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魔临 >

第687部分

魔临-第687部分

小说: 魔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拦住的人,是一群文官和他们的随从。

    他们,有的是跟着黄公公从燕京来的,也有的是路上借用着一起过来的颖都官员,原是大成国礼部的。

    没人能说得清楚,

    为何燕国的大将封侯,要让一个晋人的礼官来拾掇规矩;

    但至少,

    这位晋人礼官,他很能折腾,很讲究细节,到处考究,到处考古,用的,还不是晋地的礼仪规矩,开口闭口就是当年大夏封侯时如何如何。

    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没人说得清楚,除非将楚国的孟寿给请到这里来做个参谋;

    不过,

    礼嘛,

    多指指,多画画,多东拉西扯多旁征博引的,

    仪式感,也就起来了,

    弄得,

    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儿。

    这位姓朱年过古稀的老礼官在安排好了明日进奉新城的各项规矩和注意点后,

    又看着郑伯爷,

    小心地问道;

    “伯爷,您的金甲呢?”

    “哦,战场上弄坏了。”

    “那可是可惜了,御赐之物,应该带着的;对了,伯爷,您的那把御赐蛮刀呢?”

    “议和时作为信物,和楚国皇帝交换了,当时本伯身边,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信物可以用。”

    蛮刀是送给了大舅哥,

    但大舅哥翌日就又派人送回来了;

    意思是,他身为半个长辈,送点东西,不用计较着回礼。

    但怕拂了郑凡的面子,所以蛮刀是偷偷送回来的。

    郑伯爷出雪海关时,熊丽箐还特意问过,公主是知道这种受封而且是封侯的正式场合下,御赐之物,一个算一个,按照礼数,都应该带着或者穿着;

    但郑伯爷已经膨胀了,

    将大舅哥送回来的蛮刀直接送到沙拓阙石那里去做个陪伴。

    “明日的礼数规矩,还请伯爷再细细看看,大燕军功封侯者寥寥,每一位军功侯爷,于大燕而言,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伯爷可千万马虎不得啊。”

    明日的场面,会很大。

    因为路途遥远,所以燕京的官员,来得不多。

    宣旨的黄公公,外带一位姬姓侯爷,是当今圣上的幼弟,是宗室。

    大燕宗室的规矩,皇子成年后,基本封王;

    他们的父皇驾崩,兄弟间有人继位后,皇子们会马上上表,请求撤去王爵,改封国公。

    而等到他们在位的兄弟驾崩后,新君上位后,姬姓国公们会再度上表,请撤国公爵,降为侯爵。

    等到侯爵之后,就是按照你一代换一代,爵一代一代递减来算了,和龙椅上的天家嫡系一脉,就没关系了。

    当今燕皇陛下继位后,更狠,自己的兄弟按照以前规矩请求撤去王爵时,燕皇同意了,然后跳步成了侯爵。

    这是一上台就打压了宗室,而且,伴随着燕皇雄才大略的一生,他驾崩后,他改动的规矩,自然而然地会成为新的祖制。

    毕竟,给宗室降待遇,也是为国库省银子,让国家少养一些酒囊饭袋不是。

    除了燕京来的宣旨和观礼的人外,颖都那边,来了不少官员,孙有道这位太傅,是亲自来了,定亲王本人,也来了;

    原本,一些总兵军头们已经率军回驻地了,听到消息后,干脆孤身领着少数亲卫,又赶回了奉新城准备观礼道贺。

    虽说大家都知道南望城的大皇子已经被封安东侯,

    但怎么说呢,

    大皇子战阵斩杀所谓的钟文勉也就是乾国三边大帅,看似是大功一件,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身为军中之人,自然清楚伐楚这一仗,才是真正的艰难!

    别的不说,就说这攻城战,以前大燕,可曾真的这般大张旗鼓地打过?

    再者,大皇子早先有望江之败,这次哪怕立了新功,站在宗室角度上来看,皇子从王爵变成侯爵,总归有些,不是很赚的感觉。

    而对于军中之人而言,宗室是宗室,大皇子的安东侯,军中人并不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军功侯”,相反,平野伯这边的,才是军伍之人的真正榜样;

    毕竟,

    你又不姓姬。

    郑伯爷打了个呵欠,

    道:

    “本伯,晓得了。”

    老礼官微微后退两步,

    跪伏下来,

    行礼道:

    “下官,提前为侯爷贺!”

    四周跟着老礼官一起来布置的随从官吏也都跪伏下来。

    郑伯爷笑了笑,

    道:

    “本伯,没………”

    没准备喜钱啊。

    这时,

    肖一波走出来,领着一众攥着小袋子的亲卫,小袋子里,装的是金豆子。

    郑伯爷看着肖一波,

    肖一波赶忙上来耳语道:

    “是公主让属下准备的。”

    郑伯爷点点头,

    道:

    “看赏。”

    …………

    翌日,

    清晨;

    早早的,

    奉新城外,

    上万靖南军本部骑士已经列阵而出,排出了大阵仗。

    在靖南军上下看来,

    平野伯,其实就是自家人。

    他是自家王爷的关门弟子,养着世子,这不是自家人又是啥?

    再加上靖南王刻意地栽培,甚至还一度将军中事务交给郑凡打理过一段时间,更是将这段“自家人”的关系,给钦定了。

    不是自家人,他郑凡怎么能做到无王爷令就能调动靖南军驻军出动的?

    冬日,

    霜降,

    披着裘皮披风的靖南王站在城墙上。

    靖南王,还是靖南王;

    但靖南王,却又不再像是靖南王了;

    靖南军上下都很清楚,此时,他们的王爷,很虚弱。

    但大家都坚信,修养一段时日后,王爷,还会变回那个王爷。

    这时,

    一名陪同着宣旨队伍过来,路上负责安保事务的密谍司佥,缓缓走了过来。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小官,

    但此时,能走到这里,能站到距离靖南王这般近的位置,证明他的不凡。

    陆冰仔细地打量着田无镜,

    最终,

    缓缓道:

    “王爷,保重身子。”

    田无镜没去看他,依旧站在那里,很是平静地开口道:

    “他要你说的?”

    “是,陛下的意思是,大燕未来,还少不得王爷您做擎天之柱,陛下听闻了王爷您孤身入楚皇宫战火凤之灵的事,龙颜大怒。”

    “他怒的是什么?”

    这是实打实犯忌讳的话。

    陛下当然怒靖南王,大燕军神,不爱惜自己的安危;

    但要特意问出来,

    仿佛就有一种,

    火凤加一个郢都,竟然都没能烧死田无镜的愤怒。

    陆冰没回答,他的身份,只能传话。

    大燕有三个人,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但没人有那个资格,去揣摩意会。

    少顷,

    陆冰开口道:

    “王爷,陆冰想说一句,自己的话。”

    “你是陛下的奶哥哥,你当然有说自己心里话的资格。”

    想当初,

    大家都还年轻时,

    姬润豪和李梁亭走在前面,田无镜跟在后头,但在最后面,还有一个人,他负责提着吃食篮子,那个人,就是陆冰。

    “王爷本该是最年轻的,现在看起来,却像是………老了。”

    “本王,老了?”田无镜反问道。

    陆冰点点头,道:“看起来,是。”

    田无镜不置可否,

    伸手,

    指向城外,

    指向东北方向,

    那里,

    有一将,英姿勃发,骑着貔貅,于千军欢呼声中,缓缓而来。

    “他呢?”

    陆冰看了过去,

    良久,

    道:

    “很像当年的王爷您。”

    平野伯,

    真的和当初刚刚受封靖南侯的田无镜,太像了。

    田无镜笑了,

    他终于看向陆冰,

    同时,很认真地道:

    “不,

    他不会过得像本王一样,

    不会的。”

 第四百零四章 平西侯

    到底是在晋东,

    到底是在奉新城,

    受封的仪式,也到底是简略了一些,

    但这里的简略,并非指的是不用心。

    上万靖南军骑士为你列阵,为你抽刀,为你齐声欢呼,这场面,已经足够恢宏大气。

    更何况,

    在外围,

    还有很多看热闹的其他部士卒、民夫、辅兵正在赶来,相较而言,纯粹的百姓,反而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种氛围,

    其实才是健康的,才是阳刚的,

    才是军功封侯本该有的味道!

    不信你让大皇子去选,

    你看他是想要南望城里一丝不苟盛大隆重欢庆的封侯仪式,

    还是想要在这里,感受一次原汁原味的金戈铁马;

    军人,就要有骨气。

    乾国江南的风,固然迷人;晋地的风,固然迷醉;楚国的风,固然庄重;

    然而,

    大燕的风,

    才是真正的纯粹;

    马刀、铁蹄,那一面面整齐排列招展着的黑龙旗,

    才是当世东方,

    最为强横的傲骨。

    你说大燕穷兵黩武也好,说燕皇好大喜功也罢,

    但至少,

    如今的大燕,

    除非自己内部生乱,发生兵变,发生割据反叛,

    否则,

    外部势力根本就不敢出兵来犯。

    遥想当初,

    晋军趁着燕国攻乾,主动来犯;野人入关,也敢和你尝试扳手腕;楚人更是早早做了准备,想和你盘算盘算;

    乾人敢叫嚣着北伐了,蛮族王庭也敢待价而沽了;

    文人笔下,常常哀叹,

    民生多艰,

    灾起连年,

    说白了,

    再大的灾荒,再无情的天怒,再困扰的内部局面,就算国库真的开始饿死耗子了,百官俸禄都得拿宝钞去抵了;

    也总好过敌国兵马入境,社稷倾覆;

    这倒不是纯粹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思索,

    事实上,

    一国被侵,敌国兵马在本国境内蹂躏践踏时,受伤害最深苦难最重的,往往还是最底层的百姓。

    司徒家依旧承王爵,世袭罔替,颖都旧有官僚体系大部分都被保存;虞氏封晋王,在燕京,也是富贵荣华;

    燕军攻乾时,北面的大族大户早早地就赶车备马地向南面逃去,郑伯爷率军掘贵族们的坟时,也刻意地没杀那些贵族。

    乾国西南土民喜好住那种竹楼,下层空悬,以隔湿气;人住上层,下层则多养猪;

    上位者上位者,顾名思义,住在上头,下层者则为……

    坐在貔貅上的郑伯爷现在感慨良多,

    讲真,

    他的灵魂带着一种特殊性,并非指的是他也灵气逼人,而是两世为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常人有些不一样。

    饶是如此,

    这辈子自打在虎头城的客栈卧房内醒来,

    虽然谈必及那被郡主拉去做民夫送死做诱饵之事,也常常慨叹那是自己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第一课。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你第一次看见镇北军铁骑如摧枯拉朽般将沙拓部的勇士践踏入泥,

    当你第一次看见靖南侯在灵台前的门槛上一坐,

    当你第一次看见御花园内镇北侯坐在那儿烤着羊腿,

    当你第一次看见燕皇在知道自己废了其儿子后,丢给自己一块可通向湖心亭的令牌;

    田宅那一夜的惨叫和大火,

    镇北侯拆解下了传承百年的镇北军,

    燕皇下旨,自他而下,朝中敢有非议前方兵事者,杀无赦。

    这几年,

    南下乾国,一路到上京城下赏雪;

    攻入晋都,太庙里刮金身敛财;

    北进雪原,打得野人崩逃乱窜;

    攻伐楚国,郢都城外赏那漫天烟火;

    虽然每次都会刻意地说出,刻意地提醒自己,

    自己对这个大燕,

    没什么感情,

    没什么归属,

    没什么忠诚,

    自己,是不会屈居人下的,是不会甘愿一直跪着的;

    但提醒得次数多了,说得次数也多了,

    也就难免有种口嫌体正直的感觉;

    扪心自问,

    自己,

    是喜欢这个大燕的,

    自己喜欢的不是小六子,

    不是燕皇陛下,

    不是大燕朝廷,

    也不是大燕的子民和大燕习俗风华,

    自己喜欢的,

    或者说,

    潜移默化下,

    已经习惯了在那面黑龙旗帜下,

    和一众身着黑色甲胄的大燕骑士,

    一起冲锋,

    一起厮杀,

    一起将面前的不管来自哪个国度的敌人,

    碾为齑粉!

    这喜好,很直接,没办法做情怀文章,但真要强行说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也未免太假太作了。

    “虎!”

    “虎!”

    “虎!”

    上万骑士举刀,

    欢呼!

    郑伯爷抽出自己的乌崖,高高举起。

    远处,

    一片又一片的军民正在赶来,数目极为庞大。

    如果是一般的盛大活动,看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那寻常的衙役再抽调点京营也就足以维持住秩序了。

    但这里还算是前线,士卒占多数,可没平民百姓好说话,所以主办方提前弄个心眼儿,将郑伯爷入城的方向,故意公布错了。

    所以到这会儿,想要看热闹的其他士卒们才赶了过来,而这时,上万靖南军已经将道路给隔开了。

    这也是考虑到了平野伯在军中的声望太高,

    外加军功封侯,在大燕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容易让这些丘八们变得兴奋起来;

    所以,先忽悠开他们,再将秩序给稳定好,提前撑好场子,确实很有必要。

    本就伐楚大胜,

    军心正隆,

    再遇到这个场面一激,

    一时间,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得亏是各部看热闹士兵群体里都有各自将官在,可以约束一下秩序,也得亏靖南军骑士已经提前将场子给看住;

    否则真可能会出现数万士卒蜂拥而至,将郑伯爷举起,抛向空中接力的画面。

    在乾国,东华门唱名的才是好儿郎;在楚国,觅江江畔,长袖翩跹风采过人血统在上的才是真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