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199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199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青山附耳与她轻轻说了几句,惹得五妹再次惊呼:“一万两?”

    徐青山微笑着点点头,有些自得,却被五妹一把抱住,依偎在怀中道:“青山哥,这次回来是不是就不走了。”

    徐青山抚摸着她粗糙的头发道:“太子殿下只给了半个月的假期,半个月后大军拔营渡江南下,以后我们家的田地就要分在应天府了。”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19章 进入南京城

    五月初一,数万天武军在中都城外结集,在万众瞩目下,朱慈率领大军及一干文武官员,浩浩荡荡的前往南京。

    留守凤阳府的有一万名天武军,以及杨御蕃的两万安武军,从陕西回师的黄得功部已经从武昌府乘船沿江而下。

    五月初八,大军与黄得功部在**长江边会师,两部天武军共计十万人共同渡江。

    五月初的应天府隐隐有了初夏的感觉,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自入春以来应天府滴雨未落,秧苗插下去一段时间田里的蓄水就快要见底了。

    “苏州府、松江府连岁暴雨大涝,我们应天府却连连大旱,贼老天玩的这是什么把戏,还让不让人活了?”

    面对绝收的危险,南京城外,田地里的老百姓喋喋不休的指天叫骂着。

    忽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便看见一大群骑兵马队滚滚而来,劳作的百姓们好奇的观望着。

    有农户低估道:“这是哪来的军队?看着不像是后军都督府的人马啊。。。。。。”

    百姓们都知道,应天府的军队都是由南京守备节制,打的是后军都督府的旗号,而这股军队却截然不同,远远望去就能感受到阵阵杀气,绝不是久历太平荒废战阵的南京守军可比的。

    “看!江边来了好多船,好像有军队准备南下了!”

    “走,去看看他们是哪里的人马!”

    在各队军官的指挥下,天武军有序的下船登岸,踏在应天府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人人显得很兴奋。

    应天府的一群百姓们见大股军队靠岸,竟然有许多乡民纷纷赶到江边来看热闹,对身穿精细红盔的天武军士兵们指指点点的。

    有大胆的百姓还上前问:“军爷从哪里来的?”

    见应天府的百姓们居然不怕官军,几个天武军的军士显然一愣,他们回道:“我们是皇太子殿下的天武军!”

    大明北方的百姓见官兵如见贼寇,轻则被抢光财物,重则被借用人头杀良冒功,哪像江南的百姓不仅往上凑,还嬉笑着指指点点。

    朱慈看到这一幕后,不由得感慨了一声,整个大明最后的净土只剩下江南一处了,江南的百姓多年没有历经战争,面对这么一大群百战余生的军士竟然没有半分畏惧之心,可知江南富庶之地的百姓此时正沉浸在一片太平世道中,全然不知道中原被北方的战事之苦。

    随着运兵的船只纷纷靠岸,长江之上的木帆一片遮天蔽日,应天府的百姓哪里见过这种盛况,江边聚集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个个伸着头看热闹,就差个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了。

    徐盛担忧道:“殿下,这些百姓越来越多了,堵在那实在不成样子,也影响我大军的入城仪式。”

    朱慈点点头,道:“打起龙旗仪仗,派几队人马驱散百姓,再派一队传令兵去南京城通知,让城内所有官员迎驾!”

    朱慈又道:“传令全军,拿出气势,准备入城!”

    在几队天武军骑兵的呼喝下,围观的百姓们这才骂骂咧咧的离开了,惹得这些驱赶的骑士们郁闷不已。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建业、建康,襟江带河,依山傍水,三国时诸葛亮曾来过,因睹秣陵山阜,赞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自那后,虎踞龙盘就成了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的专有名词。

    元末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国大明,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初南京总人口约七十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建的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修建的南京城墙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

    明初南京城的繁荣见证了大明的昌盛,位于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了大明的政治军事中心,南京则是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大明历次科举产生的状元有半数以上出自南京的江南贡院。

    明朝中期时,南京城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游历中国路过南京时,被南京城的繁荣惊的眼花缭乱,一阵胡言乱语。

    此时的南京城正阳门外,车水马龙,由于往来的车马太多,导致城门前一片拥堵,几个互不相让的车夫在那争吵开骂哔哔个不停。

    “你个憨批!知道大爷车内坐的是谁吗?”

    “大爷管你车里坐的是谁,大爷车内坐的人你却是惹不起,说出来能吓得你尿裤子,赶紧起开!”

    两个车夫互相指骂着,一副雄赳赳的模样甚是嚣张,惹得城门周围一群闲人兴味昂然的在那围观,还不时指指点点的起哄。

    正在热闹之时,只听一道喝声传来:“皇太子驾临南京城,率大军进城了!快闪开!”

    紧接着一队队衣着陈旧的应天府官兵前来驱赶众人,清理城门道路,两个背景深厚的车夫也顾不上互相装逼了,连忙赶着各自的马车麻溜的闪到一旁。

    围观的众人哗然,暗道皇太子怎么来的这么突然,告示上不是说过几天才到吗?

    众人疑惑的向城门南张望,不多时,皆是感受到大地传来一股整齐震动的动静。

    远处一片旌旗招展,正阳门前的主干道上整齐行进着一队队全副武装的人马,他们清一色的帽儿铁尖盔,盔上红缨迎风舞动,宛若一条红色海洋。

    数万天武军将士斜跨火枪,步伐整齐轰动,几乎同时抬脚落下,行进间传出一片整齐的轰响声。

    城门前往来的商贾行人纷纷慌乱闪避,几人一堆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这是一支极为威武的大军,带着逼人的锐气,整齐划一的动作所带来的震撼让人心惊。

    一杆巨大的红色龙旗猎猎作响,上面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金龙图案,大军所过之处,一片鸦雀无声,人人不敢张嘴说话,脸上皆是浮现出畏惧的神情。

    城内一众南京城的文武官员急急赶来,喘着粗气在正阳门前排好了队伍,正了正冠服,准备接驾。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20章 南京勋贵

    正阳门是南京的正门,昔年南京还是大明京师时,正阳门是大明的国门,外国使臣来朝觐见必须经过正阳门出入。

    当皇太子仪仗进入正阳门时,立即引起了南京城的轰动,大明二百多年没有皇帝或皇太子出现在南京城了,这可是件百年未见的稀罕事。

    关于皇太子的传闻可不少,有人说他是位文武双全的仁君,不仅平掉了盘踞在中原的流寇,还北上收复了辽东,更是养活了大量的百姓。

    也有人说朱慈异常凶残,不仅将八大晋商给一锅端了,连京师中的勋贵也杀了一大批,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外公嘉定候。

    但无论怎么样,令人肯定的是,皇太子与天武军不好惹!

    进城的天武军连绵不绝,似乎没有尽头,朱慈坐在龙辇之中,透过帘子看向在城门两侧夹到欢迎的南京大小官员们,只见他们个个低眉俯首,脸上满是畏惧之色。

    朱慈暗暗点头,此番带十万天武军进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南京官员们的畏惧会让自己少不少麻烦,他对南京各方势力虽有一定的了解,也打算杀一批立威,但初来乍到,还得先深入了解一下再动手比较好。

    一位身穿玉带蟒袍的中年男子,领着一众南京勋贵和文武官员上前几步,道:“臣魏国公徐弘基率南京臣民恭迎皇太子殿下!”

    大明的官话并不是后世的北京普通话,而是南京话,在语言上没有什么沟通难度。

    朱慈微微点头,对魏国公徐弘基并不陌生,他是中山王徐达的第十四世孙,万历年间袭封魏国公,与京师的定国公徐允祯是同宗。

    徐家一门两国公,分驻南北二京,并掌管两京的京营兵权,可谓是勋贵中最有实力的。

    在徐弘基之后,一群勋贵也纷纷出列请安,有怀远侯常延龄,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弘济,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忻城伯爵赵之龙,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

    其中灵璧侯汤国祚是汤和的后人,汤和和徐达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累封至信国公,获赐世袭诰券,七十岁时寿终,被追封为东瓯王。

    但在汤和死后,因其子、孙、曾孙三代均早逝,无法袭爵,汤氏子孙到了明英宗时失去了爵位,明世宗时汤和五世孙汤绍宗以功臣后续封灵璧侯,仍获诰券。

    临淮侯李弘济是岐阳王李文忠的十一世孙,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大明开国元勋,战功显赫,死后不仅封王还配享太庙。

    怀远侯常延龄是常遇春的后人,诚意伯刘孔昭是刘伯温的后人。。。。。。。

    南京的一帮勋贵,祖上大多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各家族势力在江南一带根深蒂固。

    朱慈对这些开国功臣之后并不感冒,在这里站着的一群勋贵,大多是没骨气的孬种,历史上清兵入关南下后,南京大多数勋贵都主动开城迎降,丢尽了他们祖宗的脸面!

    魏国公徐弘基道:“殿下,臣等迎驾来晚了,还请殿下恕罪。”

    朱慈笑呵呵道:“不晚,众卿都是功臣之后,不必那么客气。”

    朱慈知道他们中有很多人很失望,不希望自己来南京监国,但既然来了,又带来了十万天武军,谅谁也不敢阴阳怪气龇牙咧嘴的。

    徐弘基继续道:“为殿下准备的接风宴已经在奉天殿安排好了,请殿下移步宫城。”

    “好!”朱慈点点头,对徐弘基的态度很满意。

    南京城中最有实权的三个职位,分别是南京守备,南京镇守太监,南京兵部尚书,其中魏国公徐弘基就以勋贵兼职南京守备,掌管后军都督府,在南京勋贵中最有分量。

    整座南京城和北京城类似,也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三道城墙,由于位于东郊的南京紫禁城距离钟山太近,朱元璋担心有人在钟山上炮轰紫禁城,就下令修建一道外郭城。

    南京城是依水而建,东南两面是陆地,北面是玄武湖,西边是秦淮河,都是南京的屏障,在城外除了四周山川的天然屏障,还有六座卫城,经过数代的修建,这些城防结构非常的完善。

    南京城的城防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普遍都在四丈以上,十分的坚固,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豆腐渣攻城,下旨在每一块砖石上都必须刻上制造人的名字,彻底贯彻责任到人的原则,如果哪块城砖出现了塌陷,那么制造人和负责监工的官员实行连坐制。

    朱慈曾在后世浏览南京明城墙时看到过刻有制造人的砖石,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南京明城墙依然坚固万分。

    南京城楼雄伟壮阔,俯视全城一览无余,城墙宽达五丈,可容多骑并排,上面放置了床弩、投石器、火炮一类的大型城防武器,而且分为上下两层,可谓是固若金汤。

    不过朱慈清楚,历史上无论是南明还是太平天国,乃至民国,南京依托城防守住的例子可以说没有,可见城防的强弱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敌军攻到南京城下时,基本都已经大势已去了。

    仪仗前往紫禁城之时,朱慈透过帘子看向周围的南京城百姓,眉头不禁微微一皱。

    他见周围的百姓中一片穿红戴绿的,不仅脚上的鞋子五花八门的,连头上的帽子也是千奇百怪,甚至有不少人头戴绿帽子。。。。。。

    “真是天高皇帝远,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朱慈心中有些不悦。

    大明在穿衣服上有着严格规定,比如读书人穿着“逢掖”,庶民只能是“服浅色”,不得穿金戴银,首饰也不允许用金玉珠翠,如今南京城内的读书人不像读书人,老百姓不像老百姓,越来越不循规蹈矩,越来越不靠谱了。

    朱慈并非封建思想,穿红戴绿本没什么,在后世也习以为常,关键是这里有些士人百姓还他妈的穿着大红袍服,甚至有的男同志趿着一双大红绣花鞋,戴着绿帽子更是随处可见,一色的女装大佬。。。。。。

    这不仅仅是民风开放的问题了,已经涉及到了一些政治,江南的民众已经开始将朝廷律令置若罔闻,甚至越是不允许,大家越是想试试,对朝廷规定的各种规矩说打乱就打乱。

    这个苗头很不好,百姓都是如此,江南这些士人呢?难怪朝廷对江南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各种税都收不上来,其中的问题太大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21章 清查南直隶卫所土地

    南京紫禁城的布局和北京紫禁城内几乎一模一样,从南门的午门到北门的玄武门,各门各宫殿的名字几乎也都一样。

    嘉靖皇帝将北京紫禁城内的奉天殿改为皇极殿,南京紫禁城中的奉天殿依旧叫奉天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地方。

    由于二百年来无人居住,南京紫禁城历经了多次灾难和风吹雨打,很少维修保护,以至很多宫殿老化残破,不过皇太子监国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工部官员已经开始着手维修,目前奉天殿和乾清宫已经修缮完毕。

    奉天殿中,乐声悠扬,氲氤缭绕,地面上铺红毯锦绣,庄严肃穆,南京的文武官员们济济一堂。

    “皇太子驾到!”

    随着徐盛的一声高呼,有说有笑的大殿内立刻安静了下来,南京的官员们立刻按照各自班次站立在金阶下的两侧,垂手侍立,恭迎着朱慈的大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