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的心思开始活络了起来,打算过两天就找机会独自过来,亲自和王远说道说道。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怀着同样心思的杜如晦。
像王公子这种人才,唯有来我管辖的兵部才能尽展所能呀!
过两天我一定要独自来一趟,和王公子说说兵部的好处!
在他眼中,能想出种种计策对付东突厥,稳定西北的草原的王公子,天生就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非常适合兵部。
在这一刻,两位朝中重臣,大唐国公,虽然没有任何的交流,但却都不约而同地有了相同想法。
王远,他们必须要拉拢!
而李世民此时依旧在看着窗外的景色,对于身后这两个逗比要挖自己墙角的事情,丝毫不觉。
不过也幸好没知道,否则李世民绝对会气的半死!
自己最信任的两个老臣,居然就当着自己的后背,在思考如何挖在自己的墙角,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车队开始逐渐加速,天子的车队逐渐靠近皇宫,长孙无忌,杜如晦两人先后下车告辞,返回府中。
而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的李世民,也收回了目光,躺在车内,闭上双眼,陷入了沉思。
滴答答~
在马车车轮的摇晃声中,李世民的思绪开始逐渐飘忽。
暗黑开始模糊,时光也在缓缓回溯,恍惚间,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日的腥风血雨之中。
那一日,他率领着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当玄甲军和太子君开始厮杀,玄武门的大门轰然关上。
张公谨立在门后,独自关闭了玄武门,抵住了全军万马。
而他李世民也借着这个机会,拿着箭羽,弑兄杀弟。
当战斗彻底落下帷幕,兄弟两人的冰冷尸首躺在自己面前的情景,李世民至今都难以忘怀。
虽然有点马后炮的嫌疑,但在那一刻,他真的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有的只是深深的不安和庆幸。
就是在这份复杂感情的驱使下,他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亲自来到了太极宫内请罪。
只有李渊和寥寥数位近臣的太极宫,在李世民进入的那一刻,就陷入彻底的死寂。
没有任何人敢说话,全都冷汗直冒,唯有李世民独自跪在地上,悲声哭诉着自己的无奈和苦衷。
那时候,李世民并没有抬头去看李渊的表情,或者说是不敢去看。
仿佛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哭诉声,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也许,如果他当初能够鼓起勇气去看一眼李渊的表情,很多事情就不会拖延到现在。
想到这里,他手上李建成血淋淋的头颅,样貌开始发生改变,逐渐变成了李渊的模样。
情景彻底改变了,变成了李世民跪在地上嗷嗷大哭,拿着李渊的头颅,在向皇位上李渊请罪,祈求他的原谅!
“啊!”
李世民猛地张开双眼,整个人立刻坐起,彻底惊醒,后背完全湿透,全都是冷汗!
刚才那一幕,实在是太过可怕了!
“陛下,你怎么了?”
车外,李君羡的声音响起。
“没什么。”
李世民扶额回应,似是想到了什么,再次道:“话说君羡,我们现在到哪里了?”
“已经进入皇宫,正在前往”
李君羡松了一口气,正要开口介绍,可他的话还没说完,李世民就出声打断:
“路程改变一下,朕我突然有个地方想要去一趟。”
“陛下,你想去何处?”李君羡迷惑。
闻言,李世民本能地沉默了数秒,才缓缓说道:“大安宫。”
“”
“遵命!”
第七十九章 李世民的后怕
彼时已是夜色将暗,晚风吹拂,带着丝丝凉意,天子的车辇在长安城之中默默前进。
没多久,车辇便停在一处宁静的宫殿之前。
宫殿中的烛火很少,大半建筑都淹没在黑暗之中,只有寥寥几点星光点缀,支撑着黑暗。
“陛下,我们到了。”李君羡的声音响起。
李世民神色复杂地走下车,怀里还抱着一坛从王远那里带来的高度酒。
“你们先下去,我不想被打扰。”
“遵命!”
李世民看了李君羡,后者闻言,当即领命退下。
“奴婢见过陛下!”
“陛下前来”
另一边,大安宫的宫女和太监也都匆忙走出来,神色恭谨,朝着李世民郑重行礼。
他们正要询问情况,就被李世民挥手打断:“你们去传令太上皇,朕前来拜访。”
“其他方面无须准备太多,通告完之后就都退下吧。”
陛下要拜访太上皇?
那些宫人闻言,当即神色一惊,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有人进去传令。
有宫女想要上前带路,但李世民却摇头拒绝:“你们都退下吧。”
“对于这里,朕比你们熟悉。”
“是!”诸多宫人立刻退下。
没多久,若大的大安宫前,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走入宫殿之内,闯过数道回廊,终于在一处幽静院落内,看到了刚刚换上正装的李渊。
院落很幽静,只有三个石墩和一张石桌。
李渊看着来访的李世民,神色很是恭谨,带着一丝麻木:
“陛下来找臣,是所为何事?”
李世民沉默了数息,看着自己这个父亲,露出笑容:
“没什么,我最近发现了一坛好酒,所以想要过来和阿耶你一起喝酒。”
闻言,李渊微微一愣,不敢置信:“陛下,你刚才叫我什么?”
“哈哈!我们来喝酒吧!”
李世民大笑着,拿起怀中的酒坛子,就上前倒上了数杯。
并且还为了消除李渊的担心,还主动先喝上了一杯。
而李渊见状,神色开始变得复杂。
“多谢陛下。”
他犹豫片刻后,也上前拿起酒水,一饮而尽。
酒水很辛辣,但却有一股特别的醇香,从喉咙直冲胃部,如同一道燃烧的火龙,盘踞在心头。
仅仅只是一杯下肚,李渊的脸色就泛起红光,醉意涌上了心头。
“陛下,这是什么酒?”
李渊好奇询问,可李世民依旧只是大笑,并没有解释太多,又给自己和李渊倒满了一杯。
“阿耶!再来!”
“今晚我们不醉不休!”
“好!”
气氛逐渐变得热切,李世民和李渊就这样坐在桌子上,你一杯,我一杯地不断喝下去。
父子两人喝着这一坛烈酒,算是喝了个痛痛快快。
而到最后,这大唐的两代皇帝,醉意上头,都开始说起了胡话,说起了过去种种事情。
既有当初和瓦岗军的恩怨,整天天下的种种凶险,也有玄武门之变。
时间慢慢流逝,李世民都忘记自己具体说了什么。
只是知道他醉过去之后,就一直都在哭泣,而李渊也很罕见对他表达了安慰和赞许。
这一夜,父子二人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甚至在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去给李渊请安,李渊对他也是和颜悦色,充分展现了作为父亲的仁慈,让李世民欣喜不已。
这已经过去多少年?
自从玄武门之变发生以来,李渊就从来没有对他露出过如此亲切的表情。
王公子,是我李世民欠了你一个天大人情呀!
朕能够在壮年遇到你,大唐能够在萌芽之始遇到你,简直是上天对我大唐最大的恩赐!
恐怕在这古往今来,也没有第二个人如同朕这般幸运!
这一刻,李世民对王远的感谢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
同时,他也在内心决定,只要王远愿意进入朝廷当官,他这个大唐天子愿意用最高规格,持弟子礼来对待如此无双国士!
这是真正的公子世无双呀!
并且打算在不久后完全按照王远所说的,用自己的皇家内库,去重新建造一个皇宫规格的大行宫,来专门给李渊居住。
甚至连名字他都想好,就叫做大明宫。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就是圣人之道!
李世民之所以取这个名称,就是为了要委婉地表达自己对王远的感激之意。
他相信,哪怕大明宫会随着岁月消失,但这个名字也会永远留在史书上,被后世无数人所看到,让他们也能体会到王远的圣人之心!
王公子的功劳,不应该被遗忘!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迫不及待要去下达旨意。
可就在他要告辞离去的时候,李渊却犹豫着发问。
“陛下,我可以问你一下,你昨晚所说的王远,他到底是何人?”
“昨晚听陛下所说,无论是功德碑,震慑世家,还是东突厥,安定西北草原,都是出于此人的谋略。”
“陛下能否让我也和他结识一番?”
王公子!?
李世民脚步猛地一顿,背对着李渊的眉头猛地一跳。
天呀!
他昨晚居然醉到,连王公子的存在也说出来了?
这一刻,李世民的手都在颤抖,内心惊慌不已。
可他毕竟是非常人,思索了片刻后,就转身笑着道:
“阿耶,那是我认识一名世外高人,心中有着大乾坤。”
“可他也因此居无定所,经常游历山河。”
“哪怕是我,遇见他也只是出于机缘巧合,我曾邀请他进入朝廷,但他却拒绝了。”
说着,李世民还露出浓浓的可惜之色。
“原来如此。”
“不愧是当世神人,一举一动皆是超凡脱俗,有着圣人之姿。”
李渊了然,微微点头,语气惋惜:
“只是可惜了,我还想当面感谢他为大唐所做的贡献。”
此时的李渊,对这个未曾谋面的王远,是真的非常好奇。
这位有着如此惊世才智的神人,会是何等超凡脱俗呢?
“阿耶您不用担心。”
李世民露出笑容:“在将来会有机会的。”
“希望吧。”李渊依旧很是惋惜。
没多久,李世民又和李渊寒暄了几句,便再次告辞离去。
“好险!”
走出大安宫,松懈下来的李世民,当即脸露庆幸,浑身都是汗水,无比后怕。
好在他随机应变及时,否则的话,王公子的存在就要暴露了。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的老爹会被王远给糊弄瘸了,毕竟李渊也是一代开国帝皇,自有非凡之处。
只是一想到王远当着李渊的面,喊自己李二的场景,李世民就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裂开了!
那一幕画面,着实太过可怕!
“无论如何,我都绝不能让王公子和阿耶认识!”
第八十章 父子和解李世民的感激
离开大安宫之后,李世民并没有去歇息,而是转道去了御书房。
对于大明宫的建设,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他走到满是奏折和公文的架子上一阵翻找,没多久便找到了当初工部呈递上来,已然绘制好的行宫设计图。
摊开图纸,李世民拿起毛笔就开始进行注释。
一刻钟后才晾干笔墨,将其交给了门外的太监,嘱托道:
“将它交给尚书省,让工部按照朕的要求去更改。”
“如果有疑问,就让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到场,他们会解释清楚朕的意思。”
“告诉工部放心去设计,这是专门为了太上皇建立的行宫。”
“不足的钱财,不用向国库索取,直接调动到朕的皇家内库。”
“奴才遵旨!”
太监连忙应答,很是慎重地拿着图纸离去。
看着太监离去的身影,李世民也露出了微笑,慢慢坐下,靠在椅背上。
“真希望这个行宫能够快点建立起来呀!”
自从登上皇位,成为大唐天子,李世民还是第一次感到如此轻松。
这种从内心发自的轻松,真得太舒服了。
而这一切,都是多亏了王公子。
在李世民期待的同时,他的旨意也在飞速传导。
仅仅只是一天,对于小行宫的扩建以及取名为大明宫的事情,就得到了决议通过。
中书省基本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几位大臣仅仅只是商谈了几句,就批复了执行的草案,尚书省也让工部加班加码重新开始对大明宫的设计。
对于陛下建造大明宫的用意,诸多大臣本来很是迷惑,但经过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的解释之后,他们皆是恍然大悟。
原来陛下此举,是为了改善和太上皇的关系,给他建造一座更大的行宫,安定大唐!
一时间,朝野上下的众人,都被李世民高超的远见和政治智慧所深深折服。
这就是他们大唐的圣天子,震慑西北诸国,令四方夷族朝拜的天可汗呀!
尤其李世民还没有动用国库,而是动用自己的皇家内库去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如此举措更是被人称之大德大贤大孝之举,足以留名青史,照耀岁月。
“陛下圣明呀!”
这一刻,无数大臣皆是上书,书写了对李世民的赞美和歌颂。
就魏征也是如此,十分罕见的没有挑刺,也表达自己对陛下的钦佩。
更别说,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了,赞美的奏折都堆到比李世民自己还要高。
哪怕此计是王远所出,陛下能够去做,去主动缓和和太上皇的关系,这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
而看着满朝文武大臣的赞美和敬佩之语,李世民也是心满意足,长感舒快,再次觉得自己这一次的行动十分值得。
果然现在的发生一切,都如同王公子所说的。
在诸多大臣的合力下,大明宫的建设很快便提上了日程。
李渊知晓消息后,当日便公开表示对当今陛下的赞许和欣慰,称其为亘古未有的明君。
当晚,父子二人再次见面,彼此喝酒畅谈。
而等到了第二天,李世民还下旨召开宴会,主动邀请李渊和诸多大臣赴宴。
在宴会上,李世民下令让颉利可汗赶回到长安,让其和西北诸国还未返回的使者,一同跳舞给满朝文武大臣以及父子二人看。
这位曾经在渭水之上带给大唐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