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是这样的,在两天前,缺席四夷朝拜的吐蕃,派遣使团来访长安。”
“还当着我大唐圣天子和众臣的面,以承认我大唐为宗主国为诱惑,提出要迎娶长乐公主以及学习技术。”
听到这话,本来在安心吃糖的小乐儿,立刻竖起了小耳朵。
“虽然圣天子表明了拒绝态度,但这吐蕃使团的真实目的却是模糊不清。”
“这些事情,在整个长安都已经传开了。”
“我们几人也为此着急,想要拜托王公子你帮忙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对圣天子有所帮助。”
李世民说完,房玄龄四人也都行礼:“拜托王公子了。”
“就这?就这?”
本来很慎重其事,以为要出什么大问题的王远,闻言立刻露出不屑。
“真是的!”
“我还以为出现了什么大问题,原来就这些不成气候的小事,害得我白紧张了半天,以为世界要毁灭!”
“话说你们一个个都老大不小了,下一次能不能不要那么大惊小怪呀!”
说着,王远再次喝了一口茶水,很是鄙夷地撇了一眼目瞪口呆的五人,完全就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王公子,你怎么能这样说呀!”
闻言,李世民立刻变得激动起来:“此事可是关乎我大唐的脸面,如何不算是大事呢?”
“就吐蕃那群刚刚才立国的未开化之徒,居然还想指染我大唐的长乐公主,生产技术,这是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吗?”
“我大唐之名早已震慑四海,威严比天还高,比地还厚,岂是吐蕃能所算计的?”
“就这,难道还不算是打脸吗?”
李世民很是激动,很少见地反驳了王远的话语。
为了这事,他可是苦思冥想两天两夜,怎么到王公子嘴里,就只成了一件小事情?
难不成他的坚决表态,激昂发言,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吗?
这一幕看得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四人很是紧张额头全是汗水。
帝皇一怒,就是伏尸百万呀!
就连小乐儿听了,也可怜兮兮地看向了王远,失落道:
“王公子,难道你很希望长乐公主嫁到吐蕃那里去吗?”
“如果你想要的话”
说着,小丫头还一脸的黯然,大眼扑闪着,带着泪光。
“小丫头片子,你在胡思乱想什么呢?”
第一百一十章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第五更)
“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
王远轻笑,直接抬手给她一个小爆栗,打断了她的自言自语,没好气道:
“只要我大唐的男子还有一个站着,那帮蛮夷就别想指染我大唐的公主!”
他也没有太过深思小丫头的情绪由来。
这个年纪的丫头,天生就喜欢幻想,幻想自己是童话之中的公主。
所以王远只是把这当成是小乐儿的代入想象。
“王公子!呜呜!”
小乐儿听完之后,大眼立刻模糊了,趴在王远的怀里痛哭了起来。
魏征等人看着,顿时又紧张了起来。
陛下可还在这样呀!
虽然很多事情他们已经是心知肚明,但长乐公主这样当众和王公子亲昵,是不是有些不妥?
他们用余光偷偷看去,果不其然,李世民的神色非常不自然,一块青一块紫。
但这只是表像,他的内心却在默默松了一口气。
和魏征等人想的不同,此时此刻,他居然有些替小乐儿高兴了。
李世民深深呼吸了一口气,无奈道:“王公子,那你刚才的话又是何意?”
“嘿嘿!”
王远嘿嘿一笑,安慰了一番小乐儿之后,才转头看向老李等人,笑着道:
“你们是误会我的意思了,吐蕃那群蛮子,当然没有资格娶我大唐的长乐公主!”
“别说这件事情,李二也是坚决反对。”
“哪怕他愿意服软,我宁愿当场就和你们造反,再立乾坤,也不会受这个鸟气,让那群蛮子糟蹋长乐公主!”
“也不看看他们自己都是一些什么歪瓜裂枣?就他们也配!”
王远说的那叫一个斩钉截铁,没有丝毫退让。
虽然他不清楚老李为什么有那么高涨的爱国热情,但既然小乐儿不开心了,那王远也就不再卖关子了。
没法子了,天大地大,这个丫头最大了。
只要丫头开心,那就什么都行!
“呜呜呜~”
果不其然,小乐儿哭得很厉害,小脸摊在王远的怀中,眼泪流的一塌糊涂。
当然,王远并不知道小乐儿真正哭泣的原因。
也不知道她泪水中除了感激之外,还有一种复杂难明的情绪。
又说到造反了
而在另一边,李世民很是无语,内心又松了一口气。
这个狗大户的看法,果然是和自己一样的,可新的疑问也来了。
“那王公子,你刚才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呢?”
李世民持着弟子礼询问,十分恭谨。
“是呀,公子你就别卖关子了。”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四人也跟着追问,神色迫切。
连小乐儿也不再哭泣,抬起小脑袋看向了王远,大眼中有着莫名的光芒。
“很简单呀!”
王远笑着,拿起了一杯茶水,轻轻喝了一口:
“因为这件事情在李二和那些朝廷大臣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定数,基本上就轮不到你们操心。”
“给你们一句真心的忠告,以后都要和我学着点。”
“不要一听到什么事情都大吼大叫,那样只会显得自己很没有见识。”
“做人,一定要学会镇定呀!”
听着王远一番“苦口婆心”的劝慰,李二等人内心直翻白眼。
还镇定?
这个狗大户,整天到晚都是这一句。
哎,太难了!
正当李二等人胡思乱想的时候,王远的声音也再度响起。
“其实那个什么松赞干布,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娶长乐公主,也不是来学习技术。”
“或者说,这两个目的都是次要的,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过来借势和求和!”
其实一开始,王远也是忘记了这回事。
毕竟吐蕃离这里太过遥远,所以王远也没有太过在意。
如果不是老李他们提及了吐蕃,王远没准还不会想起来。
“借势!求和?”
李世民目光一凝,似乎把握了到了什么关键之处。
其实不只是他,房玄龄等四人也意识到了什么,瞳孔猛地扩大。
“没错!”
王远点头,看着五人,笑着道:“现在的吐蕃已经自身难保,所以才会过来向大唐借势,主动服软!”
“此话是何意?”
李世民剧烈呼吸着,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气息都在变得凝重。
现在的吐蕃,是自身难保?
这又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每一个字他都明白,却就是不能理解呀!
“很简单的意思。”
王远带着微笑,手指伸出,点在桌子之上:“现在的吐蕃,国内正在爆发一场政变!”
“而这位松赞干布,就是想要借助大唐的威势来压制这场政变!”
“他之所以派遣使团来访大唐,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了借势,二是为了求和!”
“无论是迎娶到大唐公主,还是学习技术,都是那个松赞干布对内施压的手段而已!”
“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更害怕的是大唐对吐蕃出兵动手,所以才会派遣使团,来为四夷朝拜的缺席而道歉。”
“所以我才会说,这根本就不是难题,李二那家伙早就是心中有数了,在那里故意拖延。”
“就你们这些吃瓜群众在那里瞎嚷嚷,害得我还以为真出什么大事了。”
听完这番话,李世民的心脏立刻剧烈一缩,额头上全是冷汗!
没想到呀!
真的没有想到呀!
吐蕃原来已经陷入内乱之中!
这样的话,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禄东赞的有恃无恐,都是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从自己让他进入大唐境内的那一刻,那个松赞干布就已经借势成功了!
难怪李世民和诸多大唐重臣猜不到,谁能想到远在天边的吐蕃会突然发生政变呢?
房玄龄四人也是如此,拿着茶杯的手掌颤抖不已。
只是为什么他们对此事会一无所知呢?
而王公子,又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呢?
要知道吐蕃一直都在雪区高原之上,虽然和大唐互为邻国,但交流却少的可怜。
王远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
五人同时看向了王远,王远也猜到了他们心中所想,手指再次微微一点,说出了两个字:
“年龄!”
“因为那个松赞干布,他是在隋义宁元年才出生,现在也才十二岁!”
“而这,就是最大的动乱之因!”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第一百一十一章 难道他们的尊严就不是尊严吗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听到这话,李世民当即浑身一震,之前一直存在于脑海中的迷雾,瞬间散了开来!
是呀!
他怎么就忽略了这一点呀!
这样一个才十二岁的吐蕃国主上位,哪怕他才情通天,也不可能镇压住局势。
年龄,始终是他最大的硬伤!
当初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不就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被王莽毒杀的吗?
虽然这很可能只是历史对王莽的污蔑,但也能看出年纪对一位皇帝来说是何等重要。
谁会愿意被一个小屁孩站在头上作威作福?
就好像他李世民看不起松赞干布一样,难道吐蕃那些大臣就看得起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明明是一件很明显的事情,而李世民对松赞干布的年龄也是心知肚明,可他就是看不到!
甚至如果不是被王远点醒,他很可能一直都想不到!
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有些东西已经摆在了你的面前,可你就是视而不见。
哪怕对王远有着很深的“幽怨”,但李世民不得不承认,王公子不愧于当世神人之名!
真的太厉害了!
“那王公子,这吐蕃内乱的双方,都是何人?”
房玄龄这时也开口,帮助李世民提问。
虽然王远说的很在理,但为了谨慎,他还是想问问详细情况。
毕竟此事太过事关重大了。
“自然是松赞干布,和吐蕃的宰相韦乞力徐尚年。”
王远轻轻一笑,拿起筷子沾了沾茶水,然后在桌子上画出一大一小,两个相互包容的圆圈。
小圆在内,大圆在外。
李世民等人连连看去,王远笑道:
“吐蕃新王年幼,之前都是其母,也就是吐蕃皇太后庐氏代替他执政。”
“而庐氏多年前就已经病入膏肓。”
“不出意外的话,她应该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大圆消失了。”
说着,王远擦去了桌子上大圆,让小圆露了出来,又在它旁边画了一个差不多的小圆。
“而接替庐氏继续摄政之人,就是吐蕃当今的宰相韦乞力徐尚年。”
“可他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都和庐氏相差甚远。”
“根本就无法继续吞下松赞干布,而松赞干布也有自己执政的念头,所以便有了内乱的发生!”
“十二岁,正是一个有野心,却缺乏能力的年纪,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王远对这个年纪的少年最是熟悉了,甚至在前世还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中二。
人不中二,妄为少年!
他那个傻缺徒弟,地主家傻儿子——李那啥的,不就是这个性格吗?
“阿嚏!”
某位正在睡午觉的倒霉太子,立刻打了一个喷嚏,一脸的懵逼。
而另一边,李世民等人早已经是目瞪口呆。
如果王远说的话都是真的,那简直就是太神了!
“王公子,你是怎么对吐蕃了解那么多的?”李世民难以置信。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居然都还没有一个少年郎了解吐蕃,简直就是离谱!
“为什么我要告诉你?”
王远贱笑了两声,指了指屋外,阴损道:
“你如果想知道,现在就去挑粪,挑完我就告诉你。”
本以为是有什么大事,结果却发现自己只是白担心一场的王远,自然不想再花费脑力来编造理由。
“叫你整天那么爱管闲事,是本老板给你的自由太多,以至于让你忘乎所以了吗?”
听到王远这番训斥,李世民彻底哑火了。
凑!
这个狗大户还是那么的欠揍呀!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转移话题:
“那王公子,既然他们的目的是借势,朝廷又应该怎么去应对?”
“还用怎么应对?这样就挺好的呀!”
“其实李二现在就做的很不错,就这样和吐蕃使团硬拖下去,着急的人就是松赞干布了。”
“外交这种事情,拖得时间越长,就越是意味深长!”
“话说起来,李二这货还是有几分脑子在的,不至于蠢到无言可救。”
王远轻笑,很是难得地“夸奖”了一句李世民。
而李世民这话,内心已然彻底无语。
他都不知道是应该开心,还是应该难过。
难不成要和王远直说,他们只是会这样做,只是纯粹的瞎猫碰上死耗子吗?
更别说一旁的四人了,更是狂翻白眼,已经无法可说。
尤其是房玄龄,无语的同时更是懊悔不已。
早知道会这样,他当初就应该多说几天的。
悔不当初呀!
他们早就应该来找王公子了!
“可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呀!”
李世民犹豫一番后,再问道:“难不成就这样让吐蕃使团来学习技术,不需要加以阻拦吗?”
“老李,所以你的想法和格局是真的小!”
“为什么要去阻拦?”
王远意味深长的一笑,嘴角微扬:
“任由他们去学就可以了,只要不让他们离开长安城一步,那他们学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王公子,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