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578部分

大唐再起-第578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说目前的关中农业不咋地,但商业却如同血管,让枯萎的大地,重新点燃生机。

    或者说,这是关中没落后,最关键的一步了。

    历史上,北宋的西北是西夏,商贸堵塞,而数百年后,到了元朝,关中才复兴了一些。

    而元朝的关中复兴,就得益于丝绸之路,所以明初,朱元璋才会派遣朱标考察西安,想将之设为都城。

    但,明朝后,西域再次堵塞,关中再无复兴的希望。

    八百里秦川,如果能够复苏,这对于大唐来说,是个极大的帮助。

    以其为基地,就能统御西北,维持住西域的统治。

    “潘美言语,归义军若即若离,似乎并不甘于归降朝廷。”

    李嘉心情不错,既定目标的完成,让他颇有些兴奋:“当然,这也没有出乎咱们的预料。”

    “离开中原一百多年,张家人都已经下落不明,更何况是曹氏?”

    “陛下,归义军,不会是迟早得事。”

    赵普心有所得,笑道:“且不说潘将军数万兵马逼迫,就言语朝廷的威信,一道圣旨,即可瓦解曹氏根基。”

    “一个叛逆来统治归义军,我想没有人愿意屈从。”

    “曹元忠是个聪明人,他能够想明白的。”

    “你说的很对!”

    李嘉点头道:“西北之地,暂且罢了,剩下的就是步步蚕食,水磨工夫,而咱们今日的御前会议,讨论的是东北境况。”

    “东北?”

    孙钊心头一动,忙道:“陛下有意用兵契丹?”

    “没错!”

    李嘉点头道:“你们难道不觉得契丹很碍眼吗?”

    “东北之地,虽然苦寒,但比西北的威胁,可大多了,若是长久的姑息养奸,日后必定大患。”

    “何如?”皇帝自问自答道:“不外乎,契丹人会制造铠甲,器械,甚至骑兵甲天下,这样的大敌当前,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呢?”

    “这一次,是灭国之战!”

    皇帝声音沉重,语气逼人。

    “陛下,怕是太早了吧!”

    王溥说道:“契丹人不可小觑啊!”

    “正是因为不可小觑,所以,就得让他回归小觑的行列,偌大的草原,不能再有霸主,有一个,我打一个!”

    李嘉高声道,极有气势。

    “另外,东北地方辽阔,打下来,能分封不少的蕃国,正巧,我好几个儿子快要成年了,可不能再等咯!”

    众人皆笑,皇帝的玩笑,哪个敢不笑?

    不过,军机处的李淮,则直言道:“陛下,据微臣的估算,若是灭契丹,则需要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兵,以及数十万民夫运粮周转,其中的损耗,难以计量。”

    “不,民夫,你算多了!”

    李嘉摇头道:“且不说幽州的存粮,就言语江南数府的粮船,从海面北上,可节省了不少的人力。”

    “而且,虽然高丽国,渤海国兵力孱弱,但总能吸引一些契丹人的兵力,这就足够了。”

    面对众人的忧虑,或者说担心,李嘉笑道:“咱们这次,并非是一劳永逸,将契丹人一网打尽的,而就只有一个目标,夺回辽东,出击上京。”

    此话一出,众人忧虑减了几分,但依旧难以释怀。

    毕竟,契丹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之前的重骑兵取了巧,如今这份杀手锏失去了突然性,效果怕是大大消减。

    看到众人依旧无有多少信心,李嘉摇头,随即问道:“太仆寺如今有多少战马?”

    此次御前会议,政事堂,军机处,五军都督府,转运使司,九卿,六部,呼啦啦几十号人,都参与。

    可谓是一场大会议了。

    毕竟不同以往,这是是举全国之力,需要中枢上下齐心,这是大战役。

    太仆寺卿出列,拱拱手,这才说道:“近几年,太仆寺在关中陕北一代,设置大小九个马场,陇右朔方一代有五个,而新进的北庭河套,也有三个,幽州两个。”

    “十数个马场,如今河西骏马约一万余人,其余的马匹,则有十来万,若是装备骑兵,可以列装两万骑。”

    马匹并不等于战马,还需要专业的驯马师进行训练,几年时间,能够列装两万人,已经不错了。

    “御营中,骑兵约有五万人!”

    李嘉沉声说道:“山西府,河北府,幽州府,宁夏府,还能召集两三万骑兵,凑个十万,是很容易的。”

 第1314章凛然

    三十万大军,其中十万骑兵,二十万步兵。

    李嘉依旧准备出十万御营,洛阳城下还剩下五万人。

    剩余的十万,其中光幽州就有六万,山东府,河北府各出两万,合起二十万步兵。

    而,这是纯粹的战兵,而不是加上凑数的民兵,其几乎是大唐的精华力量。

    “十万骑兵,外加二十万步兵,每月消耗的粮食,达到了五十万石。”

    孙钊粗略的一算,目瞪口呆道:“如此,还要许多杂粮,盐,菜,肉,酒,等等,还有兵器,衣裳,还需要另行准备两百万贯钱,才能坚持三个月。”

    “三个月不够,起码就得坚持半年!”

    李嘉摇头道。

    一马顶五卒,普通的战马,光是吃食,就超过了五名步卒,甚至十名。

    所以,十万战马,等若五十万人的消耗。

    三十万步骑,就站着不动,每个月就是五十万石粮食。

    而,如果算是脚夫的运转费用,起码得翻一倍。

    也就是说,每月稿费百万石,半年,就得准备六百万石,国库掏空了三成。

    这要是持续的话,那么粮草源源不断的支持,这对于朝廷来说,非常损耗国力的,最多坚持两年。

    “陛下,此番若是作用于东北,那么粮食运输必然要静悄悄,出其不意,若是契丹人知晓,怕是难度加倍!”

    赵普勇于表现道。

    “你们算错了!”

    皇帝见众人脸色,轻声道:“我并不准备通过运河来运送粮草,损耗太大了!”

    说着,他走下来,对着桌子上常备地图,指着幽州靠海之地,说道:“我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粮仓,储存咱们的军粮。”

    说着,他的手从黄河划过,直接来到了济州岛,形成了一道折痕:“从洛阳出发,通过黄河,来到海面,再来到济州岛,将大部分的粮食运往这里储存,契丹人没有水师,这里永远不会是乌巢。”

    “然后通过济州岛,再慢慢的转移到幽州,从而形成一道极为省力的粮道,天底下还有比水运更省力的吗?”

    “陛下,为何不将粮食储存在沧州?”王溥问道:“上一次,这里还留下不少的储粮仓!”

    言下之意,就是废物利用,省得浪费钱粮。

    不过,还不待皇帝言语,一旁的李淮就说道:“沧州距离辽东太远了,距离幽州上百里,辽东更是数百里,这样的路途,转运是极为困难的。”

    “所以,陛下,幽州附近作为粮仓还不够,再往北去两百里,到达营州,那里有榆关。”

    听到这个建议,李嘉没有一皱,他倒是没想到,李淮竟然那么大胆。

    不过,一想到榆关,他颇有些心动。

    他没有估计错的话,郭进在这里,已经修建了数座堡垒,已经坚若磐石了。

    作为粮仓,还真有些合适。

    “那,若是契丹人来攻如何?此地距离契丹太近了。”

    赵普提出了疑惑。

    “如果契丹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淮笑道:“据我所知,郭进在此屯兵万五,堡垒极其坚固,若是契丹人来了,必然被围攻。”

    “咱们把粮仓设在这里,也是为了故意吸引契丹人。”

    “以己之短,克我之长,契丹人要是做出这样的事,恐怕我等要笑掉大牙!”

    此话一出,众人皆笑。

    不过,对于他把粮仓设置如此之近,也就没了异议。

    皆为认可。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而且,辽东之地,不只是盛产粮食,刀铁器械,契丹多仰仗于此,所以,契丹人对于渤海复活,并不穷追猛打,因为辽东已经让他们吃撑了。”

    “没错!”

    皇帝不由得赞叹道:“辽东有百万的渤海人,如果再吞渤海国,那岂不是主客易位?”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重要性,其就是契丹人的命脉,一旦夺得辽东,契丹人就不足为虑了。”

    “可,陛下,其他人想必也知道这点,必然不肯放手。”

    邓斌忍不住插话道,那么长时间,他就干看着,真难受啊!

    “没错,契丹人也不是傻子!”

    李嘉沉声道:“不过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打下来,这是千秋的功业,让子孙享福的基业,可不能让后人来背这个包袱。”

    曾几何时,李嘉也曾想过,国无外患则亡,想要留个尾巴什么的。

    但,当他坐上了皇位之后,立马就明白,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所以,赶尽杀绝,才是硬道理。

    不过,学习一下满清的经验,搞一个长治久安的政策,那就不错了。

    “所以,哪怕这三十万人都拼没了,只要把契丹人给消灭干净一切都是值得的。”

    皇帝郑重其事道。

    此话一出,众人凛然。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而且,辽东之地,不只是盛产粮食,刀铁器械,契丹多仰仗于此,所以,契丹人对于渤海复活,并不穷追猛打,因为辽东已经让他们吃撑了。”

    “没错!”

    皇帝不由得赞叹道:“辽东有百万的渤海人,如果再吞渤海国,那岂不是主客易位?”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重要性,其就是契丹人的命脉,一旦夺得辽东,契丹人就不足为虑了。”

    “可,陛下,其他人想必也知道这点,必然不肯放手。”

    邓斌忍不住插话道,那么长时间,他就干看着,真难受啊!

    “没错,契丹人也不是傻子!”

    李嘉沉声道:“不过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打下来,这是千秋的功业,让子孙享福的基业,可不能让后人来背这个包袱。”

 第1315章水师

    海龙军,作为目前大唐势力最为雄壮的水师,一直是大海的王者。

    目前来说,大唐光是水师,就有三支。

    一支是黄河水师,主要任务就是疏通淤泥,保证通航,以及维护整个黄河的漕运,作为洛阳的第一道防线。

    船只的话,大大小小百来艘,基本上都是百料左右,三百料的只有五六艘。

    由于是疏通黄河,人手较多,超过了两千人。

    所以单独成立了黄河水师。

    而由于在近畿,其直属于五军都督府,受到皇帝的直接管辖。

    另一只,则是长江水师。

    长江没有多少淤泥,但奔腾的江水,却具有极大的威力,所以长江水师日常还兼职拯救被淹的村落,渔民。

    长江支流多,水域广阔,除了洞庭湖外,还有鄱阳湖,巢湖等巨型湖泊,自然而然,水匪也是极多的。

    所以,长江水师的任务,就是剿匪,持续的剿匪,保证航运通行。

    也因此,长江水师仅次于海龙军,船只数量超过了三百艘,其中大多是三百料的船只,而五百料的大船,也有近二十艘,可谓是精锐之师。

    兵额为六千,驻地,就在金陵,江陵二地,一个在长江中游,一个在下游,可以说如同两个大钳子,夹住了长江。

    管辖权上,江陵的水师,受到湖北府军都司,以及洛阳五军都督府的双重领导。

    至于金陵,也同样是双重领导,江宁府与五军都督府。

    实力最为雄厚的海龙军,则直属与五军都督府管辖。

    海龙军有三处驻地,一个是在海南岛,另外两个,一个在浙江府明州,也就是后来的宁波。

    最后一个,也是登莱二州,立足山东府,严密监控整个渤海地区,黄海。

    也因此,海龙军的规模,乃是最大的,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之巨。

    其中,海南,明州,莱州,各五千人。

    在船只上,八百料的大船,超过了百艘,千料的船只,更有数十,其他的小船加在一起,总数超过五百艘。

    在整个东方,或者说此时的世界,拥有如此庞大的海军队伍,也且只有大唐一家了。

    当然,内河水师,养着毕竟有用处,无论是剿匪还是什么的,都是见效的。

    只是海龙军,用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偏偏损耗的钱粮又最多。

    普通的一艘八百料海船,就得五六百贯,皇帝那么多年在海龙军上,陆陆续续花了数十万贯,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海龙军日常的维护,军费,每年也近十万贯。

    朝廷上,许多官吏有所微辞,对于海龙军如此大的消耗,颇有些不满,甚至想要废除。

    自然而然,皇帝不会允许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奎的压力极大,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证明海龙军,依旧具有极大的作用。

    所以,皇帝派遣任务,他坦然受之,甚至积极受之。

    “我需要海龙军,从岭南三府,占城,安南,运送五百万石粮食入济州岛,以作储备!”

    皇帝下达了任务:“另外,从洛阳运送四百万石粮食,同样去往济州岛储存。”

    “记住,是夏收之后,而不是现在。”

    周奎听到那么大的量,不由得惊呆了:“陛下,如此多的粮草,怕不是太多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