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606部分

大唐再起-第606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亦或者圣宠,李信完压他。

    “听闻攻城时,有汉将起义?”

    李信不置可否,随即轻声问道。

    “其名唤冯丘,有那么一腔热血。”郭进轻笑道。

    “这两天,我也派人查过,辽西数州,汉人着实不少,泰半为奴为婢,心向朝廷,所以,咱们也得宽容些。”

    李信一步步走着,看着城中残破的房屋,以及不断着火的屋舍,他不由得叹道:

    “先把锦州城安置好,让百姓们安稳下来。”

    “对了,对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你是怎么安排的?”

    “全部压入牢房,严加看守!”郭进小心地说道。

    “太过了!”李信斜瞥了其一眼,后者被看的胆颤心惊。

    “记住,锦州一下,就关门打狗,来州,润州,迟早就是咱们的。”

    “所以,无论是汉人,渤海人,还是契丹人,自此以后,都是唐人,咱们要一视同仁,收揽民心。”

    “末将知晓了,这就把他们放出来!”郭进忙不迭道。

    “嗯!”鼻腔哼了一声,李信轻声道:“把他们的屋舍,钱财,都交还,这世道变了,也算是为打下辽东,提前适应吧!”

    果不其然。

    锦州城一下,被包围的润州,来州,两面夹攻之下,不得已投降。

    而,出乎意料的是,两州之中契丹、渤海等蕃人,也愿意投诚。

    而,关键的因素,则是锦州城破后,契丹等平民将领,皆被善待。

    如此,立马就瓦解了他们的斗志,选择了投降。

    而这时,才到六月初,距离登陆锦州,不过七日,离开洛阳,不过一个半月。

 第1375章 骑兵

    冯丘一脸疲惫地回到家中,卸下铠甲,婆娘刚给他送来热汤,大门就被打开。

    “三儿,唐人怎么办?”

    “三叔,锦州不会屠城吧?”

    一群亲朋好友忙不迭地前来问候,嘘寒问暖。

    其所关心的,就是锦州的安危,以及自己的安危。

    “没事!”冯丘摇摇头,摆手道:“唐人不会难为咱们的,咱们都是汉人。”

    “那是,咱们是汉人,祖宗十八代就是汉人!”

    一位留着辫发,穿着改良的契丹袍衫的男人,立马拍着胸脯,大声嚷嚷道,似乎这样能给予他一些信心。

    “呸——”

    这时,一个老者上前,一把揪住他的耳朵,骂道:“你这小子,数典忘祖,学什么契丹人,人不人鬼不鬼的。”

    “还穿着这衣裳作甚?还不如脱了,到时候被人当街抓走了,我可没钱捞你!”

    “赶快把这小子抓回去,不然砍了头,就没遭殃了。”

    其他人则嬉笑着,脸上满是畅快,对于这般契丹打扮,他们早已经厌恶了。

    冯丘望着这些,颇有些乏累道:“不会有事的,大家散了吧!”

    众人望了望,心安后,就退了。

    随之,就在他准备休息的片刻,忽然有人来报,唐人有请。

    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冯丘忐忑不安而来。

    刚入面,就见昨日威风八面的郭将军站立一旁,好似卫兵一般。

    一个面色冷峻的中年人,鼻梁坚挺,目光如炬,正望着他。

    “冯丘见过两位将军——”

    不用想,这会肯定更加尊贵,行礼就完事了。

    李信见其模样,态度,不由得点头道:“冯将军阵前起义,功勋不少,我会上禀朝廷,如实奖赏的。”

    “多谢将军!”听到这好处,虽然是空口白牙,但他依旧喜不自胜。

    “如今锦州城,有多少汉军?”

    李信随即问道。

    “约莫八千人左右,之前契丹人、渤海,奚人,约莫五千,汉人有一万,合计万五之数。”

    冯丘立马吐露道。

    “锦州多少百姓?”

    “锦州共有四县,约莫两万余户。”

    冯丘苦笑道:“契丹人只计渤海,奚人等,因其出丁成军,而汉儿基本以耕田种田,故而很被忽视。”

    “也就是说,锦州起码十万人?”

    李信思索起来,他眯着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冯丘说道:“再有一两个月就是夏收,我命你为锦州刺史,募集粮草,组织辎重,就靠你了。”

    “至于汉军,解散一半回家夏收,另外一半,负责运送粮食辎重。”

    “多谢将军——”

    冯丘当然明白,这是在解除自己的影响,从而收拢军队,但又不能辜负投诚的心,所以由武转文,甚至是升官了。

    “你立马组织民夫修缮城墙,要不了多久,契丹人就会来了!”

    李信命令道。

    一旁的郭进目不斜视。

    其走后,李信看着郭进一眼。随即吩咐道:“郭将军,我派两万人给你,给我守住锦州城。”

    “末将遵令!”郭进拍着胸脯道:“就算是契丹人来了十万,我还不相信四条腿能爬到城墙上来!”

    “莫要疏忽大意了!”

    李信随口说道,然后马不停蹄的南下,接收来州,润州。

    一路上,道路笔直,桥梁通顺,屋舍颇多,粟米金黄,许多的百姓已经携家带口的收割起来,还唱起了民中原民歌。

    驻地的唐军听闻部署到来,忙不迭地迎接,很是热闹。

    “辽西之地,富庶不亚于中原!”

    抵达来州,他就言语了这句话。

    之后,他又说道:“夏收之粮,军队吃一斗,朝廷就能省一石,锦州、来州,润州,这三地,都是汉人,咱们要一视同仁,谁要是坏了军规军纪,我绝不饶他。”

    虎目之下,无人敢触霉头。

    等他来到榆关时,这里已经驻扎了五万御营。

    其中包括重甲骑兵幽州营。

    这五万都是骑兵,乃是朝廷之精华所在,由李威带领。

    李信的态度,甚至好转了不少,安抚了一阵骑兵,然后得知,剩余的两万步兵,也即将到达。

    也就是说,十万御营,即将聚齐。

    而山东府、河北府的两万兵马,已经在路上,再过五六日也会到达榆关。

    加上幽州郭进的三万人,幽州城两万,杨廷璋三万,共二十万兵马,都将任他驱使。

    一时间,李信豪情万丈。

    能在此时指挥二十万大军,这是何其的荣幸。

    “骑兵立马去锦州,我估计,用不了几日,契丹人就要来了!”

    李信看着跃跃欲试的李威一眼,吩咐道。

    “没问题!”

    李威沉声道:“我定要让契丹人瞧瞧大唐的厉害。”

    “不,我要你坚守不出!”

    李信一脸郑重道:“咱们多是步兵,骑兵伸少,不到关键时刻,莫要用之。”

    说着,他望着远处的耕田,不由得说道:“咱们要步步为营,做好长期对峙的准备!”

    “可,朝廷的耗费!”

    “有了辽西三州,以及幽州府的供应,粮草不会稀缺的。”

    李信打断了他的话语,然后直言道:“你去往锦州,与郭进配合,一定要让契丹人头破血流。”

    “此战咱们拔了头筹,契丹人失去三州,本就愤恨而来,若是长久不见战获,心气必然大跌,就算是名将到来,也无济于事。”

    李信满脸的自信。

    ……

    耶律休哥马不停蹄,点齐了十万兵马,从上京,赶往来锦州,五百里的路程,一人三马,只耗费了区区三日工夫。

    只是,锦州城,不出意外,已然换了旗帜。

    “这就是锦州!”

    耶律休哥气恼道:“阴谋诡计拿下的城池,必然轻易地失去。”

    十万骑兵一瞬间展开,浩浩荡荡,将整个锦州包围住了。

    但锦州西北是群山,东临渤海,虽然不如那些天下雄关,但实际上也是相差不了多少。

    对于耶律休哥来说,让骑兵攻城,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既然攻不下,那就围起,饿死与它!”

    耶律休哥阴沉着脸,吩咐道。

    “轰隆隆——”

    突然,地面传来极大的震动,一只骑兵铺天盖地而来,气势比之契丹人,不差分毫。

    “唐人骑兵!”耶律休哥抿着嘴,低声喊道。

    幽州之战的失败,他还历历在目。

 第1376章 煽动

    契丹人在辽东地区,设置东京辽阳府,治理整个渤海旧地,属于南面官。

    其实契丹的南北两面官体系,不是简单的汉人制汉,而是农耕治农耕,游牧制游牧。

    在契丹人看来,渤海人与汉人都是一样的,单单就人口来说,百万之巨的渤海人,威胁更甚。

    当然,由于契丹人喜欢将掳掠来的人口建立州县,所以,像是黄龙府,就是汉人高官、贵族、皇帝的去处,如后晋石重贵。

    后来,金人继承了这个传统,将宋徽宗,宋钦宗掳掠至此。

    而,这不仅是大汗的行为,也是是贵族们的行为,在辽圣宗改革前,依旧如此。

    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头下州县。

    贵族们掳掠人口,建立州县,成为自己的领地,收获长久的财富。

    也正是如此,契丹贵族们热衷于战争,这是扩充实力的好法子。

    所以,辽阳府的实力,并不是板块状的,而是朝廷的直属州县,与贵族们的领地交错而行。

    没有得到贵族的允许,甚至不能借路。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分散分割的消化,让百万人口的渤海人,再也组织不了强大的反叛势力。

    不过,随着呼延赞、杨万胜一行的到来,立马就打破了这样的局势。

    辽东的原野上,也正是一片的金黄之色,大量的土地不断地被开垦种植,在渤海人辛勤的劳动下,这片黑土地,格外的富庶。

    身着短衣的渤海人,弯着腰,不断地收割着粟米,弯腰低头,而孩童们,则跟在后面捡拾零落的粟杆,不敢有丝毫的停息。

    在不远处,几个为虎作伥的监工,正虎视眈眈,骑在马上,拿着马鞭,谁要是偷懒,就是一鞭子。

    如今,偌大的渤海旧地,上百州县,分碎成了贵族们的领土,渤海人也成了他们的奴隶,创造财富的奴隶。

    “阿爸,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一名少年,锤了锤腰,累的浑身打产,不由得问道。

    “我也不知!”

    中年男人的脸上,满是岁月的苦楚痕迹,他看了一眼天空,惆怅道:“我从记事开始,就是这般了,只是,小时候听你祖父说过,当年我家,也有几百亩地,吃喝不愁呢!”

    “真的假的?”少年吃惊道:“咱们自己还能有地吗?”

    “岂止是有地,咱们自己还有朝廷,还有国王呢!”

    父亲摇摇头,苦笑道:“说再多也无用,咱们还是做事吧。”

    少年抿着嘴,心中满是幻想:“啥时候,我也能有自己的土地?”

    不过,沉重的现实,让他的幻想破灭,监工狠狠地一鞭子下来,直接把他打趴下:“做事都不认真,今年没有饭吃——”

    少年口吐鲜血,痛地说不出话来。

    但是这样,他还不敢停歇,只能爬起来继续劳作。

    只是,心中的愤恨,已经累积胸膛。

    不知过了多久,天空中的云彩逐渐泛红,太阳只留下半张脸,就在大家以为可以休息时,突然,地面震动起来。

    不远处,突然燃起了大量的硝烟,传的很远。

    农夫们不知所措,就连监工们都慌了。

    这时,养得肥头大耳的管家,骑着马,慌不择路地逃窜而走。

    监工们也慌了,也不由得跟随而去。

    很久,农奴们就见到一只军队跑了过来,大喊着:“杀契丹狗,杀契丹狗——”

    农奴们惶恐地趴在地上,颤抖着。

    几十年来的驯服,让他们早就习惯了听从。

    “都起来——”气势汹汹而来的男人,看着趴在地上的农夫们,气恼道:“作为堂堂的渤海男儿,怎么能如此懦弱?”

    “渤海?”

    听到这个熟悉的字,许多人不由得有些茫然。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字号,已经消失了五十年了。

    口传身教下,只有部分人知晓这个名字的意义。

    领头的男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只见,他让所有人跟上,然后带领军队,将贵族的粮仓中粮食,钱财,一个个地分了下去。

    所有人都开心起来,但随即又停止了脚步。

    因为他们担心契丹人回来后,面临报复。

    男人直接高喊:“某叫大与志,乃是渤海王族,百姓们,如今渤海国回来了,你们不再是奴隶,而是自由人了,你们不是奴隶了——”

    “契丹人被唐人缠住,我们要打乱辽东,重新建立渤海国,这是我们的使命——”

    这番话,让人震撼。

    渤海国,王族。

    老人们目含热泪,而少年们,则激动不已,忙喊着要参军,复国。

    一时间,人头涌动,聚集的人群中,一半的男子选择了参军复国。

    多年的苦难,让渤海国成为了美好的象征。

    没有经历渤海国贵族,官吏的压榨,让许多人饱含憧憬,渴望着改变命运。

    而在不远处的庄园,也有一个男人,分发钱粮,大声的呼吁着,要重新建立渤海国,杀光契丹狗。

    一个,两个,五个,十个……

    在契丹贵族们远离封地,去往对战唐兵时,一股复国的旋风,席卷了渤海旧地。

    虽然汉人,奚人,女真人,不断地稀释着渤海人,但在这辽东旧地,依旧是渤海人占据多数。

    而,背后支持这一切的,都是呼延赞,杨万胜二人。

    他们深刻的明白,女真人虽然看上去勇猛,但终究是人数少,成不了气候,甚至其强大的破坏力,反而让辽东更心向契丹。

    所以,利用女真人打破防线,过了鸭绿江后,呼延赞就不断地解放渤海人,甚至让人冒充所谓的王族,鼓舞渤海国复国,反抗。

    由于渤海人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衣着上,与汉人相差无几,北方平原几乎无有方言。

    “咱们只要负责攻破城池,剩余的,就交给渤海人。”

    呼延赞笑着说道:“用不了一个月,辽东就会沸腾,一团乱麻!”

    “不,这样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