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而所谓的殊礼也就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当然,这两个步骤也不是必须,比如建立后周的郭威,以及赵匡胤这两人,一个人怕打草惊蛇,一个人功勋不够,难以称王,所以都是黄袍加身。
刘鋹脸色越发的苍白起来,浑身止不住地颤抖。
见此,崔泉再次劝道:“薛王言,若是陛下知规矩,退位之后,不吝啬王侯之位,绝不屠戮于王室……”
“朕明白,朕明白了,早就应该明白了……”
刘鋹甩开崔泉的搀扶,踉踉跄跄地来到自己的椅子上,勉强入座,嘴唇发白:
“回去告诉薛王,希望他信守诺言!”
“臣,告退——”深深地望了一眼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想将他脸庞记住,崔泉行了最后一礼,这才快速地退下。
之后,宫殿中又响起了奢靡之音,刘鋹却怅然若失,提不起精神。
“陛下,陛下——”宦官轻轻地推了推,生怕其出了差错,不然就不好向田城使交代了。
“喝酒,快,送酒来!”刘鋹甩了甩身边的酒爵,大肆叫骂起来:
“朕是皇帝,朕要喝酒,你们这些狗才,快呈酒上来,朕要一醉方休……”
崔泉离开皇宫。
第二日,政事堂代表皇帝,颁发诏书,赐九锡于薛王,朝廷上下为之一惊。
这几日,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跑到薛王府进行恭贺,送上了大量的礼品。
三日后,政事堂再次下旨,加殊礼于薛王。
这一下子,就算是盖棺定论,薛王确实篡位无疑了。
政事堂也很识趣,几位宰相换天的来跑薛王府,就是为了讨好这位岭南的新主人。
而最为得意的,莫过于次相崔泉了,他是的门前,也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求官的队伍,排满了小巷,都知晓这位次相“简在帝心”,首相之位不远矣!
最落魄的莫过于首相钟允章,他的中立行为,已然失分,罢官已经是最轻的处罚。
对于皇位,李嘉却突然又不急了,得不到才是最珍贵的,触手可及了,他又矜持了。
“二月二,龙抬头,这日子不错——”
第两百一十三章勉强受禅
既然决定接受禅让了,那么李嘉也不再拖拉,直接开始准备受禅典礼了。
受禅了,那么就需要隆重一些,受禅台的搭建也是至关重要的。
受禅典礼一个月后即将举行,为了赶时间,数千名厢军,夜以继日地进行修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数百人,一刻不停地劳作着。
春日的番禹下起了丝丝小雨,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景色中,但依旧难掩百姓们的火热的心情,纷纷议论起来,茶馆里,青楼里,对于薛王复唐一事,也是看法不一。
有的认为,汉国当灭,几代暴君当政,暴政迭出,失国是应当的。
有的认为,李都督是乱臣贼子,篡夺了大汉的江山,论罪当诛……
当然,心怀大唐的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很少,毕竟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死的也差不多了。
金吾卫以及兴王府这一段时间也是胆战心惊,生怕出了什么乱子,惹恼了薛王殿下,每天巡逻的人就翻了一倍。
“这次大汉真的要完了——”
“是啊!几十年了,说没就没了……”
“这昏君有什么舍不得的,早就该下去了……”
走过了几张桌子,吴青耳边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皱着眉头,按在腰刀上的右手,不自觉地颤了颤:
一群逆民——
几下快步,来到了一处包厢,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守着,他伸出腰牌,呈上去,大汉拿来一瞧,黑铁之上,射声二字刺人眼球,翻过来一看:
指挥使吴青
“请稍后——”汉子背脊一下子就弯了下去,轻声道。
很快,门就被大开,扑面的热浪袭来,让他精神一震:
“参见殿下……”
“没事,坐吧!这该死的天气太冷了!”
李嘉脱了鞋,脚底下垫了一个木桶,里面满是烧红的木炭,他手里捧着一杯热茶,正兴致勃勃地喝着。
冬日的番禹太冷了,哪怕穿着貂裘,寒风依旧冻人,再加上下起了小雨,冰冷刺骨,一般人还真扛不过。
“这冬日了,王府和朝廷有什么动作了?”耳边听着这些顾客们的议论声,李嘉淡淡地说道。
“王府这边,管家按照您的吩咐,城东和城西都在施粥,一天两顿,不曾停歇,每日施舍数十石粮食,人人都在念大王的好呢!”
田忠一旁轻声地说着,脸上满是高兴:
“兴王府倒是运了许多柴火进城,生怕百姓们少了柴火,冬日熬不过去,又建了许多暖屋,供乞丐们借宿,也放了许多稻草,挤一挤,还是能将就的!”
“也算是有心了!”李嘉叹道,在这个世道,官府能有这番作为,还真是有良心了,至于施粥那是应有的事,收买人心,就要持之以恒,不要怕花钱。
尤其是天子脚下的百姓,更是要舍得花钱。
索性李嘉施恩一年,大半个京城百姓,对于他还是比较认可的。
“地方如何?”李嘉转眼问道。
虽说拿下了兴王府,就等于握了一半的岭南,但对于地方也需要关心一二,毕竟也是他的百姓!
“各州县对于大王之事,意见各一,但最终,却各派人前来贺喜……”
“所有人吗?”
“是,所有州县——”
吴青脸皮一抖,肯定地说道。
自从兴王府成为皇城司的自留地,射声司无奈之下,将所有的势力都派到了各州县,全无遗漏,近一年的功夫,才布置完毕,所以吴青才如此的肯定。
“那就好,如今这世道,人心浮躁,都没个定性,以为我年轻,好欺负,就欺上瞒下,糊弄过去……”
李嘉冷笑着,心中越想越气,一旁的贴身侍女惜竹服侍他将鞋穿上,喝了一口热茶,他心气依旧难平,挥一挥衣袖,直接离去:
“你们是我的眼睛,可不能没个记性……”
田忠与吴青两人默默对视了一眼,互相拱了拱手,这才退去。
前几天,发生了一起大案,雄州转运使与当地官吏相互勾结,剥削百姓过甚,民院极大,一伙乱民转眼攻陷了县城,引发了不小的乱子。
李都督很是烦心,不是乱民作乱,而是自己亲自培训的转运使,竟然经不起诱惑,反而变本加厉,成了大贪官。
于是,镇压这起民乱之后,李嘉直接把转运使与其他的官员都杀了,以儆效尤,但心中还憋了一口气吐不出来。
不过,随着禅让时间的临近,李嘉的心情这才慢慢的变好。
各地的官员们也知道拍马屁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神迹都出来,比如白鹿,白虎,白象,以及一系列的东西,各种祥瑞、图谶、星象都出现了,都不过在表明一件事情:国家有圣人出
到了正月末,高约五丈,长宽超过十丈,受禅台已经建成,就在番禹城郊,台上简单的弄了一个宫殿,远处来看,倒是颇为壮观。
接下来,群臣在崔泉、孙钊等人的操作下,皇帝刘鋹向薛王李嘉下诏书,请求禅让。
李嘉当然不许,坚决请辞了。
然后,再下诏书,群臣一起恳求,皆言:薛王天命在身,合该为帝
李嘉再次推辞。
无奈,刘鋹就只能与群臣一起,坚决恳求李都督接受禅让,仿佛他不接受,整个天下万民就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一般。
除此之外,来自各州县,被组织起来的乡老们,合计超过千人,作为民意代表,跪在大街上,要求李都督接受禅让。
番禹城的百姓,也各自用鲜血书写万民书,长达数十丈,简直铺满了一条街。
来自各国的商人们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何时见过这番宏大的景象,心里嘀咕着:这就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吗?
作为当事人,李嘉满脸的不情愿,一次比一次惶恐,就差跪在地上刷闹:我就不想继位。
但,第四次,群臣及万民们的再一次恳求下,李嘉这才仰天长叹,一脸苦涩道:“诸位陷我于不义啊!”
瞧着薛王殿下接下了受禅诏书,群臣大喜过望,连忙搀扶着,帮李嘉换上了皇袍:不错,大小合适。
第两百一十五章再复大唐
与中原武夫夺位相比,李嘉的这场禅让典礼显得格外的隆重,而且步骤合乎礼节,有理有据。
毕竟南汉以文治国已经数十年了,儒家最讲究的,就是礼节,明尊卑,而赵匡胤那斯直接披着黄袍上位,何其草率?
公元960年,南汉大宝三年,二月二日。
这一天,天公作美,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大晴天,城里城外的百姓们,早就得到了通知,一大早就来到了城外,见到了被禁军重重包围的受禅台。
数千大军齐整整地站立着,目不斜视,穿着特发的桂布,这种特别御寒布料,在李嘉的关怀下,历经两年的发展,终于大成,第一批享受的人,就是禁军。
参加禅让典礼的人数众多,有数万人之众,除了南汉的公卿、武将等满朝文武外,还有武平军(湖南)、清源军(闽),大理国,吴越国的使臣,以及南汉蛮寮各洞的洞主,场面极其热烈。
李嘉早早的就站立在受禅台上,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衮冕,但依旧被风吹的凉飕飕的。
所谓的衮冕,其实就是书本上经常看到的秦始皇模样。
头上戴着的,叫做冕,冕上垂的一串串的珠子,是用白玉珠串做成,共有十二旒,宽八寸,长一尺六寸,重量可达十斤以上。
垂在耳旁的,是用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
外面披着黑衣,里面是浅红色的裳,绣了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fǔ)、黻(fú);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
其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
这一套衮冕服从商周一直传到了明朝,然后到了清初剃发易服后,就消失不见了。
穿着这样厚厚的一层层衣服,身上满是珠宝,也难怪那些帝王需要人搀扶了,的确是非常重,且繁琐,上一个厕所,得麻烦大半个时辰。
同样与他一般的,还有脸色苍白,久不现世的刘鋹,他穿的衣服,与李嘉一模一样,两人同站立在高台上,不过,一高一低。
高者,刘鋹也,面色苍白,微微颤抖。
低者,李嘉也,神情自若,面带红光。
台下,站立着文武百官,随着吉时已到,铜钟被敲响,礼乐齐奏,文武百官以及李嘉瞬间跪下,而刘鋹手中拿着一张诏书。
高站在台上,打开圣旨,刘鋹深吸了口气,享受着这难得的跪拜,这才朗声读道:
“朕在位三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复乎李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
唐德未衰,其命昭昭。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天命在唐,故禅位于薛王,以复天命。”
慢悠悠地读完,李嘉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将诏书接下,定神,面对着文武百官。
而刘鋹就被迫演练多次,早就下了台,跪拜在文武百官前面,撅着屁股,伏在地上,不再言语,颤颤的,等候最终命运的到来。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再次跪拜山呼,随即又传染至两旁的士兵、百姓。
一瞬间,所有人都跪下,随之山呼,声音悠长而不断,时人以为神迹。
“朕,受命于天,继承大统——”
李嘉看着跪拜的众人,心中汹涌澎湃,享受着这万人臣服的快感,入目的,满满都是人头,无论是人杰还是匹夫,都在向自己臣服。
这种感觉无以伦比,难以形容,震撼,惊喜,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大声道:
“即日起,复国岭南,国号为唐——”
“万岁,万岁——”
所有人尽情的呐喊着,用尽了吃奶的力气。
典礼还没有完。
随后,首相钟允章,从刘鋹的手中,拿过帝王六玺,然后转交给李嘉。
至于汉代的传国玉玺,听说还在中原。
除了移交玺绶外,还要“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曹魏受禅之事告知上苍。
燎就是通过焚烧薪柴、祭品来祭祀天地,缕缕白烟飘散在空中,好似真的在向天汇报一般。
祭祀时,李嘉还需要亲自向上苍诵读祭文:“皇帝臣嘉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汉历四世,践年四十有四,四海困穷,三纲不立,今续唐统,乃上继天命,下承万民……唯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唐世享!”。
在向上苍致祭时也要谦称“臣嘉”,这也是古代帝王唯一自称“臣某某”的场合这个场合。
随后,整个典礼才完毕,在群臣等簇拥下,李嘉坐上马车,回到了番禹臣,来到了南宫,一步步地登上了皇位。
大臣们一个个的鱼贯而入,穿着朝服,慢慢地又跪下了:“陛下圣寿无疆——”
李嘉感慨万千,有模有样地开口说道:“平身。”众人谢恩,分高低秩序在大殿上分列。
就这样坐在那,李嘉一时说不出话来,人生第一次坐在龙椅上面,他仿佛陷进了一个黑洞,忽视了宝座周围的一切摆设,忽略了殿上的所有事物。
心中突然涌现出万丈豪情,一股气势,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自今日起,他就与人不同了。
他感觉,自己的脚下不再是砖石,而且江山河流,是奔流的大河,也是高不可攀的山峰,还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更是头埋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