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213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13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朱慈顿了顿,笑呵呵道:“你要是能让大明国库每年有五千万两银子的进账,本宫立刻收回这些政令!”

    李邦华老脸一抽,每年五千万两,就是让他抢也抢不了这么多啊!

    朱慈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不行,于是看向张溥道:“你呢?刚刚说的那么厉害,一定可以吧?”

    张溥脸不红心不跳,道:“臣暂时还未想好。”

    朱慈表现的非常惊讶,道:“东林和复社的不是一直主张改革政治,反对谈空说玄,提倡求真务实的吗?你们的能耐呢?只表现的嘴上?”

    “你们要是真有本事,就显示给本宫瞧瞧,别在这里空口误国,辱没了圣贤之道!”

    张溥躬身低着头,阴沉着脸,道:“只要殿下不收商税,其他事情都好说,想来士林中大多数人都心怀赤子之心,定会支持殿下新政的。”

    闻言,朱慈破口大骂道:“不收商税?连秦淮河畔的妓院都知道每个月向朝廷上交花捐,你们不懂?本宫看你们连个娼妓都不如!读了一辈子的书,尽是读在狗身上了!”

    张溥脸上涨红,浑身发颤,道:“殿下,你。。。。。”

    “滚出去!”朱慈猛的喝道。

    饶是朱慈经过这几个月的音乐、绘画等熏陶,脾气好了很多,此时也完全失去了最后的耐心。

    他指着众人道:“无论是收取商税,还是摊丁入亩,本宫都会将之贯彻到底,若是有宵小胆敢煽动士子对新政行阻拦之事,本宫必然对其杀之、绝之!”

    几十个文官见皇太子放狠话,有些害怕,大殿里再也没人站出来,一时陷入了沉默。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47章 马屁拍的震天响

    一众文官出了午门,却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站在一起议论着对策。

    张溥看向李邦华,问道:“李大人,看这番情景,皇太子是铁了心的收商税了,我们该怎么办?”

    李邦华沉吟道:“如今国朝困难,太子殿下说的也有些道理,要不我们先收一年看看?或者再请殿下减少税率,就用太祖皇帝定下的三十税一?”

    张溥一怔,睁大了眼睛看着李邦华,道:“李大人,你可是江南东林的顶梁柱,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李邦华有些不满,道:“东林的宗旨也是救国,怎可遇到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就蛮不讲理的推脱呢?”

    说完,他负手而去,径直前往都察院。

    张溥为之气急,看向工部尚书熊明遇,道:“熊部堂,你看他这是。。。。。。”

    熊明遇叹息一声道:“太子殿下有兵有权,我等想要斗争怕是不易。”

    张溥皱眉道:“部堂大人话不能这么说,皇太子收取商税是与天下士林为敌,我等作为士林的领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即便粉身碎骨也应该义不容辞!”

    熊明遇想了想,道:“我们不妨先上奏圣上,废除商税是当今陛下的旨意,相信陛下会为了自己的颜面出手阻止的。”

    熊明遇也有些认怂了,毕竟他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若是再一味的正面刚,只怕自己晚年堪忧啊。

    张溥不以为意,太子在京师肆无忌惮的砍勋贵、杀文臣,还拥兵自重,皇帝要是能管早出手了,何至于让太子来南京监国?只怕皇帝也奈何不了太子了。。。。。。

    张溥越想越不是滋味,保不住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他这个复社领袖的声望只怕会大打折扣。

    “必须想办法阻止新政!”

    张溥心中自语了一句,对着周围之人一拱手,告辞而去。。。。。。

    第二日,朱慈在张国维、李岩、黄宗羲、冒襄、王夫之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玄武湖。

    沿途中,朱慈发现一些府衙门前不时围着一群人,中间有个读书人模样的中年人领着个孩童,孩童的手里还拿着几卷诗词书画。

    朱慈好奇道:“那边在做什么?”

    张国维回道:“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作秀!”

    他解释说,江南一带崇拜“神童”,一些名师走访各处挑选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童,花数年时间专门教孩童书画和背诗,把孩童培养的有模有样后就带去官府表演卖弄。

    只要孩童凭借着扎实的诗词书画水平博得官府的满堂喝彩,那么一个官方认证的神童就这么诞生了。

    孩童和先生名利双收,成为神童的孩子身价暴涨,教导神童的先生迅速蹿红,可以开出高价教导达官显贵的子弟,稳赚不赔。

    朱慈微微惊讶,这不就是后世经纪公司包装艺人的模式吗?神他妈的明朝人就会玩了!

    李岩道:“我大明有诸多名臣七八岁时展现出惊人的才学,二十多几岁就科场登第,如正德朝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十二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首辅李东阳和张居正十五岁中举,这些先生起初是为了效仿先贤,培养优秀人才,后来直接演化为谋取利益。”

    一旁的黄宗羲颇为恼恨,怒骂道:“以教猢狲禽虫之法,教其童子,使之作伪,将奚事而不伪,孩子半点实在学问学不到,从小就学会了弄虚作假,长大后能成什么的人?这些自诩名士的先生简直就是毁人一辈子!”

    金陵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不甘寂寞,也道:“这简直是玷污了‘神童’的称号,如今天下配称作‘神童’的唯有太子殿下!”

    朱慈赞许的看了他一样,暗道这马屁拍的,略微舒坦。

    朱慈忽然问向冒襄,道:“你对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一事有何看法?”

    冒襄是复社的第二代领导人之一,朱慈将他安排在教化部,主要是想借用他大才子的名头和在复社的地位,却不知道他对新政有什么看法。

    听说二次会试之时这小子还替反对新政的江南士子摇旗呐喊过,之后见天武军入场跑的很快,自那后一直做文章讴歌自己这位皇太子。

    冒襄听到太子询问,连忙道:“摊丁入亩政策好啊!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对官绅地主来说是苛政,但对贫穷百姓来说,无疑是卸下了沉重的枷锁,臣举双手支持!”

    冒襄又道:“殿下以四十两收入为线收取商人们的商税,也是为了平民着想,殿下仁德,臣万分敬佩!”

    说完,冒襄深鞠一躬,表情也很到位,周围一众官员也连连称是,表示支持新政。

    朱慈点点头,道:“没想到你看的倒是透彻,若是复社之人都如你冒辟疆这般心怀国朝百姓,那就好了!”

    冒襄如何听不出其中的意思,连忙表态:“臣与陈贞慧、顾炎武诸人已经达成共识,愿追随殿下,复社中也有半数士子愿为新政支持新政,其余之人,臣等尽量居间斡旋拉拢!”

    朱慈抚掌而笑,道:“你冒辟疆只是个六品主事太屈才了!”

    冒襄眉下暗喜,又可以升职了!看来搭上皇太子这条大船真是自己二十多年来最明智的选择!

    黄宗羲等人直接傻眼了,记得姓冒的当初在媚香楼时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啊,说什么皇太子的种种行为是在挖士绅们的根。。。。。。

    如今怎么一下子变化这么大了?马屁还一个接一个拍的震天响,你这是要把复社老大张溥给卖了吗?

    好奇归好奇,知道冒襄要升官了,黄宗羲也不甘示弱,当即表示自己也拉拢了一批复社士子投靠,朱慈不吝夸赞的又是一顿赞扬。

    户部尚书张国维老脸微微抽搐,暗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幸运,赶上了皇太子这条大船,想想当初自己在官场摸爬滚打时的惨状,想哭的心情都有了!

    不过现在还好,自己现在是正二品官衔,再跟着皇太子混几年,只要干的好弄个一品衔应该没问题。。。。。。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48章 断士绅的根

    玄武湖,东枕钟山,西噬神策,风景优美,冠绝东南,是大明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被誉为“金陵明珠”。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中的梁洲,作为存储全国户口和赋税文档“黄册”的档案库,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

    黄册以“里”为单位,记载所属每户的姓名、籍贯、人口和财产,作为国家征收赋役的依据,意义重大,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存放,以防止损毁,四面环水的梁州既防水又便于营救,且安全防偷盗,是当时条件保存纸类档案的最佳场所。

    黄册每隔十年大修一次,岛上每十年增建三十间库房,放置新造的五、六万本黄册,到了崇祯年间,梁州岛上有黄册库房九百余间,保存的黄册数量超过一百九十万本。

    进入玄武湖范围内,只见湖的周围每隔百步都有一个土堆和一个界石,听张国维介绍,环湖共有三十六块界石,将玄武湖包围了起来。

    想要进入玄武湖并不容易,即便是朱慈亲临也要经过层层防护,先是进入重兵把守的太平州检阅厅,所有进岛之人都要持有南京户部颁发的虎符,经过主管黄册库的官员仔细盘查登记后才能登上平头船,再由专人开船上岛进入库房区。

    朱慈感叹道:“难怪大明的黄册历经二百多年从未发生火灾和偷盗事件,这里的防护都赶上紫禁城了。”

    张国维道:“蒙元没有完善的户籍制度,以至于不到百年便亡国,太祖皇帝历经十年方才完成全国人口统计编成黄册,此后每隔十年重修一次,已经形成制度,黄册保管更是重中之重,若是发生纰漏,整个岛上之人都会受到牵连,他们不敢不认真。”

    朱慈道:“要是大明别处衙门也能像这般认真负责,也不至于流民四起。。。。。。”

    规模宏大的库房群分部在梁洲上,由于水汽潮湿,为了防止黄册腐烂发霉,黄册库房全是按照东西朝向建造的,便于充分利用阳光,保持相对的干燥。

    翻看了几分黄册,朱慈感慨万千,大明黄册的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大明自开国至今二百七十年,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都录入了黄册中,朱元璋在修建黄册时曾规定: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

    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在大明国土上生活过的人,他们的信息都在存进了这里近二百万册黄册之中,这是多么珍贵的回忆啊,这是历朝历代都未曾完成的浩大工程,其价值比任何史料都珍贵,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料却被清军入关时全部烧毁了!

    朱慈对户部尚书张国维道:“本宫再叮嘱一遍,这些黄册务必小心保管!”

    “是!”张国维连忙领命,就算皇太子不说他也不敢有所懈怠,黄册若是有失,朝廷必然拿他这个户部尚书问罪。

    岛上楼阁之中,朱慈一行人围桌而坐,虽然快要进入腊月,天气寒冷,但梁州之中并无一处火炉。

    自洪武年间至今,为了防止火灾,梁洲上一直禁火,二百多年来没有点过一次火。

    朱慈搓了搓冻得冰凉的手,问李岩道:“昨日你说有一言可断了官绅勾结的根基,是什么?”

    李岩顿时来了精神,回道:“从教化入手,革新垄断教育!”

    朱慈道:“仔细说说。”

    李岩道:“皇明对学子的待遇十分优厚,一旦童生考过了院试,府试之后,就能成为秀才,拥有众多的特权,可以见官不拜,免除徭役,而举人的特权比秀才更多,举人可以不需要缴纳国税,而且国家发放的读书补贴比起秀才更多。”

    朱慈深感这种优待的弊端,中了举人可以说一只脚踏入了官途,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能够成为一县知县,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左右邻里之间的关系突然就变了,而范进自己也因为惊喜过度疯了。

    李岩继续道:“然而,就是因为给学子们的福利太多,广大中举的举人们为其家族侵占了大量的土地,使得朝廷损失了大量的税收,而给学子们发放的福利,后期也使得朝廷无力承担,最终指挥渐渐的拖垮了朝廷。”

    朱慈点点头,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有各种儒学、武学及宗学、社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校制度。

    国子监与各级学校统称为官学或儒学,官学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府所兴办,除此之外,朱元璋多次下令全国设立社学。

    社学是一种民间兴办的学校,招募十五岁以下的子弟读书,讲授礼俗、律令等内容,美其名曰使幼童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实也是宣传政令的一种形式。

    朝廷几次要求地方重建社学,然而社学的推动并不成功,由于地方官失职,或受限经费短缺,部分社学设立不久后就废弃了。

    明中期以后,科举八股文盛行,僵化科举弊端逐渐显露,举子们往在不是潜心攻读经书,而仅视官学为取得应试资格的场所,官学衰落,变成科举的附庸,学校“养士”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学校有名无实。

    而后读书人以科举入仕为目标,官学的废弃使得地方族学的兴起,主要以宗族兴办的族学,或私人兴办的孰学为主。

    宗族领袖会将一部分族田的收入作为兴学之用,因为让族人入仕为官,是维系宗族势力最好的方法,所以就算是经商之家,也会培养一、两名子弟学习文理,准备科举。

    族学一般只收纳宗族成员与近亲子弟,课堂人数约在十人左右,既有教育族人的目的,自然不太需要烦恼学费,良好的族学拥有完善的膳宿制度,饮食、课桌、文具、衣物等必需品一应俱全,表现优秀的学生还有额外奖励。

    童蒙教育依程度分成蒙馆、经馆两种,前者是提供识字、生活知识一类的基础教育;后者则是为了参加科举而设。

    李岩道:“族学的兴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通过家族培养的士子高中登第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朝廷,其家族也会将族中产业放在他们的名下进行逃税免税。

    一些没有家族的穷苦出生,若是资质上佳,会有当地的士绅、商人出资供养其读书,待考取功名后也会如家族那般进行田地挂靠逃税。

    长此以往,皇权不下乡,大明的里甲制逐渐崩坏,地方只能依靠士绅维持治安和税收,以至于赋税越收越少。”

    李岩最后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