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196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196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黑着脸,脸色更沉了,太子居然这么狡诈!难道他早就知道朕要废太子了?知道了朕的所有部署?

    崇祯总觉得胸口发闷,有一口气吊不起来,既愤怒又无可奈何。

    事到如今,又能如何呢?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控制逆子了,在无孔不入的太子党势力面前,自己的一切部署都显得那么的可笑。

    如果那逆子学李世民,自己的下场就会和李渊一样,想起唐朝的李渊,崇祯突然打了一个寒战,不由自主地瑟缩了一下身体。

    崇祯的呼吸有些急促,越想越觉得害怕,来到寝宫躺在柔软的龙床上思绪万千,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13章 收尾

    处理完朝堂上的事情,朱慈先是去了趟坤宁宫,就赐死国丈的事向周皇后请罪。

    周皇后虽然不忿,但也没有太为难朱慈,娘家的所作所为让她心寒,更让她感到丢脸,周皇后表示再也不管周家的事情。

    随后朱慈又去看望刘老太妃和张皇后,此去南京,也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来,宫中的这些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们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上一面,尤其是刘老太妃,都八十多岁的人了。

    乾清宫中,熟睡的崇祯猛然惊醒,显然是做了个噩梦。

    当他一睁眼看到眼前的朱慈时,忽然全身一颤,大怒道:“你还敢来见朕?朕真是瞎了眼,立了你这个不忠不孝的东西!”

    朱慈坐在绣凳上,安然道:“父皇这是什么话,如果大明无灾无难,如成祖皇帝时期那般的强盛,儿臣也不用这么处心积虑的掌握权势,拯救大明。”

    崇祯一愣,怒道:“拯救大明?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你为何不与朕商量?做事如此的胆大妄为!”

    朱慈的目光如同有形一般,直直地刺入崇祯的内心,道:“儿臣事事想和父皇商量,可父皇呢,总喜欢一意孤行,您是天子,一言九鼎,儿臣改变不了你,只能改变自己。”

    崇祯嗤笑道:“巧言令色!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不怕激起全大明的地主,士绅,商人,勋贵等阶层的逆反?”

    朱慈摇头道:“儿臣读的书少,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弯弯,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

    “别再说了!”崇祯面色难看,喘着粗气,挥手道:“你赢了!”

    朱慈叹息,真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他说道:“儿臣数年前就说过,皇明没有谋逆的太子,儿臣所做的一切只想改变父皇!”

    说完这句话,朱慈脸不红心不跳的,一副坦然的模样,显然多年的磨砺让他的脸皮也厚实了一些。

    崇祯呆呆地权衡了半日,目光又在朱慈的脸上凝注了良久,最后终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就算再不服,自己也无力改变。

    不过自己现在的情况貌似比李渊好些,最起码太子去南京监国后,大明长江以北还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更是名义上的大明天子,大明也始终没落在外姓手里。。。。。。

    崇祯整理了一番衣冠,忽然道:“答应朕的五千万两银子什么时候送上来!”

    朱慈一愣,脑门一阵黑线,到现在这老爹还惦记着这笔银子。

    崇祯瞥了他一眼,道:“怎么,你反悔了?”

    朱慈道:“给给给,只希望父皇能悠着点花,别喂饱了那些贪官污吏。”

    崇祯冷笑一声,道:“你顾好自己就行,江南是东林的老巢,他们在京师被朕打压的站不起身来,你去江南要是扶持他们还好,若是依旧手段强硬,只怕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朱慈如何不知道,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以士人为基础,其势力盘根错节,很是难搞。

    临走之前,崇祯还不忘点炮,道:“你重视武人阶层,小心有一天控制不住那群骄兵悍将,想想洪武朝的蓝玉吧。”

    朱慈笑道:“这就不用父皇操心了,待儿臣南下后就将父皇密诏的那三个总兵放还。”

    王廷臣等三个总兵都是在辽东之战中立过大功的,在历史上评价也不错,朱慈不忍除掉他们。

    至于崇祯担心的武人阶层做大,更是不可能,天武军经过几番军队改制,权力早就问问掌握在朱慈手中,他将练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完全分开了,军屯部负责练兵、武将统兵、军机部统筹调兵,无论是谁想要调兵只能通过朱慈和军机部。

    军机部是由几名大将组成,需要全票通过方能以军机部的名义调兵,如今黄得功和杨御蕃还在湖广和凤阳,即便是孙应元和周遇吉在天武军中职位最高,私下也只能调动身边的师直属卫队,唯一能不通过军机部调兵的只有朱慈一人。

    崇祯挥了挥手,让其离开,朱慈也懒得和他再说废话,拍拍屁股走人了。

    朱慈离开皇宫不久后,崇祯就批复了内阁拟定的旨意,正式下旨命皇太子朱慈前往南京监国,江南一应事宜,皆可自专。

    信王府前,孙应元和周遇吉二人跪在大门台阶下,自大朝会结束回来后就一直跪在那,向朱慈请罪。

    皇太子仪仗从二人身边经过,朱慈径直进入王府,没有理会他们。

    孙应元和周遇吉二人虽然考虑周到,但他们行事之前不跟朱慈打个招呼,已经犯了朱慈的忌讳。

    朱慈要让他们长个记性,无论自身功劳多大,在他手下做事,要懂规矩,不能乱替当家人做主。

    回到王府后,朱慈陆续召见了几名天武军的旅帅,让他们安排各部南下事宜。

    夜晚,徐盛前来求情道:“殿下,靖武伯和定西伯已经在外面跪了四个时辰了,天阴沉沉的快要下雨了,您就饶了他们这次吧。”

    朱慈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算学宝鉴》道:“我又没惩罚他们,他们想走可以随时回府。”

    徐盛刚要再说什么,只听朱慈道:“你要是没事做,就和本宫一起学学算学,王文素写的这本《算学宝鉴》可是神书啊!”

    徐盛嘟囔道:“算学奇技淫巧,有什么好学的。”

    朱慈道:“本宫用王文素大师的话回你: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

    说着他将桌案上一本《孙子算经》扔向徐盛,道:“你多学学算术开发智商,去把这上面第二十五页的鸡兔同笼问题解出来,解不出不准睡觉!”

    徐盛顿时一个头两个大,捧着书在那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了。

    朱慈重新看向书中的《算学宝鉴》,这本书可真是神书啊,里面不仅介绍了高次方程和多元高次方程,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导数的概念,用导数解高次方程的算法,领先牛顿和莱布尼茨140年。

    都说明代数学失传、衰落,理论数学建树的缺乏导致明代科学发展停滞,明朝数学大师王文素的这本《算学宝鉴》狠狠的抽了后世那些专家的脸,这本书中所记载的数学不仅高端,连一元高次方程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等,被传闻在明朝失传的数学都记录在里面了。

    《算学宝鉴》既代表了明代数学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同时期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连后世的现代数学也沿用其中的许多算法。

    随着对这个时代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朱慈发现,明朝真是个被低估的朝代,尤其是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发展,被埋没的太多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14章 出发、南下

    孙应元和周遇吉在王府外跪了整整一天一夜,清冷的夜里还下起了半夜毛毛细雨,二人身上的衣袍浸的通透,冻的脸色发青,却依然没有怨言。

    往来信王府的天武军众将不敢相劝,也不敢替他们求情,众人并非蠢笨之人,知道武将抱团只会更加惹得皇太子不快。

    下午之时,朱慈走出王府,见二人依旧稳稳的跪在那,身边还多了两个人,陈圆圆和周遇吉的老婆刘英昭。

    刘英昭虽是女将军,善骑射,能挽弓数百石,但并非五三三粗的暴力女,相反她的容颜娇好,身材纤小盈盈,一副英气逼人的侠女形象。

    四人见朱慈出现,连忙拜倒,由于长时间的跪着,身体已经冻得有些僵硬,险些扑倒在地上。

    孙应元拜伏道:“臣擅作主张,有罪,请殿下责罚!”

    朱慈负手而立,道:“如何责罚?”

    孙应元道:“罢官除爵,殿下要臣以死谢罪亦可!”

    周遇吉也道:“臣也一样,错就是错了,只求殿下不要牵连臣的家人。”

    朱慈看着他道:“牵连家人?周遇吉,在你心中本宫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吗?”

    刘英昭面色一惊,连忙道:“殿下息怒,夫君他心直口快不会说话,请您恕罪。”

    朱慈皱眉道:“你闭嘴,让他说!”

    刘英昭连忙闭嘴,用左臂捅了捅周遇吉,示意他不要乱说话,这小动作看的朱慈暗暗一笑。

    周遇吉道:“殿下不是那样的人,是臣多心了。”

    朱慈暗叹,看来自己不仅把敌人杀怕了,就连自己人内心都害怕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经过这些年的征战和杀戮,朱慈明显感觉自己的心态有些变了,杀心越来越重,以前是杀鞑子杀历史上的卖国贼,越杀越解气,现在连杀一些反对自己的文臣都毫无波澜,甚至内心还有点小兴奋。

    铁血手腕硬固然重要,也很适合治理乱世,但要是天下统一后,开始治国再这么杀下去,恐怕就要变成隋炀帝了。

    朱慈暗下决心,没事要多练练琴棋书画陶冶下情操,当然了,该铁血还得铁血,人还是要杀的,大明还未统一,贪臣墨吏横行,江南也有一群蛀虫在那活跃,唯有用尽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朱慈看向孙应元和周遇吉道:“如果重来一回,你们会如何去做?”

    孙应元道:“如果重来,臣会先向殿下建议去南京监国,再听从殿下的决策。”

    朱慈点点头,上前道:“起来吧,回去泡个澡休息一晚,明日启程,大军南下!”

    孙应元和周遇吉都是历史上为国尽忠之人,无论敌人招降多少次,他们都毅然选择战死,品性没得说。

    孙应元是最早跟着自己的人,忠心度毋庸置疑,周遇吉为人耿直,也算忠心可嘉,二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为国考虑,并非违反军令。

    朱慈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把两人换掉,如果那样,那他以后也没什么可用之人了,有的也是一群杨士聪之流。

    不怕武将有思想,就怕为了一己私利拥兵自重,只要他们能服从军令,忠勇报国,为人正直,其他都是小事,目前整个大明想找出符合这几点的武将,怕是已经不多了。

    朱慈能用杨士聪、吴伟业这些品性不佳之人,如何容不得孙应元、周遇吉,再说二人年龄也不小了,用他们开疆拓土最多也就十几年。

    到时候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天武军年轻一代成长了起来,从小接受洗脑的五千多孤儿也会成长起来,成为围绕朱慈统治的新一代权贵。

    那时朱慈正直盛年,带领同龄的一票权贵继续对外开疆拓土,天武军老一代该封侯的封侯,该封公的封公,恩养在家,岂不快哉!

    二月初八,数万天武军拔营南下,随行的还有一大批东宫属官。

    吴伟业等人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终于可以去江南浪了,遥想与一批文人墨客聚集于秦淮河畔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携歌妓一同畅游河畔,想想都有些小激动。

    朱慈南下后,崇祯下了登基以来的第三道罪己诏,痛陈自己过失,以致大明天灾不断,陕西流寇四起,甚至杀害了秦王。

    诏书最后,崇祯表示反省,表明朝廷会加强吏治整顿与救灾,并从国库拨了一千万两银子前往陕西、河南两个流寇重灾区赈灾,又拿出一千万两重建北直隶、山东、辽东。

    三月初,中原战场传来消息,孙传庭率秦兵进攻蓝田,李自成亲率万骑迎战,经过一天血战,秦兵收复蓝田,孙传庭的部将贺人龙和高杰擒获李自成部下果毅将军,还砍掉了李自成的中军坐纛,险些活捉了李自成。

    与此同时,黄得功率天武军配合孙传庭攻下商洛,奔袭李自成设在商洛的老营,掳其辎重,杀其家属数千人。

    一时之间,中原战场全线飘红,捷报不断的传入京师,京师官员们也是一遍欢腾,崇祯更是欣喜不已,对陕西三边官兵连连嘉奖,又下旨命孙传庭乘胜追击,一举消灭李自成。

    朝廷有钱之后,陕西的民变有了极大的好转,尤其在孙传庭和黄得功的强力征剿下,李自成所部由流民组成的人马立时土崩瓦解,人人争相扔下武器跑去领朝廷的赈济粮。

    李自成只得率领几千老营人马重新钻进商洛山,以待东山再起的时机,论逃跑技术,天下无人能出闯王之右。。。。。。

    南下途中的朱慈得到战报后,内心还是很兴奋的,秦兵经过辽东大战与八旗军磨砺后,战斗力提升了一大截,想要对付李自成已经不成问题了。

    经过再三考虑后,朱慈传令黄得功,领天武军回师,一起入南京分田地。

    商洛山群山环绕,绵延千里,官兵搜捕难度极大,与其让黄得功耗在陕西,不如调回来,毕竟天武军在陕西是客军,粮草供应还得看着当地文官的脸色。

    黄得功也早有抱怨,当地官府都他娘的穷疯了,给天武军的粮草还没有喂马的草料多,这仗打的是真憋屈。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15章 凤阳府

    四月初,经过两个月慢慢悠悠的行进,南下大军终于进入了南直隶凤阳府地界。

    望着眼前一块巨大石碑上的“皇明南直隶凤阳府”几字,朱慈喃喃道:“终于回来了!”

    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是凤阳知府杨廷麟所书,字体遒劲有力,颇为大家风范,此块崭新的石碑也见证了凤阳府日新月异的发展。

    看着熟悉的景色,数万天武军将士们顿时欢呼了起来:“回家了!回家了!”

    大军怀着热切的心情进入了凤阳县,凤阳府的官员们以杨廷麟、朱大典、程国祥为主,声势浩大的前来迎接。

    现在的凤阳府较之以往发展更盛,到处是平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