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26部分

大隋帝国风云-第226部分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万彻正待反唇相讥却被薛万均阻止了“兄弟们能重聚一起并肩作战于辽东实乃幸事。”
    官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当年在西土并肩作战的一帮人现又重聚辽东又再次聚集在薛世雄的帐下与外虏作战唯一不同的便是战场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
    西行等人闻言俱是喜笑颜开神情激动。冯翊站在一边举目望天神sè悲楚。伽蓝仿若感受到了冯翊的痛苦幽幽一叹伸手拍了拍冯翊的后背黯然无语。他想到了冯孝慈想到了当rì自己与冯孝慈将军的约定然而事与愿违冯孝慈将军在第三次东征之前不幸罹难壮志未酬身先死。假如冯孝慈将军还活着假如将军现在就站在这里那么此次辽东重聚就完美无缺了。
    龙卫军在辽西休整了一天并得到东北最大军仓望海顿的粮草补充。望海顿位于辽东湾的西南端白狼水的入海口处其所储粮草均来自海路运输直接承担了支撑整个辽东战场大部分军需的重任。
    三月二十九rì龙卫军抵达辽水进驻怀远镇。
    怀远镇是帝国东北边陲最大最重要的镇戍要隘也是帝国远征高句丽的前线大本营所在。现在坐镇大本营的便是右候卫大将军薛世雄同时他也是第三次东征的前线总指挥。
    前两次东征坐镇怀远大本营的都是皇帝自己他把军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全部抓在了自己手独揽军权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听从了劝谏改变了方式最重要的也是因为东北局势不一样了高句丽基本丧失了抵抗力第三次东征已经预定了军事的胜利所以对皇帝和中枢来说当前最为迫切的事情。是如何把军事的胜利转化为政治的胜利继而迅速逆转国内的动荡局势。为此皇帝主动把陆路的战场指挥权下放了。交给了自己所信任的右候卫大将军薛世雄而水军指挥权也下放了交给了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自己则率行宫坐镇北平。一方面遥控远征战场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当夜薛世雄在东北道大行辕宴杨恭仁、崔逊和一干龙卫军军官。
    宾主举杯畅饮尽兴而散。伽蓝被薛氏兄弟留了下来然后便被两兄弟直接带到了薛世雄的寝帐。
    薛世雄自东征开始便滞留辽东。他和那些无法归家的府兵、民夫们一样被这场战争折磨得心力交瘁rì夜期盼着战争尽快结束。这是一场让人无法接受无法看懂并充满了诡异sè彩的战争第一次东征帝国大军在绝对优势兵力下“奇迹”般的大败而归第二次东征帝**队还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功亏一篑而第三次东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前线将士的信心几乎被摧毁了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这种颓丧的情绪蔓延在整个辽东边陲。甚至影响到了大本营统帅们的判断力。
    薛世雄坐在火盆旁边。膝盖着虎皮褥子。他的发须白了不少因为过度劳累的原因面容显得十分憔悴好在jīng神善佳一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透出一股令人敬畏的威严。
    薛家兄弟寻了个借口退了出去。薛世雄冲着伽蓝招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身边来。
    “离开东都前可曾拜见了阁老?”
    伽蓝摇头。“某自与阁老扶风分别后至今未见。”
    薛世雄略感疑惑不知道伽蓝此话是真是假。
    “途经温城时。可去太史堂祭拜先祖?可曾拜见你的老祖母?”
    伽蓝依旧摇头。
    薛世雄面露不满之sè。
    伽蓝急忙解释并乘机把自己带着龙卫统南下河北辅佐越王杨侗镇守东都又去陇右帮助裴世矩稳定西北局势接着到扶风平叛、到河北戡乱等事事无巨细详细告知甚至把诸多隐秘也和盘托出。
    薛世雄默默地听着对国内局势也有了个清晰的直观认识而其中的复杂内幕和隐藏的诸多危机让其忧虑不安。
    “冯孝慈……唉……”薛世雄yù言又止深深叹息脸流露出悲伤之sè“他帮你建起了龙卫军送了你一份天大的礼这个人情你要记住有朝一rì你要把这个人情还给冯家一定要还。”
    伽蓝诚惶诚恐躬身应诺。
    “有些事不要去追根溯源就像你当初叫嚷着要去黎阳报仇雪恨要去诛杀杨玄感和李密结果如何?一场战斗的胜负可能始自东都的政治博弈但内中隐情极其复杂你这个仇怎么报?显然它不是一刀一箭就能解决的事。就如你在黎阳的所作所为天下人都认为杨玄感诛杀游元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这一错误成为他叛乱失败的根源之一而事实游元并不是死在他的手但这一隐情从此深埋再也没人知道真相了。”
    薛世雄话含玄锋。伽蓝却是暗自苦笑知道薛世雄在jǐng告他不要蓄意隐瞒某些机密。
    自己的官升得太快了实力膨胀也太快了。或许是运气使然冯孝慈的死去让自己突然间继承了他的“遗产”完全控制了龙卫军里实力庞大的冯系势力再加自己在河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功募兵数千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做成了结果便是龙卫军的突然崛起。杨恭仁也罢崔逊也罢实际都是皇帝有意给自己巩固和加强现有实力一个有效缓冲期待这个缓冲期过了皇帝就要亲自握住自己这把“刀”了。
    但像薛世雄这样的大权贵绝不会认为自己的崛起是“运气”相反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一个新贵的崛起都离不开其所在势力的扶植和皇帝的格外垂青而自己更因为身份的特殊有机会获知或者执行最高机密比如杨玄感匪夷所思的快速败亡就与自己在黎阳和东都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那么由此推断。自己对第三次东征前后中枢乃至两京一系列的政治博弈的内情也应该有所了解并能预测到第三次东征结束后帝国政治局势的走向。
    薛世雄真正想知道的。就是皇帝和中枢的未来帝国的未来乃至他本人的未来。
    伽蓝已经做了很多次“神棍”也不在乎多做一次。但面对诸如裴世矩、薛世雄、杨恭仁这样的位于权力顶端的大人物要想做好“神棍”就非常不容易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理有据都要经得起推敲不能露出太大太多的破绽以致于泄了自己的底。
    伽蓝思考了片刻。接着斟句酌把自己对中土大势的分析以及第三次东征结束后帝国必会迅速陷入政治的失败而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皇帝、zhōng yāng和地方势力的空前对抗直接把帝国推进了崩溃的深渊。
    薛世雄暗自惊悚之前他对皇帝和zhōng yāng颇有信心对中土和帝国的未来也颇为乐观虽然他从伽蓝的嘴里获知帝国各地的叛乱愈演愈烈。但帝国国力强悍。军队庞大只待东征结束后全力戡乱那么一切都将恢复正常帝国将在繁荣昌盛的大道阔步前进然而伽蓝对大势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判断。把当前帝国的危机无限制扩大了把帝国所存在的优势彻底摧毁了。以致于最终演变成为崩溃之局。
    这怎么可能?这是谁的判断?这是伽蓝本人的判断还是裴世矩的判断?假如这是裴世矩的判断。那么足以说明帝国中枢核心持不同改革立场的派系正在分裂之中一派是坚持既定政策信心十足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另一派则是信心崩溃对未来十分悲观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预先布局要力挽狂澜要拯救帝国于坍塌之中。
    如果帝国中枢分裂如果皇帝所信任和依赖的改革势力大分裂那么可以想像皇帝和zhōng yāng必然陷入内讧两派将自相残杀由此祸及整个帝国。
    薛世雄没想到伽蓝的到来给了自己如此一个大大的惊人“意外”。
    相信?还是不相信?
    “那么皇帝和中枢对第三次东征的预期战果是什么?”
    薛世雄不得不继续试探下去他必须要确认这番话是源自裴世矩还是伽蓝本人。在他看来从伽蓝的地位身份和立场来说是绝无可能说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胡言乱语所以这番话只能来自裴世矩而裴世矩绝不会公开自己的政治立场他只能通过伽蓝这个幼稚、蛮横、骄恣的“无知小儿”的嘴把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告诉薛世雄让薛世雄自己做出判断然后依据他们之间的秘密政治联盟做彼此应该做的事情这就需要双方的大智慧和高度默契了。
    “从目前国内危机四伏的局势来说从皇帝和行宫这次坐镇北平以兼顾国内政局和远征战场来说从当前整个北部边疆的镇戍重任和军队数量、粮草辎重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来说我们和高句丽一样都是浑身下鲜血淋漓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了。退一步说就算我们还能发动一次攻击攻占平壤但我们也没有足够力量长期占据高句丽。就像我们在西疆一样我们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足够力量去长期占据西海广袤的土地最终不得不撤回陇西把西征的全部战果尽数丢弃。”
    伽蓝叹了一口气“这是事实很残酷的事实所以皇帝和行宫之所以迅速的、大张旗鼓的、马发动第三次东征其真正的目的是向高句丽施加他们无法抵挡的巨大压力最终迫于他们不得不主动投降。只要高句丽投降了皇帝和行宫也就取得了所谓的东征大捷。”
    伽蓝的预测与薛世雄对东征战局的判断完全吻合只是在听了伽蓝的那番“胡言乱语”后薛世雄意识到这样的东征大捷实际是皇帝和中枢的自欺欺人之举这样的军事的胜利根本无助于解决政治的危机相反它的“虎头蛇尾”会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会加剧政治的失败速度。皇帝和中枢一旦在政治陷入失败困境失去威权与地方势力形成直接对抗那国内还谈什么稳定?国内陷入混乱野心勃勃者割据称霸必定会进一步孤立皇帝和中枢于是分裂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帝国崩溃在即。
    难道真如伽蓝的危言耸听帝国正在步入崩溃的绝境?
    “我们在辽东距离中原有数千里之遥我们能做甚?”
    伽蓝毫不犹豫把自己那套“潜龙在渊”之策如实相告。说白了此策也就是变相的割据称霸一旦帝国陷入崩溃危机则举兵南下中原推翻皇帝和中枢重建皇统继而拯救帝国于危难拯救中土的统一大业于即倒。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军队而若想赢得更多的军队就必须在短期内攻占高句丽驻兵高句丽并以整个大辽东为根基经略大辽东蓄积实力等待时机。”
    薛世雄沉思不语。
    姑且不论伽蓝对未来的预测是不是危言耸听单以攻占高句丽长期占据高句丽经略大辽东这一策略来说是符合中土和帝国的利益符合皇帝和中枢的利益更符合帝国北部边疆的镇守策略。目前北方大漠的突厥人和铁勒人正在崛起对帝国的灵朔、代晋乃至燕北都形成了巨大威胁假若此刻帝国能在大辽东形成强大力量从侧翼威胁北方大漠的突厥人和铁勒人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钳制作用有助于帝国边疆防御和中土安全。
    如此一来东渡辽水便已迫在眉睫。
    =
    =
    =(未完待续。。)
第两百六十八章 攻击之前
    薛世雄非常果断第二天便召集诸卫府将军商议攻击之策。  无弹窗 更新快
    薛世雄建议各军于四月中或四月底横渡辽水展开攻击于五月底或六月初攻占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接着强渡鸭绿水和萨水于七月前后杀到平壤城下然后会同从海路杀来的帝国水师向平壤城发动致命一击。
    这一攻击策略帝国远征军已经实施了两次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无功而返帝国远征军因此元气大伤士气低迷不过高句丽人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他们打赢了仗却付出了国力不堪重负几近崩溃的惨重代价只要中土人再发动一次攻击高句丽必败无疑。这一事实高句丽人心知肚明帝国远征军的将军们也一清二楚而帝国肯定要发动第三次攻击因为第一次败得太惨了近三十万帝国将士战死沙场这一血海深仇如果不报帝国还拿什么威临四海?又如何去威慑北虏维护中土的统一和稳定?
    薛世雄的建议得到了卫府将军们的一致赞同不过这一攻击策略能否得到皇帝和中枢的同意能否得到帝国政治和经济的全力配合却是一个未知数由此也给第三次远征蒙了一层yīn霾。
    卫府将军们均出自高门大族有着灵通的消息渠道对杨玄感兵变后帝国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政治派系之间的血腥厮杀以及zhōng yāng和以各贵族集团为主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激烈抗衡有着清晰的认知很显然当前帝国形势并不适合发动第三次东征但皇帝和被改革势力所cāo控的中枢硬是强行通过了远征决策可以预见这种情况下第三次远征过程中国内外的局势都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所以皇帝和行宫留在了北平以便兼顾国内外两个“战场”。
    既然如此。皇帝和中枢的第三次东征策略必然有所调整考虑到第三次东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国内政治的胜利由此不难预测到。皇帝和中枢可能只要求征服高句丽换句话说只要高句丽宣布投降皇帝和中枢就算达到了目的至于占据其领土。奴役其子民屠杀其贵族和军队把高句丽王国彻底抹杀从而达到威慑外虏和蛮邦小国的军事和政治目的则被选择xìng地放弃了。
    一旦皇帝和中枢“知难而退”迫于无奈下只求得最低最少的战争成果那对帝国远征军的将士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一次远甚于萨水惨败的沉重打击。帝国耗尽国力发动三次远征。结果仅仅就是为了求得一张名义的投降书。这太荒谬了荒谬到了极致。难道在发动东征之前高句丽人没有向帝国臣服纳贡?或者他们已经崛起于辽东威胁到了帝国并打算摆脱藩属国的地位。要与帝国正面抗衡了?
    所以薛世雄的这次军议进行得非常及时。辽东前线的卫府将军们对第三次东征的攻击策略和战役目标有了统一认识虽然大家各有立场和利益。但都同意尽快渡过辽水尽快杀进平壤竭尽全力在战场为帝国和皇帝赢得最大的主动权。可以设想一下一旦远征军在战场陷入被动必然会让皇帝和中枢在政治陷入被动最终会把这场战争推向一个让帝国蒙羞、让皇帝耻辱、让帝国将士们痛悔终生、死不瞑目的绝望结局。
    薛世雄以帝国远征军前线最高统帅和东北道大本营的名义向皇帝和中枢奏攻击之策恳皇帝和中枢允许远征军于四月底之前渡过辽水向高句丽发动第三次攻击。
    为此薛世雄需要更多的军队需要燕北道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火速赶赴辽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