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553部分

大唐再起-第553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但依旧诧异。

    在交州,何曾见过这样般多的人,南来北往,方言各异,但一个个聊得热火朝天,好不快活。

    他守着一张桌子,就这样坐着等着,许多消息纷至沓来。

    “听说了吗?长公主订婚,再挑驸马呢!”

    “嘿,今科春试,想必又是江西府占多了——”

    “今年还是六十人,名额扩充,还是别抱希望了……”

    他听着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饮了这杯酒,这比交州有意思多了。

    “嘿,你说交州都护府在哪里?”

    “听说在岭南还要南的地方,烟瘴之地,到处都是长虫,碰到个小孩,一口一个,比大虫吓人多了——”

    这时,他突闻家乡的事情,耳朵瞬间就竖了起来,仔细聆听,人在洛阳人中听到交州,可真是难的很。

    嘴角不觉地翘起,突然一种与之荣焉的感觉。

    “邸报上说,那张都护,才三十七呢,就劳累病卒了,真是太可惜了。”

    “是啊,真是可惜,堂堂都护,就这么没了。”

    “好官本来就少,又轻易折了,真是无奈……”

    听到这里,黑脸男子突兀地站起,对着谈话的两人,瞪大了眼睛,猛然问道:“你们是说,交州张都护,病卒了?”

    “是啊!”两个男人大吃一惊,见其这般模样,不由得说道:“邸报上说的,我们也是听说书人说的,很仔细,听了三遍。”

    “张都护——”

    黑肤男子闻言,不由得眼角含泪,止不住地哀伤。

    “这位小郎君,你可是张都护的亲人?”

    一旁的老者,见其那么悲痛,不由得问道。

    “并不是!”黑肤读书人抬起头,腔调有些别扭:“我是从交州而来,千里迢迢来到洛阳,临行前,乃是张都护送别,不过数月,就阴阳两隔了,所以悲从心来!”

    其他的闻言,不由得赞叹其真性情,感慨万千,一时间,黑脸读书人哭张都护,反而成了某个杂谈。

    PS:求票,求订阅

 第1258章偷梁换柱

    “荒唐——”

    洛阳城中的任何一条消息,都逃不过皇帝轻声眼睛,用个夸张的比喻,那条水沟堵住了,皇帝都是第一个知晓的。

    只要他想,就能知道。

    而,交州士子哭张都护的事情一传出,李嘉就感觉不妙。

    这小子是在刷威望啊!

    为何?

    就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春试,以及最后的殿试,从而想要获取更大的名次。

    这让李嘉颇为气恼,这种下作的手段,他还偏偏挡不住。

    无他,虽然说,科举已经开始实行糊名制,甚至严厉打击请托等行为,但依旧风气数百年,还是有些许遗留的。

    而,博取名声的举措,李嘉其实并不在意,名声再大,考取不了,也是白搭。

    让他气恼的是,这种哭地方主官的行为,以及百姓们夸赞等来看,从中央到地方,依旧存留有州郡为国的风气。

    也就是说,一州的百姓,把州刺史当作主君来效忠,尊敬,这是从两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如今依旧还有。

    比如,在避讳原则上,明清时期,只需要避讳皇帝家族,而在唐宋时期,地方州刺史,以及其家属,也得避讳。

    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在北宋时,常州太守田登规定,在他治下的人们都要避讳其名字,谁误犯了,他就很打板子,很多吏卒因此挨了板子。

    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灯”(谐音“登”)改叫“火”。此州有个惯例,正月十五摆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本是点灯三日,但只能贴布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百姓看到后,惊慌失措,以为要放火三天,纷纷逃走。

    避讳,就是州郡为国的缩影。

    像是刺史父母去世,得禁婚丧嫁娶,为其守孝数日,亦或者生辰放烟火庆祝等。

    这种风气,也是地方割据的助推器。

    皇帝眼见之,怎么不生气?

    但风气这种,只能慢慢改良,而不是一言而断之,哪怕是皇帝,也没有这样的权力。

    “让射声司给我盯着,地方上若是有避讳地方主官,或者生辰庆贺,丧事服孝等逾矩之事,一律禀告!”

    李嘉咬着牙,说道:“朕就不信了,还真是扭转不过来了。”

    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月的春试,已经到来。

    洛阳的贡院,显得格外的宽敞明亮。

    早在扩建洛阳之初,礼部的贡院,就是重中之重。

    考虑到国土广袤,读书人的增多,所以,洛阳的贡院,考试的窄屋,超过了三千座,而且还预留了大量的空地,足以继续修建。

    后世所谓的雨房,厕房,都没有,几乎做到人人平等,就算是影响,也是同样的。

    有人说了,这样狭窄的空间,不利于士子们进行考试,影响成绩。

    但皇帝直接驳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点苦头都吃不了,还当什么官?难道就是选他们来享福的吗?”

    所以,为了考试公平,脱衣搜身这种,也没有被禁止,继续保持下去。

    严格的搜查制度,对于普通的举人来说,虽然羞耻了些,但却是公平的保证,为了官位,这点又算的什么?

    而早在半个月前,元德昭就入了贡院,成为了主考官。

    这下,直接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要知道,早在二月份,皇帝就安排邓斌作为主考官,也就是知贡举的身份,临到考前,就突然变卦,简直是太匪夷所思了。

    有人猜想是皇帝故意为之,虚晃一枪。

    有人说是元德昭恳求,也有说是邓斌身有疾病,难以监考。

    邓府。

    “呸——”邓斌直接将眼前的一箩筐礼物都扔了出去,烦躁道:“早就与你说,莫要收那些礼品,如今到好,看你日后怎么办?我怎么见人?”

    “这也怪不得我!”妻子不以为意道,心疼的看了一眼满地的礼物,委屈道:“他们直接扔下东西就走,又留下了名帖,我若是不收下,你的名声早就败坏了。”

    “哎!”叹了口气,邓斌坐起,有气无力道:“从今日起,你就关上大门,在春试结束之前,莫要打开,就言语我病了,见不得人!”

    “哎!”妻子也是一脸失落,那么多的礼物,而且只是前期的,事成后可有不少呢!

    邓府关上的大门,惹得不少人骂娘。

    钱财什么都不提,就言语浪费的精力和时间,足以让那些胸有成竹之人,惊慌失措起来。

    只有半个月的功夫,主考官与同考官,都进了贡院,肯定无法打通关系,真是太恶心了。

    政事堂中,孙钊悠哉悠哉地坐着,看着一份份的奏疏,不由得笑了起来。

    “相公为何发笑?”王溥放下手中的东西,问道。

    “不为何!”孙钊摇摇头,说道:“就是想到了邓文美,前两个月何等的风光,门庭若市,恐怕门槛都被踏破了,都是请托的,听闻巡捕司都得派人去维持街面。”

    “哈哈哈,如今,他一朝病假,让许多人的打算落了空,平白无故的遭受不少的埋怨,之前有多得意,如今就有多失落!”

    孙钊这番话,让政事堂上下不由的都笑了起来,这局势,太过于颠倒了,让人忍不住开怀。

    “早先,某就怀疑,按照以往的规矩,都是提前半个月,今年何以提前两个月,果然,其中有名堂啊!”

    王溥笑了笑,忍俊不禁道:“别说,邓相公病的,倒是颇为应时。”

    这下,所有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而后宫中的皇帝,也是心情格外的欢畅,他左拥右抱,大笑道:“那些高官衙内,勋贵子弟,还以为找到了窍门,乐不可支呢,谁知,朕,玩了一手偷梁换柱,这下子他们傻眼了。”

    周英儿则娇憨道:“手太深了,有人呢!”

    “陛下太坏了!”

    “不,陛下太聪明了!”林玳儿则双目明亮,赞不绝口道:“科举本就是为国选士,那些富贵子弟妄图走捷径,就得活该被骗。”

    “没错!”

    皇帝双手不停地探索着,目光却颇为深远:“公平二字,是科举的灵魂所在。”

 第1259章改任

    神武十一的初夏,格外的难熬。

    在这种氛围中,六十名贡士,通过了春试,来到了殿试。

    最后一轮殿试,反而是最轻松,但也算是最激动的,一甲二甲,三甲,皆由此产生。

    两千入六十,多大的比例啊!

    皇帝作为殿试的主角,在策论的题目上,再三思虑,最后,想出了一道时政题:总结历代方法,试论如何治理漠南草原部落?

    这是一道真正的难题。

    李嘉可以肯定,即使是朝廷上的五六品官,都难以述说得当,更遑论普通的学子了。

    不过,这种难题,只要叙述的可以自圆其说,就足以录取了。

    六十人颠倒了下名次,本次状元,竟然不再是南人,而是北人,河北府人。

    李嘉甚是欢喜。

    也对,河北人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清楚了解的很,自然知晓许多。

    钦定下前十名的名次后,李嘉就觉得没了意思,就直接按照考官们的想法进行排序。

    这下,皇榜一贴,整个洛阳人流如织,密不透风。

    张狂的,苦笑的,疯癫的,狂喜的,群魔乱舞,数不尽的情绪喷涌而出,人们对于进士们格外的追捧。

    虽然说,秀才举人也可为官,但哪有进士风光?骑马游街,行走御道,琼林酒宴,前途无量。

    而,稀少的六十人中,陕西府全军覆没,山西府仅有一人。

    整个北方进士,只有区区的二十人,只占据了三成。

    而,即使中原一直嘲笑讽刺的岭南,都有两人进士及第,这让这几府,成了笑话。

    “直娘贼”

    陕西府,耀州。

    符彦卿得知陕西府几无一人进士及第后,气得直骂娘:“偌大的陕西,去往洛阳的举人,超过百人,竟然无一人中了进士,真是一群废物。”

    自从把府治从长安搬回耀州后,符彦卿的脾气,就日趋的烦躁。

    别的不提,光是从热闹程度上来说,耀州是远远不及长安的,即使长安也不过一二十万人。

    没有多少好玩的,耀州土地贫瘠,又无法立下功勋,符彦卿一把年纪了,在陕西,着实待不住了。

    “我那女婿,说话不算数啊!”

    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雄鹰,符彦卿骂骂咧咧后,整个人都瘫坐下来,着实没有多少心情。

    “府君息怒,陕西府人志士本就少有,水平难有及得上南人的,下一次定然会好!”

    通判无奈地劝说道。

    “哼!”符彦卿年纪大了,对于这番话已经听腻了,他叹了口气,说道:“前阵子,圣人不是发下谕旨,要求设县学,州学,府学吗?振兴教。”

    “传我命令,让各州先设州学,县学慢慢来,年底必然要建成。”

    “至于府学,府库中拨出一千贯出来,建立府学,延请名师。”

    “你别看脑子是个武夫,但对于读书人,可敬佩的紧!”

    见到众人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符彦卿得地捋了捋胡须,说道:“那几十年的乱世,多亏了读了许多书,才算是熬过来。”

    幕僚属吏尽皆叹服。

    “府君,府君,朝廷来了消息”

    这是,府衙的小吏,气喘吁吁的奔跑而来,不住地呐喊着。

    “这是朝廷发下的告!”

    符彦卿眉头一皱,接过一看,随即又舒展开来,花白的胡子,越发的柔顺起来:“哈哈哈,朝廷让老夫回京叙职,看来,陕西府是待不久咯!”

    “恭喜府君,贺喜府君”

    都知晓其一对女儿入了皇宫,众人满心的羡慕,这渭北地区,着实不好待啊!

    “哎,没什么好祝贺的,某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只能回到洛阳养老咯,诸君保重!”

    骑上马,符彦卿老当益壮,似乎想起什么,他扭头说道:“府学的话,一千贯怎么够,再提一千贯,这可是府里的颜面,某在耀州的私宅,就当做府学所在吧!”

    耀州上下为之动容,而其下长安府,则欢声雷动,去往洛阳的二十个举人,竟然有一人进士及第,比陕西府强上太多,长安府上下,与之荣焉。

    长安知府,乃是在后周,赵宋时期西京留守向拱,如今担任长安府尹一职,虽然长安府位置崇高,但却不如之前西京留守那样显要。

    毕竟,如果长途奔袭的话,洛阳兵马,一日可至汴梁,其就是郭荣安排的西大门。

    向拱治长安以来,一改之前治洛的松懈怠慢,而是兢兢业业,使用了十二分的气力,终于让长安恢复了些许元气。

    也因为目睹了其能力,皇帝一道谕旨,让他转任陕西府知府,加工部尚书衔。

    高职低配。

    这也是对于其的弥补。

    长安与陕西,地位还是不同了,只能在官衔上弥补。

    “陛下这是信我啊!”

    就其他人为此不平之际,向拱则吐露心声,感慨道:“我以降臣,担当一府大员,陛下怕我委屈,加了尚书衔,如此明君,怎能不让老臣感激涕零?”

    于是,接到谕旨不到三天,向拱就收拾行囊,去往渭北的耀州。

    而接替他长安府尹职位的,乃是湖北知府韩熙载。

    知府是正四品,而府尹是从三品,对于韩熙载来说,不亚于半步跨入了政事堂。

    要知道,首相也才正二品,其他宰相,也不过正三品罢了,只要他再升迁一次,就是迈入政事堂了。

    而此时,他已经六十九岁了。

    一时间也涕泗横流,难以言表。

    多年的抱负,即将舒展,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千。

    陛见完皇帝后,韩熙载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府,探望周宗,南唐司徒,太傅,其已经缠绵床榻多日,就连皇帝,也探望多次。

    床榻旁,周娥皇暗自垂泪,眼眶通红。

    李煜突见韩熙载,有些尴尬不知所措,兀自的站在那,身体僵硬。

    而韩熙载深鞠一躬,忙不迭地转身而去。

    “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