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618部分

大唐再起-第618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理确实,但黄河却不一般,其水中近半泥沙,水流越是平缓,泥沙的聚集也就越大,所以,河堤,必须以狭窄,才能冲击淤泥!”

    “物取名为,束水治沙!”

    “陛下,河道变窄,那若是河水汹涌,冲破河堤,溃殇岂不是更重?”

    河南知府吕余庆不由得提出异议。

    百官惊诧,唯独皇帝点点头赞赏道:“这个问题,算是到了点子上了。”

    “这般束水,自然是在重要的水段施行,另外,还可引用两岸的支流入河,冲刷其泥沙。”

    皇帝竟然嫌河水不够多,竟然加水,这让众人大开眼界,心中暗伤,这法子能行吗?

    瞧着众人的脸色,李嘉自然清楚他们的心思,心道,这是明朝潘季训的法子,几百年不过时,实践证明的。

    “吕知府,你可有问题?”

    “陛下,此法治沙倒是极好,但却对于溃堤无补,而且,补水,反而让黄河水患加剧!”

    吕余庆不由得抬起头,目光如炬,认真说道。

    “没错!”

    李嘉点点头,说道:“自卫州以东,千里黄河,处处险要,哪里能防守的住?”

    “河堤数十上百里相连,使得河水威势更涨,可在其汹涌险要处,留下缺口,在缺口的地方筑成第二道,第三道堤坝!”

    “由此,水流汹涌,溃口与第二堤之间,会形成淤湖,二堤难保,三堤,可再保之,使得水成湖,得以抑制。”

    说白了就是设置缓冲区。

    三道堤坝,三个保险,让黄河水,流到控制区中,减少损失,从而保住大部分的州县。

    甚至,其他河段危险时,还可以主动泄洪。

    这法子,可比再建河道好多了,省时省力。

    读书人可能有傻子,但当官的却没有一个。

    他们略微一思量,立马就觉察是个好方法。

    让黄河去他应去的地方,这是极好的法子,关键是省钱。

    “河运都督,我令你查出黄河易决处,然后上报给河南知府,让其修建堤坝,建立泄洪区。”

    “诺——”

    “吕余庆!”

    “微臣在!”

    “我令你兼领治河巡按使,黄河两岸的州县,都得听你号令!”

    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治理黄河,我就交给你了!”

    “微臣必定不负圣望!”吕余庆一脸激动道。

 第1401章 迁徙豪强

    清楚的言语潘季训的治河之法后,皇帝在汴梁并未待多久,而是顺着通济渠南下,准备一路去往金陵。

    也就是大唐的东京所在。

    前面也提过,大唐五京,北京幽州,西京长安,东京金陵,南京长沙。

    洛阳为中京,也叫京师,置府尹。

    其余四京,各自置有留守,位高于知府。

    汴梁南下,就是宋州,也就是曾经的归德节度使治下,赵匡胤的应许之地。

    经过大规模的改制,节度使完全被裁撤,所遗留的幕府,也被合并到了州县之中。

    所谓的节度使,反而成了荣誉头衔。

    皇帝銮驾莅临宋州,刺史、转运使、通判,巡检,各个兢兢业业,笑脸相迎。

    城池上下,道路两旁,不知打扫多少遍,上上下下才觉得安妥了一些。

    不过,宋州与汴梁不同,这里没有皇宫,总不可能让皇帝入住衙门吧?

    于是,经过一番商讨,最终还是决定,让宋州本地最大的赵家,出宅院,作为皇帝的下塌之地。

    赵家也是喜笑颜开的应下,这是他们的荣幸。

    甚至,他们还让其几名嫡女、庶女,模样精致的,服侍皇帝。

    官吏们看的门清,对此也不置可否,人家都把宅子让出来,一家人搬走了,总要有点好处吧?

    于是,皇帝就这般,疲惫了一天后,下塌赵宅。

    虽然说只是民宅,但装饰却极为豪奢,位比王府,辽阔的庭院,花花绿绿的花园,让李嘉颇为震惊:

    “区区宋州人家,竟然富贵?”

    眼见着逾越的规制,李嘉心中略带不满,但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脚步轻缓,突然,他略微迟疑。

    只见,路旁,竟然有两排美婢恭敬地行礼。

    而在这群人中,有几位格外的出挑,皮肤白皙,玉指葱白,琼鼻明眸,哪里像是个丫鬟,反倒像是富家小娘子。

    “陛下,这是赵府中比较出挑的几位小娘子,特地安排的。”

    一旁的年已四旬的吴青,也不由得走上前,轻声说道。

    “嗯!”皇帝点点头,既然射声司已经排查过了,那就没问题了,他轻声道:“就这般吧!”

    吴青眼睛一眨,立马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果然,夜间皇帝沐浴,几个白皙手指服侍下,皇帝略感不适,果真不是奴婢出身,毛手毛脚。

    皇帝大怒,扯其衣而入浴,水流湍急,渐染晕红,两股颤颤……

    不久,不堪人事的三姐妹,就皆哭泣,眼眶通红,并排的躺在床榻上,一脸的疲倦。

    而皇帝则精神奕奕,大战雏儿,他倒是毫不胆怯,英勇异常。

    翌日,皇帝好似什么也没发生,就与宋州上下,出城巡视。

    绵延不断地田地,已经种了大量的农作物,皇帝依稀能够辨认,这是已经普及多年的小麦。

    显然,小麦,尤其是冬小麦,已经普及在中原,人们也认识到其好处,主动耕种。

    但,小麦又属于需要大量水资源的农作物,沟渠附近的田地,不出意外,必然属于豪强所有。

    皇帝笑容满面,称赞着宋州的事物,心中却在沉思,他间歇地向射声司吩咐着。

    到了晚间,与三姐妹再来一场鸳鸯戏水后,皇帝就见到了来自射声司的汇报。

    “以赵氏、吴氏等为首的十几户人家,几乎占据宋州一半膏肥之地,高者数千顷,少者千余顷,农为百业之首,其又因为土地,而霸占商业,大大小小的坐商,行商,都对其为首是瞻,近七成的铺面,都是他们的。”

    吴青轻声说道:“这是宋州市面上,随处可以打听的。”

    “地方衙门,倒是与其配合的好,因为其地纳粮,可起表率,县衙、州衙,泰半充斥其族人。”

    “赵氏,更是其佼佼者,土地横跨数县,被俗称为赵半州。”

    “半州?”

    皇帝眯着眼睛,说道:“看来,朝廷只配管半个,甚至,半个都没有。”

    “秀才举人呢?”

    “他们八成也出自这般的豪右之家,剩余的才是寒门。”

    李嘉沉默了。

    他明白,若是靠自然而然的瓦解,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社会难等,普通的庶民也难等。

    无论是从强干弱枝,还是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几十上百年来,不断积攒的矛盾,豪强,已经成了阻碍。

    人丁滋长,土地矛盾,在建国前,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

    说白了,此时的大唐,以及历史上的北宋,都早就背负包袱了。

    “走吧,去扬州看看!”

    皇帝心中有了计较,开口言语道。

    而赵家三姐妹,自然也常伴帝侧,解乏。

    龙船沿着汴河,过了宿州,来到洪泽湖,再过淮河到楚州,再南下入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因为运河的兴起,大量的钱粮商贾,堆积在扬州,再加上淮盐,让扬州极为鼎盛。

    皇帝的到来,如热火烹油,可谓是极为热闹。

    作为杨吴、南唐时期的东都,扬州一次次的浴火重生,铸就了其繁华。

    皇帝则不以为意,并没有享受什么,反而积极调查起盐商,富户来。

    淮盐在朝廷的比重,越来越大。

    去年两税,盐税第一次超过了千万贯,而淮盐,就占据了五百万贯。

    这是一笔极为夸张的数字。

    当然,李嘉明白,淮盐潜力并没有挖干净,历史上,北宋时期,淮盐一千五百万贯,占据赋税四成。

    繁华的扬州,不知累积了多少的豪富人家。

    “陛下,扬州有民近五万户,家产十万贯近百户,万贯以上,则上千户之多。”

    吴青感慨道:“淮盐之利,泰半在扬州,食其利者,半个扬州城。”

    “另外半个,是不是运河?”

    李嘉轻笑起来。

    吴青陪笑着。

    在扬州待了两日,皇帝过了长江,来到了金陵。

    金陵城与扬州畸形的繁荣不同,这里富庶,源自于百姓采桑蚕丝,纺织刺绣。

    所谓的蚕户,竟然有两万家,偌大的江宁府,也因之财源滚滚,富甲天下。

    由此,家产过万贯的,也有上千户之多。

    当然,令李嘉欣喜的是,棉花产业在江南也是遍地开花,棉纺织业也盛行起来。

    金陵,皇帝待了近半个月,然后才算是结束了这场南巡。

    管中窥豹,江宁府地密人稠,多年来的和平,让这里的更富庶,同样,豪右商贾更多,压榨也更厉害。

    回到洛阳时,已经是神武二十一年的秋天。

    皇帝又带回来十几名年轻俏丽的女子。

    不过,在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皇帝明确宣布,将迁徙万户百姓,入辽东府。

    而,名列其名单的,都是家产过万贯的豪强商贾。

    而南方,则是重中之重。

    一时间,天下震动,豪强惶恐不安,百官劝告,但都被皇帝挡过去,强令施行。

 第1402章 神武三十年

    神武三十年,夏六月,后崩于立政殿,享年四十七岁。

    帝恸哭,后宫上下莫不哀之。

    时年,帝陵位于偃师县境内,北依邙山,南对嵩岳,葬于陵中,上谥号曰:文孝皇后。

    二十八岁的薛王李复沐,十五岁的晋王李复涣,为之伤神。

    由于是皇后,藩王不得不再次启程来京,披麻戴孝。

    帝哀痛,不复立后,暂让瑜妃摄六宫事。

    京城缟素三日,一月不得奏乐饮酒,兴办婚事。

    到了八月中旬,中秋之节,皇宫依旧缟素,难有喜庆。

    诸多藩王齐聚一堂,默默无声。

    到了神武三十年,皇帝一共分封了五批次的藩王。

    第一次是卫王、中山王。

    第二批是齐王为首的五王。

    第三批是薛王、陈王等四王。

    第四批,则是神武二十年,一次性的十王,如曹王、郑王等。

    第五批次,则是神武二十五年,再次分封神武十年后出生的藩王。

    这一次,则陆陆续续有近十位。

    也就是说,截止到二十五年,共有二十九位皇子被分封出去,在神武三十年前就藩。

    而如今,皇帝老当益壮,虽然年已五十,但仍旧有十二位皇子在宫中。

    皇子的总数,突破到了三十九位。

    公主也是不少,也有二十位,即使是顽劣的许国公主燕奴,也已经成婚多年,给李嘉生下了不少的外孙。

    不过,皇子多了,之前议论的封地问题,就摆上了桌案。

    第四批次分封的十王,漠北安置了三位,西域安置了三位,然后又灭了日本,在四国岛安置了一位,本州岛安置了一位。

    如此,勉强才算是妥当。

    但,神武二十五年分封的十王,已经过去了五年,依旧还在京中藩王府好好待着。

    而更可悲的是,由于藩王就封耗费太大,兴建藩王府的费用,少府寺都觉得吃力。

    城东如今豪宅林立,符合规制的藩王府地,也几乎拿不出来了。

    无奈,后续的藩王规格降低,基本上控制在十亩以内,造价不超过万贯。

    并且,皇帝明言,凡藩王就藩后,王府将会回收,日后入京,须重新兴建王府。

    随后,皇帝再次宣布藩王就封后,所得食邑收入将会断绝。

    “大哥,父皇怎么还没来?”

    安坐着,蜀王李复沅看着眼眶通红,沉默不语的薛王、晋王,不由得看了看陌生的兄弟们,这才对着一旁的齐王说道。

    “父皇哀痛国度,估摸着还没起呢!”

    李复歆端坐,斜瞥了一眼薛王李复沐,不由得说道:“咱们安分守己,一会儿父皇就来了。”

    三十一岁的齐王,已经统御齐国十几年,胡须修长,穿着华贵的王袍,从远处看,一股气势直立显眼。

    揉和着威势,又参杂着几分恭敬,在藩王行列中,显得瞩目。

    而位列前排的薛王,虽然辅助监国多年,气势渐长,但却没有那种人君权势在握的霸气,显得很是中庸。

    较为年幼的晋王,也感觉到群王的威势,气氛的紧张,他看了看闭目养神的兄长。

    薛王微微一撇,轻轻摇头,示意其不要紧张。

    与薛王对面,早已经就藩多年,资历最老的卫王与中山王,他们则比较放松。

    “去年刚回,今年又来,皇后的去世,天下震动啊!”

    中山王李复文,随着年岁的增长,留起了长须,显得很是沉稳。

    “虽然耗费多,但也是没得法子!”

    卫王李宾则微微眨了眨眼,轻声道:“皇嫂故去,如今最难的,怕是薛王吧!”

    “虽然就藩了,但他们,还是皇子的身份。”

    李复文略微看了一眼几排成列的诸王,他不由得苦笑道:“多事之秋,不提也罢!”

    在家天下的时代,皇帝后宫之事,其实影响极大。

    比如,皇后去世,如果某位嫔妃上位,比如齐王之母丽妃,那么,齐王就也是嫡子,足以挑战薛王的地位。

    但,皇帝怎么会容忍太平多年的朝政出错?他直接让平淡如水的瑜妃,暂摄六宫事,而且明言,不再立后。

    这对于许多皇子来说,打击颇大。

    不过,政治也因此再次稳定。

    皇帝统御天下三十载,宇内太平,威势如泰山压顶,在他没有死之前,谁都不敢放肆。

    “陛下驾到——”

    突然,沉默的气氛被打开,尖锐的声音响起。

    群王忙不迭地起身,身上的威势顿孝,仿若是卑微的臣子一般,恭敬地跪下,以头碰地。

    “儿臣(臣弟)参见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