍海潮的大堤坝,钱塘江沿岸的捍海石塘。
钱塘江原称罗刹江,一听名字就不是善茬。尽管钱塘江潮令人叹为观止,但同时海潮也侵蚀农田,吞没农舍,使得杭州在唐以前的发展极其痛苦。
钱镠一边下令修筑海堤,从六和塔到艮山门长达一百多公里,牢不可摧;另一边又建造了龙山闸、浙江闸,阻止海潮内灌。开始建海堤时,刚建好就被冲了,于是钱镠“因命疆弩数百以射潮头”。
这在五代乱世中,花费巨资而修建水利工程的,唯独吴越国,是极为稀奇的。
“百里海堤,吴越王真是有本事啊!”
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