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551部分

大唐再起-第551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一边打着,一边问道:“到了二十下了吗?”

    “陛下,到了二十了!”一旁的宦官,从田福,换成了一个中年人,脸上堆满了笑意。

    “哦!”皇帝应下,脱下来外套,露出里面的单衣:“这打着,我还累到了。”

    “那东西别扔,还有用处——”

    宦官提起的手,又放下。

    “李黑牛,愣着干嘛,快过来啊!”趴在椅子上的李宾,早就看到李复文了,忙不迭地喊道。

    李复文心里暗骂着,这才挪动脚步,快步而来。

    “嗯,你来的倒是够慢的!”皇帝饮了杯茶,擦了擦汗,看着畏畏缩缩的李复文,说道:“爬下,脱裤子——”

    “那个长椅,就是为你留的。”

    “是!”在李宾的偷笑中,李复文脸上带着痛苦,缓缓地趴下。

    皇帝这才起身,拿起细条,看着其一脸忐忑模样,笑道:“知道我为什么打你吗?”

    “儿臣知道!”李复文低声道:“儿子不应该夜不归宿,而且,也不应该饮酒作乐。”

    “你也知晓啊!”“啪——”

    皇帝点点头,随即就是一鞭。

    一鞭,两鞭,三鞭。

    皇帝甚至打出了节奏,噼里啪啦作响。

    “陛下,陛下——”

    “别为这小崽子劝说。”

    啪叽啪叽——

    “陛下,已经够二十下了!”

    中年宦官,名唤张万,满脸的风霜,写着成熟二字,此时却一脸急切道。

    “哦?”李嘉这才反应过来,看着痛不欲生的李复文,不好意思道:“打了多少下了?”

    “二十五下!”张万轻声道。

    “噗呲——”一旁阵痛不止的李宾,突兀地就笑出了声,这让李复文越发的难受了。

    “嗯?”皇帝反应过来,看着偷笑中逐步变脸的弟弟,不由得嘴角翘起,道:“既然这般,我一向是公平公正的,再给卫王殿下,来个五连鞭,痛快一番。”

    随即,在其猝不及防下,皇帝来个五连鞭,啪啪作响,李宾脸色骤变。

    一旁本就痛苦的李复文,刹那间似乎忘却了痛苦,大笑起来。

    好一对难兄难弟。

    皇帝将细条拿下,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今个,打你们,就是让你们长长记性,年岁十三,就饮酒,宿醉,还夜不归宿,与废物衙内有甚的区别?”

    听到这话,李宾与李复文二人,欲言又止。

    “哼!”李嘉冷声道:“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管不了,但你们,不到十六岁,就不得接触女色,酒水,学习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历代以来,那些年轻早夭的,都是年岁太轻,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年少不知身体的宝贵,日后就苦痛不已了。”

    “记住没?”皇帝再次呵问道。

    “臣弟(儿臣)知道了——”

    “给他们上药吧!”皇帝挥了挥手,让一旁的太医进行治疗。

    他本就只想给他们一点教训,而不是要他们的命。

    到了这时,皇帝突兀地感觉,自己总算是尽到了父兄的责任了,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

    “陛下,河北知府陶谷求见——”

    张万轻声道。

    “那就让他进来吧!”皇帝挥挥手道。

    “那,这……”

    “这有什么,两个小崽子被教训,就得让人瞧瞧,好知羞耻!”

    李嘉直接说道,只有让人看见了,才能让自己这个严父严兄的名声传出去,这顿体力消耗,不能白干。

    一旁的李宾、李复文二人,顿时愁苦万千,十三岁的年纪,已经知羞耻了,此时恨不得捂住脸。

    明德门前,陶谷正在等待着,但却思绪万千。

    他本人去往河北府,本来就是为了调理地方,筹措军饷,为北伐大业助力。

    如今,过去两载,他的任期未到,就召回洛阳,再让他颇为疑惑:“难道是陛下对我有什么他用?”

    尚书什么的,他已经不追求了,唯独对于政事堂,期望极深。

    到了他这个年岁,再不当就来不及了。

    不过,多年的为政生涯,告诉他,一切没那么简单。

    歇了口气,年已六十七岁的他,早已经大不如前了。

    “陶知府,请跟我来!”

    随着宦官的脚步,陶谷再次欣赏了一番皇宫的美景。

    数年未至,皇宫越发的豪华奢靡,让人目不暇接。

    就如同大唐的国势一般,日新月异,着实看花了眼。

    待来到御花园时,他突兀地就看到,两个少年,正趴在椅子上,屁股光溜溜的,满是血色,似乎被上了药,哼哧哼哧的响着。

    痛,的确是痛。

    “河北知府陶谷,叩见陛下!”

    陶谷行礼道。

    “免礼,卿家快些起来吧,年岁这般高了,快坐下!”

    皇帝一向是尊老爱幼,忙不迭地说道。

    寒暄了一阵子,皇帝若无其事道:“这两个皮小子,宿醉,偷喝酒,某就打了一顿,长长记性!”

    陶谷忙不迭地赞叹道,该打,陛下打地太好,严父出孝子!

    这番,皇帝才道出了实情:“陶卿家,可曾知晓小麦?”

    “小麦?”陶谷有些惊讶,他言语道:“民间杂然而有,只是不常见。”

 第1254章两条腿走路

    “朕有意推广之!”

    皇帝沉声说道。

    随即,皇帝将小麦的优势一一述说,而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可以一年两收,冬小麦的重要性。

    而在此时,粟米,虽然种植了上千年,但其一直是春种秋收,耗费的时间接近一年。

    春小麦与冬小麦配合,几乎是缩短了一半的时间,虽然农民不得闲,但却给予了朝廷更多的钱粮。

    光是凭借这一点,就足以说服陶谷认可小麦了。

    当然,小麦不如粟米的,就是口感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小麦当做杂粮,价格不及粟米的一半。

    如此,百姓们自然热衷于种植粟米,而嫌弃小麦。

    陶谷自然知晓这些,他颇为热情道:“据微臣所知,民间的磨坊已经大规模产生,虽然没有水磨那般便利,但用骡子,驴等牲畜,也能带动。”

    “没错!”皇帝点点头,说道:“据我所知,小麦磨成粉,成为面粉,无论是蒸饼(馒头),还是馒头(包子),味道都是极好的,不比粟米差。”

    说着,皇帝看了一眼低声哀嚎的两个少年,让张万把他们带下去,这才说道:“朕已经让人从河南府进行推广,其水利颇多,建立的水磨自然多,百姓们倒是颇为愿意,累些能多赚些粮食,也是值得的。”

    “所以,您是想让老臣,在河北府,推行小麦?”

    陶谷拍着胸脯,说道:“这般利国利民的好事,老臣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

    皇帝点点头,让其坐下,上茶,随即轻声笑道:“推广起来,倒是不难,一般而言,小麦与粟米,都得脱壳,但,河南府推行开来,乃是应允了,不脱壳也收。”

    “换句话来说,朝廷这是让利给百姓啊!”

    小麦的脱壳出粉率,基本上在八成左右,而古代,无论是粟米,还是稻米,缴纳的赋税,就是得脱壳的。

    也就是说,大唐十税一,实际上是八税一,或者七税一,对于百姓们来说,依旧是重担。

    不过,好处在于,除了转运使司,没有其他人收税,也没有其他的杂税,比之以往,更是轻松了数倍。

    陶谷闻言,点头赞叹。

    虽然看上去让利了两成,但一旦普及到府,假若河南府夏税两百万石,那直接损失,就是四十万石,普及到全国。

    年入六千万石粮食,可以说直接没了一千两百万石。

    也幸好,南方的产粮大府,几乎都种植水稻,只有北方才有机会种小麦。

    “前所未有,前所未有——”

    陶谷忍不住地赞叹道,止不住地夸赞明君,如此大的让利,简直是不可想象。

    唐末以来的乱世之中,哪个朝廷不是绞尽脑汁地收刮钱财,像如今这般让利的,反而是闻所未闻。

    “圣君啊——”陶谷忍不住拜下。

    “快快请起!”

    皇帝连忙搀起,心中格外的满意。

    看上去,他让利了,让了两成。

    但实际上,他确实在做大蛋糕,只要小麦普及到北方,产粮不说翻一倍,哪怕是半翻,就足以让朝廷赋税大增。

    做了好事,得了名声,而且还获得了实利,这才是李嘉想要做的原因。

    一个冬小麦,就足以了。

    多一茬收成,就多一道赋税,即使让步了,也不碍事。

    而且,李嘉可以说,也是为后代留下一个后手。

    等到后期,朝廷赋税不够时,改成收面粉,税收起码得涨了两三成,多了几百万石的收入。

    “有此良策,微臣以为,自然是毫无阻碍!”

    陶谷喘了口气,面目舒放,笑着说道:“河北府正好可以普及,如此,也算是利国利民。”

    “只是不知,陛下为何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各府,岂不是更应该普及?”

    “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皇帝笑了,总算说到关键了,他忍不住地说道:“前几天,洛阳府尹李怀恩给我上了一道奏疏,言语的是洛阳人口之事。”

    “他说,洛阳的人口,数年来,翻了两三倍,如今已经达到了八十万,若是再不控制,恐怕漕运自东而西,大部分的船只,只是为了粮食。”

    “到时候,朝廷对于边患,乱民,灾害等,皆不在意,唯一所盼的,就是东粮自来。”

    “漕运之事,稍有差错,就会是天翻地覆的大动静。”

    说着,皇帝不由得看了一眼陶谷,说道:“朕一想到未来这般景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听到皇帝这般言语,陶谷直接说道:“陛下所言,可是说的永济渠?”

    “没错!”皇帝赞叹道:“永济渠,自幽州,沧州而入洛阳,如今多有堵塞,但仍旧是一条可以利用的沟渠。”

    “河北府以及北都,沃野千里,良田万顷,作为粮仓,再适合不过,只要将堵塞的永济渠贯通,到时候河北之粮,就可直入洛阳。”

    “洛阳城,也能两条腿走路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隋唐大运河的存在,让河北府的粮食,可以顺利的到达洛阳,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而陶谷的任务,就是经营河北,疏通运河,从而让洛阳多一条粮道,商道。

    因为通济渠,汴梁就这般繁华,而如果加上永济渠,那洛阳不得起飞了啊!

    一番交心后,皇帝画了下大饼:“不及两三载,政事堂必有你的一席之地!”

    陶谷闻言,浑身战栗,这才是他念兹在兹的事情啊,他竭尽全力,说道:“老臣必然不辜负陛下期望!”

    随即,陶谷昂首挺胸而去,精神抖擞,充沛至极。

    皇帝笑了笑,然后看到了那摆放行刑后的两条长椅,略微还撒着点血迹。

    “将这两个收拾起来,给我放在上书房,让那些皇子们瞧瞧,长长记性!”

    “喏——”

    李嘉从皇子又想到了自己的妹妹,长公主李薇儿,心头就是一阵烦躁。

    十三岁了,是时候订婚,然后十六岁嫁出去,让皇宫早日清静一些。

    自己的皇室淑女培养计划,都被这个捣蛋鬼给破坏了,真是太让他难受了。

    “必须得嫁出去才行!”

    皇帝坚定地说道。

 第1255章惊诧

    定下了两条腿走路的国策后,李嘉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满足,他依旧决定,要把南阳盆地的粮食,运转到洛阳来。

    别的不提,西川巴东二府,可是数百万人,多年来的富饶,可用的钱粮数不胜数,顺江而下,到达江陵,再转北上,到达洛阳。

    这就更让李嘉有了积极性,

    到了午时,似乎是心有所感,皇帝来到了太妃处。

    果然,李卫与李复文两个小子,正趴在塌上,撅着屁股吃着零食,一边唧唧歪歪地说着,似乎在控诉皇帝的恶行。

    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则兴高采烈地来回蹦跶,欢快急了,显然对于这两人的处境,有些幸灾乐祸。

    “陛下到——”宦官高喊一声,所有人心中一凛,忙不迭地迎接。

    望着极为活泼的李薇儿,李嘉不由得眉头一皱,忍不住的说道:“作为长公主,本应该以身作则,如今这般嬉笑打闹,成何体统?”

    “薇儿知道了!”碰到了这个皇帝哥哥,李薇儿撅着嘴,不情愿地说道。

    而这时,太妃侯氏则转移话题,笑道:“陛下将这两个皮猴子教训一顿,果真是大好,得多来几回才行。”

    皇帝目光看着两人一眼,瞧着其胆怯委屈的模样,他不由得被逗笑了:“也是我多年来疏于管教的缘故。”

    “两个小子,叔侄狼狈为奸,宿醉不起,出了宫,就学会了饮酒,若是不仔细管教,日后可不得如何了。”

    “陛下言语的是!”

    侯氏心疼地看了一眼儿子,这才说道:“今个一家人难得聚一聚,皇帝就吃顿饭再走吧!”

    “嗯!”李嘉点点头,随即坐下。

    李宾与李复文二人,也是皮糙肉厚,上完药,就好了七七八八,吃饭时狼吞虎咽,显然是一早上就没吃。

    李薇儿则偷笑着,笑成了一朵花儿。

    见此,皇帝不由得摇摇头,心思涌动,说道:“薇儿年岁已经不小了,是时候给她订门婚事了。”

    “薇儿才十三,有些太小了吧!”

    侯氏不情愿地说道。

    “先把婚订下来,等十六岁时再嫁出去,几年时间,夫妻培养些感情,也是极好的。”

    皇帝装作没看到其满脸不情愿的表情,继续说道。

    “也好!”

    侯氏点点头,叹了口气:“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应当的,有你这个哥哥操心,我就放心许多了。”

    “大哥,订婚也不是不成!”

    李薇儿眼见挡不住,只能气恼道:“但是未来丈夫,得由我来挑!”

    “胡闹!”侯氏连忙呵斥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岂能这般乱来?”

    “没事!”李嘉来自后世,思维倒是开放了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