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5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而,对于喀喇汗国的好感尽无。
佛教徒都不敢禁拜父母,绿教竟然如此放肆。
“如此,朝廷自可联系于阗,高昌回鹘,一起对付喀喇汗国!”
赵普毫无顾忌,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来了个大转变。
李嘉闻之,点点头道:“西域可虑者,于阗,高昌,喀喇汗国,联合多数打少数,见效快,气力也用的少,朝廷在西域不及前唐,确要小心谨慎。”
“不过,这只是初步方针,如果要落实,那么在之前,就必须拿下甘、肃二州,再将归义军的瓜、沙并入西凉府,如此西凉府才名副其实。”
皇帝颇有些兴致道。
“陛下圣明!”
赵普笑道:“如此,半个西域在手,西北战略,不过数载,则已经奠定根基了,再复安西四镇,已经不远!”
第1300章假道
战略上,联合佛教徒来对抗绿教,从而担负起拯救西域的重任。
没错,大唐重返西域,所用的借口,就是拯救西域,对抗绿教。
至于西域的耗费,以及各种的兵马,其实已经安排妥当了,按部就班即可,朝廷下发的粮草器械,超过了百万贯。
而对付西域,最主要的兵马,从陇右府,转移到了西凉府。
清晨的沙漠,略微带着一丝寒气,而这个时候,恰好是沙漠最具有活力的时间,大量动物出来舔着露水,补充水分。
李继隆一身黄沙,他不由得跳动了几下,摇了摇头,将身上的沙子拍掉,轻轻一拍,围城一圈的骆驼们,立马就惊醒了,抖擞地站立起来。
即使来到凉州多日,李继隆依旧难以习惯这般的沙漠天气,这也幸亏凉州水土丰沃,能有足够的耕地,不然真的就难了。
他们这只百余人的队伍,再次启程。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一处沙丘,这里已经有数百人的商队,等候多时了。
“请问是凉州的唐军吗?”
商队的首领问道。
“没错!”李继隆点点头,看着眼前这只灰尘扑扑的商队,不由得皱起眉头说道“你们从沙州来,怎么才这点人?”
“路上不太平,许多的沙匪,能过来已经算不错了。”
商人苦笑道。
李继隆点点头,这才带着他们去向了凉州城。
此次接应的商队,自然不一般,乃是归义军的信使,陈述来自于西域的消息。
处在河西走廊的凉州,对于西域消息倒是闭塞的很,通过归义军才能了解个大概。
李继隆倒是无所谓大材小用,他待在凉州城,以及颇有些烦躁,还不如出来逛一圈。
商人们见到日趋繁华的凉州城,不由得惊叹道“这里恐怕是西域最繁荣的城池了。”
李继隆不以为意道“凉州城主要是防御用的,再繁荣,也顶不了什么。”
话虽如此,但李继隆依旧与之荣焉。
这几个月来,他跟随潘美来到西凉就任,携带而来的上万兵马,让凉州城安稳如山,甚至还有余力不断地清理匪徒,以及盘踞不由得胡人部落。
之前那种六谷部围攻凉州城的事件,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自然而然,坐稳凉州的唐人,就大肆开荒种田,生意往来,凉州城,成了河西走廊的一块明珠。
随着归义军信使的到来,西凉府的高层们也同样聚集而起。
唐崇山与潘美,分坐两边,其下则是凉州防御使狄剑,与指挥使李继隆。
唐崇山与狄剑二人,虽然因为六谷部围攻凉州之事,受到了朝廷的训斥,但最后还是解除了围困,并且配合郭守文击溃了六谷部,一句奠定了大唐的威望。
所以,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而潘美,则是西凉府军都司的总兵,掌管着西凉的兵马,虽然理论上西凉府只有凉州一处地界,与狄剑的防御使差不多,但官阶终究不同。
更何况,他还带来了上万的军队,以及大量的粮草,掌握大权就不在话下。
“归义军传来什么消息?”
唐崇彻迫不及待地问道。
目前来说,他这个知府,权力越发的猥琐,盖因为边陲之地,以军功为胜,前不久因为他之故导致凉州城死伤惨重。
虽然千里之外的洛阳不清楚,底层百姓不明白,但官吏,以及豪强大户,哪里不清楚,威望大损。
所以,到了现在,迫切的想要得到功勋,洗刷耻辱。
“府君,归义军传来消息,喀喇汗国新君即位,于阗与高昌回鹘一举偷袭,而喀喇汗国也果然应战,两者战于喀什噶尔城下。”
李继隆起身,颇有些恭敬地说道。
他没有潘美的底气,与知府相差甚远,只能进行卑微汇报。
“潘总兵,你觉得哪个会获胜?”
唐崇彻对于军事,还真是不怎么懂,只能借助于潘美。
“依在下看,兵法有云,哀兵必胜,于阗与高昌回鹘偷袭喀喇汗国,必然遭受其全体对抗,如此一来反而帮助了新君汇聚民心,齐整应战。”
潘美摸了摸胡须,这才轻声道“喀喇汗国准备不足,但于阗又何尝不是如此?喀喇汗国不仅是哀兵,而且还是本土作战,自然占据优势。”
“于阗必败。”
唐崇彻听到这话,不由得又起了小心思“于阗一败,西域危矣,咱们大唐岂能置之不理?”
潘美眼前一亮,这个读书人,果然不同凡响,还是小看他了。
“没错,为了护佑西域,大唐必须西进,对抗喀喇汗国。”
“是啊!”
唐崇山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赞叹道“归义军求援,咱们自然得系进,我想,甘州的景琼大汗,应该不会介意咱们路过吧!”
此话一出,满堂寂静。
假道灭虢——
众人心里不知何时,冒出来这个成语。
不得不说,这个词语,恰逢其时。
如今凉州城的唐军,兵强马壮,军队两万,骑兵五千,更是拥有雄厚的粮草物资供给,憋了大半年,正想宣泄一番。
而甘州回鹘呢?
这么多年来,番,汉,党项,回鹘,各部落加一起,也才三十万人,兵力不过三四万,铠甲武器更不用说。
河西走廊不缺战马,只缺武器。
所以,即使只有两万人,但众人依旧信心满满。
而这时,狄剑则犹豫了一会儿,说道“甘州回鹘一直以来恭敬有加,西域少有比之,就连归义军都不如,咱们这般做,怕是影响大唐的声誉,日后行动也是颇为不利。”
李继隆闻言,不屑道“只要咱们实力强悍,这与的虚名算不得什么。”
“况且,甘州回鹘距离咱们最近,岂敢不恭敬?”
唐崇山只是笑了笑,说道“咱们只是借道而已,如果说,经过甘州时,恰逢乱乱造反,咱们顺便帮景琼大汗镇压叛乱。”
“到时候,景琼大汗感激涕零,献土归降,这在大唐历史上,也是常有的,毕竟,大唐军威赫赫嘛!”
“没错,大唐军威赫赫,名镇天下,甘州回鹘甘愿献土归降。”
潘美也忍不住笑了。
第1301章技艺
西凉的假道灭虢政策,理论上成功的机会很大。
不过,潘美还是感觉有些不保险。
或者说,他与郭守不同,作为降臣,他的身份,一言一行,都无法自如,即使有唐崇山等人的附议,他仍旧不安。
于是,他修书一封,去往了洛阳,陈述实情,甚至在书信中借兵。
借灵州五千兵马,陇右五千骑兵,加上西凉的两万,总计三万人,一同行进,如此才万无一失。
书信等了近半个月,几乎是四百里加急的水平,累死了十来匹马,才堪堪送归凉州。
潘美浑身颤抖地打开了书信,只见皇帝只写了一个字准。
之下,则是政事堂的政令,由翰林承旨草拟,加盖了几个宰相的印戳,以及签字,更有五军都督府的行。
如此,很显然,皇帝以及朝廷完全同意了他的策略,假道灭虢这个法子可行。
当然,这也是他恰巧碰到个好时候,朝廷开完御前会议,加快西北战略粗略,他完全凑上了。
潘美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可以说是心情舒爽,一片美好。
到了这时,他再次聚集西凉府的几人,统一了步骤,决定在四月,施行这套方案。
骑在马上,看着辽阔无垠的草原,流淌的河流,他迎着风,目光炯炯,大声道:“即日起,将所有的兵马,都给我集合起来,别在待在凉州城了。”
“大唐,将要重返西域了。”
“总兵,我已经听到了欢呼声。”
李继隆陪伴在一旁,附和道:“安西四镇的孤魂战魂,已经开始欢迎咱们,两百年虽然过去,但大唐依旧无法磨灭。”
事实上,他父亲猜对了。
这位经历战争虽少的潘叔,在西凉这般浑浊的水中,已经掌握了局势,即使是西凉知府唐崇山,也不得不与他合作。
小而坚的西凉府,将会震惊整个西域。
潘美也是雄心壮志,封伯封侯,就是这一战,这是他的机会,梦寐以求的机会。
这一刻即将到来,太美好了。
大唐重返西域,他并不怎么在意,但这伴随着他的功勋,就足以让他豁出全力了。
“继隆,皇帝说过,伯爵之位,减等到骁勇校尉,就不再减了,直接石子是吧!”
“没错!”李继隆点头道。
“这比之前几朝好多了,能袭爵,咱们就努力一把,赚个与国同休。”
“年入百石的校尉,能够后世的败家子,留个口粮不是?”
李继隆也不由得畅想起来,他父亲李处耘也是大批发的子爵,他继承就是男爵,儿子就是校尉,然后没了
我也得努力,不然仗都快打没了。
西北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整个中原,却飞快地从战乱中复苏,生产力不断地发展。
例如,在钢铁上,虽然九成的铁,都用于军械制造,但仅存的一成,仍旧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李嘉统一全国后,转运使司自然也就统一了全国的税收,而铜铁继续专营,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由此,数年来整理,终于得出来一个比较精确的铁产量五百余万斤。
按照粗略的两千斤为一吨,就是两千五百吨。
而民营铁矿,则继承了前唐的两成赋税。
五百万斤,按照铠甲三十斤来算,就是二十万件。
属实不算太多,但比前唐又多了一大截。
无他,实在是军阀割据,铁矿开采量不断上升,还有为了收割财富,争相锻造铁钱。
这样极大的促进了铁产量的爆发。
前唐元和年间,只有两百万斤而已。
五十万斤的生铁,锻造农具,也不过是一二十万把罢了。
但,这也对生产力有了极大的促进,毕竟以前铁都为军队服务的。
铁产量最多的,反而是缺铜的蜀地,也就是西川,巴东,兴元三府。
由于缺铜,几代蜀王锻造了不少的铁钱,铁产量大增,冠绝全国。
“这样的产量不行啊!”
皇帝看着转运使司的奏疏,不由得对胡宾王说道:“今后几年,用兵的地方很多,替换的器械,以及农具,都得用啊!”
“士农工商,以农为本,不可不凶之。”
忙完了南征北战的十年,李嘉终于能喘口气,发展一下精力了,首先的目标,自然就是手工业。
手工业中,采矿业,则是重中之重。
铜矿可以造钱,铁矿可以增加军队战斗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少府这边,有多少铁矿?”
“陛下,小型铁矿售尽,只有一些大铁矿留在手中,年产生铁百万斤。”
李安国轻声汇报道,他这个少府妻正卿,出现的时间有点少了。
胡宾王闻言,瞳孔一缩,好家伙,少府竟然拥有整个天下两成的产量。
也就是说,年产是六百万斤铁。
“少府寺这边,主要是石碌铁矿,虽然产量大,但成本高,用铁依旧不足,无论是造船,还是其他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铁,暂时不能挪用。”
“是!”胡宾王点头。
皇帝都这样说,他能如何?
“转运使司衙门,尽可能地提升铁矿产量,如农之曲辕犁,以及筒车,重视技艺,事倍功半。”
李嘉普及着技术的重要性,对于矿产,以及炼铁来说,技术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像是宋朝,铁产量不过数百万斤,而到了明朝,由于不禁私矿,且税低廉,导致钢铁产量爆增到了三千万斤。
到了嘉靖年间,甚至超过了亿斤。
像是高炉技术,活塞式鼓风机,等等,都是民营铁厂创造普及的。
“类如高炉,鼓风机等技艺,要多多奖赏,莫要吝啬。”
“诺!”胡宾王点头应下,关于政绩,他倒是颇为认真。
“铁聊完了,那铜矿呢?”
皇帝眯着眼睛,问道:“铜、金、银,此三者是钱币,全国百姓都能接受,多增产一些,也能缓解钱荒。”
“陛下,全国各地,金银甚少,铜矿枯竭,也只有金山岛,才能大规模的产量。”
说到这,胡宾王不由得述说道:“商税交钱,虽然钱票盛行,但依旧喜爱铜钱,银币,去年转运使司收到的钱票,不足十万贯。”
第1302章
果然,人们对于纸钱的不信任,从来没有改变过。
价值高用银币,再是金币,普通的话就是铜钱,总而言之,纸钱终究还是太过于尴尬。
只能算是弥补钱荒,平常是没有几个人会用的。
闻听到这番话,一旁的李安国,不由得戳穿他的谎言:“据我说知,平日里,转运使司衙门,可是不收钱票的,您这带头不收,百姓们怎么会用?”
“百姓们不用,我怎么收?”
胡宾王不由得反驳道:“钱票降的厉害,一贯钱票,只值九百钱,民间更热衷铜钱,银币。”
“好了——”
皇帝听闻这般说辞,不由得皱起眉头道:“无论如何,转运使司算是做错了,钱票怎能不收?你越是不是收,越是不值钱。”
“天下钱庄那里,是第一个始作俑者吧!”
李嘉也没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