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明成祖永乐大阅兵调动了十万大军,震慑了三十多个国家的使节,将来自己为帝,一定要再举办一场盛世大阅兵,为国民打气,壮大明军威,震慑周边宵小
收回思绪,朱慈烺道“点将”
军法部部长顾威打开军册,高声点名各将,一个个将军应声上台领命,禀报自己军中所到军士人员数量。
不久后,顾威高声道“回禀殿下,出征将士八万人,已经全员到齐”
朱慈烺点点头,走上了最高的台阶,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将士,他们一张张朴质的面孔,朱慈烺猛然拔出雕龙佩剑,斜指向天。
“万胜”
“万胜”
“”
所有人都在狂热的呐喊,雄壮的声音如春雷滚过大地,震人心魂,铺天盖地的万胜之声传向四面八方。
“奏乐”
“拔剑起淮土,策马定寰区。王气开天统,宝历应乾符。武略文谟,龙虎风云创业初。将军星绕弁,勇士月弯弧。选骑平南楚,结阵下东吴,跨蜀驱胡,万里山河壮帝居”
在宏大的清海宇武舞曲中,浩大的阅兵式正是开始,天武军一个个方阵踏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过点将台,场中旌旗猎猎,将士迎风齐呼,热血沸腾。
此次检阅天武军,流程虽然简单,但气势已经超过预期目标,让凤阳府的百姓们大开眼界,深深被眼前士气所震慑。
在一阵山呼海啸声中,朱慈烺翻身上马,他一手控缰,另一只手握着宝剑,身后舞动着披风大氅。
再有一月,朱慈烺虚岁就十二了,他的身高已经接近一米六,身高上带来的骑马困难已经不大了。
朱慈烺策马几步后猛的一提马缰,战马嘶鸣,立刻前蹄后倾腾空,摆出了一个跃马剑指的雄姿。
这个跃马剑指的姿势是朱慈烺练习已久的装『逼』动作,好在动作还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套高难度动作一出现,顿时引起了数万将士的狂热呼喊。
“万胜”
“万胜”
“”
朱慈烺再次挥剑,向北斜指,大喝道“出征”
在凌冽的寒风中,天武军各方阵整齐有序的向北挺近,开赴北国。
“殿下一定要凯旋回来啊”
一名宿老含泪发出了一声呐喊,立刻带动了周围欢送的百姓,人人纷纷拼命拥挤呼喊,祝福大军凯旋,常驻凤阳。
朱慈烺回首望去,看着殷殷百姓之盼,无声的点了点头,领着大军,向北方滚滚而行。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262章 无奈的卢象升
保定府,大雪纷飞,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闪烁着光芒缓缓落下,在这一刹那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非常的静寂。
保定城外明军大营,军旗林立,营盘上早已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即便外面大雪封天,营内依然行走着一些顶盔披甲的巡逻军士,这些士兵虽然衣甲沉旧,神情疲惫,但他们身上那股气势,比寻常的明军高了不是一个等级。
中军大帐中,透过帐门看着外面巡逻的天雄军军士们,卢象升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督臣,我们在保定府已经有一些时日了,粮草的供应一直不足,咱们总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吧”宣府总兵杨国柱道。
卢象升转身看向帐中诸位将军,也是眉头紧皱,粮草一事,他多方设法周旋,几次催促保定巡抚支援一番,但保定巡抚张其平每次都说正在筹集,让他也无可奈何。
大明连连饥荒,京畿之地的粮草原本就不足,靠江南之地维持,如今鞑子入侵,在北直隶各地肆意,朝廷的粮食供应更加困难,何况这是战时,大军所需粮草更是往日的数倍。
宣大三镇人马的粮草供应已经断了好多天了,各镇官兵也出现了不少情绪。
山西总兵虎大威愤愤不平道“我可是听说关宁军各部一个个都吃得饱饱的,同样是入卫勤王,为何要有这种区别待遇”
宣府镇参将道“谁让关宁军是高总监统帅的呢人家管着粮草当然给他们自己人吃饱喝足”
山西镇的参将也道“粮草的事情先不说,上个月我们打牛栏山鞑子大营的封赏呢怎么一个多月了都没动静”
“住嘴”卢象升猛的喝道。
几位总兵参将顿时闭嘴不言,不说宣大总督卢象升在宣大三镇的威望极高,光是私下议论总监和朝廷,这罪名就不小,刚刚几个将领也是一直愤恨才脱口而出。
卢象升的眉头紧皱,这一个月来,宣大三镇也打过几次小胜仗,可每次报上去就没反应了,虽说内阁商议嘉奖需要一段时间,但这是战时,应该从急处理,以好鼓励三军将士
卢象升道“粮草一事,本督会尽快解决,上次大捷,本督便是拼了『性』命,也要将诸位的功劳呈于圣上案前,绝不会让众将的功劳埋没”
宣大三镇的将官们有些感动,同时心中担心,督臣一直按照流程把战报发给总监高起潜,那死太监会不会扣留了不过想想这种军国大事,死太监应该没那个胆子吧
卢象升走出中军大帐,脸上苍凉,任凭寒风吹在脸上。
看着他孤单的背影,卢象同和卢象坤二人眼睛泛红,来到他的身边,轻声安慰道“大哥”
看着两位从弟关心的目光,卢象升叹道“上月初,为兄蒙圣上信任,统帅数万大军御敌,当时心中激『荡』,一心想与奴贼决一死战,壮我大明军威,让奴贼不敢再轻易犯我大明”
在沉默了片刻后,卢象升惨笑一声道“不想高公公和杨部堂执意分兵,朝臣们也事事制掣,如今形势急转直下,陛下降旨责怪,为兄欲本欲决战,奈何兵马日渐减少,只有万余人,想有所建树,难矣”
自从卢象升被训斥后,高起潜阴人阴到底,私下拉拢宣大三镇的总兵参将,大同总兵姜襄直接领着人马投奔了高起潜。
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山西总兵虎大威,二人深深佩服卢象升为人,一直愿意追随左右,不离不弃,让卢象升感动不已。
如今兵马不多,面对军力和战斗力都强于自己的清军,卢象升不愿让宣大官兵拼命,因为他知道,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山西总兵虎大威二人,虽然忠勇可嘉,但若是让他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清军,他们的人马却是不敢战的。
当天下午,从风雪中走来一行人,他们是宫里前来传旨的几个太监和一群锦衣卫。
宣大各将皆是振奋,以为是封赏之事,然而,圣旨的内容让宣大各将哗然。
圣旨中严厉训斥了卢象升督师期间拥兵避战,无所作为,致使关宁军多次战败。
圣旨宣布,夺去卢象升兵部尚书衔,收回尚方宝剑,降为兵部左侍郎,并准许其辞去宣大总督之职,但仍在军中留用,戴罪立功。
宣旨结束后,帐中宣大各将哗然,皆是愤愤不平,卢督臣明明打了几场胜仗,却被说成无所作为,而且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军遭遇鞑子惨败,却说卢督臣不救援、佣兵避战,鬼知道高起潜现在跑哪去了
卢象升惨笑一声,只觉得心中很不是滋味,半年前他十次上书辞去宣大总督一职,回家守孝,圣上皆是不准,如今却要阵前换将
山西镇总兵虎大威一脚踢翻桌案,骂骂咧咧道“打的什么狗屁窝囊仗”
宣府镇总兵杨国柱也是恨声道“打赢了仗没赏赐、没粮饷补给也就算了,督臣还被夺官训斥,下一步是不是要派那个陈新甲当宣大总督了”
朝中早已议论,杨嗣昌多次向皇帝推荐还在守孝期间的陈新甲掌管兵部,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兵部尚书优先从地方总督中选出,杨嗣昌当初就做过宣大总督,现在陈新甲想要入兵部,从宣大总督之职过渡一下最好了,恰好卢象升多次辞职。
“老子不伺候了,这就领兵回宣府”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越想越气,怒骂着一甩身后披风,向帐门走去。
宣府总兵杨国柱是镇朔将军,是大明身份最高的两个“镇”字开头的挂印总兵之一,平时很低调,然而此时却是非常愤怒。
卢象升喝道“站住”
杨国柱转身恨恨道“督臣,末将替你不公啊”
卢象升严肃道“身为大明臣子,理当服从朝廷调派,你不要『乱』来”
卢象升又道“个人荣辱算得了什么,只要新任总督为国杀贼,卢某愿替他牵马坠蹬,冲锋杀敌,战死沙场,以死报国”
“督臣”
帐中众将面面相觑,皆是从他眼中看到了决死报国的悲愤之意。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263章 阖家守城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高阳县。
高阳只是一座小城,但此时却在热火朝天的修固城墙,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劳作的民工。
城中有一队皂隶衙役簇拥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由北门里走了出来,民夫们纷纷停下手中活计,争相目睹。
这位老者就是这位大明帝师、三朝元老、前内阁阁臣、兵部尚书孙承宗,他曾培养出袁崇焕、茅元仪等一干将帅,在辽东担任督师时构建了关宁锦防线,阻挡了建奴几十年,把努尔哈赤都熬死了也没啃动,现在皇太极还在啃。
如今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已经把自己的才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大明,现在退休在家数年,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清军打到了他的老家高阳县,还派人前来劝降。
孙承宗拿着拐杖赶走了劝降的使者,带着全家四十多口上城墙守城,准备迎接前来攻城的清军。
高阳是小城,城内没有守军,只有一些皂隶,也没指挥打仗的将领,更没有粮食,可谓是不堪一击。
在孙承宗的感召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逃亡,全部参与修固城墙,上城守城御敌。
高阳县令攀上高阳北门的城楼眺望远处,他惊讶的发现远处扬起了一大团烟尘,即便隔得很远,但他依然判断出笼罩在烟团之下的骑兵,他连忙下令示警。
听到急促的警铃声,城门外的工地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开始一窝蜂的往两丈宽的城门涌进,好在没有造成践踏事件。
数里之外,高高腾起的一团团烟尘下奔腾出千余骑清军,他们头皮被刮的铁青,后脑仅仅余铜钱大小的位置留着头发,结成了一根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
每个清军骑兵的马鞍两侧都挂着尚在滴血的头颅,还有的则挂着几只布囊,固定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应该是劫掠而来的钱财,瞅着分量不轻。
千余清军骑兵在高阳城外一里处停止了前进,一个矮胖的清军骑兵道“章京大人,咱们一鼓作气杀进高阳,活捉孙承宗吧”
为首的甲喇章京摆了摆手道“不急,等后队的三千汉军跟上来,让他们先攻城,咱们只需要等城破冲进去抢粮、抢钱、抢女人就是”
矮胖鞑子细长的眼睛喷放着贪婪的光芒,忙道“是,是小人心急了”
半个时辰后,清军完成结集,吹角呜呜长鸣,战鼓咚咚作响,数千清军浩浩『荡』『荡』的开始攻打高阳城。
三千八旗汉军推着高大的云梯车,声势浩大的直扑高阳北门,跟在云梯车后面,缓缓向高阳城推进。
汉军旗打头阵的步兵几乎毫无阻力的冲到城门前,几个人抬的木桩在声声号子下有节奏的撞击着城门,每撞一次,便有墙灰石子扑簌簌掉落。
眼看着清军猛烈的攻城,高阳县令惊慌道“孙阁老,您还是从南门撤离吧,南门没有鞑子兵。”
孙承宗重重哼了一声道“老夫绝不会逃跑,誓与高阳共存亡”
孙承宗知道,这是奴贼围三阙一战法,就是想让他逃跑,鞑子好利用骑兵的优势追上去活捉,逃跑被捉,那种耻辱的死法,他孙承宗绝不会去做
他的次子孙鉁坚决道“孩儿和父亲大人一样,愿与高阳共存亡”
孙承宗的其余几个儿子也齐声道“孩儿和父亲大人一样,愿与高阳共存亡”
这句话掷地有声,看着十几个儿孙们,孙承宗干涸的老眼有点湿润了,他不是矫情之人,既然决定了阖家守城,就不会多说一些无用之话,很快开始了部署城防。
清军强攻高阳的攻势极为的猛烈,高阳守军已经感到很吃力了,坐镇城中的孙承宗令次子孙鉁集结所有家丁,又出钱在城中另募丁壮,凑齐五百之数,一并交与典史鲁之藩统一调配。
不多时,天上忽然降下大雨,让攻城的清军感到很意外,寒冬时节,忽然下起了大雨,真是诡异
即便天气诡异,但清军依然没有放弃对高阳的进攻,在冷风骤雨中,高阳城的攻防战更加的残酷了。
战斗进行了一个时辰,高阳北城下堆满了八旗汉军的尸体,雨后的温度在持续的下降,冰冷的雨水夹杂着雪片,将地面上的血水冲出一大片红『色』。
全身铁甲的清军甲喇章京,将一双眼睛隐藏在头盔的阴影之下,冷眼看着前方的战事,汉军士卒在各营牛录章京的督促之下,顶着漫天雨雪继续冲击着高阳城墙。
高阳城头的抵抗十分激烈,在这种雨雪天气下,由皂隶和百姓组成的高阳守军仍旧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
十一月二十二近午,保定府博野地界,临近高阳县七十里。
在通过保定府治的官道上,蹄声如雷,烟尘冲天,黑压压奔来了不知多少的骑兵。
沿途避难的行人都连忙退到路边,心惊胆战的看着这些装备精良的陌生骑兵,唯恐是鞑子的人马。
在看到大明的旗帜,知道对方是官兵后,众人更是小心,很多人远远的躲开了,一些腿脚不利索的直接哆哆嗦嗦的跪下了,十分害怕被这群官兵杀良冒功、劫财害命了。
数千骑兵速度不停呼啸而过,并未理会道路两旁的跪伏的百姓,让百姓们大大长呼了一口气。
正当百姓们起身议论之时,忽觉得大地震动,前方黑压压的又是一片旌旗招展的军队行来,这次的阵势比刚刚的骑兵阵仗足足大了数倍
百姓们再次跪伏而去,低头偷偷抬目,小心的打量着这大队人马,只见这些军爷个个身着鲜红衣甲,满是彪悍之气,更难得是军容严整,一看就是百战精锐,也不知朝廷从哪调来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