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发的
勇卫营的这波『操』作让清军让巴布海等清军骑兵们一时间有些呆住了,纷纷慌忙控马跑开。
勇卫营别的不多,就是装备多,一支轮转打火枪干完之后,再拿一支,一连续不断的枪声响起,虽然轮转打火枪的准头不行,但也打得清军苦不堪言。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314章 亲自杀敌(为舵主一杠杠加更)
经过一番冷热兵器的互『射』,双方各不断有人摔落马下。
勇卫营的甲胄精良,能抗羽箭,但战马的侧面防御薄弱,一些被羽箭『射』中的战马吃痛,将骑兵掀翻马下。
不过二者的伤亡差距不言而喻,勇卫营所过之处,两翼清军骑兵不断倒下,前面一些不开眼的清军步军上前拦截,瞬间被淹没在骑军之中,或被撞死或被践踏而死。
铁蹄践踏在干燥的土地上,汇成一片的轰响,勇卫营气势如虹,一路从头到尾撞来,眼见沿途八旗军步兵无人敢挡,屡试不爽的骑兵侧翼『骚』扰也不见效果,后面的清军步军早已跑的远远的,不敢再『逼』近上来。
见正白旗的督阵队上前,巴布海不敢犹豫,让所部三千余骑军尽数出击。
只是看明军的铁骑横冲直撞过来,就像一道移动的山岳一般,而且骑兵之间布置的挺紧凑的,这怎么打?要冲上去用马互撞吗?
战马是满洲兵的命根子,谁愿意让自己的战马跟对方互撞?那样打太吃亏了。
『潮』水般的勇卫营骑兵涌来,徐盛猛的催马加速越过了朱慈烺,他挺起自己的银锤,高声喝道:“杀!”
“杀!”
身后的两千铁骑同样声嘶力竭的怒喝着,一片长枪马刀竖起,他们也纷纷越过朱慈烺,将朱慈烺挡在后面。
面对勇卫营排山倒海的气势,八旗军骑兵终于变『色』了,先前筑京观的得意消失殆尽,一些人甚至准备策马躲避。
在一阵喊杀声中,两股骑兵终于撞到了一起,伴随着武器清脆的碰撞声,沉闷的落马声,一道道红『色』血雾和血肉碎片飞起。
在震天杀声中,勇卫营骑兵一路横推,将松散的八旗军硬生生的淹没,一阵人仰马翻声中,被践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这个时代的骑兵,大多侧重个人勇武,要求骑术与单兵作战能力强,不过作战时队形散『乱』,并不能有效发挥整体的威力。
而天武军的骑兵恰恰相反,注重骑兵的纪律『性』和整体力量,就算骑术比起清军稍有不足,也同样能击败骑术与武力都出众的清兵。
历史上,法国的骑兵和战马质量很一般,可以说不善骑术,但拿破仑的骑兵大军屡次击败骁勇善骑的马木留克骑兵,而且是以少胜多。
马木留克兵是埃及的少数民族,他们自小从格鲁吉亚、高加索被人买来,受到严格的骑术训练,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精于骑术,曾经多次击败过东征的蒙古骑兵。
艾因贾鲁之战中,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在叙利亚的艾因贾鲁平原与马木留克骑兵大战,最终惨败,指挥官怯的不花战死,两万多名蒙古骑兵全军覆没,使得蒙古军未能攻占耶路撒冷,没能成功进军非洲。
从十字军东征时代到拿破仑战争以前,马木留克骑兵一直是一群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为什么在拿破仑骑兵面前被打得叫爸爸了呢?
原因就是拿破仑的骑兵经过正规的整体训练,富有纪律『性』,在作战中能够始终保持严整的队形,冲锋时一泻千里的洪流,锐不可挡。
而非整体『性』的马木留克骑兵虽然在骑术和刀法上占有绝对优势,单兵作战也是第一流的,但是他们队形散『乱』,行动不协调,缺乏纪律素养。
两军相交时,马木留克骑兵压根抵挡不住拿破仑骑兵军团的冲击,由单兵格斗的优势变成了整体较量的劣势。
八旗军的优势是齐『射』,怎么敢与勇卫营这样凶猛的碰撞,一接触就吃了大亏,不知该如何应对。
“受死!”
徐盛手持银锤,借助着高速的马力,直接将迎面而来的一个牛录章京一锤打爆了脑袋,红的白的洒了他一身。
徐盛策马而去,直取将旗之下比较扎眼的巴布海。
巴布海没有认怂,也是策马而来杀向徐盛,在他眼里,这个明将穿着花哨,还在前排,应该是个大官,能与自己的身份匹配。
巴布海喝道:“来将报名!”
徐盛一惊,暗道这鞑子将领《三国演义》看多了吧,还想来场单挑不成?
他喝道:“老子徐盛!你他娘的是谁?”
巴布海一喜,道:“原来是大壮,江表之虎臣!我乃太祖十一子,爱新觉罗巴布海!”
“你娘的!”徐盛低骂了一句,这老小子居然把他当成三国里的徐盛了。
《三国演义》中,东吴战将徐盛因吓退魏军,勇武有功,获得孙权“大壮”史载“权大壮之”,三国时期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徐盛又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来吧,大壮!”巴布海大喝一声,兴奋的冲向徐盛。
徐盛眉头一挑,虽然没听过这货的名字,但好歹也是皇太极的兄弟,说不定也是个网页,如果能锤死这个家伙,兴许能立下大功。
思考间,徐盛猛的催马而上,双马呼啸交错,银锤和战刀交错在一起,火星四溅。
巴布海只觉得虎口一麻,战刀险些脱手而飞,顿时龇牙咧嘴了一番,头都不回催马跑了,临了还客气的喊了句:“后会有期!”
“怂包!”徐盛冷喝一声,也不追击,向朱慈烺周围的鞑子骑兵杀去。
朱慈烺手握金枪,看准一个牛录章京上去就是一枪刺过去,只觉得对方身上的铁甲好硬,不得劲,饶是他从小练武也没能刺透这位章京大人,只能刺透两层甲。
那名牛录章京吃痛,险些摔落下马,他大吼一声,显得很暴躁。
“咦,没捅死?”朱慈烺愣了愣,刚想再度捅上一枪,只见这位章京大人怒视着自己。
牛录章京一瞧对方炫酷的金『色』铠甲,感觉不一般,说不定就是那个明国太子,他脸上顿时大喜,想要冲上来斩杀朱慈烺,却没想到眼前一下子模糊了,渐渐黑了
朱慈烺当场掏出轮转打火枪给他一枪,怕他皮厚又补了一枪,这才感叹道:“还是这个枪好使”
两军绞杀在了一起,人叫马斯声,以及令人心寒的号哭声中,到处都是被砍掉的头颅和断肢。
勇卫营如『潮』水般涌来,清军骑兵节节败退,他们觉得这帮明军完全疯了,不愿与之对战。
勇卫营一路势如破竹,从头冲到底,直接冲散了清军的骑兵,周围的清军步军向他们围来,却悲剧的发现,根本围不住,勇卫营全员精骑,步兵想围困骑兵,还得多长两条腿才行。
在战场外的多尔衮冷冷的看着场中局势,一言不发。
他身边的清将阿尔津道:“睿亲王,为何不让我正白旗的精骑击溃他们?”
多尔衮没有回他,只是冷声道:“下令退兵吧。”
阿尔津怔怔无语,只得下令鸣金收兵。
战马上,多尔衮转过头,恨恨的看了眼仍在追杀清军后军的勇卫营,自语道:“如果我正白旗的精锐真在此地,怎会任由其嚣张!”
语罢,多尔衮加快了撤退的速度,向通州而去。
急促鸣金收兵声的响起,清军再无迟疑,不敢再做任何停留,纷纷奔走,转眼间,『潮』水般的勇卫营杀奔而来,淹没了这方地带,跑得慢的家伙,很快成为刀下亡魂。
“万胜!”
“万胜!”
见清军退去,城墙上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人人兴奋异常,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场令人振奋的反击战。
不仅振奋,更多的是震撼,所有人对勇卫营的战斗力感到不可思议,以往明军见到八旗兵就会弱了几分气势,甚至不战而退,长此以来,各地明军畏清如虎,是勇卫营让他们找到了自信。
薛国观兴奋道:“全赖陛下洪福,太子殿下勇武,我军以少胜多大败奴贼,今日一战证明了我大明的军队并不比建奴的八旗兵差,完全有一战之力!”
崇祯脸『色』有些『潮』红,他重重的点了点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315章 援军
追出数里后,朱慈烺才率领勇卫营返回京师。
胯下战马喘着粗气,两千勇卫营战士人人身上沾染着鲜血,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血,他们挥着淋着鲜血的武器,在尽情的欢呼。
当他们返回京师时,只见朝阳门城门大开,崇祯带着百官已经在城门外欢迎,还有大量的京营官兵和协助守城的百姓夹道欢迎。
“万胜!”
“万胜!”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勇卫营将士一个个昂首挺胸,如常山赵子龙一般,很是骄傲。
朱慈烺面『露』微笑,心里却没有感到丝毫开心,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攻城的清军表面看上去人非常多,特别中军那旌旗蔽日的样子,按照这规模少说有数万人。
然而他率领勇卫营冲阵的时候,清军的中军根本没多少兵力,重点攻打朝阳门的清军如此,其他几门可想而知了。
朱慈烺判断,围攻北京城的清军最多只有两万,而且其中半数都是投降的明军和被抓来的百姓!
根据情报,多尔衮手中掌管着清军左翼军应该有五万人,锦衣卫和龙骧夜不收提供的情报是清军主力还在天津卫,而朝廷提供的情报是,清军主力在围攻京师。
朝廷下令把所有勤王大军都调往京师,原本朱慈烺是反对他,他相信自己的情报,清军主力在天津卫!
然而守城的将领有很多人看到了多尔衮的龙纛,朱慈烺自己亲自登城查看,也亲眼看到了。
清军的主力到底在哪呢?多尔衮他想干什么呢?朱慈烺苦思冥想,只恨自己身边没有个幕僚参谋。
第二日,早朝上,崇祯下旨厚葬抚恤丁文明等阵亡明军,追封丁文明为正二品金吾将军,恩赐驿乘归葬,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随后,崇祯又对勇卫营将士进行封赏,徐盛授从二品定国将军,其余人等依次封赏。
清军虽然暂时退兵,但仍然驻扎在通州,距离北京城不到三十里,依然对京师构成威胁,群臣还是有些担心的。
尤其是北上勤王的天武军沿途多次受到清军的『骚』扰和阻截,使得行军速度极为缓慢。
用骑兵『骚』扰分化敌人是清军的拿手好戏,尤其是步军,即便再多也能被玩得死死的,用一句话概括清军的袭扰战术:袭其不虑,『乱』其战器,追其奔散;除非用更强的骑兵驱散他们。
京师附近,无数百姓举家迁徙南下,几年前鞑子就南下在京师周围肆虐,如今又来了,刚建好没几年的家园又被毁了。
许多人都绝望了,不愿再呆在京畿,谁知道过几年鞑子会不会再来呢。
“唉大明这是怎么了?连连天灾就算了,可这天下不是流贼,就是鞑子,这让我们该怎么过啊!”
“我们只想安安稳稳的过几年日子,老天都不让吗?”
无数的百姓发出了绝望而又无奈的呐喊,不患贫而患不安,如今他们只希望这天下能够太平。
其中一个年轻人痛下决心道:“这次逃难后,我再也不回直隶老家了!”
有人道:“赵三,你不回直隶,又能在何处长久落脚?鞑子的兵马也去过山西和山东,河南陕西年年闹流贼,咱们总不能逃到长江南边去吧?”
时人尤为重视乡土,黄河附近几省生活差异还不算大,距离家乡又不算远,将来直隶彻底安稳了,也好就近回来养老。
这是所有人在心里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但如果真的背井离乡大举南逃到长江以南,难道永世都不回来了吗?
赵三道:“为什么不能去江南?那是大明的龙兴之地,皇太子又在那经营了几年,平息了所有叛『乱』,听说南直隶的官府还收留难民安排吃住工作,也有报酬,说不定还能分到田地”
那人嗤道:“胡说!怎么可能有这等好事?哪里的官府会收留难民?还能安排吃住工作?我看你是饿晕了在说梦话吧?”
赵三急道:“我没胡说,我娘舅是报郞,专门在京师报亭读《皇明时报》,我去岁时听我娘舅说过!”
“没看出来你还有个识字的娘舅,不过我还是不信,官老爷不撵咱们走就谢天谢地烧高香了,怎么可能分田地。”
人群中的白袍书生李信开口道:“他所言不虚,我曾去过南直隶凤阳府,当地官府确实收留难民,还安排吃住工作,青壮从军还可分得五十亩良田,愿意垦荒者也能分到田地。”
“你说的可是真的?”一群人围着李信道,眼中充满着希望。
赵三说道:“这位是河南李公子,是位举人老爷!”
一听说这位公子是个举人,众人一下子信了,读书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李信原本是想拜见皇太子的,然而他压根就没机会,皇太子不仅每天都很忙,也不容不得他近身偶遇,李信无奈,只得返回河南老家,等待一年后的科举。
到了下午,南逃的难民们在休息时,『乱』子毫无征兆的出现了,先是最南部的难民大『乱』,接着是铺天盖地的呼喊声。
“鞑子来了!快逃啊”
“怎么回事?”李信大惊,拉过一个路过身边的逃命人询问。
那人没有理会他,在危难时刻,还管你什么读书人,举人老爷,没一脚踹翻你就算对你的敬重了。
赵三跑过来道:“李公子,鞑子来了,见人就砍,快跑吧……”
说着,他拿着李信的行礼,拉着李信就跑。
数千清军骑兵冲来,吓坏了所有难民,前段时间的浩劫至今历历在目,无数乡邻被无故杀害,财物被抢,房屋被烧,难不成惨剧又要再一次重演吗?
惊慌失措的百姓们如炸了锅的鸡鸭鹅,吵嚷之余又都纷纷收拾好仅有的少得可怜的财产,携家带口向四周逃散。
然而,这股清军骑兵并没有丝毫停留,甚至路过难民营地时连个屁都没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