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之战后,孙传庭下决心在陕西大练新军,然而他心中无钱无粮,还需要慢慢治理陕西的灾情,可谓是步步维艰。
当年在他陕西雷厉风行的整顿屯田,杀了一批霸占军屯的官绅军将,然而自领军入援京师和北上辽东这一年的光景,那些屯田居然又被他们占据了。
崇祯十二年初,那些卫所军将和士绅地主,听闻孙传庭得罪了首辅杨嗣昌,被捉拿入狱,立时欢天喜地的抢分军屯。
即便后来孙传庭回来了,诸人也不在意,朝中有杨阁老在,他姓孙的又能如何?士绅们继续偷瞒赋税,一年一年的积欠。
孙传庭自从担任陕西三边总督以来,很想再抄一遍士绅大户,奈何朝廷施压,内阁严厉警告,他不得不停止动作。
如今朱慈烺在江南搞出那么大的动静,杀戮士绅士子无数,再次点燃了孙传庭的决心。
他决心清查拖欠赋税,学习江南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毕竟小民嗷嗷,今年天灾日盛,当地官府贪腐无度。
朝廷拨出的钱粮从总督府拨到各府,再从各州县到拨到百姓身上,已经十不存一了,听闻河南的民乱快压不住了,已经有人陆续造反,陕西的情况也不妙。
孙传庭眼中射出寒光,自语道:“瞥了整整一年,我要你们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
辽东,沈阳。
原来的盛京皇宫已经改造成了蓟辽总督府,洪承畴放下公文长叹了一口气道:“真是一位可怕的君主,未来的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说完,他神情凝重,久久不语,不知在想什么。
距离沈阳三百里外的赫图阿拉城,年仅三十岁的清国皇帝多尔衮,手中捏着一份情报冷然道:“狗太子越作越好!”
多尔衮看向周了一圈的清国王公大臣们道:“明廷的斗争还在继续,洪疯子也不敢主动进攻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集中所有兵力攻下朝鲜,杀了李倧那背主奴才!”
多尔衮自从通过夺位当上了满清的皇帝,一直为定都一事而愁,赫图阿拉城太小太破了,一点逼格都没有,吉林也没有个像样的宫殿。
盛京自然是不二选择,但现在的大清还在陆续恢复元气,没有把握夺回盛京,说不定弄巧成拙让明军抓住战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那就得不偿失了。
多尔衮思考良久,最终将目标盯向了朝鲜,朝鲜不仅有比盛京皇宫大十倍的奢华王宫,还有大量的人口可以补充八旗军,如果不够,还可以派兵渡海去抢点倭人来补充八旗。。。。。。
对于江南变故的各方反应中,自然以京师的反应最为剧烈。
近日来,在一干说书人的渲染下,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立时沸腾了起来。
各大茶楼酒肆纷纷评论江南之事,一些北方的士子觉得太子的手段过于粗暴,简直骇人听闻。
有人低声道:“即便是士子商人们不对,皇太子也应该以德服人啊,如此作为如粗野武夫一般,将来如何君临天下?”
也有人表示:“皇太子杀伐果断,有雄主气势,如今的大明积弊日久,朝纲不振,丑类猖狂,最缺的就是这等具有莫大气魄的英主!”
北京勋贵中,有喜有悲,英国公一脉张世泽等人虽对朱慈烺的手段忌惮万分,但心中还是暗暗钦佩。
定国公徐允祯得知消息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虽说定国公一脉与魏国公一脉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少来往,但毕竟同是先祖徐达的后人,如今断了一脉,徐家在朝中声势大跌。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中,自从砍掉了锦衣卫的情报职能,崇祯皇帝对于各方的了解,往往比朝中之人慢了几拍,甚至可以说是满朝最后一个知道江南情况的人。
崇祯看着江南御史们呈报上来的一道道奏疏,险些被吓尿了,暗道这逆子无论到哪,总会搞出惊天动地的气势,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
早在被迫同意朱慈烺去南京监国之时,崇祯就隐隐猜测到,朱慈烺应该能会掌控住江南,但至少要五年时间吧,趁这几年时间,他可以用五千万两银子也打造出一支属于自己控制的火器大军,重新掌握主导权!
然而崇祯实在没想到,朱慈烺会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强行按住了江南士绅阶层,逆子对士绅、商人们的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甚至让他感到心中发毛。
炮烙那些惨无人道的刑法都能使出来,还是用在读书人身上,他就不怕后世的骂名?
作为皇帝,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想要坐稳江山更不能为所欲为随意残杀大臣,如世宗嘉靖皇帝,海瑞那样得罪了世宗,世宗皇帝却始终不敢杀海瑞,杀一个海瑞容易,但是就失了天下人心了,史书上是要记上一笔的。
再仔细看一遍几份奏疏,崇祯的眼睛渐渐眯起,江南各大士绅大族、勋贵豪强对朝廷阳奉阴违,让自己同样心力交瘁,此次江南大变,也算杀杀他们的威风,认识一下朝廷的存在!
好在逆子遇到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都会上书“请示”,虽然这种“请示”只是打声招呼,好歹也算给足了自己皇帝的面子。
同样的,逆子如此大的动作,必然得罪了江南整个士绅和商人阶层,上下离心离德,如何能在江南站稳脚?
在崇祯皇帝心中,士子与商人乃国之柱石,得罪这些人,何人可以成事?
“等时机一到,朕会亲自御驾南巡,收拢江南的人心!”
崇祯信誓旦旦的道,他还没有意识到朱慈烺的打击力度有多大,被杀的士绅有多少,受益的阶层又有多少。
几乎所有反对者都被屠戮一空,剩下的也已经受了朱慈烺的好处,闷声发大财了,哪还有什么人心让他收拢。
崇祯痛快批复了朱慈烺报上来的官员任免名单,将之让人送到了文渊阁签押房,又传召内阁首辅杨嗣昌、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李待问。
崇祯不可能因为这件事去找朱慈烺的不痛快,让逆子产生前提登基的想法,他此时最关心的就是练兵情况。
早在崇祯十二年年底,他得知朱慈烺带着八万天武军北上,就已经和杨嗣昌商量过广练精兵的事情。
战后,杨嗣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京师编练五万全员装备火器的新军,京师练成后再练地方,九边、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各编练一万新军。
若是练成,加上已经练得差不多的羽林卫、神机营、神枢营,光是京畿的新军就会高达八万人。
崇祯心中大动,自然十分愿意,若是自己手中有十几万强军,何惧逆子?何惧建奴和流寇?
在得到朱慈烺的五千万两银子后,崇祯就就迫不及待的投入编练新军之中。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75章 想要御驾出巡的崇祯
杨嗣昌、陈新甲、李待问三人陆续进入乾清宫,崇祯命宫女给他们各奉一杯热茶暖暖身子。
三个老家伙感动的稀里哗啦,杨嗣昌以袖掩面,一边擦着不知是否存在的眼泪,一边说道:“陛下仁慈。”
杨嗣昌是假哭,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的户部尚书李待问却是真哭,他泫然道:“如果太子殿下能有陛下一半的仁慈,江南也不至于发生那等惨事。”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规定考中科举的三吴地区士子不得在户部为官、不得在京师为官,直到现在的崇祯十四年,大明的八十九任户部尚书中,只有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李待问因崇祯破格用人而出任户部尚书。
朱元璋削弱三吴地区经济、政治势力的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以后,三吴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和民生凋敝、政治势力薄弱等问题。
但人算不如天算,老朱为大明的延续防范了一切,最终还是没防住,南明的江山最终还是毁在了三吴地区的东林党人手中。
崇祯摆了摆手道:“对抗朝廷的贼子已经渗透到了江南,太子虽然短时间内平息了民乱,但其年轻气盛,行事风格大大不妥,朕会下旨申饬的。”
杨嗣昌与陈新甲立刻异口同声道:“陛下所言极是!”
李待问呆了呆,暗道这哪是贼子渗入,明明就是活生生的江南士绅啊!
李待问也是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老人了,知道皇帝此时不愿与太子撕破脸,又看到杨嗣昌与陈新甲表态后,立即也跟了句:“陛下圣明。。。。。。”
崇祯品了一口茶,叹息道:“朕登基十四年来,就如同这杯茶一般苦涩,朕无一日不想,何时才能苦尽甘来?”
见三人垂首沉默不语,崇祯这才问道:“杨卿,练兵一事如何了?新军今年可以投入作战吗?”
此言一出,杨嗣昌心中苦笑,暗道皇帝太心急了,他回道:“陛下,新军在去年年底刚刚完成挑选,目前按照天武军的模式做基础训练,想要全部拿着火铳投入作战,最少还要三四年。”
“什么?怎么这么久?”崇祯眉头大皱道。
杨嗣昌垂首道:“陛下,人是凑齐了,但火器配备仍需时间,目前工部和各地军器局的火铳产量并不高,天武军那种自己生火的燧发鲁密铳产量更不高,每年最多能生产三万支。”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是微微低头,作为兵部尚书,他很清楚各地军器局生产的那些玩意都是什么货色,杨阁老说每年生产三万支,那是忽悠皇帝的,其实能生产两万支就不错了,质量还不能保证。
除了江南之地,大明长江以北所有军器局,也只有太子整顿过的京师兵仗局生产的火器质量稳定达标。
然而因为太子定下的奖惩制度无人出钱贯彻,兵仗局逃向南方的工匠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少了,每年打造的燧发鲁密铳只有不到两千支,仅勉强维持神机营和羽林卫的消耗。
作为杨嗣昌的小弟,陈新甲自然不会卖了自己的老大,毕竟他还指望着老大将他引进内阁呢。
崇祯听后瞬间就不开心了,他沉声道:“产量不够你们就不能多建一些军器局吗?”
户部尚书李待问咳嗽了一声道:“陛下,万万不可啊,这些军工厂本就消耗钱财极多,若是再多建,每年至少说投入一千万两银子。”
看到皇帝疑问的眼神,李待问连忙解释道:“陛下要编练十几万新军,所消耗的银钱实在巨大,每名士兵的安家银需要二十两,兵饷一两五钱,一副精甲十六两,棉甲五两,还要准备更换甲胄的银钱。。。。。。”
“火铳兵配备的那种新式火铳(燧发鲁密铳)价格更高,听说一支要好几十两银子呢,再配子药、腰刀,又是几两银子,也就是每名新军士兵配备的装备需要将近一百两,这十几万的新军至少要花一千万两,这还不包括采矿和造火炮的银钱。。。。。。。”
李待问心中惴惴不安,他所报的这些价格,基本都是按照现在的行情,只是这火铳的造价他虚报了不少,希望在这个不懂行的皇帝面前能糊弄过去。
打造火铳牵扯到的利益链很多,李待问不敢将造价说的太低得罪人,他也相信杨嗣昌和陈新甲不会揭穿自己,毕竟这银子走的是兵部。。。。。。
崇祯脸色难看,问道:“朕给你们户部的四千万两银子呢?”
李待问不急不缓的回道:“户部除了去岁拨出的两千多万两银子用于各省赈灾,拿出几百万两还借饷的债,今年又拿出了五百万两银子用河南赈灾。”
“辽东那边又催要八百万两军饷,说是奴酋多尔衮有反扑的迹象,要构筑沈阳防线,江南的税收被皇太子所截留,如今户部所剩的银钱已经不多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道:“陛下,现在编练新军花钱,原来的京营也要花钱,三大营近十万人马,有超过一半是老弱和勋戚虚冒吃饷,朝廷在军费上的投入太多了,若是江南所养的兵马也向朝廷身手要军饷,那就不妙了。。。。。。”
崇祯怒喝道:“去岁不是已经给河南拨了五百万两银子吗,怎么今年又拨出五百万两?”
李待问被吓得一哆嗦,连忙道:“河南灾情日益严重,家家断炊,饿殍千里,还有一些流寇趁机兴起作乱,地方官员催银子救急三日一小催,五日一大催,陛下您不胜其烦,答应拨款赈灾的。。。。。。”
崇祯瞪了他一眼,道:“区区十几万人马都养不起了?那太子是如何在江南养兵三十万的?”
他这一问,让在场之人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太子到底抄了多少银子?”
在座的都是人精,都很清楚,按照太子的性子,绝不会把抄来所得的所有银钱全部上交的,只是他到底抄了八大晋商多少银钱呢?又抄了江南士绅和商人们多少银钱呢?还有杀的那些文武官员抄家所得的。
都知道太子是用抄家所得的银钱养兵的,但李待问不敢回答,他跪伏在地,低头道:“臣不知。。。。。。”
崇祯心中很不痛快,他又冷笑道:“那太子是如何练兵的?天武军的火器是如何装备出来的?”
这个问题李待问回答不上来,杨嗣昌却知道,他回道:“回陛下的话,太子殿下在南直隶建立了十几个大型军工厂,又整改了其他各省的卫所军器局,臣从他们所用的铁料估计,江南每年至少产出红夷大炮二百门,火铳五万支,其他火器无法估算。”
杨嗣昌又道:“太子殿下练兵所用的秘诀是招收良家子弟,分田操练,让新军边屯田边操练,有源源不断的屯田兵作为预备役军人。”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去依葫芦画瓢搬运,那难度可就大了。
首先分田,田地从何而来?按照大明卫所制的标准来说,一个军户分五十亩地,十万大军就要五百万亩地。
卫所制烂成什么样了,哪里还有田地拿出来分?其中的道道,干过宣大总督的杨嗣昌比谁都门清。
再有便是军队操练,皇帝从京营中所选的几个将领,要是有那本事,京营能烂成这副模样?
京营的兵都练不好,更何况再练地方?指不定朝廷练兵花的那些钱,有一半以上会进了将官们的腰包。
杨嗣昌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不好说穿,大明在京的官员一向负责提意见,至于如何执行,那是下面的事情,他提议操练精兵