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5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蕃本部被唐人攻占了。
这个诡异的不像话的消息,足足传了数个月,终于被西域各国证实。
吐蕃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安史之乱后,其盘踞西域近百年,各国印象深刻。
吐蕃虽然崩了,但威名依旧留存。
其残留的躯壳,让另一个超级大国给征服了,这岂止是一加一等于二?
这是集吐蕃大唐威望于一身,喀喇汗国都浑身冷汗。
狼来了!
大唐这个庞然大物,真的要来了——
除了这些西北诸国,最大的亮点,还是吐蕃的诸多贵族们。
口头,书面的宣誓效忠,并不算什么,郭守文直接让他们进京拜见,见识一下大唐的繁荣富强。
其他的高丽,日本,渤海,真腊,大理,五大属国,则显得游刃有余,显然已经是经历多年的老手了。
天还未蒙蒙亮,曙光未开之前,朝贺活动就开始了,宰相、六部九卿,大金吾等文武百官身着华服“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浩浩荡荡,气势如虹。
而洛阳城,也因百炬耀街陌,恍若“火城”。
除了在京的朝官外,各地方官也要携各地方特产作为贡品,远赴京师来行元旦朝贺之礼。
宣读贺表的乃是朝廷最为尊贵的,威望最高之人,如今朝廷,也只有首相孙钊,才能担当此任。
他从含元殿廷口,步至殿下,声郎舒缓,一字一句地朗读着贺表,几乎是就是在炫耀大唐的丰功伟绩。
事毕,群臣山呼祝愿:“万寿无疆——”
群臣百官跪倒匍匐,气势惊人,令人愉悦。
而在一众人中,吐蕃贵族则是最显眼的存在,无论是衣裳,辫发,还是口音,李嘉一眼就认出来了。
礼仪后,皇帝设宴,君臣同乐。
各国使臣,部落酋长,皆被这浩荡的场面震惊,无论是吃食,还是宫殿,都不再他们的想象之中。
宴毕,李嘉酒多而独眠。
翌日,皇帝亲自接见了吐蕃的贵族们,态度亲切,让人如沐春风。
出手也大方,瓷器,漆器,金银珠宝,丝绸玉器,如流水般。
这番贵族们颇为欢喜,大方的皇帝哪个不喜欢。
随即,快要结束时,皇帝出乎意料道:“吐蕃终究太远,朕力有所逮,决定还是分封蕃国,派遣宗室就国,你们正好在洛阳,可以见见未来的国主。”
第1298章规格
吐蕃贵族们为之一愣。
什么?皇帝还要给他们找个国主?
众人真是被吓到了,喜忧参半。
高兴得是,终于摆脱了郭守文的统治,吐蕃本部迎来新生。
忧虑的是,皇帝将分配几个宗室来高原,这对于他们来说,喜忧参半。
不过,吐蕃贵族至少是奴隶主,粗人很少,直接表露心情的根本没有,只有满脸的赞叹。
元旦后,大唐迎来了神武十二年,也就是公元971年。
也就是说,神武这个年号,从岭南一直到洛阳,伴随着十二年。
有的文人上书,言语大唐一统天下,为之一新,就应该换了一个年号,以示盛世。
不过,皇帝还是否决了。
年号这个东西,改来改去太麻烦了,神武用一辈子他都感觉可以,年号越久,自然而然代表着他的威势上升。
不过,神武十二年的到来,也宣布着大唐统一中原,已经超过了五年。
天下太平无事。
而,在这个正月,朝廷上最热闹的,莫过于卫王李宾,中山王李复文二人的订婚。
年满十五,跨越十六的二人,订婚已经算是迟了。
不出意外,两人的王妃都是从勋贵中选出,而且,李嘉还选的是中原旧臣。
如,李宾之王妃,就是高行周的孙女,芳龄十五,正好合适,而且还是嫡女。
高行周虽然在如今的朝廷上,只得到一个子爵的封号,但他战友颇多,影响极深,父子数十年来为将,人脉广,财富丰厚。
卫王妃的嫁妆,就超过了六十四抬,光是地契,就超过五千亩,尽是中原熟地。
而李复文,他的王妃,则是挑选的王彦超的孙女,因为老将,在关中只役迫不得已归降,然后又担任兴元府的总兵,如今也快五年了。
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久任节度藩镇,让他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由于得罪了不少人,他很珍惜这次能够与皇室联姻的机会。
所以,在嫁妆上,比高行周不遑多让,价值超过了三万贯,而且,还有上百精锐的牙兵,赠与中山王。
面对此事,李嘉不置可否。
若是在之前,他肯定是不允许的。
但是如今李复文即将去往吐蕃,这些牙兵精锐的很,很能帮得上忙,也是王彦超为自己的致仕,做出最后的打算吧!
五十七岁的王彦超,的确是感觉自己老了。
订婚虽然隆重,但之后的消息,却更加劲爆。
皇帝亲口承诺,将吐蕃本部,分成两个蕃国,一个是卫国,一个人中山国,都是亲王爵,允许自设百官,军队,一如西汉事。
除了宰相,掌兵的枢密院,朝天并不会干涉他们的内政。
属于彻底的实封。
这果真如一道惊雷,让整个洛阳震动三分。
随即,整个朝廷,竟然光明正大的开始宣布,将会从百官中选拔去两大蕃国的官吏。
而,有权有势的人,自然就瞒不住,那些荫官,旧臣,以及虚衔,自然属于优先级别。
于是,百官们奔走起来。
他们携带着大量的财货,走亲访友,寻找门路,就是不想离开洛阳。
甚至,李复文都被丽妃叫去,言语了几个人名,要求被删去。
不外乎丽妃这般做,实在是他们给的太多了。
“陛下,以卫王国为例,对照朝廷,“诏”即改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院改为修文馆,都督府改称军都府,转运使司不变。”
“六部坐堂官,尚书改为判书,九卿不变……”
孙钊忙不迭地拿出藩王中枢朝廷体制改革,一五一十地说道,而首先最要紧的就是政治上的级别确定。
那么大费周章的改名,其实就是为了明确尊卑,让这些藩王明白,他们只是属国,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从平时的称呼、名称上,就得进行严格的把控。
“嗯!”
听到这一系列的复杂名称,李嘉都有些脑壳疼。
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第一次实封,自然而然,一切都要谨慎,严格。
封建社会,尊卑有别,等级有序,这才是人们认为的本样。
“至于蕃王,自称得为寡人,立五庙,嫔妃人数,吃食,衣着,这些都有定数,微臣就不一一细言了。”
孙钊念了一大堆,感觉有些口干舌燥。
“我知道了!”皇帝披着裘衣,看着窗外的雪,烤着火,不由得笑道:“虽然礼制颇有些虚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卿家做的很好。”
让其坐下,李嘉让宦官送上茶水,这才说道:“体制,礼制方面,自然有利可循,唯独这军队,某却想着该如何。”
“限制人数?还是派遣专人监督?”
“陛下,恕臣直言,一个相国,就已经让藩王警惕三分,再加上军队,这与中原的州县何异?”
孙钊沉声道。
李嘉一想,也是,派遣那么多人,就会束手束脚,反而会是适得其反,派遣相国去,就已经不错了。
“那,限制其兵数吧,不得超过五万。”
考虑到高原特殊的环境,李嘉对这放松了一些,毕竟太远了,就算是日后造反,也杀不过来,还不如多留些军队呢!
想到这里,李嘉也不由地说道:“吐蕃之患,多在贵族奴隶主,其割据地方,虽然暂时臣服,但若是中枢虚弱,怕是被有机可乘,卫国、中山国难保。”
皇帝的担忧,孙钊自然理解。
毕竟一个是弟弟,一个是儿子。
但他还是认为建立封国极为合适,危险并不算什么:“陛下,御营,地方中,总有些老将老兵不好安排,自可派往两国,充斥兵力。”
“像那些契丹贵族,俘虏了数百人,他们对于放牧很在行,可以派遣去吐蕃。”
“而,中枢三省六部九卿等,光是一个卫国,就带了数百冗官,这岂不是朝廷之福?”
孙钊脸上带着笑意,这还没有包括那些被吓走辞官的,可以说朝廷因此瘦身了不少。
“罢了罢了!”
李嘉无奈道:“多给予一些武器,工匠,书籍与他们吧,吐蕃也是时候说唐言,书汉字了。”
第1299章西域战略
吐蕃问题,一切都步入正轨,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就行了,李嘉也不想再操心。
而,参加完正旦朝会的渤海,高丽两国,一直不想离去,想要求见皇帝陛下。
无奈,李嘉只能接见一番,人家都千里迢迢来了,心意到了,他得领着。
不过,也没有出乎预料,渤海国念兹在兹的,还是契丹问题,想要解决契丹这个外患,从而活下来。
至于高丽,都不用猜,李佳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心思。
无外乎鸭绿江以南的三百里地罢了。
但这个前提,就是必须打败契丹。
所以,两国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想要解决契丹人。
可是,面对两个如此自信满满地使臣,李嘉真是得被他们的气笑了:
“契丹虽遇大败,但本部还有十万丁壮,附庸二十万,数个月内集兵数十万,岂能堪比吐蕃?”
李佳深刻的怀疑,这群人是不是被大唐征服吐蕃的事迹给震撼过头了,莫名地有这样的自信。
要知道,幽州之战前,大唐最大的王牌就是重骑兵——幽州营,几次三番的将契丹骑兵打得措手不及。
但,已经过去了两三年,幽州营不再是秘密,重骑兵更是被人所知。
即使契丹人造不出重甲,但防备总有的,重骑兵的优劣很明显,稍有防范,对于契丹这样的骑兵王国,法子很多的。
所以李嘉不再想赌了,而是想要横推。
何来?就是用骑兵加步兵,数十万兵马一起来推,步步为营,建城建堡,而不是直接野战。
等到契丹人被逼迫到极限,就是决战之机,他有这个耐心。
“大唐横扫天下,吐蕃西域,无所不敌,区区契丹不在话下!”
高丽使臣昂首挺胸道,这话说的自信满满,仿佛契丹人转眼就会被打败。
李嘉着实被这番自大的言语弄笑了。
他都不敢这样说,高丽人竟然比大唐还有信心。
我近来听说过传闻,高丽一直效仿中原,不曾想,其竟然到了这个地方,盲目吗?
李嘉自忖道。
不过,随即他又摇摇头,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高丽人的打算很明确,就是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唐在这里打死打活,他坐收三百里土地。
真是想的很美。
皇帝拍马屁见多了,这等小场面算什么,他笑了笑,反将一军,问道:
“不知高丽国的骑兵,可有万人?步兵有多少?”
“战马缺乏,骑兵只有三千余人,至于步卒,高丽国有兵十万,整装待发!”高丽使臣直接说道。
李嘉闻言,突兀地笑了:“骑兵也就罢了,但步卒十万,着甲者可有万人?怕是一半都难。”
“回去告诉高丽国主,带兵打仗不是儿戏,须准备妥当,才可行之。”
“今年暂且难行,吐蕃牵扯不少的精力,望高丽王莫要松懈,不是明年,就是后年。”
略微批评了一番高丽,然后李嘉又转过头,定下了一个期限,让高丽和渤海两国有所期望。
这下,两国才作罢,齐齐散去。
李嘉皱着眉头想了想,随即让人请来了几位宰相。
孙钊,邓斌,王溥,赵普。
至于元德昭,这位老宰相年老体衰,已经告病。
至于元旦的休假,都是宰相了,没资格休假。
这次会议,属于小规模的御前会议,讨论的,自然是国家大事。
皇帝目视众人,见其一个个神色自若,这才说道:
“前两年,决定朝廷的重心在于西北,谁知,郭守文一下就拿下了吐蕃,不得已,只能先把吐蕃安顿好,才能走下一步,毕竟没有陇右的支持,仅仅依靠凉州,是难以推行半步的。”
皇帝开口,众人脸上爬起了思虑。
“陛下,昨日西域各国使臣到来,微臣观之,最亲近者,莫过于甘州回鹘,其次为归义军,高昌回鹘与喀喇汗国最后。”
赵普见众人沉默,他挺身而出,述说自己的见解:“西域比之前唐,两百多年来的战乱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有秩序。”
“一个有秩序的西域,对于大唐来说,颇有些不利。”
“哦?师出无名吗?”
李嘉轻笑道。
“陛下圣明!”赵普先拍个马屁,然后继续道:“另外据微臣所知,于阗国与高昌回鹘多次联手动兵喀喇汗国,怕是已经形成了联盟,这就更不好对付了……”
“所以,你的意思,就是联合喀喇汗国,一起进攻于阗与高昌?”
孙钊皱起眉头,轻声道:“这倒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法子。”
如王溥、邓斌二人,也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借力打力,的确省钱。
而作为后来人,李嘉却对这喀喇汗国没什么好印象,无他,在狄剑的汇报中,这个喀喇汗国,可是改信绿教的回鹘人,如果让其壮大,那还得了?
岂不是为绿教做嫁衣?
“喀喇汗国绝不可行!”皇帝斩金截铁地说道:“喀喇汗国虽然暂时落下风,但其举国信仰绿教,潜力不可小觑。”
“绿教若是在西域传开,朝廷置之何地?”
宰相们一脸茫然。
见状,李嘉普及了一下绿教的知识,如其的特性,不允许祭祖等。
这宰相们义愤填膺,怒道:“孝乃人之始也,失去孝道,岂不是沦为畜生?”
转而,对于喀喇汗国的好感尽无。
佛教徒都不敢禁拜父母,绿教竟然如此放肆。
“如此,朝廷自可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