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神庭证道途-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视,大战自然不可避免的爆发。
这些神晶道兵均是天人境中的佼佼者,同阶修士除非拥有强大法宝,否则根本无法打破其防御,堪称是同阶无比。而金仙强者修行之所,不是洞天福地,就有大阵守护,自然不会被这些道兵盯上。
因此,这些道兵四处抽取地脉,让无数修士喊打,可却没有任何金仙以上的强者出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道兵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血流成河,他们的修为也增长不少。
一年之后,所有道兵返回九黎城,共计抽取地脉十数万。诸葛亮将这些地脉全部祭炼一番,然后以这些地脉为基础,重新布置乾元无极大阵。
诸葛亮将城池划分为王城、州城、郡城、县城,并将不同等级的地脉置于城池之下,为城池汇聚天地灵气。从此之后,所有的天地灵气均被封锁在城池之内,城外的灵气依然十分稀薄。
地脉恢复之后,九黎城百万里疆域便来说灾后重建工作,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短短百年时间,九黎城再次恢复的往日的繁华,应该说比百年前还要繁华无数倍。
城池上空,一座座浮岛按照玄奥的轨迹飞行。这些浮岛或为高等书院,或为权贵居所,或为军营驻地,按照天干地支排列,上应星辰,下合地理,蕴含无穷奥妙。
这些浮岛乃是九黎城的第一道防线,一旦有敌人来袭,这些浮岛便是一道防御阵法,足以抵挡神魔境强者全力攻击。
无战事时,这些浮岛便是九黎城的规则。比如九黎城禁飞,任何人不得以从天而降的方式入城,否则便会激活浮岛内的杀阵,金仙亦或是神魔以下,必死无疑!
浮岛之下便是百姓居所,如今的九黎城,经过诸葛亮不断完善设计,数千天人搬山赶海,以山川为城墙,以江河为内河,揽方圆千万里之气运,堪称是最为宏伟的城池。
城内足足生活着数千万国民,更是开辟良田数万万亩,牧场上牛羊成群,居民屋舍整齐有序,酒楼商铺林立,武馆书院遍地,各式飞舟往来运送客人,繁华热闹至极。
这百年来,诸葛亮大兴教育,大肆兴建书院。每个城池之内的里坊,都会建立一间书院,让所有适龄者能够读书练武,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书院也有等级之分。一般来说,县城之中只有初等书院,郡城则拥有中等以下的书院,州城则拥有高等以下的书院。而王城,即九黎城不仅拥有为数不少的初、中、高等书院,更有乾元学府这等至高学府。
其中,初等书院主要是淬体境界的武道修行;初考合格后,便能进入中等书院进行通灵境的武道修行;中考合格后,便能进入高等书院进行神通境的武道修行。
书院之中,不仅要修炼武道,还要文化知识。若是拥有炼丹、炼器、布阵、制符、酿酒、灵植等修真百艺的天赋,也能够得到书院的重点培养。
高等毕业后,若能突破法相境,便能进入乾元学府修行武道,而只有达到天人境方才允许毕业。当然,修真百艺达到一定境界,也能够进入乾元学府,得到更好的资源培养。可以说,乾元学府乃是九黎城的人才摇篮。
再说大商皇朝,帝乙在九黎之战先是被敖臻强行夺去禹王九鼎,后来又被诸葛亮的军阵所伤。返回大商之后,修养数年,但伤势一直不见好转,性命更是危在旦夕。
于是帝乙召集文武群臣,传位给子受,也就是帝辛。帝辛继位后,帝乙便以灌顶之法,将他的毕生修为,全部灌注到帝辛体内,让帝辛的修为瞬间达到神魔巅峰。
不过,帝乙十分明白,帝辛此生几乎没有突破大罗的希望。毕竟,帝辛的修为乃是他强行灌顶而来,根基并不扎实,自然无法突破更高的境界。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商南征九黎失败,不仅百万精锐全军覆没,就连镇压国运的云霄神舟和凶戾战车也损失殆尽,这无疑让大商皇朝元气大伤,各方诸侯更是蠢蠢欲动。
帝辛天纵奇才,不到百岁就突破武道神魔境,有望证道大罗。可如今大商皇朝的局势,没有那么多时间供帝辛成长。无奈之下,帝乙只得以灌顶之法,强行提升帝辛的境界,让帝辛能坐稳人皇之位。
传功完成后,帝乙便龙御归天。他临死前告诉帝辛,只有达成人族大一统,真正证就人皇业位,便能借助人族气数证道大罗,这是帝辛唯一的机会。
三皇五帝之后,诸位圣人不会允许任何一位人皇证道大罗,这是天地间的默契。任何一位人皇想要证道大罗,都会受到圣人的反击,无一例外。帝乙便是忌惮圣人,方才没有强行突破大罗。
帝乙的葬礼完成后,帝辛便在闻仲的支持下,顺利成为大商皇朝新一代帝王。帝辛加冕为皇时,大商各路诸侯尽皆前往朝歌觐见,朝拜新的帝王。
顿时,一道道人道龙气从大商疆域内涌来,化作涓涓细流,源源不断的汇聚到帝辛的身上。一时间,帝辛身上潜伏的人道龙气,也开始蜕变起来。
最终,帝辛的身上浮现出一股九九至尊的气势,这便是人皇业位方才拥有的气势。不过帝辛的九九至尊气势只有三分神韵,想要真正蜕变,还需要熔炼海量人道气数。
为了王权平稳过度,帝辛立下东伯侯姜恒楚的女儿为皇后,以此笼络诸侯。就是微子启等人十分不满王位落在了帝辛的头上,可也不得不承认了帝辛的位置。
帝辛加冕为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命闻仲统御百万大军南征九黎,为先王帝乙洗刷战败的耻辱。只有压下九黎,他的王位才算真正固若金汤,也能够以此震慑诸侯。
闻仲明白九黎城的厉害之处,不仅从大商本土抽调了大量的精锐,还要求各镇诸侯派遣精兵相助。一时间,汇聚千万精锐南征九黎,让天地间的劫气越发沸腾。
这场大战持续了数十年,大大小小战争数百次,大商败多胜少。闻仲固然战无不胜,可惜猪队友太多,被九黎城从侧面不断推进,疯狂蚕食大商皇朝的南部疆域。
短短几十年,九黎城已经往北推进九百万里,兼并近百诸侯国,占据了大半个南部疆域。最终,在闻仲的全力拦截下,九黎城也无力向前推进,双方以冀州城为边界,形成对峙的局势。
诸天神庭证道途
第三百二十三章 封神劫起
重复章节,明早恢复。
这一日,帝辛正在进行大朝会,就接到从南疆传过来的最新战报。看到战报上的信息之后,帝辛面上露出一丝喜色,心中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自他继位开始,便让闻太师统御千万大军南征九黎,但数十年征伐不仅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反而让不断丢城失地,让九黎占据大半南疆。这种情况,自然让帝辛有着不小的压力。
闻太师乃是大商的柱石,随先王帝乙东征西讨数百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少有败绩。当初为了洗刷先王帝乙兵败九黎之耻,尽快平定九黎之乱,方才让闻太师领兵南征。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征伐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仍然未分出胜负。闻太师兵法战略难逢敌手,牢牢压制着九黎城的主力大军,让其不得不借助大阵防守。
但九黎城主帅诸葛亮智慧通天,眼见正面战场无法取胜,便派遣大将兵分数路征伐南疆。这几支偏军将士十分精锐,不断的攻城掠地,迫使主战线不断后移。
也就是闻太师亲自出兵,才能勉强与九黎城在南疆形成对峙局势。若是寻常的将帅出马,早就被九黎城打的全军覆没了,这是南疆这些年数百场血战得出的结论。
朝歌的满朝文武,还有各路诸侯,都知道这个情况。可数十年征战,耗费粮草物质无数,却不断丢城失地,这让不少诸侯窥探到大商皇朝虚弱的本质。
数年前,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在袁福通的带领下叛乱,声势极其浩大,引起大商皇朝的极度愤怒。帝乙派遣北伯侯崇侯虎领兵征伐,却被袁福通击败。
接下来,帝辛连续三次派遣大将征伐北海,均被袁福通击败,这无疑让袁福通的声势大涨,这让大商皇朝的局势变得更加困难。
这种情况自然激起许多大臣的不满,开始有大臣要求将闻仲召回朝歌,前往北海镇压袁福通。在那些大臣看来,目前南疆的局势基本稳定,正是闻太师征伐北海的良机。
有时候,帝辛恨不得把这些大臣全部揪起来,扔到南征军前效力去,让他们亲眼看一下九黎城的恐怖。与九黎城相比,北海袁福通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九黎城才是大商的心腹之患。
现在,南疆大胜的战报传来,帝辛终于可以松口气。看完战报之后,帝辛对着身旁的侍者说道:“太师果然不负孤之所望啊!这是南疆大捷的战报,你给诸位爱卿诵读一遍。”
侍者接过战报朗声道:“三日前,太师邀请截教十天君出手相助,于冀州城外设置十绝阵,葬灭九黎城十万精锐,一举收复十八个诸侯国。”
“太师此次大获全胜,斩杀九黎十万大军,收复十八个诸侯国,威服四方!臣建议将此战大力宣扬,让四方诸侯知道大商的威势。”大夫梅伯听完战报内容后,直接提出建议。
“臣等附议!”商容、比干和其他文武群臣顿时纷纷附和。
“好,那就以诸位爱卿之意,宣扬战绩,震慑四方!”帝辛点点头,似乎想到什么,接着道,“来人,立即张贴告示,把战报传出去,孤要让这件事传遍朝歌。”
这时,商容上前一步,询问道:“王上,太师收复的十八个诸侯国,不知该如何处置?是分封有功大将,还是赐给皇室子弟,亦或是安排大将镇守?”
这话一说,朝堂内的不少大臣,还有微子、箕子这两个王子,都神色微变,双目露出一丝光芒。
按照大商以前的惯例,除了大商本土之外,新攻占下来的土地都会分封给有功的大将,让这些大将为边镇诸侯拱卫中央。若是四方诸侯起兵反叛,平叛之后,除了赐封大将之外,还可以分封皇室子弟。
但百年前,南方两百镇诸侯组织千万诸侯联军征伐九黎,全军覆没,各镇诸侯也基本死伤殆尽。当时,帝乙没有册封诸侯,而是直接安排大将镇守南疆,这无疑是打破了惯例。
这一日,帝辛正在进行大朝会,就接到从南疆传过来的最新战报。看到战报上的信息之后,帝辛面上露出一丝喜色,心中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自他继位开始,便让闻太师统御千万大军南征九黎,但数十年征伐不仅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反而让不断丢城失地,让九黎占据大半南疆。这种情况,自然让帝辛有着不小的压力。
闻太师乃是大商的柱石,随先王帝乙东征西讨数百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少有败绩。当初为了洗刷先王帝乙兵败九黎之耻,尽快平定九黎之乱,方才让闻太师领兵南征。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征伐花费了几十年时间,仍然未分出胜负。闻太师兵法战略难逢敌手,牢牢压制着九黎城的主力大军,让其不得不借助大阵防守。
但九黎城主帅诸葛亮智慧通天,眼见正面战场无法取胜,便派遣大将兵分数路征伐南疆。这几支偏军将士十分精锐,不断的攻城掠地,迫使主战线不断后移。
也就是闻太师亲自出兵,才能勉强与九黎城在南疆形成对峙局势。若是寻常的将帅出马,早就被九黎城打的全军覆没了,这是南疆这些年数百场血战得出的结论。
朝歌的满朝文武,还有各路诸侯,都知道这个情况。可数十年征战,耗费粮草物质无数,却不断丢城失地,这让不少诸侯窥探到大商皇朝虚弱的本质。
数年前,北海七十二路诸侯在袁福通的带领下叛乱,声势极其浩大,引起大商皇朝的极度愤怒。帝乙派遣北伯侯崇侯虎领兵征伐,却被袁福通击败。
接下来,帝辛连续三次派遣大将征伐北海,均被袁福通击败,这无疑让袁福通的声势大涨,这让大商皇朝的局势变得更加困难。
这种情况自然激起许多大臣的不满,开始有大臣要求将闻仲召回朝歌,前往北海镇压袁福通。在那些大臣看来,目前南疆的局势基本稳定,正是闻太师征伐北海的良机。
有时候,帝辛恨不得把这些大臣全部揪起来,扔到南征军前效力去,让他们亲眼看一下九黎城的恐怖。与九黎城相比,北海袁福通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九黎城才是大商的心腹之患。
现在,南疆大胜的战报传来,帝辛终于可以松口气。看完战报之后,帝辛对着身旁的侍者说道:“太师果然不负孤之所望啊!这是南疆大捷的战报,你给诸位爱卿诵读一遍。”
侍者接过战报朗声道:“三日前,太师邀请截教十天君出手相助,于冀州城外设置十绝阵,葬灭九黎城十万精锐,一举收复十八个诸侯国。”
“太师此次大获全胜,斩杀九黎十万大军,收复十八个诸侯国,威服四方!臣建议将此战大力宣扬,让四方诸侯知道大商的威势。”大夫梅伯听完战报内容后,直接提出建议。
“臣等附议!”商容、比干和其他文武群臣顿时纷纷附和。
“好,那就以诸位爱卿之意,宣扬战绩,震慑四方!”帝辛点点头,似乎想到什么,接着道,“来人,立即张贴告示,把战报传出去,孤要让这件事传遍朝歌。”
这时,商容上前一步,询问道:“王上,太师收复的十八个诸侯国,不知该如何处置?是分封有功大将,还是赐给皇室子弟,亦或是安排大将镇守?”
这话一说,朝堂内的不少大臣,还有微子、箕子这两个王子,都神色微变,双目露出一丝光芒。
按照大商以前的惯例,除了大商本土之外,新攻占下来的土地都会分封给有功的大将,让这些大将为边镇诸侯拱卫中央。若是四方诸侯起兵反叛,平叛之后,除了赐封大将之外,还可以分封皇室子弟。
但百年前,南方两百镇诸侯组织千万诸侯联军征伐九黎,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