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6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邦国长兴,万载永延绵!”
皇帝随口说了十个字,然后笑道:“诸王字辈,就从邦字开始序之,凡日后子孙有成年者,需报之宗正寺,登记造碟。”
“诺——”
“至于藩王世子之选,某不干涉!”
李嘉轻声道:“但,一定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先长后幼,兄终弟及,不可动摇,此乃国之根本也!”
随即,气氛有些沉寂。
再之后,则是宴会的顶点。
皇帝一次性,再次给十位年满十二的皇子们进行分封。
皇十子,李复汶,封曹王。
皇十一子,李复泯,封郑王。
皇十二子,李复泷,封沈王。
皇十三子,李复洵,封闽王。
皇十四子,李复涛,封蔡王。
皇十五子,李复涧,封申王。
皇十六子,李复淞,封荆王。
皇十七子,李复淇,封六王。
皇十八子,李复添,封召王。
皇十九子,李复涯,封梁王。
眼见又一批弟弟们成长,诸王们眼神满是复杂。
那么多儿子,皇帝哪里得来土地啊!
藩王们多年未见,借此机会,一直待到了开春,初夏,才堪堪回去,
……
而,西北地方,为了封国,大唐的开拓,也在不断地进行。
潘美卸任西凉总兵,狄剑多年来,终于爬到了任上。
担任不久,他就接到皇帝以及朝廷的诏令,要求其西进,开疆拓土。
狄剑只能照办,练兵近五万,才敢图谋。
按照道理来说,最好的开拓方向,是喀喇汗国,这是西域的共敌。
但是难点在于,其太远。
隔着于阗国,以及高昌回鹘,就这样赢了,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他将目光放到了部落联盟的高昌回鹘。
这位回鹘余孽,一直对于瓜沙二州垂涎三尺,对于大唐回到西域,也是万分抵抗。
有鉴于此,狄剑毫不犹豫,直接出兵高昌。
这一下,步骑协力,回鹘人哪里是唐兵的对手,忙不迭地逃窜,王帐挪移到了西州,然后又跑到了庭州,最后,不得已去了龟兹。
一路跑,一路追。
不知不觉。,安西四州,收复了泰半。
换句话说,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界几乎收复。
虽然大部分的部落只是表面臣服,倒是庭州,西州,高昌,伊州,龟兹,焉耆等城池的收复,代表着北庭都护府,彻底的光复了。
随即,在狄剑驻扎在焉耆,前面就是龟兹,以及倭赤二州,然后就直面对抗喀喇汗国。
到了这个地步,于阗国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他们忙问询大唐到底是什么意思。
狄剑回复,对于南疆,大唐此时并不感兴趣,合力对抗喀喇汗国才是最要紧的事。
于阗王无奈,只能选择相信。
在神武二十一年,两国结盟,选择瓜分喀喇汗国。
碎叶城以北,夷播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界,都归属于大唐。
其余的地界,则归属于阗国。
至此,长达数年的中亚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喀喇汗国以绿教的名义,号召了中亚的大量的绿教徒,从花剌子模、河中、呼罗珊募集了大量士兵,积极参与这场战争。
于阗与大唐也毫不示弱,往往联合数万步骑,南北夹击其国,让其收尾不得相顾。
波斯的萨曼王朝,则坐山观虎斗,颇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而对于这场战争,朝廷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援,并且重新设置安西都护府,更好得拼杀征战。
而对于皇帝来说,偌大的西域,北疆地区,足以分封两三个儿子了,如果喀喇汗国覆灭,也能再多分两个。
第1399章 高原上的战争
“大王,这中原,果真是繁盛!”
李宾一行人从西川,回到了拉萨,道路险阻,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回来了。
随同而去的吐蕃贵族,一个个大开眼界,止不住地惊叹。
“中原虽好,但却非咱们所有!”
李宾已经二十有四,来到逻些,建立卫国,已经超过了七年,威信已经大增。
面对吐蕃贵族们的垂涎三尺的模样,他不由得说道:“卫国北为中山,东为大唐,只有南面,才可用兵!”
说着,李宾直接在众人面前,摊开了一副地图。
诺大的卫国地区。
在建立卫国后,李宾看不惯吐蕃的这种奴隶封建制,他一心效仿中原。
于是,除了逻些城外,将全国裁分为十五个州,每州三千户,收赋税、征兵役,断案平叛,朝廷派遣文武就任。
如此,卫国就形成了两种局面。
贵族封建与朝廷州县并行,而朝廷由于掌握了名义,以及生产力,占据主动权。
“十五州,有户五万余,外加国都万户,就有六万户,三户出一兵,可得两万人。”
国相不由得述说道:“各个贵族,也有义务出兵,可得兵一万余,有此,可有三万辅兵。”
“朝廷出动一万禁军,合计四万!”
李宾沉声道,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真不容易,多年来的建设,朝廷中秋不断地增加丁口,从贵族中获得,招揽流民,豁免逃奴,让卫国的在计人口,突破了六万户,合计三十余万。
对于巅峰时期的吐蕃来说,这只是其中两三成罢了,但在如今,已经极为了得。
而北面的中山国,即使拿下了朵康地区,但户口却增长不到万户,时至今日,也不过二十来万人。
“藏如——”(日喀则地区)
李宾念叨道:“这里起码有万户丁口,大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里。”
“通知下去,按照既定计划,要求各贵族征召而来!”
很快,王令一下,各地轰动。
贵族们不敢怠慢,成群结队的召集手底下的农奴,家丁,按照地位的高低,调集兵马来到逻些。
依照卫国的规矩,卫王可以分封国公以下的爵位。
其中,郡公为顶级,按照规矩可以拥有千人的部队,同样,其义务也得出兵千人。
而最低级的男爵,则不过百人。
李宾建国后,不仅重新分封了吐蕃贵族,确立君臣关系,而且还分划了许多的随从官吏爵位,建立庄园。
这种新式的君臣义务关系,虽然因为吐蕃特殊的地理因素,让贵族自主权较大,但同样,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
不到一个月功夫,蜂拥而至的贵族兵马,就超过了一万人,而且还自带干粮,铠甲,协同而上。
当然,战胜之后,所有的战利品,卫王得一半,其余的贵族,按照功劳、爵位大小分配。
分配权,在卫王手中。
“万岁,万岁——”
随着李宾的王架缓缓驶来,口号不断地响起。
数万兵马齐聚,这是卫国多年来的修养生息得来的,很是难得。
留下王太子与王妃在京中留守,李宾亲自指挥这只兵马,出征后藏地区(日喀则)。
后藏地区,在吐蕃,也是极为肥沃的土地,盛产牧草,战马极多,在且耕且牧的高原地区,也是战略要地。
牧民们拿着简陋的武器,或叉子,或削尖木头,一个个气势高昂,对于战争的渴望,已经融入了血液中。
贫瘠的高原,一切的生产物资都是稀有的,普通的平民虽然从不再是奴隶,但家中的一无所有,让他们不得不渴望战争。
同样,长久的和平,以及奢靡的生活,贵族的口袋渐空,他们渴望更多的奴隶,金银,来充斥自己。
“杀——”望着众人饥渴的面色,李宾豪不慌乱,骑在马上怒吼一声。
随即,欢呼声排山倒海一般涌来,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后藏安稳多年,哪里是来势汹汹的卫国对手,贵族们归降的归降,战死的战死,不及两个月,后藏地区就纳入了卫国的疆域。
萨迦城中,卫国兵马上下欢腾,胜利的喜悦难以抑制。
战死的吐蕃贵族,直接没收其家产,分配给己方的贵族,以及兵卒。
而归降的贵族,则直接没收一半的领地,财富,奴隶,再次赐予爵位。
随即,借由没收的奴隶,以及普通的牧民,李宾在此,设立五个州,管理百姓一万八千户。
大量的财富,牛羊,金银珠宝,让兵卒贵族们士气大涨,对于卫王也越发的恭敬。
事已至此,李宾依旧不肯罢休。
后藏地区只是小试牛刀,虽然也算是肥沃,但终究还没有满足他的胃口。
于是,在最后的大会上,李宾高声道:“南边的尼婆罗,太平数百年,昔日还曾与松赞干布联姻,如今,见我卫国,竟然不臣服,真是岂有此理!”
“我欲翻越高山,直入尼婆罗。”
尼婆罗,即尼泊尔。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不在于尼婆罗强大而在与崇山峻岭,实在是难以翻越。
“往日的商贾都能翻越,我等怎能不可?”
李宾直接怼道。
“大王,尼婆罗距离逻些上千里,而且还有高山阻隔,即使攻破,也得不退去啊!”
贵族劝说道。
“这又何妨?”
李宾直接说道:“我的王妃,侧妃,给我生了好几个儿子,暂且等几年,将来分封给他们不就行了?”
贵族们瞠目结舌。
“咱们暂且把战利品放到萨迦城中,翻越峡谷大山,把尼婆罗收入囊中。”
贵族们无奈,只能听从跟随。
……
而在那曲城中,李复文得知卫国南下的消息,瞬间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岂能让李宾超越了?”
他握紧拳头,扬声道:“召集兵马,咱要西征,把阿里地区的古格、拉法克给灭了。”
虽然阿里地区人少地寡,但大小也是个肉,对于人口稀缺的中山国来说,也是觊觎良久的。
由于贫瘠,让中山国的贵族更加的渴望战争,不一会儿就就动员完毕。
至于灭了古格、拉法克,就得与于阗,萨曼王朝,萨法尔王朝接壤,李复文是毫不在意的。
第1400章 巡游与治黄
神武二十一年春,薛王李复沐,恭送诸位兄弟离京回返藩国。
而就在此时,张维卿再次出兵,沿着辽河而上,再次入主上京城。
残余的契丹人溃败而逃,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再次聚集了以耶律只没为首的契丹国。
与契丹人料想的一样,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张维卿直接在上京城驻扎,甚至扩建城池,并且,改名为镇辽城。
由于考虑到镇辽城乃是草原地区,更是契丹人的京城,所以其在镇辽城附近,设置大量的城堡,并且连成一片,安置大量的烽火台。
而在辽河以及镇辽城附近的庆、怀、祖、饶等州,也隶属于其管辖。
由此,辽东府就不合时宜,辽阳力有所逮,无法维护其统治。
张维卿自此上禀,要求设立都护府统辖。
皇帝应允了,作为辽东的屏障,辽河着实重要,于是设立辽北都护府。
第一任的都护,就是立有大功的呼延赞。
呼延赞因为高丽事,谋划有功,所以加封为顺州侯,食邑四千户。
杨万胜则封为平州伯,食邑三千户。
北方的契丹人,则完全放弃了耕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其与室韦人,乌古部、敌烈部的争战,难以罢休。
草原太过于辽阔,又属于寒冷,对于契丹人的追逐,朝野也并不怎么上心。
有鉴于此,皇帝也察觉到了契丹威胁的减弱,要求辽东、辽北,以及陈国(分渤海),对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进行归化降服,训话。
于是,为期数年的东北征讨战,就正式拉响。
皇帝李嘉也察觉,洛阳的繁华,似乎迷住了他的双眼。
有鉴于此,他直接命薛王监国,政事堂任事,自己带着仪仗,开始南巡。
山东、河北、陕西,他都去过,唯独南方,尤其是江南之地,倒是不曾去过,不由得心生向往。
带着四十岁的年龄,皇帝李嘉乘坐着龙舟,顺着洛水,入了黄河。
此时的黄河,虽然不及后世高悬十几米,但也不遑多让。
龙舟之上,皇帝居高临下,对于两岸的村落,一目了然。
他不由得心惊:“长此以往,黄河岂不是越堆越高?”
河南府属于腹心之地,一直是洛阳的粮仓,一旦运河有所闪失,这里就是最后的保障。
历史上,北宋黄河数次决堤,难民数十万计,对于国力的损耗,可谓是难以计量。
而如今,洛阳对于黄河的依赖更强,借助其水运,才能输送江南的粮食。
由此,彻底的治理黄河,刻不容缓。
黄河水道自东汉后的800多年基本稳定,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在滨县之南入海。
五代时黄河决溢频率显著增加,而藩镇的割据混战,甚至以水代兵,更使河患愈演愈烈。
据记载,五代53年历史(907至960年),共18年有决溢的记载,即平均3年就会有一次河患发生。
如此情况,这还得了?
李嘉忧心忡忡。
“何时再有个王景呢?”
黄河这条命脉,定然是要妥当的。
船只行着越远,李嘉的心越纠结。
最后,到达了汴梁,他最终做出决定——对东汉王景的千里大堤,进行大规模的加固。
除此之外,他还决定,借用明朝,潘季训的法子,来治理黄河。
至于黄七子薛王李复沐上书的要求利用旧河道,黄河多个泄口河道,则被李嘉否决。
无他,人力物力太大。
而且,黄河泥沙重,你开一条支流,不消几年就会堵塞,然后再开,再堵……
治标不治本。
对于河运都督,以及河南府官吏,他这般说道:
“按照以往的法子,黄河汹涌,所以黄河越宽,则水流越通顺。”
“此理确实,但黄河却不一般,其水中近半泥沙,水流越是平缓,泥沙的聚集也就越大,所以,河堤,必须以狭窄,才能冲击淤泥!”
“物取名为,束水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