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564部分

大唐再起-第564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行文书,竟然欠缺纸张。

    吐蕃人,竟然没有了纸。

    亦或者说,战乱多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帝国,不仅丧失了国家,而且还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带来的手工业,毁于一旦。

    这边说下,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并不是屈辱的和亲,而是在吐蕃人求取的婚事。

    文成公主,是在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唐军占据党项吐谷浑等陇右地区。

    而金城公主,则是唐休璟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悉薰热到唐朝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的。

    都是宗室女。

    扯远了。

    郭守文是读书人,自然清楚,畅通的文书,乃是朝廷指令的触手,必然是要有的。

    在寻访了多日后,终于得到了吐蕃时期的纸——狼毒纸。

    采取的是高原上常见的狼毒草,制造而成,乃是吐蕃特殊情况下,异变而成。

    狼毒纸,不仅可以书写,而且也可以糊窗做账。

    其品质可以跟高丽的狗皮纸相媲美,这种纸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容易被虫子咬,能够长期保存不腐烂。

    制造而成后,郭守文喜极而泣,立马就书写信件,去往各地唐兵,要求他们尽量输送青稞来那曲,这里的缺粮了。

    不对应该是缺酒了。

    青稞酒美味异常,郭守文见之,又品之,立马就觉察了商机。

    可以用青稞酒,来销售河湟地区,乃至于河西走廊,用利益,让大家黏在一起,从而建立牢靠的统治。

    甚至,他还发布军令,鼓励唐兵与蕃女结合,但却不允许与贵族联姻,防止被颠覆收买。

    随即,他又到处寻摸工匠,将吐蕃时期的锻铁工艺,重新拾缀起来,来到吐蕃数月,将士们的武器已经消耗太多,急需补充。

    可以说,咱们的郭将军,凭借着一己之力,让高原生产力大规模挺进,几乎恢复到吐蕃崩溃前的时期。

    而吐蕃的制胶,以及毛织,不提也罢,自给自足罢了,出口属于丢人现眼。

    锻铁和造纸,已经让吐蕃人见到了文明的光芒了。

    ……

    而,从吐蕃,到河湟,再到凉州,长安,洛阳,两个多月过去。

    那曲会盟结束一个多月。

    入高原近四个月后。

    八月初,皇帝终于收到了来自陇右府的胜利消息。

    不过,在这之前,出兵之前,朝廷就收到了请战奏疏。

    萧思温与郭守文二人,大肆宣扬河湟的危机,表示若不南征,和尚就会让河湟地区大乱,陇右不安,威胁河西走廊。

    随即又大肆贬低吐蕃的实力,言语其百万人竟有十一国,各地割据,乃是千古难逢的好机会。

    并且他们拍的胸脯保证,只出兵万人,而且自备粮草,不耽误朝廷钱粮。

    朝廷上下,对于这般擅开边衅,极为不满,甚至对于其言语吐蕃混乱,也是不可信的。

    政事堂也是如此,宰相们深信,这些话语不过就是欺骗他们,想要谋取功勋的花言巧语,不值得相信。

    但是对于李嘉来说,高原自从吐蕃帝国崩溃后,就一蹶不振,三番五次的被蒙古人蹂躏,建立王朝。

    况且,佛教大行后的吐蕃,已经没有了实力了。

    皇帝力排众议,同意了请求。

    只是,他同意的时候,郭守文已经出兵南下了。

    所以,差不多四个月后,他就受到了报捷书。

    郭守文是这样写道:末将驱兵南下,历经荒漠野山,或缺水,或山崩,或险路,或疾病……臣等不畏艰险,终于到了吐蕃……

    三日小战,五日大战,月余,即入那曲,约莫鄯州两千里,终于灭七国,而促盟……

    随同而来的,还有大量用藏文,汉字书写的效忠状书,一百多个贵族,代表着数十万,或者百来万的人口,向大唐皇帝效忠。

    甚至,贵族们齐齐向皇帝献上圣神赞普的尊号。

    赞普,就是吐蕃的皇帝称谓。

    如果加上这个称呼的话,那么到了如今,李嘉的头上,就有了三顶皇冠。

    大唐皇帝,草原天可汗,吐蕃部落赞普。

    三项桂冠加冕,让他的权势越发的不可阻挡。

    而李嘉对于赞普的称号,也欣然接受,甚至,他都萌发想要去高原逛一圈的打算。

    不过,考虑到高原反应,他才作罢。

    之后,他兴致大发,升郭守文为洮州侯,食邑四千户,兼任吐蕃安民使,暂时治理吐蕃本部。

    对此,政事堂表示不满。

    孙钊直接言语道:“吐蕃远离洛阳数千里,即使是河湟,也有两千余里,朝廷鞭长莫及,力有所逮,这等蛮荒之地,要之无用,甚至还拖累朝廷。”

    “异日大军平叛,岂不是要亏空国库?”

    “陛下!”王溥也颇为认可,忙不迭地劝说道:“吐蕃与西域河西不同,其本就不是唐土,其民茹毛饮血,不知廉耻,伦理,所获无多,纳入直属,颇为不合。”

    “臣以为,朝廷只须收纳些许朝贡即可,对于吐蕃本部,分而治之,以蕃治蕃,只要其分裂割据,不再一统,无法威胁陇右就行。”

    这句话,是朝廷百官的心里话。

    河湟地区,本就是远的不能再远,再去两千里的吐蕃,那就根本想象不到,还不如羁糜之。

    归根结底,吐蕃还是太远了。

    听着这些官吏的言语,皇帝面带笑容,就这么听着。

    这些话,自然是情真意切,利国利民的言语。

    再这般的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国土扩张太大,难以维持,必然就会崩盘,吐蕃地区,哪怕在元明清,也只是羁糜自治罢了。

    无论是设府,或者是都护府,都不适合吐蕃高原。

    因为,在那么远的地方,官吏必然是长久难出的,流官制不合适。

    “朕都听明白了!”

    李嘉摆了摆手,说道:“虽然说扩充国土,但终究是力不从心,国土并不是越大越好的。”

    “有鉴于此,朕,反而有了新法子,极为适合。”

 第1283章谈心

    “大王,起来了——”

    洛阳的天,灰蒙蒙地亮着,秋日到了,零零散散地下起了雨丝,如同纺车上的线,络绎不绝。

    李宾揉了揉眼睛,房间种的灯火,也在这一瞬间被点燃,鲸鱼脂肪制作的蜡烛,参杂着香料,散发着别样的香味。

    “几时了?”李宾伸了下懒腰任由宦官服侍,穿起了衣裳。

    “卯时三刻了(545),您还得去上书房读书呢!”

    宦官亲切的服侍着他,然后又端上热粥,让他一口口地吃食着:“这是立德坊李氏做的粥,还有胡饼,一大早就送过来,掐着点,还热着呢!”

    “嗯!”李宾点点头,一边吃着,脑袋还是有些糊涂,听得不太清。

    宦官们都习惯了,将睡眼朦胧地卫王,送到了马车,然后行驶在街道上,去往了皇宫。

    半道上,李宾终于是醒了,被晃醒的,他抬起车窗帘布,一瞧,只见昔日的东城,如今颇有些热闹。

    花旗招展的富家衙内,骑马带狗,好不快活,那些富家娘子,更是穿红戴绿,明艳动人。

    街头一下子,似乎就活了过来。

    可,这才正巧卯时六刻(630),怎么这般的就热闹起来?

    唐朝以前,天干纪时法就以子时为一天的开端,但李淳风编撰《麟德历》,将一天的开端定为“子半”,于是时辰的计算相较于唐朝以前,提前了一个小时。

    “怎么这般热闹?”李宾打了个哈欠,吃着零嘴,一边轻声问道。

    “启禀大王,听闻是小麦熟了,洛阳,河南府的新麦,已经运到了市集,所以热闹的很!”

    车夫随口说道。

    “那,粟米,还得要半个月吧!”

    李宾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对于普通的农时,他还是明白的。

    “您说的没错!”车夫恭维道。

    一旁护卫的十余骑兵,则面无表情,作为王府的侍卫,他们起那么早,也是习惯了,但还是怨言颇多。

    “光是这小麦,洛水上就已经满满当当了,粮价降了许多,日子也好过了。”

    “那就好!”

    李宾点点头,嘴角带着笑意,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他当然明白,只要普通百星过得还好,那么大唐的根基自然就稳定。

    他这个卫王,自然也稳定。

    半路上,突然碰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马车,后者颇有些恭敬地屈居后方,礼让而行。

    瞧着马车的仪仗,以及雕饰,李宾熟悉不能再熟悉,他忍不住笑道:“李黑牛这小子,还是改不了争先的脾气。”

    “只是你再怎么先,遇到我这个叔父,还是得让路的,活该气气你!”

    说着,马车就那么直当当而去。

    “哼!”

    李复文看着李宾的马车行进,不由得气呼呼道:“哪有这样当叔父的,竟然还跟侄子抢先。”

    再怎么生气,也改不了辈分。

    于是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上书房。

    从长沙府的岳麓山开始,上书房设置已经超过了八年,成为了皇室子弟至关重要的学堂。

    当然,这只是近支皇室才有的待遇,准确来说,只是皇帝的儿子,以及宣王的子嗣,才有这般资格。

    其余的宗室,则只能去宗正寺的族学,其中的待遇,不言而喻。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上书房的规矩更加的严苛。

    以出宫就府为标准。

    十二岁前,皇子们每天卯时六刻,必须进行晨读,所以至少在卯时三刻前(545)起床。

    从卯时三刻,到午时三刻,(1145),约三个时辰的读书世间。

    午时三刻到未时三刻,(145),属于吃饭与午休时间。

    然后一直到酉时(17点),强健筋骨,舞刀弄枪,骑马射箭的时间。

    当然,作为出宫的亲王,李宾每天早上辰时(7点)到就行了,宽松了许多。

    课程也相较之前,有了大不同。

    儒家的十三经,基本上属于囫囵吞枣个遍,如今属于提升理解时期,除此之外,还加了申韩的权术,兵家的孙子兵法,吴子,六韬等等。

    全面培育的苗头很大。

    不求能够精通,只要粗通即可。

    叔侄二人课堂相遇,然后礼貌的问候一番,才正式上课。

    与他们一起的,只有宣王府的两个王子,王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中午的饭食,两人是在太妃那里吃的,除了亲近外,也讲究一番瓜田李下,避讳。

    而就在两人吃的正欢时,突然皇帝驾到。

    叔侄二人瞬间惊慌起来:不会是又查功课吧?

    索性,皇帝并没有那么过分,而是有些亲热道:二郎是六月份生人,已经十四了,而黑牛则是八月份生,也是十四了。”

    其实果真真的按照古人娘胎算法,其实他们已经十五了。

    皇帝随即又对着侯太妃道:“民间百姓,这时候已经成婚,咱们今年安排,明后年就成婚。”

    听到皇帝不置可否,又与往日更急切些的话语,侯氏连忙道:“有陛下操心,老身也着实欢喜。”

    李嘉又看了看半大小子般的两人,眼瞅着其一步步长大成人,心中颇有些感慨万千。

    待两人吃完后,皇帝这次带着两人来到一处亭子中,面对面坐下。

    受限于父兄,以及皇帝的天然威压,两个少年不敢说话,气氛颇有些僵硬。

    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李嘉看着两人嘴唇留起了绒毛,这才叹了口气,意识到,在如今,两人已经是半成年了,的确是可以参与政务了。

    “前些日子,郭守文发来捷报,说是拿下来吐蕃本部,百万的吐蕃人,就此臣服与咱们。”

    “大唐两百年的世仇,也终于是趴下,再也难起了。”

    李嘉轻声说道。

    “恭喜皇兄(父亲)——”

    两人连忙贺喜道,脸上也是颇为喜悦的,与之荣焉。

    “这是整个大唐的喜事!”

    李嘉笑着说道,目光流转在两人稚嫩又早熟的脸上,这才说道:“把你们叫来,也是为谈谈心,想要了解一下你们的心思。”

    “吐蕃那个地方,着实太远,流官不适宜,所以,依我的意思,是想要派遣宗室子弟去往镇守。”

    “京城繁华,而吐蕃荒芜,怕是不好选哪!”

 第1284章诱惑

    听到这话,两个少年一脸茫然。

    但,他们的心中,却若有所思。

    暗示的那么明显。

    显然,皇帝是要是要他们叔侄两人,去往吐蕃,为大唐镇守边疆。

    只是,他们两人不过十四,毛都没长齐,都没有成婚,怎么镇守?

    而,脸上的茫然,则直接的告诉皇帝,他们的青涩,乳臭未干,以及心神忐忑。

    皇帝自然是看到了,他面色平淡,轻声述说道:“虽然吐蕃王朝已经崩溃,但对于吐蕃人,可不能小觑,要知道他们可是掠夺河湟,河西,以及西域,与前唐争斗两百载的存在。”

    “即使他们如此的虚弱,但一定要慎重的看待他们。”

    “趁其病,要其命。”

    “如果由外臣镇守,不出数十载,就会脱离大唐,而若是让宗室镇守,自然可保万无一失。”

    皇帝这般情真意切地忽悠道。

    “皇兄,我们还年轻,怕是不适合吧!”

    李宾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说道。

    “也不是现在让你们去,过两年,成了婚再说!”皇帝说道。

    “父亲,那吐蕃人,茹毛饮血,一辈子不洗澡,儿臣着实不敢去!”

    李复文也连忙说道。

    “放心放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了吐蕃,已经让吐蕃人改变许多了,只要适应了,就不会有事的。”

    李嘉颇有些安抚道,虽然两位公主带去了文明,但百年来的战乱,已经让吐蕃人重新回到两百年前,文明程度大大削减。

    不过,这话怎么能说呢?

    况且,不是有郭守文在吗?让他镇守两三年应该有所改善。

    话虽然如此,但两个少年仍旧一脸惶恐,眼眸中满是怀疑。

    李嘉甚至能读懂一句话: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的很。

    直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