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156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156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廊之上,大明建立了诸多山城堡垒。

    用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形容也不为过,这些墩台都是依旧丘陵山地建立,防御体系很严密,不过这些城池很是破旧,不知道是没钱修还是经历的战争太多了。

    茅元仪忍不住叹息道:“十年了,没想到我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里的山川!”

    他感慨最多,关外有不少墩堡就是他曾经督造修建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不少战友前仆后继,不断倒在这片黑土地上,这里埋葬着太多的忠义将士。

    茅元仪摇头道:“这里山城堡垒年久失修,真不知数百万的辽饷去了哪里”

    朱慈烺也在暗想,朝廷每年扔给辽东的军饷就有六百万两,崇祯费劲心思缩减才减到了四百八十万两,这么多的辽饷也不知道有多少真正用到了边关城防之上。

    辽饷就像是个吞金兽,不断吞噬者大明的财力,削弱大明的国力,朝堂上人人皆知,但谁都不敢轻易的提出废除,里面有着复杂的政治利益。

    大军在山海关修整一日,第二日继续前进,穿越雄关往大明在辽东的桥头堡锦州行进。

    路过宁远时,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在城前迎接。

    吴三桂中等身材,全副盔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当他走近时,朱慈烺才发现他是个面白如玉,相貌俊朗的模样。

    吴三桂出生辽西将门世家,不到二十岁中了武举,今年不满三十岁就被升为宁远总兵,虽然年轻,却显得气度沉稳,让人一看就知,非等闲之辈。

    吴三桂见朱慈烺瞧来,连忙行礼道:“末将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淡淡嗯了一声,道:“速速整合兵马,随大军北上锦州!”

    朱慈烺没有在宁远逗留多久,继续领兵北上,他担心皇太极会抢先攻打锦州。

    旌旗如海,大军迈着整齐的行军步伐,如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前面望不到头,后面望不到尾,一路经过塔山、杏山、松山,于三月十五日到达锦州城。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327章 绝情的祖大寿

    锦州境内,一个个身穿盔甲手持令旗的哨骑来往不断,前方情报频频传来。

    在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明军夜不收遭到大量清军探马的围攻,前锋大军也频繁遇到清军骑兵的拦截『骚』扰,吴三桂请命率关宁铁骑前去迎战。

    洪承畴有意拉拢吴三桂,力荐他为前锋大将,朱慈烺也想看看吴三桂到底有多少斤两,就同意了他的请战。

    其他人皆无意见,觉得理所当然,吴三桂今年刚当上宁远总兵,又是几大总兵中最年轻的,这种累活当然让他这个新人去做,这是各行各业的潜在规矩

    关宁铁骑是孙承宗所建,由袁崇焕整编成型,袁崇焕被杀后,关宁铁骑一直由祖大寿掌管,不过那时候还不叫关宁铁骑。

    崇祯八年中原流寇严重时,祖大寿的家仆祖宽率部入关剿寇,祖家军的善战之名即在关内传开,到了崇祯九年时,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领的以家丁为主力的祖家军。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常年跟随他舅舅祖大寿,深得祖大寿的喜爱,也掌握了不少关宁铁骑。

    吴三桂出兵后,很快传来战报,在『乳』峰山击溃大量清骑,斩首二百余级。

    首战告捷,众人振奋,洪承畴建议将吴三桂列为首功,以此激励各将。

    朱慈烺险些翻白眼,斩首二百人都能列为首功,这洪承畴的格局也太小了吧,他没有回复。

    正在这时,天武军的夜不收传来消息,皇太极亲领八旗大军十余万人,正在猛攻锦州城,清军阵中还有大量红夷大炮,目测不下百门。

    不多时,又有前线情报传来,锦州城内的蒙古将领吴巴什、诺木齐等人密谋充当内应,被祖大寿发现,及时派兵剿灭了。

    众人听后虚惊一场,感觉锦州的情况很不妙,万一锦州城破了,辽东局势将对明军将会大大的不利。

    朱慈烺立刻下令大军继续前进,先消灭『乳』峰一带的清军,继而渡过小凌河,解锦州之围。

    锦州城在小凌河北面,是大明在辽东的桥头堡,十几年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次亲领大军围城,皆是没打下来。

    大军想要到锦州城与祖大寿会合,必须渡过小凌河,而在小凌河之南,还有『乳』峰山要塞,那里居高临下,中峰如盖,东西十二麓,悬崖有窦,方深丈许,寒溜如『乳』,是扼守锦州的要地,不久前被清军攻下。

    前锋大将吴三桂收到进攻『乳』峰山的命令后,一时间头大不已,不过他不敢阵前抗命,只得硬着头皮下令两万宁远兵发起进攻。

    在『乳』峰山一带的是济尔哈朗亲领的镶蓝旗,吴三桂打得很吃力,他的嫡系战兵都是勉力抵抗,清军的勇猛如当头棒喝一般将吴三桂打醒了,一度心生撤退之意。

    正当他琢磨着跑路后如何向皇太子和洪承畴交代时,宁远兵的压力忽然一下子消失了,济尔哈朗竟然先跑了?

    清军的突然大举撤退,让吴三桂很是郁闷,不过还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至少这一仗算是有惊无险,报上去的话算是胜仗。

    眼见鞑子的情形不明,吴三桂显得很谨慎,不敢提兵追击,仅仅派出了一千人马装模作样的追击,一旦发现不妙犹可从容撤离。

    这一仗虽然赢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吴三桂还是遣人飞马回报皇太子,『乳』峰山一战大胜,济尔哈朗惨败溃逃。

    想来这次胜利一定会极大的鼓舞明军的士气,洪督臣也定然会极为满意自己这一次的表现,也总算没有辜负了他对自己的提携。

    洪承畴得知此事后激动莫名,同时也怀着深深的疑虑,清军『奸』狡诡诈,千万别是奴酋的阴谋。

    其他几个总兵听闻后,大腿都拍肿了,暗叹吴三桂这小子踩了狗屎运,第一仗就立此大功。

    朱慈烺眉头紧锁,他不是那种承认别人优秀很难的人,他是不解,皇太极明知大军到来,『乳』峰山的战略位置极重,为何只有派这点清军守呢?

    佯装败退,让明军追击再反击?那他失算了,吴三桂这个人狗的很,不会轻易冒进的。

    让明军携胜利之威渡河,来个半道而截?亦或者玩一个空城计,让明军疑心重的主将不敢冒进,给他们赢取攻打锦州的时间?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去『迷』『惑』敌人,调动得敌人晕头转向,让敌人『摸』不着北,然后用真正的主力偷偷『摸』『摸』把事情给办了。

    历史上的松锦大战时间和地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慈烺没有先知上的优势,在无法得知对方的战略意图时,只能选择稳打稳扎。

    不过历史告诉他,祖大寿能力很强,锦州城被围困两年硬是没丢,还是松锦大战明军彻底战败后,他才无奈投降的。

    锦州城外,密密麻麻的清军开始后退,在城外深挖战壕,将锦州城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数圈。

    悬挂明黄龙旗的清军大营中,不时有人前往锦州城下,对祖大寿开战劝降工作,然而锦州城上毫无动静,守城的士兵该忙什么忙什么。

    御营中的皇太极脸『色』阴沉,这祖大寿也太不地道了,这都劝降几年了,怎么硬是不『露』面呢?

    崇祯四年时,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修了十多天时,连墙垛都还没修完,皇太极就领着大军把他包围了。

    祖大寿紧闭城门,试探『性』的突围了几次都没成功,城中又断粮了,一时间人心惶惶的,祖大寿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扛了十天,援兵没来,皇太极派人来劝降了,祖大寿弹尽粮绝决定投降,不过他要求皇太极对天发誓,不杀城中将吏兵民,为了表示诚信,他还杀了宁死不降的部将何可纲。

    皇太极大喜,痛快的答应了他,还率领众多贝勒王爷、王公大臣一齐隆重的迎接祖大寿,双方登坛盟誓祭天,差点拜了把子。

    完事后皇太极甚至亲切的拉着祖大寿进了御营,为祖大寿设宴庆贺,还赏赐自己用的白马、雕鞍、金玲珑皮腰带、貂皮袍子等一套装备给祖大寿。

    在欢乐的氛围中,祖大寿拍着胸脯说,等我回到锦州城,就当内应放你们进来,一起杀向山海关!

    皇太极很开心,显得很信任他,就放他回去了,建奴上下全都在等祖大寿的好消息。

    谁也没想到,祖大寿回去后不但没有打开锦州城门,还加固了城防,始终坚守在锦州城中。

    整个满清上下全都一脸懵『逼』了,尤其是皇太极,他根本不相信祖大寿会是这样的人,于是三番五次派密使前去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咱两的约定,速速动手夺下锦州城。

    祖大寿只说好好好,抽时间一定会的,说这话的同时,他还多次出城与清军激战,偷袭、打埋伏、敲闷棍无所不用其极。

    得知自己被涮了,皇太极气急,几次下令猛攻锦州,不过在丢了几千具八旗军尸体后,也没能撬走锦州城一块砖头,他气的派人把祖大寿的族人全部抓来软禁了起来。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脾气很好,他不仅不杀了祖大寿的族人,还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其中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还被提拔为八旗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相当于旗主,祖大寿的其他子侄也皆被封赏任职。

    皇太极一直为收复祖大寿而努力,对他的子侄们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祖大寿写信,让他别闹,快快履行承诺。

    从崇祯四年一直劝降到现在的崇祯十二年,皇太极可谓是口苦婆心、死皮赖脸,奈何祖大寿很高冷,始终没有『露』面,鸟都不鸟他,丝毫不念旧情。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328章 试探性进攻

    三月十六日,小凌河边杀声大作,铳炮声不绝于耳。

    “援军来了?”

    锦州城墙上,祖大寿很意外,他对外面的局势格外的关注。

    这几日清军对锦州城疯狂进攻,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而来,然而今天却好像退兵了一般,城外的清军明显的少了,也不过来送人头了,反而是城南的小凌河那边隐隐传来激烈的厮杀声。

    祖大寿登上城中鼓楼,用望远镜向小凌河看去,那边有火光浓烟,明显是明军已经打到河边了。

    几位守将皆是喜形于『色』,这次的援军真是给力,看来朝廷要玩真的了!

    锦州参将欣喜道:“大帅,我们杀向河边吧,给鞑子们来个前后夹击!”

    祖大寿摆了摆手,道:“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让兄弟们老老实实守着锦州城就行!”

    参将迟疑道:“大帅,这次领军来援的是皇太子啊,就在外面眼皮底下,我们要是不去帮忙,以后”

    祖大寿瞪着他道:“让你守城就守城,废什么话!传令下去,谁要是敢私自出城迎敌,就地处决!”

    参将吓了一跳,连忙告退。

    祖大寿眼睛盯着清军所在的营地,抚恤轻哼道:“想引老子出去?做梦呢!”

    说完,祖大寿哼着小调,负手而去。

    小凌河边,数万山海军和宁远军在搭建浮桥,杀向河的北岸。

    在关宁军数里外的河边,宣大三镇人马也同样在搭建浮桥,这种临时『性』桥梁,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渡河作战中经常用到。

    朱慈烺收到祖大寿派人送来的一份书信,祖大寿非但没喊救命,请求援军速速替锦州解围,反而在心中提醒援军不要冒进,要小心敌人陷阱,而且说他还能撑个一年半载的。

    朱慈烺无语,猛人就是猛人,难怪这么多年满清都没啃下锦州,祖大寿不是一般的顽强啊。

    要是换作别的将领,锦州城孤悬小凌河外,见大军围城,估计早就跑路了。

    不过朱慈烺认为,无论对方怎么布置,有没有阴谋,大军肯定要渡河的,这次来的目的不是旅游的,也不是解锦州之围,而是要杀进盛京的,这还没出大明国土呢,岂能止步在小凌河边?

    见关宁军和宣大军渡河吃力,朱慈烺下令收兵,此战主要是试探清军的防御和九边的作战能力。

    大明九边将士不是不能打,更多情况是主将既怯战,又想保存实力,一人跑,全军跑。

    通过试探,朱慈烺断定,皇太极不敢承受明军主力渡过小凌河的后果,一定会在小凌河北面调集重兵拦截,双方也会在河边大战。

    朱慈烺看着锦州和松山的地图,眉头大皱,这鬼地方的地形也邪门了,在锦州的北面,『乳』峰山的北面,这本是最好的进攻地点,小凌河和女儿河两条河流硬生生的将之分开了。

    两条河流交叉口就在锦州城的正南方,朱慈烺想拉开战线,在远离锦州的地方渡河北上,让清军强行分兵,要么继续围困锦州,要么堵截渡河明军主力。

    然而这小凌河在松山千户所那直接由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走向,使得地势很是狭窄,明军根本无法展开阵势,难怪历史上的松锦大战会在这两个地方死磕。

    『乳』峰山山城行辕之中,宽阔的大厅内坐满了高级文武将官,武将中最低也要二品参将之职才能入列。

    朱慈烺稳坐上首,在其两边分别是监军方正化,蓟辽总督洪承畴。

    再往下便是宣大总督陈新甲、陕西巡抚孙传庭、辽东巡抚邱民仰,辽东总兵王廷臣、宣镇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虎大威、山海关总兵李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光是总兵就有个,副将和参将更是海了去了。

    陈新甲是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代表兵部监军的,地位仅次于监军方正化和总督洪承畴,他这次能来辽东镀金,也是杨嗣昌一手安排。

    行辕大厅内气氛沉凝,谁都知道接下来的战斗非同小可,一个不好就是双方决战。

    建奴本就凶悍,加上这次建奴在国内进行了战争总动员,后续的军队只怕会更多,未来的胜负难说。

    几十万兵马在辽西走廊互相厮杀,刀箭铳炮无眼,生死只在瞬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着回去,更何况敌人已经在对面河岸架起来众多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