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唐再起 >

第622部分

大唐再起-第622部分

小说: 大唐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别提,太子的儿子,更不一般,一律都是郡王而不是国公。

    不把这些儿子分出去,长此以往,后果难料。

    “作为兄长,你私底下去见见他们,勾连兄弟之情,结一些恩义!”

    皇帝要太子去告诉诸王,这几个藩国,是他求来,提前安排的。

    太子立马点头,面露感动之色。

    “须知,日后统御天下,分为内外,内则是中国,文官武将勋贵,外则是藩王诸侯,内外一体,两者并重。”

    李嘉语重心长道:“外有诸侯环卫,内之诸臣皆不敢放肆,皇室无忧。”

    “再者说,以王治与敌,上千年来的外患,几近消免,日后你只需要以宗法制来控制藩王即可,省却多少人力军力?”

    “三年一朝,子嗣留京,嫡长继承,此三法久存,外藩体系就不会有什么乱子。”

    “儿子明白!”太子诚恳的点点头,对于皇帝老子的教诲,显然是听进去了。

    他也颇为满意皇帝为他打下的江山,三十多年的神武之治,到他手中的,将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盛世。

 第1409章 教子

    神武三十五年,秋。

    皇帝以五子就国,喀喇汗国旧地一分为三。

    以抽签为序。

    以皇二十子、成王,李复漠,都疏勒,民众三万余户。

    皇二十三子、代王,李复汜,都碎叶城(旧名八喇沙衮),有户四万。

    皇二十四、辽王,李复浔,都弓月城(乙寄乌骨),户两万。

    以北自南排列,就是辽、代、成。

    其中,伊犁河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皆是辽国所在。

    伊犁河与纳伦河,以及独占伊塞克湖的,就是代国所在。

    而以纳伦湖以南,与于阗、中山国接壤的,就是成国。

    除此之外,中山国一把西进,占据了萨末建,也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撒马尔罕。

    扩充了十几个州县,上万户牧民。

    而在西域,曾经偌大的安西都护府,因为分封的缘故,不得已缩水。

    其中,皇十子,李复洨,建立曹国,都伊州,囊括附近的十几个县,民众十万。

    而,都北庭的,为皇十五子,李复涧的申国,由于准格尔盆地的缘故,人口多了许多,接近二十万人。

    所以,安西都护府,只能蜷缩在龟兹,焉耆,高昌等地,军队也就地军屯,兵马只有两万余人。

    当然,也有许多的官吏要求,将安西都护府拆了,反正其隔洛阳数千里,鞭长莫及,反而凭空多出几个藩国来。

    皇帝也思量来三,最后还是觉得应该保留。

    首先,龟兹,高昌等地,即使是在西域,也是有名的肥沃之地,不至于得不偿失。

    其次,源源不断财富的丝绸之路,必须要有中央掌控,藩国不宜。

    再者说,保留安西都护府,可以有效的勾连成、代、辽,以及西域的曹、申二国。

    此五国,一旦发生什么,安西都护府不仅能够帮忙平叛,更是可以镇压不服,维持藩国体系。

    说白了,安西都护府,就是个中心点,去哪里都方便,不可能轻易地舍弃。

    喀喇汗国,一下就去了成王、辽王、代王。

    至于,大琉球岛,按照皇帝的规划,则是一分为二,各自占据岛的南北。

    毕竟,琉球岛是中国第一大岛,人口上,十几年来的努力,已经超过了两万户。

    其中,在岛北平原,建成台北城,南边为台南城,各自万余户百姓。

    皇二十一子,吕王,李复湆,都台北城。

    皇二十二子,共王李复潥,复台南城。

    由此,五个藩王,已经开始了就藩准备。

    朝廷要求,在划分藩国半年内,藩王必须离京就藩。

    当然,虽然说藩国有些寒酸,但对比被封在小琉球群岛的安国来说,已经算是极大了。

    户口上,安国刚就藩时,只有两千余户,十几年来的招募,水手,港口的建设,加上自带的几百户人,才堪堪突破五千。

    刚开始,甚至因为带过去的单身汉太多,还得去倭国去骗婚。

    群岛的发展,到底是前途太窄,不如陆地上来的快。

    所以,李嘉决定,剩余的儿子们,尽量的分在中南半岛,光是一个真腊,就能分好几个呢。

    不过,趁着这个机会,李嘉也再次进行封王,也就是第六批分王。

    如今,皇帝的子嗣,也就是皇子的数量,突破了四十,达到了四十二人。

    前面的五次,共封二十九位亲王,基本上属于神武十年后出生的。

    而这一次,则分封神武二十年后出身的诸王,规模较小,只有五人。

    分别是徽王、赣王、肃王、湘王、冀王,序列排到了三十四。

    由于儿子太多了,王号也多,长此以往,地名都不一定够,怕是得用吉祥的汉字来代替了,如福王,瑞王等等。

    不过,他这一代,却是不用担心了。

    封王典礼结束后,李复沐揉了揉僵硬的脸,典礼这东西,最是折磨人。

    疲惫地坐上马车,这时,他突然发觉,儿子怎么不见了:

    “薛王呢?”

    “听宫里传话,说是陛下特地留下,留宿在宫中。”

    “这怎么行!”李复沐皱眉道:“茗哥儿到底是十五了,怎能轻易地留宿宫中引人闲话。”

    自幼就受儒家教诲,规矩已经立在心间,况且,太子本就是众矢之的,其子也是靶子啊!

    小心再小心,也不为过。

    “停车!”李复沐调转马车,复返宫中。

    一路上行礼的人不断,李复沐不做多回复,快步而行。

    禀告后,就被领着来到了殿中。

    就见,祖孙二人,正津津有味地下着象棋,对于他的到来,不管不顾。

    太子也不惊扰,就立在一旁等候着,直到一刻钟过去,这盘棋才算是散了。

    “你怎么回来了?”李嘉奇道。

    “孩儿是送茗儿回府的。”

    李复沐笑道。

    “回什么,他又不像你住在东宫,回一趟薛王府麻烦的很,今日就留在宫里吧!”

    李嘉不喜道。

    瞧着皇帝有些气了,太子这才折中,不由道:“路途远了些,今夜就住在东宫吧,反正也不远,您觉得如何?”

    “阿爷,孙儿宫中也住不惯,您还是让我去看看母妃吧!”薛王也不由得发声道。

    “行!”李嘉点点头,他也回过神来,知晓了太子的深意。

    薛王以母子之情劝说,也是不错。

    李复沐这才带着薛王笑着离去。

    “你阿爷,脾气越来越倔了,没你我还劝不动。”

    李复沐摸了摸儿子的头,不由得感慨道。

    薛王笑笑,不说话。

    随即,到了东宫,见到母妃自是一番高兴。

    但,太子却与薛王,在书房中聊了起来。

    “你弟弟,邦芝,准备过继給梁王为嗣子,继承其藩国,年底成婚,明年就去了,你这些时日,得去帮衬一些。”

    李复沐沉声道:“我督办工部,最近治河较忙,难免有所疏漏。”

    “诺!”薛王李邦茗不由得认真应下。

    督办工部,是太子第一次掌控实权,朝野上下,以及皇帝都在看着,自然得小心认真,不得有半点马虎。

    作为儿子,李复茗倒是清楚的很。

    看着自己英俊挺拔的儿子,以及他脸上的成熟,李复沐满意地点点头。

    虽然皇帝有些惯着,但到底是培养了不错,皇孙中,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

    但,一味的养在宫中,伴随皇帝膝下,怎么能成长呢?

    而,作为父亲的自己,调教儿子方面,竟然极少,这岂能继续下去?

    “另外一件事,就是与你有关。”

    李复沐坐下,饮了口茶,不由道:“我在你这个年岁的时候,被你皇爷爷,派往地方州县巡察民情,然后又去督促民夫运送,风吹日晒,不得有半刻休息。”

    “犹记得,是神武十八年,朝廷出兵辽东,数十万兵马北上,海上的粮船铺满了海面,一眼望不到边。”

    “官道上的民夫,三四十万之多,日夜奔走,转运辎重……”

    “儿臣听闻过,父亲当年可谓是极为辛苦。”

    薛王立马打断了父亲的长篇大论,没有意义的话语,还是趁早结束。

    “嗯!”李复沐有些意犹未尽,他点头道:“你如今,久养与宫中,也该出去看看,体察民情了。”

    “巡查游玩吗?”薛王想着去年父亲的行径,不由得兴奋道。

    待在洛阳多年,他也腻歪了。

    “不,我要你隐瞒身份,去当个地方官!”

    太子沉声道。

 第1410章 安排

    神武三十六年,十月。

    洛阳已经下起了小雪,细细碎碎地铺满了道路,天空中一片白荡,让人影幢幢的国子监,瞬间就减少了泰半的人。

    如今盛世,文学昌盛。

    由于科举三级分等制,让国子监的声誉,下降了许多,毕竟国子监并无功名。

    但仍旧有大量的勋贵,富商豪强,千方百计的让自己的子侄进入。

    国子监虽然没有功名,但却有极好的教育资源,而且人脉关系也是极多,比在家闭门造车强多了。

    “义哥儿,别读书了!”

    算学的学舍中,火盆烧的正旺,只有一个少年,辛苦地拿着算盘,不断地摆动着。

    这时,一个身着锦袍的少年,则走过来,劝说道。

    “我与你们不同啊!”义哥儿叹了口气,说道:“你们家世显赫,算学考究,不过也罢,也能安排,我只能考科举了。”

    “你说的也是!”

    李邦茗叹了口气,看着姿态各异的同学,然后拱手道:“我怕是不能再去陪诸位了。”

    “这是为何?”

    众人不解,对于这位来了半年的少年,众人是颇有好感的,大方,俊朗,宽容,显然是极好的。

    李邦茗笑了笑,说道:“转眼快十七了,家里已经安排好,要去某个县,担任巡检!”

    “巡检?”另一个同学吃惊道:“那可是正九品的小官,绿豆大小,还是个武官,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巡检已经不错了,有实权!”

    一个衣着光鲜的同学,叹了口气,说道:“如今朝廷,以科举为正途,其他杂途,能安排个巡检,还是靠咱们在国子监镀一层金了呢!”

    “咱们,哪有什么好前途?”

    众人齐叹。

    前唐时期,科举一科不过十几人,做宰相都不一定够,所以五品以下的官吏,泰半是私人举荐,亦或者门荫出身,统称为杂途。

    如今,科举大兴,大部分的官位,都被秀才举人占据,只有巡检等武官,或者其他闲散官,才会走举荐门荫的路子。

    还有许多,如太仆寺养牛羊马等畜牧人才;司天监,负责观天象的,家族世袭;工部,将作监、都水监等等,技术要求高的匠人,都是世袭。

    杂色出身的人,大浪淘金,也有可能成为人才。

    所以,朝廷,以及皇帝,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像是巡检司,县、州,府,巡检,基本是军队退下的军人担任,更不是科举出身能担任的,所以就会被走空子。

    勋贵们,安排下一代的时候,想让其走从军路,在如今战争较少的时候,都会安排去担任巡检,要么剿灭匪徒,要么察找走私,都是升官的好途径。

    李邦茗笑了笑,不置可否。

    结束了一年的学习生涯,本就拔类出萃的他,在整个国子监也是极为出色的存在,有认识了几个人才。

    这就够了。

    刚回王府,就有下人禀告,太子召见。

    于是,又匆忙地赶去东宫。

    “国子监学的不错!”

    太子点点头,颇为满意。

    从督办工部,如今又督办兵部,可以说,手中的权力日增,对于各部的认知,陋习,也是理解深刻。

    太子权势在握,他气势愈足:“你去往地界,在于长安府的渭南县,也是个富裕的好去处。”

    “不求你建功立业,只让你了解虚实,对于朝廷的基层,有能几分认知,将来不至于被糊弄。”

    谈论了几句,太子又摆摆手:“去见见你皇爷爷吧,他想你了。”

    “诺——”李邦茗应下。

    随即,他来到了甘露殿。

    金雕玉刻的龙椅上,铺就了数层皮垫,皇帝就侧卧着,几个宫娥捶打服侍,静谧无声。

    “陛下,薛王来了!”

    “哦?让他来!”皇帝连忙正坐起来,让几个宫娥离去。

    “孙儿见过皇爷爷!”李邦茗见到了精神矍铄的皇帝,笑着行礼道。

    “你来了!”

    李嘉掐指一算,自己五十六了,其也十七,日子过得真快。

    “成婚半载了,可有成果?”

    “孙儿惭愧!!”

    听到这话,李邦茗无奈的低头。

    “你们父子啊!”

    皇帝语重心长地说道:“今年开春,我都添了皇四十三子,你父都三十一了,才不过七子,女儿不过三,哪里有我的一丝风范?”

    听到这,李邦茗无奈道:“皇爷爷雄风依旧,孙儿怎么比的了。”

    “你是没用心!”

    李嘉气恼道:“你父也是,一年中,九成时间在朝廷,在权力,这东西,有那么好吗?”

    “子嗣才是要事。”

    对于这番抱怨,李邦茗根本就不敢传出去,他人要是知晓了,圣君的名声就没了。

    “怎么?我说的没道理?”

    李嘉见其不以为意,他忙道:“辽东府来了消息,吴王第五子,又夭折了,他已经三十五了,估摸着得绝嗣了……”

    李邦茗诧异不已:“怎么会?”

    “高丽旧地,哪是什么好地方!”

    皇帝吐了口浊气,无奈道:“分封了二十来个藩王,日后绝嗣的还少吗?”

    “你父不努力,我就只能指望你了。”

    “明个安排几个秀女去你府上。”

    秀女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